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瑤池金母繞境

松山慈惠堂2012台北母娘文化季,周五舉辦「保民遶境嘉年華」藝閣車遶境活動,當天開始將連續27小時發放「母娘福袋」,周日將在小巨蛋舉辦「弘揚母愛音樂會」並表揚孝悌、慈悲楷模。

松山慈惠堂位於台北市信義區福壽山麓,是由郭葉子一手創建。
  民國五十七年春,郭堂主葉子在一次機緣中喜結神緣,蒙 瑤池金母神威降靈附身,而開口曰:「吾乃 瑤池金母,因不忍天地之變,蒼生執迷不悟,長此以往,必會永墮輪迴,今特派眾神聖臨凡,開辦普度收圓大業,共挽狂瀾,駕航返本還原。」每至向晚,神明例必凡降,親授郭堂主扶乩治亂,消災祛病之法。
  自領乩命,郭堂主藉著神明之助,診病施藥,解厄化災,郭堂主在民國五十八年暫於自宅開堂設教,創設道場弘揚聖命,主祀 瑤池金母聖尊,並由金母扶鸞賜名為「松山慈惠堂。

總堂在花蓮。

慈惠堂位在花蓮吉安鄉勝安村,殿中主祀瑤池金母,建於民國三十九年。歲次乙酉年(民國34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後,瘟疫四起,民不聊生,又逢三期末劫,瑤池金母觀滾滾紅塵火宅墜之甚易,出之甚難,若無慧力何能解脫輪迴之苦!以致於歲次戊子年(民國37年)農曆6月初三日普渡勝會,瑤池金母大發慈悲,救苦救難,在仙佛神聖諸高真護衛之下,聖駕下凡,發詳於花蓮市郊田埔荒野丘地的一間小茅屋中,廣收五十位契子女,大顯母道,曉喻世人,造德修身。

無極寶殿供奉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左奉太白星君、王府天君,右奉孚佑帝君、太乙天尊

民國68年再增建香客大樓,頂樓(5樓)並建凌霄寶殿「玉皇宮」,奉祀主神玉皇大帝,並祀儒、道、釋三教教主,殿內正中玉皇大帝神像,左右瑤池金母與太上道祖同祀聖尊,前列紫薇大帝、東華帝君、南斗星君、至聖先師、釋迦佛祖、諸洞天神佛法像。

台灣大百科說

其經典採用台北餘慶堂的"瑤池金母普渡收圓定慧解脫真經",先天道的"玉露金盤",近世民間之無生老母信仰為其核心。

信徒就是祭司,人可以當靈媒,與金母關係為契母子。分堂有900以上

餘慶堂1950杜爾瞻完成"瑤池金母普渡收圓定慧解脫真經",經中含有"九六原人","三期普渡"等無生老母派神佛下凡救世人之理論。

關於無生老母,百度百科有介紹

无生老母是明清时代祭祀的女神,是世界至高无上的女神。她既是造物主,又是救世主:她是人类的祖先,创造了宇宙与人类,同时又拯救沉沦于苦海中的后代,派释迦佛或弥勒佛或天真古佛等下凡,或自己亲自下凡救度众生。明清的民间宗教几乎都以无生老母作为最高神祗,“无生老母,真空家乡”成为民间宗教的“八字真言”。自从罗教提出无生老母这个神以后,许多教派也都以无生老母为自己的最高神.明清两代的几百种民间秘密宗教,绝大多数都直接或间接地奉无生老母为最高神。

无生老母崇拜的形成,有一个逐步发展演变的过程。 早在罗梦鸿开始“悟道”以前,民间就流行着崇拜“无生父母”的信仰。台湾学者王见川在《龙华教源流探索》一文中提到:“学者一般认为无生老母源出罗祖《五部六册》,其实,在《苦功悟道卷》中写得很清楚,无生父母是当时信仰弥陀的宗教结社所持念的真言,并非罗祖所主张和提倡的观念。”在成化六年罗梦鸿退伍以前,民间早已流行着有关对无生父母的崇拜,而且把无生父母说成是“阿弥陀佛”.

有位作者說:

羅教羅思孚之前,白蓮教除了已流行「無生父母」信仰,也同時流行「老母」信仰(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刊印的《佛說皇極結果寶卷》早已有「老母」信仰)。羅思孚接受「彌陀佛即無生父母」思想,卻於創教時,主張彌陀佛非「無生父母」,其認為彌陀佛為男人,豈有男人生子之理,因此其認為吾人應係由「無生父母」創生,而非彌陀佛,故彌陀佛非「無生父母」,自羅教羅思孚開始,「無生父母」上綱為超越彌陀佛的更絕對至高本體,並將兩者作切割。

  白蓮教再吸收「真空家鄉」等羅教概念,並將「無生父母」結合早於羅教羅思孚創教之前就已有的「老母」信仰,再結合彌勒末世救世思想,使「無生父母」之道體成為名為「無生老母」之女神,於是有「真空家鄉,無生老母」之真言。白蓮教相信「無生老母」將於末世派遣彌勒佛下凡拯救世人,此與一貫道三期末劫教義中,於末世時,彌勒佛將下凡救度世人的末世思想不謀而合。復次,白蓮教結合摩尼教、彌勒教,產生彌勒末世救世思想,此亦皆與一貫道認為白陽期彌勒收圓救贖思想不謀而合。縱然不談「無生父母」及「無生老母」,亦可見一貫道在思想血統上承繼白蓮教的蹤跡。

