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考古學家挖掘到一枚印璽,上頭刻有「伯利恆」(Bethlehem)

中央社報導

考古學家挖掘到一枚印璽,上頭刻有「伯利恆」(Bethlehem),據信這可能是聖經中出現的古城伯利恆存在的最早證據。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跟耶穌出生地有關的器物,也證明了伯利恆的確在歷史上存在過。

印璽作證 耶穌出生地伯利恆真實存在

考古學家挖掘到一枚印璽,上頭刻有「伯利恆」(Bethlehem),據信這可能是聖經中出現的古城伯利恆存在的最早證據。(AFP PHOTO/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CLARA AMIT)

以色列考古學家發現一塊有二千七百年歷史的古印章,上面刻有古希伯來文,提及「伯利恆」一詞,首次證實《聖經》中的伯利恆是真有其城。該印章是一種稅務文件用途蓋章,它除證實現實世界中確有伯利恒外,更說明它是一個車水馬龍、與耶路撒冷有密切關係的城鎮。

有人說這個發掘是猶太極右團體支持的,真實性仍要檢證。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神明破案傳奇

南臺灣有父親因不堪兒子長期酗酒與不事生產,幾度衝突之後,殺死兒子。棄屍於某個偏僻的角落,幾個月後,有人下車小便發現。似乎冥冥中有個力量在安排。辦案出現膠著,神奇的是,刑警夜夢甘柳爺帶著死者託夢。刑警去到甘柳爺神像前擲茭,三聖杯確認其事為真。

甘柳爺是誰?新聞說是邢府王爺。網路上大致是說是八家將裡面四將軍之一。維基百科說:八家將原先是五福王爺的手下,此信仰是台南白龍庵從福建引進。清代五福王爺信仰被禁,所以與馬天君華光大帝信仰混合。日本時代西來庵事件,又被禁。

聽起來甘柳爺與邢府王爺並不衝突。死者應該有強大的力量所以能夠牽引各種力量破案。人間的法律則一起棄屍的母親無罪,父親六年。

進一步追查,原來神明功業不僅於此,新莊大眾廟也有類似的功業。

神明刑警大隊 坐鎮東港檺林宮

辦案有神助 千歲爺龍袍加身

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

浴佛當在何日

今天有些媒體報導舉行佛誕浴佛典禮。

讀周一良先生敦煌寫本雜鈔考,有提到唐代浴佛都是在十二月八日舉行。

十二月八日何謂?期日沐浴轉障除萬病,名為溫室。

日本僧人圓仁在入唐求法記中說

於是日相公出錢差勾當於兩寺(開元、龍興)令慂湯浴諸寺僧眾,三日為期。

十二月八日寺僧沐浴為唐代風習。宋代的贊寧說

浴佛表何?通曰:像佛生時龍噴香雨浴佛也。   東夏尚臘八,或二月四月八日,乃是為佛生日也。

道誠釋氏要覽卷中

江浙用四月八日浴佛。

三京皆用臘八浴佛。

可知,宋代仍有沿用臘八浴佛,不過北方如此而已,江浙則在四月八日。

百度百科說浴佛的起源

浴佛的起源,是因悉達多太子在蘭毗尼園無憂樹下(亦稱婆羅樹或波羅叉樹)降生時,九龍(亦說二龍)吐水洗浴聖身的傳說而來。在古代,它已成為佛教故事中一個重要的題材。印度鹿野苑和阿摩羅伐底近代出土的佛傳雕刻,都有這種情景的構圖。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的記載,摩耶夫人懷胎臨近產期,一日出遊蘭毗尼園,行至無憂樹下,誕生了悉達多太子。難陀和伏波難陀龍王吐清淨水,灌太子身。因此,後世佛教徒紀念佛陀誕生的儀式,都在佛堂中或露天下淨地設灌佛盤,在盤中的蓮臺上安置著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釋迦太子金像,然後灌以香水,以表示慶祝和供養,就叫做“浴佛”或“灌佛”。這一天是佛教四眾信徒的歡喜節日。

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灌沐尊儀章》說:

“大師雖滅,形像尚存,翹心如在,理應尊敬。或可香花每設,能生清淨之心;或可灌沐恒為,足蕩昏沉之業

義淨所譯的《浴佛功德經》也只說日日澡沐尊儀,可以獲大利益,並未說專在佛生日舉行。所以贊甯于《僧史略》上《浴佛》條說:

“然彼日日灌洗,則非生日之意。疑五竺多熱,僧既頻浴,佛亦勤灌耳。東夏尚臘八,或二月、四月八日,乃是為佛生日也。”

以下兩條資料可以補周一良的不足,四月八日不是宋代才出現,南北朝已是如此。至於有些資料說宋代才在臘八,也不正確。

《高僧傳》卷十《佛圖澄傳》說:“石勒諸稚子,多在佛寺中養之。每至四月八日,勒躬自詣寺灌佛,為兒發願”。

《佛祖統紀》卷三十六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條說:“四月八日,帝於內殿灌佛齋僧”。又《宋書》卷四十七《劉敬宣傳》說:“四月八日,敬宣見眾人灌佛,乃下頭上金鏡以為母灌,因悲泣不自勝。”

2012年5月12日 星期六

活埋女嬰去厄運

蘋果日報

印度北部一名男子,聽信印度教教士的話,竟然與自己親兄弟一起動手,活埋剛出生才6周大的女兒,因為教士說這樣做可保住其他的子女,不會染上不治之症,幸好警察及時趕到,才救回女嬰一命。
庫馬辯稱,去年一名孩子因不明病症逝世後,印度教的教士就叫他一定要活埋初生女嬰,這樣可以趕走噩運,其他孩子才不會也染上不治之症,但警方還沒找到這名教士。
女嬰因脫水和營養不良需留院醫治,目前正在康復中。這已經是印度上個月發生的第三起活埋女嬰案件,印度把女孩當作家庭的負擔,因為出嫁時女方家需要支付大筆嫁妝,導致民眾始終重男輕女

如果死人的埋葬關係了活著的家族,這樣的不自願的死亡,對家族是怨念或是無動於衷呢?

究竟埋葬是為了像孟子所說的,不忍心見到親人曝骨。或是對厚葬者,重視地理者,採取莊子式的嘲弄,莊子說以天地為棺槨,以萬物為齎送。

河伯娶妻故事中的女子,是否曾經有過光榮的時代呢?黃鳥詩中被殉葬的幾位賢臣,是否也曾經是一種美事呢?是在人文理性思考大興之後,才變得不可接受。

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葬書 情通氣亦通

傳為郭樸著之葬書,講明地中有生氣,人死可以吸收之。不過生氣不是遍在各地,有特殊的脈絡以及特殊定點,就是龍脈以及龍穴。

有意思的是,死人吸收生氣,不是為自己可以升天或是其他福祉,而是可以庇蔭子孫。

何謂子孫?不盡然是血緣關係,收養關係也可以庇蔭。於是特別突出人心感應。情通氣亦通。開這個門讓地理具有人文色彩,可是隱憂是,自己的父母地理可以會庇蔭到他人。 這樣的想法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味道,真情知己比血緣更加動人。

 

葬者乘生氣也。   生氣即一元運行之氣,在天則周流六虛,在地則發生萬物。天無此則氣無以資,地無此則形無以載。故磅礴乎大化,貫通乎品匯,無處無之,而無時不運也。陶 促曰:先天地而長存,後天地而固有。蓋亦指此云耳。且夫生氣藏於地中,人不可見,惟循地之理以求之,然後能知其所在。葬者能知其所在,使枯骨得以乘之,則 地理之能事畢矣。
  五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
  五氣即五行之氣,乃生氣之別也,夫一氣分而為陰陽,析而為五行,雖運於天實出於地。行則萬物發生,聚則山川融結,融結者,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   