有人提到彌勒與末世論時說

据收入《季羡林文集》第十二卷的〈梅呾利耶与弥勒〉一文考证,早期佛经的原本大多是“胡本”,是用中亚和古代新疆的语言文字写就的,并不是规范的印度梵文。因此,“弥勒”很可能是从新疆吐火罗语的Metrak或Maitrak直接音译过来的,这个字和梵文的maitri(慈悲、慈爱)有关,所以,“弥勒”又意译为“慈氏”。故而,早在中国后汉、三国时期,大量汉译佛典资料中“弥勒”和“慈氏”(菩萨)同时出现。

弥勒,在梵文里面叫maitreya,巴利文里面叫metteya。玄奘法师说译错了,应该翻译成“梅呾利耶”。

西方等待的神叫“弥赛亚”,英译文Messiah,是从希伯来文Masiah(有时写为mashiach)翻过来的。希腊文把它翻成christos, “受膏的”,由此引出“基督”(Christ)。“弥赛亚”与“基督”基本上意义相同,《新约》作者亦把他等同于犹太的弥赛亚。

Maitreya和Masiah二者音近。事实上,源自吐火罗语中的弥勒就是希伯来语当中的弥赛亚,同一个词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石母娘娘生日

聯合報報導有一座石母娘娘廟具有特多mana

石母娘娘祠主任委員吳錦淇表示,根據家族記載和長輩口述,祖先在乾隆年間就從唐山來台灣,到了霄裡發現湧泉井,決定落腳開墾,相傳一個傍晚,湧泉井外3顆石頭突然發光,祖先認為有靈性,於是上香祭拜一直到現在。

如今,石母娘娘已成為當地居民守護神,吳錦淇說,神祠前的浣衣池到現在泉水自然源源不歇,且每天都有人在這裡洗衣。石母娘娘很靈驗,求姻緣也行,他和妻子就是石母娘娘牽的紅線。

八德市「石母娘娘」昨天生日,義子、信眾紛紛祝壽,傳統延續255年,是霄裡客家庄最熱鬧活動,不少人拿著用紅線穿繫的古錢幣繞著祈福,要給兒孫帶著保平安,大家還唱客家山歌、一起坐在浣衣池旁,重溫早年洗衣、帶牛喝水的光陰。

 

 

如此看來這也是宗教上契子的習俗。取不好的名字也是一個避免天忌的方法。例如查某、畚箕等。老子說孤寡不穀,人之所惡,而侯王以為稱。

城隍、義勇公、大眾爺

金門舉辦盛大的'城隍活動,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各種陣頭將逐步上場。城隍生日據說是五月十三日,金門有不一樣的傳統,這個傳統已經三百多年了。這裡有些照片與介紹。

維基百科介紹過台北霞海城隍,是以前北台最大的宗教活動,與中南部的媽祖並稱兩大宗教活動。

然而霞海城隍卻不是官方祭典,而是當年同安移民從家鄉帶過來的。原先奉祀於老松國小附近,但是三邑與同安人械鬥,同安人不敵,走避大稻埕。城隍爺神像被帶到該地繼續由陳家奉祀。隨著大稻埕的興起為商業中心,祭典越來越大,與法主公並稱。陪祀的有當年械鬥死亡的人,稱義勇公。

據說當年有三十萬人參觀,必須加開火車才能疏運。

有一首極為好聽的歌叫台北迎城隍,雖然是翻唱日本曲,填詞功力卻令人敬佩。以前聽的是方瑞娥的版本,邱蘭芬的版本更有古典味道。

說起城隍爺,雖然易經中有相關詞彙,但是受重視要在朱元璋稱帝後。清代依然重視,新官上任必須參拜。

會出來繞境暗訪的神明還有新莊的大眾廟,祭拜的是文武大眾爺,維基百科介紹說:

所謂「文武大眾爺」,「武大眾爺」指的是因戰亂、分類械鬥殉身的亡魂。「文大眾爺」則是指那些並未參加戰爭、械鬥而在市鎮、道路不幸因貧病過世的死者。

道光廿年(1840年),閩客械鬥於新莊一帶,閩南人勝利,客家人遠走桃園新竹,這次械鬥陣亡的死者,被納入「武大眾爺」奉祀於新莊地藏庵.

霞海城隍廟的義勇公也是械鬥死亡者的亡靈,死者要有歸宿,鬼者歸也,不能歸於家族的血嗣,就開設一個公開的場所來安頓。一些萬善同歸或者姑娘廟都是此安排下的產物。子孫以祭祀不輟,從古以來就是一種理想,所謂不朽。這是孝道義務,對於不能享有此孝道的亡靈,給予幫助也是功德,捐棺、收路旁屍等都可作如是觀。

下一個要登場的與亡靈有關的節日應該是盂蘭盆節與中元節吧。之前會有端午節,這個節日據說是將村落中的不潔之物驅趕到下游去為其目的,這樣說的是聞一多。如果是這樣的話,與冬至的儺是相似的。孔子看到儺舉行時,一鄉皆狂,很能說出集體釋放恐懼時的精神狀態。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竹林山觀音寺巡迴

有些神明有固定的廟宇,定期出廟繞境。有些神明則以各地為家,林口竹林山寺的觀音即是如此。將信徒分布區域分成幾個等分,每年駐在一處。該處又非固定宮廟,而是開放給信徒爭取爐主的機會,取得爐主地位的信徒可以延請觀音進駐,成為一年期的宮廟。

〔記者李容萍/桃園報導〕竹林山寺觀音佛祖巡迴桃園坪位,昨天將觀音佛祖移駕新爐主中埔里長李阿進的「爐主厝」駐駕一年;新爐主李阿進去年參加輪值爐主擲筊,從近兩百位報名者中,以連續七聖筊脫穎而出。

九年輪值一次的觀音媽過頭,是北臺灣宗教文化中重要的活動,自清乾隆三年迄今,已有二百餘年歷史

竹林山觀音寺供奉十八手觀世音菩薩,位於新北市林口區,竹林山名取自蘆竹鄉的竹、林口的林、龜山鄉的山字,香火鼎盛,信眾遍及全國各地,巡迴媽由信眾輪流奉祀的地區分為九大坪位,分布在新北市及桃縣龜山鄉、桃園市、大園鄉、蘆竹鄉等地。

巡迴媽每年由9個坪位之一值年,由輪值坪位的信眾擲筊決定爐主,由爐主把巡迴媽迎回奉祀1年,1年後再由下個坪位的爐主把巡迴媽迎回。

維基百科

清乾隆年間,由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龍山寺分靈而來了觀世音菩薩大媽、二媽、三媽神像,起初奉祀於艋舺龍山寺

清仁宗嘉慶六年(1801年),十八手觀音佛祖(前述三尊其中之一尊,當地人稱此尊為大媽)由大坪頂地區(五湖、五坑、龜山)所謂十八坪位(十八處角頭)輪流奉祀,早期所謂十八坪位係包括:菁埔、太平嶺、大湖、樹林口、南勢埔、牛角坡、坑子外、下福、頂福、南崁頂、舊路、瑞樹坑、楓樹坑、下湖、大檜溪、坑子、大南灣、內厝。

許耀斌的文章說明抗日戰爭時觀音媽的保護,以及日本人禁止崇拜觀音媽者姓名為石橋金剛。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衝水路 九龍三公 代天巡狩

嘉義縣布袋鎮新塭地區主祀九龍三公的新塭「嘉應廟」,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七日都有一項「衝水路、迎客王」習俗

還有送客王、燒王船儀式

該廟以神轎下水親自迎接客王的儀式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大紀元報導

有7尊遊山代天巡狩王爺、13尊遊海代天巡守王爺,總共20尊「客王」,會聚集在布袋鎮新塭外海一艘人類眼睛看不見的王船上,王船順著海水漲潮進入新塭地區作客。

嘉應廟的22尊客王,除了2尊輪流坐鎮廟內,其餘的13尊客王負責巡守海域、7尊巡守山區,每年在代天巡守生日時,坐鎮的客王及鄰近友宮的神明,包括北港糖郊媽、朴子配天宮三媽、鹿草中寮安溪三城隍、南鯤(魚昆)鯓(魚身)舊三王等都會前往昔日靠海的「王爺窟」,相迎的神明在「看到」這些客王紛紛抵達「王船碼頭」後,由於一整年不見,彼此相當懷念,所以顧不得船尚未靠岸,即衝下水去迎接

大紀元另外報導

布袋新塭嘉應廟是先民從大陸福建省晉江市東石鄉渡海來台所建,廟內供奉的主神「九龍三公」,是南宋忠臣魏天忠、父親魏國佐、祖父魏了翁3人。(嘉熙元年春正月乙卯,以魏了翁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

廟方表示,魏天忠是宋朝進士,南宋末年,魏天忠與陸秀夫擁護宋端宗趙 (上日下正)為帝,因元軍猛追不捨,端宗逃至九龍嶺,被元兵四面包圍,元世祖派使臣迫端宗飲下毒酒自盡。(明史:龍溪。東有岐山。西有天寶山。北有華封嶺,一名龍頭嶺。東南濱海,海中有丹霞等嶼。又東北有九龍江,亦名北溪,其上源出長汀及沙縣,流入縣界,歷龍頭嶺下,謂之峽中,至縣東出峽,為柳營江,又南有南溪流入焉。又東南為鎮門港,入於海。有柳營江巡檢司。又南有九龍嶺巡檢司。)

當時,守在端宗身旁的魏天忠,與端宗互換衣袍,代替端宗飲毒而亡,以此矇騙過元軍,端宗再由右御使護送突圍。魏天忠捨身護主的忠忱,被明太祖朱元璋追諡為「九龍三公」。

嘉應廟裡面的二尊是「九龍三公」與「尹王爺」。

魏天忠死後全身發黑,兩眼圓睜,立而不仆,當地百姓感其忠烈,將其葬於九龍溪畔虎頭山,並造「魏公墓」供人瞻拜,並於每年的農曆五月初四(魏天忠殉節日)祭祀九龍三公。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於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特追封其三代為「九龍三公」尊號,並敕建「昭明宮」奉祀。之後「九龍三公」成為福建泉州晉江十都東石仙跡境莆陽蔡氏玉井戶、珠澤戶、西霞戶及紫雲黃氏、聚書丁氏、蘆山蘇氏居民所虔誠奉祀的保護神。日後隨其子孫渡海來台建廟奉祀(台灣大百科)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耆那教 戒殺生 天衣 老鼠廟