人受體于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
 父母骸骨,為子孫這本,子孫形體,父母之枝,一氣相應,由本而達枝也。考試程子曰:卜其宅兆,卜其他地之美惡也。地美則神靈安,子孫盛,若培壅其根而枝葉茂,理固然也。惡則反是。蔡季通曰:生死殊途,情氣相感,自然默與之通。今尋暴骨,以生人刺血滴之而滲入,則為親骨肉,不滲則非。氣類相感有如此者。則 知枯骨得蔭,生人受福,其理顯然,不待智者而後知也。或謂抱養既成,元非遺體,僧道嗣續,亦異所生,其何能蔭之有?而不知人之心通乎氣,心為氣之主,情通則氣亦通,義絕則應本絕。故後母能蔭前母子,前母亦發後母兒。其在物則萎藪螟蛉之類是也,尚何疑焉。
  經曰:氣感而應,鬼福及人。   父母子孫,本同一氣,互相感召,如受鬼福,故天下名墓,在在有之。蓋真龍發跡,迢迢百里,或數十里,結為一穴。及至穴前,則峰巒矗擁,眾水環繞,疊嶂層層,獻奇于後,龍脈抱衛,砂水貧聚。形穴既就,則山川這靈秀,造化之精英,凝結融會於其中矣。苟盜其精英,空竊其靈秀,以父母遺骨藏于融會之地,由是子 孫之心寄託於此,因其心之所寄,前能與之感通,以致福於將來也。是知人心通乎氣,而氣通乎天。以人心之靈,合山川這靈,故降神孕秀,以鐘於生息之源,而其 富貴貧賤,壽夭賢愚,靡不攸系。至於形貌之嬌醜,並皆肖象山川這美惡,故篙丘岳生申,尼丘孕孔,豈偶然哉!嗚呼,非葬骨也,乃葬人之心也;非山川之靈,亦 人心自靈耳。世有往往以遺骨棄諸水火而無禍福者,蓋心與之離故也。
  是以銅山西崩,靈鐘東應。
  漢未央宮一日無 故鐘自嗚,東方朔日:必生銅山崩應。未幾西蜀果奏銅山崩,以日擯之,正未央鳴之日也。帝問朔何以知之,對曰:銅出於山,氣相感應,猶人受體于父母也。帝歎 曰:物尚樂,況於人乎!昔曾子養母至孝,子出,母欲其歸,則口齒指,而曾子心痛。人凡父母不安而身離待側,則亦心痛,特常人孝心薄而不自覺耳。故知山崩鐘 應,亦其理也。
  木華于春,栗芽於室。
  此亦言一氣之感召也。野人藏栗,春至,栗木華,而家藏之栗亦芽。實之去本已久,彼華此芽,蓋以本性原在,得氣則相感而應,亦獄父母之骨葬乘生氣而子孫福旺也。夫一氣磅礴於天地間,無端倪,無終窮,萬物隨時運化,本不自知,而受造物者亦不自知也。
  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入骨,以蔭所生之法也。
 乾父之精,坤母之血,二氣感合,則精化為骨,血化為肉,複藉神氣資乎其間,遂生而為人。及其死也,神氣飛揚,血肉消潰,惟骨獨存。而上智之士,圖葬于吉 地之中,以內乘生氣,外假子孫思慕,一念與之吻合,則可以複其既往之神,萃其已散之氣。蓋神趨則氣應,地靈而人傑,以無為有,借偽顯真,事通陰陽,功奪造 化,是為反氣入骨,以蔭所生之法也。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修而不證

文哲所集刊三十八期有宋玉媺的一篇文章,討論菩薩成佛前要不要證實際的問題。讓門外漢有機會看到此問題的歷史發展與理論複雜性,提醒自己常識是多麼不足。以下節錄一小段分享

這些經典勸告菩薩在定中修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時,還未成佛前不可證實際。因為成佛需歷經無數長久的菩薩行持來累集無量的功德,而證實際便永離生死輪迴,再也沒有機會圓滿功德而成佛了。雖然如此,但大乘的發展過程中卻出現菩薩證實際才能成佛的法。這種說法與早期菩薩不應證實際的觀念形成矛盾。

大乘經典對於菩薩應不應證實際的說法與不同時期所面對的問題有密切的關
係。大乘成立之初,一個重要的側面是要勸勉菩薩成佛,不可在修菩薩道的過程中半途證聲聞果位

《大集經.虛空藏品》云:

欲證無為法是為魔業。

「證無為」即是「證涅槃」,因涅槃屬於無為。這裏說證涅槃是魔業,因為涅槃對菩薩不但沒有功用,而且會障礙菩薩成佛。

《維摩詰所說經》云:

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 身 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