有時候動物似乎比人更適合待在神聖空間中,也許他們更無心機,更無罪惡。

印度有一間老鼠廟,是耆那教的聖地,耆那教與佛教出現時間相當。在這裡吃老鼠吃過的東西,可以像吃拜拜的豬公肉一樣分享福氣。蘇東坡說過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也是一種悲憫情懷。

耆那教極度的反對殺生,也許他們是想要透過最惹人厭的老鼠作為修行的場域,這麼卑賤的動物都可以愛護,還有什麼不能呢?莊子說道在屎尿,似乎有異曲同工之處。

有位旅行者作了詳細的報導

老鼠廟,全名為卡爾尼‧瑪塔廟(Karni Mata Temple),是印度耆那教信徒(Jainism)重要的朝聖地,位於比卡納南方30公里外的小鎮丹斯諾(Deshnok。
在耆那教的傳說中,十四世紀時,一位算命師於喪子後,傷心的懇求當時據說是杜爾迦(Durga)女神眾多轉世化身之一的女祭司卡爾尼‧瑪塔,使其兒子復活。女祭司立刻去到陰間找死神亞瑪(Yama)幫忙,亞瑪斷然拒絕後,卡爾尼施法將其家族內所有的算命師後代死後靈魂都轉世到老鼠身上,直到這些靈魂在老鼠死後能夠轉世為人為止。不讓亞瑪折磨這些逝者的靈魂。(此故事有多種版本)
而其後人們為了不讓親人的靈魂轉世在老鼠身上後無家可歸,就為這些老鼠建造了卡爾尼‧瑪塔廟,而他們死後亦會化身成老鼠到廟裡生活。老鼠廟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有一篇文章介紹這位女神轉世者的事蹟

廟的名字是Karni Mata Temple,其實供奉的不是老鼠,而是女神杜爾加(Durga,象頭神的媽媽,濕婆的妻子)。Karni Mata的原名是Ridhu Bai,生於1387年10月2日。在6歲的時候,因為奇跡般的醫治好了她的姑姑,而被冠以Karni稱號(將為世界造福的意思),而Mata是印度教徒對女神的尊稱-媽媽的意思。Karni Mata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種種神跡使得世人相信她是女神杜爾加轉世。她於1415年結婚,但是不久就親手安排了把妹妹嫁給自己丈夫的婚禮,然后自己住到她姑姑的村子。從那裡,她帶著追隨者開始了流浪的苦修生活,期間發生種種故事,這裡不予贅述。 1463年,他的養子在水塘喝水的時候不慎溺水而死,她向死神Yama哀告,希望能使他起死回生,死神拒絕她的請求,她便握著拳頭憤而發誓說:從現在起,我的族人再也不會落入死神之手!他們死后的靈魂會暫棲在老鼠的身體裡,並隨著新生兒的誕生返回人身。

這裡有關於耆那教的介紹

耆那教主張命(精神)及非命(物質)的二元論,站在生氣論的立場,重視“命”為常住的靈魂,佛教則站在緣生論的立場,主張無我,否認有常住靈魂;耆那教以生天主義為解脫,佛教則以即現實出證涅 槃為解脫

耆那教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提倡裸體生活,後來分裂成兩個教派,天衣派和白衣派,前者繼承了裸體生活的習慣,後者改穿白衣。耆那教戒殺生,走路的時候要用拂塵把蟲蟻掃開。甚至走路都要帶口罩,生怕把飛蟲吸進鼻子或者吃進嘴裡。

虔誠的耆那教徒因擔心 傷害土壤中的生命而拒絕耕種。然而,耆那教也有極具爭議的一面,那就是認為絕食至死可加快轉世投胎。最近幾年,通 過絕食而死尋求重生的事例又有抬頸之勢。

有位旅行者親眼看到天衣派的村落與神職人員,也拍了許多珍貴的照片。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觀音還是觀自在

聞聲救苦的觀音菩薩信徒眾多,台灣的龍山寺就是奉祀觀音菩薩。據說起源於南印度。最近讀到廖肇亨先生寫普陀落伽山的文章,對於不忍去觀音的故事深感興趣。因為日本僧人慧鍔求得一神像於五台山,欲返日本而到此地舟不行,卜得神意,欲居此,世稱不肯去觀音。文章收入"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論文集,編者為石守謙與廖肇亨,允晨出版。今天看報紙,石先生被提名為中研院院士。

觀音的形象從男身變成女身的過程,古正美教授從轉身論的角度提出解釋。

從佛教思想史上轉身論的發展看觀世音菩薩:中國造像史上轉男成女像的由來

于君方《中國的觀音信仰》( 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śvara)深受嘆賞。

觀音與法華經普門品有很深的關係,聞聲救苦。而聲音本該聞卻用觀,與楞嚴經強調六根互用,耳根圓通有關。

據說翻譯作觀音是來自西域的經典,翻譯作觀自在是玄奘從印度經典中翻出。

自在當然是菩薩的自在,自在所以可以六根互用,可以觀求救之聲音。

觀音的音,應該是眾生的聲音。為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翻譯,令人好奇,讀到一篇文章,大致可以解惑,不過還是有不同講法。

觀音又有「現音聲」的譯法,有沒有可能「觀」是使動用法,使人得以觀,或是觀示之意。就像「聞道」可以是聽到並瞭解真理的意思,也可以是使人了解真理的意思。大乘起信論說:「圓音一演,異類等解」,菩薩演音,眾生解悟。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的这个‘闻’字,这里的闻指的是:出名, 被统治者重用。 (案:自己當統治者也可以,吾其為東周乎。)

“闻”应该是同样的意思。而且儒家学说所求的不是自己明白的私道,而是教化民众,实行仁政。 (取自

「聞」是聞於人,觀世音是使眾生觀菩薩之音,觀自在是使眾生觀菩薩的自在。

觀音還是觀自在? — 字形學與語源學之探討

此菩薩名稱的譯法在漢傳佛典文獻中可見到的約有四種: "光世音"、"觀世音"、"觀音"與"觀自在". 此名稱最早的漢譯為"光世音", 見於西晉竺法護所譯《正法華經》(約286年). 此後在南北朝時期, 姚秦的鳩摩羅什在其所譯《妙法蓮華經》中將此菩薩名稱譯為觀世音. 而漢傳佛典新譯的宗匠唐玄奘譯師則將其譯作觀自在菩薩. 在以上四種稱謂中"光世音"的叫法在歷史上已基本被淘汰. 同一菩薩名之所以有此眾多漢譯對應的區別是因為梵文詞源的不同. 這個名稱可能有兩種基本的梵文寫法, 分別是

avalokiteshvara 與 avalokitasvara

前者可分析為 avalokita + ishvara (梵文合音規則 a+i=e). 其中avalokita (ava-lok) 意為"觀", ishvara 意為"自在", 因此得出"觀自在"的譯法.

後者可分析為 avalokita + svara. avalokita 同上, svara 意為"聲音", 因此得出"觀音"的譯法;

又因為 avalokita 含有 lok 這一詞素, 由於梵文的歧義性, 也可以分析出 loka – "世間" 或"照亮(光)"的不同意味來, 因此可得出"觀世自在"、"觀世音"或"光世音". 其中"世間"意味的可能性似乎可從此菩薩的另一名稱lokeshvara (世間自在, 藏文vjig rten dbang phyug) 中得到佐證.

至於為什麼既有"觀世音"又有"觀音"的區別, 還有一種傳統說法認為是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 而去掉了"世"字, 因此"觀音"這一稱法較為普遍地流傳下來. 但這種說法的可靠性值得懷疑. 因為從上面字形學(morphology)分析可以看出, "觀音"的譯法應該是較"觀世音"更為精確, 似乎沒有必要借助漢文化的名諱現象來解釋.

玄奘譯師就是作第一種分析而認為舊譯錯誤. 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記》中說:「阿縛盧枳低濕伐邏,唐言『觀自在』,合字連聲,梵語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縛盧枳多』,譯曰『觀』,『伊濕伐邏』,譯曰『自在』。舊譯為『光世音』或『觀世音』,皆訛謬也。」 這裡, "阿縛盧枳低濕伐邏"就是玄奘對梵文avalokiteshvara所做的漢文音寫, "阿縛盧枳多"就是avalokita, "伊濕伐邏"就是ishvara, 而"低"就是反映梵文的合音規則: 多+伊=低 (ta+i=te).

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五:「舊譯觀世音,或言光世音,並訛。又尋天竺多羅葉本,皆云舍婆羅,則譯為自在。雪山以來經本,皆云娑婆羅,則譯為音。當以舍、娑兩聲相近,遂致訛失。」

聖像發光

法新社報導,馬其頓首都史高比耶的1間東正教教堂裡的聖像毫無來由地發亮。

神父馬里諾夫指出:「這真的是奇蹟,從聖像屏中間開始,金色非常明顯,這個現象一直持續。」聖像屏是佈滿聖像和宗教圖案的1 道牆。

教堂內的聖像和壁畫開始發光,好像有隻隱形的手在把這些圖像拋光。他說:「我今天早上開始觀察這個現象。有一半的聖像已經被擦乾淨了。一開始先是變紅,之後轉成金色。你可以看到這些聖像是從上到下地被清潔。」

全文網址: 教堂聖像發光 馬其頓信徒爭睹 | 國際萬象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019419.shtml#ixzz1rgGk6mEo
Power By udn.com

許多宗教的勝者都會發光,頭上有光圈或是眉間發光。光往往代表能量與聖潔,可以給黑暗的世界帶來光明,自己必須先擁有光明。

可是像老子就要韜光養晦,那些光如果去不掉,至少要藏起來。一般宗教大概很難接受這樣的聖人。

前兩天也報導有尊媽祖神像似乎與平常不同,信徒稱奇。那尊神像鬍子會長長,或者說有蝴蝶會定期來到神像旁邊,有些神奇的或是罕見的現象出現,可以增強信徒的信心。

有位學者研究觀音的印度起源時說道

Holt還從該經中舉出許多讚揚佛陀的辭彙,如“世界之光”(the light of the world)、“純淨如盛開之花”(pure as a blooming flower)、“照亮世界就像太陽照亮天空”(lighting up the world as the sun lights up the sky)等等,認為這些特徵正是後來觀音信仰的源泉。Holt還直接引用了《大事》中的一段文字,其中說到“他將變成全世界的眼睛,一束驅散黑暗的光,他將驅散處於不幸當中的人們的黑暗”

這樣帶來光明的神恐怕不只是觀音如此。

潑水節

隨著新移民增加,街頭也會出現一些新的宗教景象。例如潑水節

【林媛玲╱新北報導】一年一度的中和潑水節今登場,潑水節是緬甸與泰國傳統新年習俗,用意是去除前一年災厄並為來年祈福(取自)

旅行社介紹說泰國潑水節的由來是

每年四月十二日至十四日的宋干節也就是潑水節,是泰民族傳統的"新年",類似華人的春節,因而也是一年中最熱閙的節日."宋干"一詞出自梵文,意為"太陽運行到白羊座",而這一天剛好是四月十三日,再加上四月中旬正是泰國最炎熱的季節也是農閑季節,把它定為"宋干",人們歡渡一下節日,很符合泰民族的生活環境.因此宋干潑水這個風俗就一直延續至今.