維摩詰教導來看病的人,不應講畢竟寂滅,也就是不應鼓勵證入涅槃。以上所舉的是修空而不證涅槃的說法。這些例子都勸說菩薩不應求涅槃

初期大乘經典為了勸勉菩薩發大心,不可以小心為滿足,所以教導菩薩如何
觀空才能只修而不證。因此,從大乘經典描述觀空的內容便可以看出大乘與聲聞道的差異是在智慧的決擇上。如上所顯示,涅槃被命名為「空」在部派中卻是較晚才出現的,非常有可能是受大乘的影響。部派的「空」指「空無我」。但是大乘的「空」是用來反對部派佛教把一切現象與涅槃看成極端相反的觀念。根據部派佛教,五蘊是無常、苦、不淨,而涅槃則是常、樂、淨。所以大乘強調空、法不可分別,不可得。因此,不可分別涅槃與世間是常或無常,是淨或不淨。由於大乘主張菩薩不應證實際,大乘經典需教導菩薩把世間現象看成跟涅槃沒有差別。如果世間與涅槃分不開,那麼就沒有法可斷,也沒有實際可證了

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洪覺範得自在三昧於雲菴老人。故能游戲翰墨場中。呻吟謦欬皆成文章。每與林間勝士抵掌清談。莫非尊宿之高行.叢林之遺訓.諸佛菩薩之微旨.賢士大夫之餘論。每得一事。隨即錄之。垂十年間。得三百餘事。從其游者。本明上人。外若簡率而內甚精敏。燕坐之暇。以其所錄析為上下帙。名之曰林間錄。

林間錄

杭州興教小壽禪師初隨天臺韶國師普請,聞墮薪而悟,作偈曰:“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國師頷之而已。及開法,衲子爭師尊之。 御史中丞王公隨出鎮錢塘,往候壽,至河上,卻騶從,獨步登寢室。壽方負暄毳衣自若,忽見之,問曰:“官人何姓?”王公曰:“隨姓王。”即拜之。
 壽推蒲團,藉地而坐,語笑終日而去。門人見壽,讓之曰:“彼王臣來,奈何不為禮?此一眾所系,非細事也。”壽唯唯。他日,王公復至,寺眾橫撞大鐘,萬指出迎,而壽前趨,立於松下。王公望見,出輿握其手曰:“何不如前日相見,而遽為此禮數耶?”壽顧左右,且行且言曰:“中丞即得,奈知事嗔何。”其天資粹美如此,真本色住山人也。

《蠅子透窗偈》曰:爲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難。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平生被眼瞞。

已將世界等微塵,空裏浮華夢裏身。勿謂龍顏便分別,故應天眼識天人。”

唐僧元曉者,海東人。初航海而至,將訪道於名山。獨行荒陂,夜宿塚間,渴甚,引手掬於穴中,得泉甘涼。稱明觀之,骷髏也。大惡之,盡欲嘔去。忽猛省,大歎 曰:“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骷髏不二如來。大師曰:‘三界唯心。’豈欺我哉!”遂不復求師,即日還海東,疏《華嚴經》,大弘圓頓之教。予讀其傳至此,追 念晉樂廣酒杯蛇影之事,作偈曰:“夜塚骷髏元是水,客杯弓影竟非蛇。個中無地容生威,笑把遺編篆縷斜。”

下面這一段講五祖弘忍的出生故事,非常類似神話中的江流兒,胡萬川教授曾研究而有文論之。摩西、西遊記的三藏等許多重要人物的出生都有類似之說。

舊說四祖大師居破頭山,山中有無名老僧,唯植松人呼為栽松道者。嘗請于祖曰:“法道可得聞乎?”祖曰:“汝已老,脫有聞,其能廣化耶?儻能再來,吾尚可遲汝。”乃去,行水邊,見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諾,我即敢行。”女首肯之。老僧回策而去。女,周氏季子也, 歸輒孕。父母大惡,逐之。女無所歸。日庸紡里中,夕於眾館之下。
  已而生一子,以為不祥,棄水中。明日見之,溯流而上,氣體鮮明,大驚,遂舉之。成童,隨母乞食,邑人呼為無姓兒。四祖見於黃梅道中,戲問之曰:“汝何姓?”曰:“姓固有,但非常姓。”祖曰:“何姓?”曰:“是佛性。”祖曰:“汝乃無姓耶?”曰:“姓空故無。”

祖化其母,使出家,時七歲。眾館今為寺,號佛母,而周氏尤盛。去破頭山停望問道者,肉身尚在。黃梅東禪有佛母塚,民塔其上。《傳燈錄》、《定祖圖》記忍大師姓周氏者,從母姓也。

坐禪不能成佛

這是馬祖道一悟道的故事,他有一位好老師。他的老師叫南嶽懷讓,看這位奇特的學生專心坐禪,專注的程度到來客都不見,所以拿一磚在他坐禪地方附近打磨,直到學生起好奇心,問說為什麼磨磚塊。老師說為了磨成鏡子,學生以為不可。老師反問坐禪為什麼,學生了解其理相同。下面是古尊宿語錄的版本

馬祖居南嶽傳法院。獨處一庵唯習坐禪。凡有來訪者都不顧。師往彼亦不顧。師觀其神宇有異。遂憶六祖讖。乃多方而誘導之。一日將磚於庵前磨。馬祖亦不顧。 時既久。乃問曰:“作什麼?”師云:“磨作鏡。”馬祖云:“磨磚豈得成鏡?”師云:“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能成佛?”祖乃離座云:“如何即是?”師云: “譬牛駕車。車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車即是?”又云:“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 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
  馬祖聞斯示誨。豁然開悟。禮拜問云:“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師云“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 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馬祖云:“道非色相。云何能見?”師云:“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祖云:“有成壞否?”師云:“若 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也。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馬祖一蒙開悟。心地超然。侍奉十秋。日益深奧。

問:“如何是修道?”師云:“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云:“作何見解即得達道。”云:“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 事上不滯。喚作修道人。

取善舍惡。觀空入定。即屬造作。

更若向外馳求。轉疏轉遠。但盡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 得法王無上珍寶。

龐居士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師云:“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盛德 厚生 百世祀

中國時報報導

這次在金門失而復得的青天白日勳章,全中華民國至今僅頒授二○九枚,是僅次於國光勳章的國軍最高榮耀象徵,由於民間相傳,因徐蚌會戰獲勳的黃百韜將軍,殉職後獨子黃孝先犯殺人罪,黃老夫人是因拿出勳章才換回兒子一命,因而有「免死金牌」的稱號。

讀者也許要主張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雖然動機不是商鞅的壹刑,確實有著正義的訴求。可是報導中提及的想法也未必是偏私。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盛德必百世祀,因為盛德者必有大用,盛德利用的目標是厚生,所謂積善要從此而說。

能夠利用的盛德之士並不簡單,武丁能聳其德,以至於神明。幾乎是通天地的能力了,聖人就是可以聽見上天聲音,具有大耳朵的特殊人物。

他是絕對專注的,就是所謂的誠。至誠可以前知,利用厚生有時不能沒有這樣的能力。思之思之,思之而不得,鬼神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極端專注可以精氣化身體,萬物之眾,唯蜩翼之知,用志不分,乃疑於神。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吾不與祭如不祭,要能夠主祭之時神靈具在,必須齋戒,以其精明與神明交。這也是盛德之士的領域。

馬克思韋伯說,這就是卡里斯馬。純正的卡里斯馬不經見,稍見即隱,往往透過血統世襲,或是職位傳遞。不只是中國如此。

2012年5月7日 星期一

精華 攝取 仙

媒體報導膠囊有人肉成分

南韓當局截獲了數千個在中國東北製造的膠囊,在膠囊中竟發現人類肉體的碎末。據報導,有些人認為,使用人體碎末能強身治病。

據南韓海關指出,製造這些膠囊的人先把嬰兒的肉切成小碎塊,然後在爐子烘乾,再製成粉末。

老子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嬰兒具有最豐厚的德,德就是精氣。以前人吃紫河車,也是這樣的想法。童子尿練成秋石散,童子功,童子雞,閹雞,這些效果除了含德之外,也意味著生命越是生長越會流失先天精氣,所以要取自他人他物。或者要節省花費,治人事天莫若嗇,嗇就是少用。房中術裡面說從女不施,或者還精補腦,也是如此。

有時候我們用永恆不變的物品吸收其精氣,例如玉與珍珠,食玉屑於靜室齋戒時,穿玉衣於死亡時,平時則無故玉不離身。

沒有這些錢財的清靜之人,可以餐六氣,精氣入而粗穢除,一氣之和德,乘彼白雲,去而上僊。龍都不用了,黃帝時乘龍。

虛室生白,吉祥止止,浩然和平,以為氣淵。不成神仙也無妨,快樂過日子,也許勝過在天庭受玉帝等各式官僚閒氣。有人想做散仙不要做天仙,不是沒道理。

那些犯錯謫凡的,有些恐怕是故意的。

達摩 惠能 祖堂集

祖堂集的語言常被視為研究寶庫,讀起來與常見的版本有點不同,在中研院的資料庫裡找幾個故事看看。

《祖堂集》在中国久已佚失,是日本学者于20世纪20年代在 朝鲜发现的现存最早的禅宗史书。二十卷。五代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僧编。全书内容记述自迦叶以至唐末、五代共二五六位禅宗祖师的主要事迹及问答语句,而以南宗禅雪峰系为基本线索