  宋干節的來歷據說是這樣子的:有一富翁無子嗣,到河邊大榕樹下祭祀求子,遂得下凡仙童為子,取名護法童子.童子天資聰慧過人,會聽各種鳥語,預言天下事,(想起項橐這個神童贏過孔子的故事) 因而觸怒了仙師伽賓婆羅門和摩訶婆羅門.為了比個高低,仙師伽賓婆羅門出了三道題,限童子七日之內解答出,輸者將要被砍下頭顱.童子如期回答了問題.仙師就割下了自己的頭顱,讓七個女兒輪流捧托著,並說:倘若頭顱落地,人間將遭大火之災,若上了天空,世間..會閙旱災;若投入大海,海水會干涸.七仙女托住其父頭顱周遊彌山後,供奉在坎健陀都里山洞中.每年七仙女輪流前來將其父頭顱請出周遊須彌山.後來,拍威薩素甘神為此修建了一座水晶宫.眾神每年到宮裡聚會一次,分飲用蛟狀蔓藤泡浸過七次的水以作紀念,並將聚會的日子命名為"宋干節"也就是潑水節.

有個部落格個寫得很精緻

傳統的潑水節
三天各有不同的活動
第一天是Sangkan Long Day
意即將舊的東西,包括舊的棈神除去

在這天
最盛大的節目是佛像巡行,

第二天是Nao Day,
人們小心翼翼, 不說不吉利的說話

第三天是Phayawan Day
人們湧到廟宇祈求祝福
晚上 舉行Dam Hue儀式
年輕人為他們過去一年所作的不敬之事向年長的人懺悔
年長的人則會勸勉及祝福晚輩 並互贈禮物.

老子說水最接近道,善利萬物,居下不爭。管子水地篇說得更神

夫水淖弱以清,而好灑人之惡,仁也。視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滿而止,正也。唯無不流,至平而止,義也。人皆赴高,己獨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為都居。準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質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萬物之準也,諸生之淡也,違非得失之質也。是以無不滿無不居也,集於天地,而藏於萬物,產於金石,集於諸生,故曰水神。集於草木,根得其度,華得其數,實得其量,鳥獸得之,形體肥大,羽毛豐茂,文理明著,萬物莫不盡其幾,反其常者,水之內度適也。

水有淨化作用大概全世界都有此信仰,尤其是世界起源中央之地的水。服之難老,食之已病等作用廣為人知。

台灣各種神都會出廟門之外繞境,佛祖不知道有沒有繞境,不知道浴佛如何舉行,只知道各種繞境是以鞭炮來淨化的居多。過年野柳淨港,是讓神像下水,不過是神像淨化水,不是水淨化神像。媽祖繞境時有潦溪,好像也不是為了要淨化。

五穀王廟、客家、平埔族

要到4月25日了,這是五穀王廟的日子。

吉安五穀宮慶50周年 【聯合報╱記者江詩筑/吉安報導】

2012.04.15 03:29 am

花蓮縣吉安鄉五穀宮是在地居民的信仰中心之一,今年適逢建廟50周年將隆重慶祝,主祀五榖神農大帝的吉安五榖宮,見證早期客家人務農的辛勞,也是代表客家文化發展史的重要象徵。

五穀宮管理委員會表示,為慶祝五榖神農大帝第5297周年,今年的慶典活動的行事日程表規劃,農曆4月25日早上7點半出發恭迎五榖神農大帝,下午1點出發遶境。

全文網址: 吉安五穀宮慶50周年 明華園來酬神 | 基宜花東 | 地方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7028592.shtml#ixzz1s3SyHPCU

我有印象的是三重的大拜拜,有網友回憶當時熱鬧,至於目前蕭條的原因,有人說

後因當時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先生勵行十大革新政策,從此宴客習俗慢慢收斂減少,四月廿五日三重大拜拜的奉祀熱潮跟著消退,因此先嗇宮的香火亦跟著沒落許多

台北迎城隍也有類似的沒落原因。現在某地媽祖廟又因政治原因而大興,宗教實在不必與政治如此親近。

三重的五穀廟是從新莊頭前移過來的,新莊原有許多客家人,械鬥後移居中壢等地。五穀大帝與客家人關係密切,公館地區的人說

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會有五穀宮,奉祀五穀神農大帝,感謝祂四千年前嚐百草與教人播種五穀之功德。五穀宮不僅是客家人信仰的中心,也是客家人農忙之餘,迎神賽會或酬神演戲的地方。客家人習慣於農曆四月二十六日神農大帝聖誕與十月二十六收冬戲日,舉辦「祭聖打八仙」的活動,熱熱鬧鬧慶祝一番。