功德與實相是不同的

爾時武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師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師曰:"不識。"又問:"朕自登九五已來,度人造寺,寫經造像,有何功德?"師曰:"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師曰:"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善因,非是實相。"武帝問:"如何是實功德?"師曰:"淨智妙圓,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武帝不了達摩所言,變容不言。達摩其年十月十九日,自知機不契,則郏過江北,入于魏邦。志公特至帝所問曰:"我聞西天僧至,今在何方?"梁武帝曰:"昨日逃過江向魏。"志公云:"陛下見之不見,逢之不逢。"梁武帝問曰:

"此是何人?"志公對曰:"此是傳佛心印觀音大士。"武帝乃恨之曰:"見之不見,逢之不逢。"即發中使趙光文往彼取之。志公曰:"非但趙光文一人,闔國取亦不迴。"

  大師自到東京。有一僧名神光,昔在洛中久傳莊老。年逾四十,得遇大師,禮事為師。從至小林寺。每問於師,師并不言說。又自難曰:"古人求法,敲骨取髓,刺血圖像,布髮掩泥,投崖飼虎。古尚如此,我何惜焉?"時大和十年十二月九日,為求法故,立經干夜,雪乃齊腰。天明師見問曰:"汝在雪中立,有如何所求耶?"神光悲啼泣赝而言:"唯願和尚開甘露門,廣度群品。"師云:"諸佛無上菩提,遠劫修行。汝以小意而求大法,終不能得。"神光聞是語已,則取利刀自斷左臂,置於師前。師語神光云:"諸佛菩薩求法,不以身為身,不以命為命。汝雖斷臂求法,亦可在。"遂改神光名為惠可。又問:"請和尚安心!"師曰:"將心來,与汝安心。"進曰:"覓心了不可得。"師曰:"覓得豈是汝心?与汝安心竟。"達摩語惠可曰:"為汝安心竟,汝今見不?"惠可言下大悟。惠可白和尚:"今日乃知一切諸法本來空寂;今日乃知菩提不遠。是故菩薩不動念而至薩般若海;不動念而登涅槃岸。"師曰:"如是,如是。"惠可進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記錄不?"達摩曰:"我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大師語諸人言:"有三人得我法。一人得我髓,一人得我骨,一人得我肉。得我髓者惠可,得我骨者道育,得我肉者尼總持。我法至六代,陵遲傳法之人。惠可進曰:"何故第六代陵遲傳法之人?"達摩云:"為邪法競興,亂於正法。我有一領袈裟,傳授与汝。"惠可白和尚:"法既以心傳心,復無文字,用此袈裟何為?"大師云:"內授法印,以契證心;外傳袈裟,以定宗旨。雖則袈裟不在法上,法亦不在袈裟,於中三世諸佛遞相授記。我今以袈裟亦表其信,令後代傳法者有稟承,學道者得知宗旨。斷眾生疑故。"

  惠可便頂禮,親事九年,晝夜不離左右。達摩大師乃而告曰:

如來以淨法眼并袈裟付囑大迦葉,如是展轉乃至於我。我今付囑汝,女聽吾偈曰:

      吾本來此土,傳教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协自然成。"

師付法已,又告惠可曰:"吾自到此土,六度被人下藥,我皆拈出。今此一度,更不拈出,吾已得人付法。"

"時有盧行者,年三十二,從嶺南來,禮覲大師。大師問:"汝從何方而來。有何所求?"行者對曰:"從新州來,來求作佛。"師云:"汝嶺南人,無佛性也。" 行者云:"人則有南北,佛性無南北。"師云:"汝作何功德?"行者對曰:"願竭力抱石,舂米供養師僧。"師便許之。於一日一夜舂得一十二石米,首末親事。經八箇餘月,行者又問曰:"如何是大道之源?"師曰:"汝是俗人,問我此事作什摩?"對曰:"世諦即有僧俗,道豈礙人耶?"師曰:"汝若如此,莫從人覓。"進曰:"与摩即不從外得。師曰:"內亦非。"

 