有些平埔族也祭拜五穀王,可是這只是表面而已,他們是祭拜自己的老祖

屏東縣潮州斷層這一帶地區的平埔聚落,除了高樹鄉的泰山(加蚋埔)及內埔鄉老埤外,都找不到公廨和老祖的祭祀,倒有許多神農大帝或五穀先帝的祭祀,譬如:萬金的「三皇宮」,其神明的千秋日是9月26日、老埤的「五穀宮」是10月15日、新厝(加瓠朗)的「先帝廟」是10月16日、佳佐的「三和宮」是10月16日、枋寮鄉內寮村的「神農宮」也是10月16日。
  該地區的神農大帝廟大都是平埔族祭祀老祖的「三面壁」,改建之後,「老祖」不是被廢,就是將它遷移他處。當地客家人稱神農大帝,不是稱為「老祖」,就是「先帝」,於是平埔族人奉祀神農大帝,只是借用該神祇的表象,其實對平埔族而言,依然信奉傳統的「老祖」;更奇特的是,當地神農大帝的千秋日,都不是漢人的農曆4月26日,而且祭祀時間也都選在傍晚舉行,如同平埔族傳統的「夜祭」。(資料)

虛無僧與尺八

虛鐸傳記

  遁翁曰。普化禪師唐人也。嗣釋教而三十八世。當世之一大智識也。在於鎮州。而自甘狂逸。振鐸遊於市。對人每曰。明頭來明頭打。暗頭來暗頭打。四方八面來旋風打。虛空來連架打。一日河南府張伯者聞此語。大慕禪師碩德。請從遊之。禪師不許。張伯嘗嗜管。及聞禪師鐸音。而頓(似乎可以在此斷句,表示頓悟)制管而摹之。恆弄其音而不敢吹他曲。以管為鐸音故。號為虛鐸。世以傳其家十六世。

  【師一日同普化赴施主家齋次。師問:"毛吞巨海,芥納須彌。爲是神通妙用、本體如然?"普化踏倒飯床。師云:"太粗生。 " 普化云:"這裏是什麽所在。說粗說細?"師來日又同普化赴齋。問:"今日供養何似昨日?"普化依前踏倒飯床。師云:"得即得。太粗生。"普化云:"瞎漢。佛法說什麽粗細。"師乃吐舌。

  師一日與河陽、木塔長老同在僧堂地爐邊坐。因說:"普化每日在街市,掣風掣顛。知他是凡是聖。"言猶未了,普化入來。師便問:"汝是凡是聖?"普化云:"汝且道我是凡是聖。"師便喝。普化以手指云:"河陽新婦子,木塔老婆禅。臨濟小厮兒,卻具一只眼。"師云:"這賊。"普化云:"賊!賊!"便出去。

  一日普化在僧堂前吃生菜。師見云:"大似一頭驢。"普化便作驢鳴。師云:"這賊。"普化云:"賊!賊!"便出去。

  因普化常于街市搖鈴云:"明頭來明頭打。暗頭來暗頭打。四方八面來旋風打。虛空來連架打。"師令侍者去,才見如是道,更把住云:"總不與麽來時如何?"普化托開云:"來日大悲院裏有齋。"侍者回舉似師。師云:"我従來疑著這漢。"

  普化一日于街市中,就人乞直裰。人皆與之。普化俱不要。師令院主買棺一具。普化歸來。師云: " 與汝做得個直裰了也。 " 普化便自擔去,繞街市叫云:"臨濟與我做直裰了也,我往東門遷化去。"市人竟隨看之。普化云:"我今日未,來日往南門遷化去。"如是三日,人已不信。至第四日,無人隨看。獨出城外,自入棺內,倩路行人釘之。即時傳布。市人竟往開棺,乃見全身脫去。只聞空中鈴響,隱隱而去。

虛無僧

讀到v. TURNER的儀式過程一書,提到通過儀式有三個階段,前後兩者皆為結構,中間的閾限階段則是使兩個結構階段順利通過的重要關鍵。書中說有些宗教教派會將此閾限階段常態化,不再回到任何固定的結構中去。虛無僧行乞四方,也可以說是此道中人吧。

指日本禪宗支派普化宗之徒。又稱虛妄僧、薦僧、菰僧、普化僧、莽蓾破裸、暮露、梵論、梵論子。因普化宗奉馬祖道一之法孫鎮州普化禪師為開祖,故普化宗之徒又稱馬聖。虛無僧不著僧衣,頭戴藺笠,口吹尺八(古代樂器,長一尺八寸,即簫管),頸掛袈裟及方便囊,行乞諸方。關於‘虛無’一語,有說系源自鎮州普化禪師‘明頭來明頭打,暗頭來暗頭打,四方八面來旋風打,虛空來也連架打。’的本則頌,另一說謂系源自楠木正成之孫正勝號為虛無,常吹尺八行游諸方,故名。

  虛無,有空之意,或謂人名。以普化宗之徒遊歷四方,到處住宿,枕於草席(薦)上,故借用虛無之意而稱虛無僧。在日本鐮倉時代即有虛無僧之名,應仁(1467~1469)之頃有僧朗庵,人稱普化道者,常吹尺八自娛,後住京都妙安寺,其弟子遍及全國。其後,流浪者、亡命之徒亦多從之,宗風一時頗盛,然弊端叢出。

建長六年,覺心攜張參之徒寶伏(法普)、僧恕(宗恕)、國作(國佐)、理正等四位居士返日。在紀州由良創建興國寺(原稱西方寺),於山內建普化庵,又稱廣 化庵,是為日本普化宗之濫觴,現今該地仍稱為普化谷,或風化谷。其後,該宗以金先派、寄竹派為主流,各以一月寺、明暗寺為主。其中,寄竹派盛唱‘尺八吹簫 禪’,其托缽僧行腳全國,弘揚‘明暗尺八’
 至鐮倉末期,浮浪之徒多能吹尺八,漸混入寄竹派。江戶時代,此宗已呈現浪人集團之型態;其時,幕府常以彼等作密偵,給予種種特權,並為之建立鈴法寺,由是權勢日張,弊端迭起。德川中期以後複衍生諸多流派,弊害更甚。
 弘化四年(1847),幕府禁斷特權優遇,至明治四年(1871)該宗更被廢止,宗徒多被編入民籍。後於明治二十一年,該宗宗徒會合,致力復興,遂獲准 再興伽藍,而於東福寺山內善慧院成立明暗教會,於由良興國寺成立普化教會,於京都妙光寺成立法燈教會,並恢復虛無僧之行腳。
 普化宗並無依據之經典,僅以‘虛無吹斷’為禪那至上之法,亦即藉吹奏方式而斷盡煩惱,了悟虛無之境地。(中國大概是以彈琴居多吧)

尺八的音樂極為動聽,台灣製簫名家曾經介紹過普化宗以及其尺八曲。

吹奏尺八一如修行的念經,心繫於曲中,一心不亂直至禪定。塚本先生說他每天吹奏約六小時,有一尺六至兩尺八不同的長短尺八,初吹時心雜亂,漸次到達定境。在口風上,明暗流採用鬆口風型態,嘴唇自然而不收扁,音色也比較鬆弛。

虛無僧的尺八本曲

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有像無廟的淡水大道公

淡水、三芝地區的福建同安移民,200多年前即有祭祀大道公(保生大帝)習俗,相傳早期淡水中田寮(忠寮)地區不平靜,先民迎奉大道公坐鎮祭祀後,果然風調雨順。

最初有8個聚落角頭爭相迎奉,每年輪流1庄,稱為「八庄大道公輪祀」,後來增加1庄變成9年1輪。這9庄分別是淡水街、中田寮、水梘頭、北新庄子、草埔尾、土地公埔、小雞籠、灰磘子、林仔街。

由於這些庄頭並沒有類似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的廟宇,大道公神像都迎回各庄頭爐主家中奉祀,形成全國唯一「無廟有像」、9年1輪的特殊信仰。

「過火儀式」,象徵著去除汙穢、增添神威。

全文網址: 大道公輪祀…今爐主交接 備點心攤 | 大台北 | 地方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7009647.shtml#ixzz1rCtnorlO

輪祀大家的負擔不會太重,每年都有廟會與流水席可以分享,如果大家都一起殺豬公,就會有找不到客人的情形。可是如果太多年才一次,也容易生疏。義民廟十五六年一次,雖說隆重,可是太久了,一生遇不到幾次。還好有地方性廟宇扮演較短期的腳色。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學甲大道公

這裡有少見的蜈蚣陣,維基百科有介紹

蜈蚣陣,亦稱蜈蚣棚、蜈蚣坪、蜈蚣閣,金門地區稱為蜈蚣座,為台灣與閩南廟會重要藝陣之ㄧ,係由適齡兒童扮演作歷史或神話人物,安坐於長條形的臺座上,由人力或裝上車輪行走。蜈蚣陣在民俗研究上,有歸類於陣頭者,亦有歸類為藝閣者,於各地廟會間定位亦有所不同。一般作蜈蚣造型,亦有採「龍頭鳳尾」造形者,則稱「龍鳳閣」、「龍鳳棚」、「龍閣」。因其具有濃厚的宗教性質,台灣南部常認為具有神性,稱其為「百足真人」。

自由時報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台江文化季大道公百年平安行腳昨天熱鬧登場,十九頂大轎、三千信眾鄉親徒步到下大道謁祖,來回共十四公里,迄今已持續了一百廿五年。

台江大道公平安行腳,昨天一早信眾、陣頭從海尾朝皇宮浩浩蕩蕩出發,人手一香,跟隨著大道公神轎穿越嘉南大圳、鹽水溪、五條港,來到府城西門路下大道良皇宮謁祖,香陣隊伍鑼鼓喧天,沿途信眾也設香案祭拜,十分熱鬧。

朝皇宮主委吳進池說,這一段台江府城平安行腳路線,為台江移民府城的拓墾之路,早年許多海尾鄉親到市區擔水肥、經營飼料店,因此,每年一到大道公生,都會在家門前設香案,迎接海尾大道公的到來。

自由時報記者楊金城/學甲報導〕主祀保生大帝的學甲慈濟宮上白礁謁祖刈香祭典,昨天早上啟程,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學甲香」今年逢四年一次的三天大遶境,「大道公」將遶經學甲十三庄,再依例於農曆三月十一日(國曆四月一日)至將軍溪畔白礁亭謁祖、請水火儀式。

昨天一早,市長賴清德擔任主祭官依古制行跪叩獻禮,祭儀簡單隆重,為學甲香揭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