有一童子碓坊裏念此偈,行者曰:"念什摩?"童子曰:"行者未知,第一座造偈呈師,大師曰:'若依此偈修行而得解脫。'"行者曰:"某甲不識文字,請兄与吾念看,我聞願生佛會。"有一江州別駕張日用,為行者高聲誦偈。行者卻請張日用:"与我書偈,某甲有一個拙見。"其張日用与他書偈曰:

      身非菩提樹,心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

又問:"此衣傳不?"師云:"后代之人,得道者恒河沙。今此信衣,至汝則住。何以故?達摩大師付囑此衣,恐人不信而表聞。法豈在衣乎?若傳此衣,恐損於物。受此衣者,命若縣絲。況達摩云:'一花開五葉,結协自然成。'是印此土與汝五人。般若多羅雲:'协滿菩提圓,花開世界起。'此兩句亦印今時法衣至汝不合付與人。"

師經於三日都不說法。至第四日,眾人問曰:"師法嗣何人?"師云:"吾法已往嶺南。"神秀便問:"何人得之?"師雲:"能者則得。"眾人良久思惟,不見行者數日,恐是將法去也。當時七百餘人,一齊趁盧行者。眾中有一僧,號為慧明,趁得大庾嶺上,見衣刍不見行者。其上座便近前,以手提之,衣刍不動,便委得自力薄。則入山覓行者,高處望見行者在石上坐。行者遙見明上座,便知來奪我衣刍,則云:"和尚分付衣刍,某甲苦辭不受。再三請傳持,不可不受。雖則將來,現在嶺頭;上座若要,便請將去。"明上座云:"不為衣刍,特為佛法來。不知行者辭五祖時有何密語密意,願為我說!"行者見上座心意苦切,便向他說:"靜思靜慮,不思善不思惡,正與摩思不生時,還我本來明上座面目來。"

至明年二月三日便辭,去曹溪寶林寺說法化道,度無量眾。師以一味法雨普潤學徒,信衣不傳,心珠洞付。得道之者若恒河沙,遍滿諸方,落落星布。

師每告諸善知識曰:"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孤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汝等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一相三昧者,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不取不捨,不念利益,不念散壞,自然安樂,故因此名為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皆一直心,即是道場,即是凈土。此之名為一行三昧。如地有種能含藏故,心相三昧亦復如是。我說法時猶如普雨,汝有佛性如地中種,若遇法雨,各得滋長。取吾語者,決證菩提;依吾行者,定證聖果。

三重大拜拜

上古史的三皇五帝,如今被祭祀最多的也許是這位與農業相關的神農,以及與八卦有關的伏羲吧。黃帝應該是官方比較有興趣。

先嗇宮又稱「五穀先帝廟」,主祀神農大帝,是三重民眾信仰中心,創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為三級市定古蹟,而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五日(今年國曆為五月十五日)是神農大帝萬壽聖辰,同時是三重傳統大拜拜的日子。記得這樣的大拜拜人潮洶湧,每年吃掉一座中興橋,擁擠到沒有車可以坐。現在有捷運,請客的人也不多,該高興還是感嘆呢?

有兩百五十八年歷史的新北市三重區先嗇宮,將於五月十一日起至十六日,舉辦歷年來規模最盛大的神農文化祭,一連六天接力上演精彩活動。有篇文章可參考。

這個為期六天的活動結束,就是新莊大眾廟登場了,時為五月初一。

維基百科

主祀神農大帝。一般認為,神農大帝是農業神、醫藥神,不但可以保佑農業的收成,也有保佑患病之人迅速痊癒的功效。

配祀有代表慈悲的觀世音菩薩、閩南有名的醫神保生大帝、道教始祖太上老君、掌管天地水三界的三官大帝、傳說中開闢天地的盤古、首作八卦圖的伏羲、開台有功的延平郡王國姓爺、保佑士人學子的文昌帝君、掌管婦女生產的註生娘娘、善於耕作的周朝始祖后稷、古代戰爭女神九天玄女、道教星辰女神斗姥、守護廟宇轄區的「境主」、與人民最親近的基層神祇土地公、本廟建廟大德牌位等,讓信徒可以把各種不同的心願,向職司不同的眾神祈求。

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大顛和尚

此和尚深受讚美,流澤地方,其初心志慕雲林,心遠塵俗,而生即神異。讀其事蹟令人神往。尤以與韓愈相交一事為最。不過引人興味的還有各種野獸都在身邊馴服的傳說,以及死後塔中只有舌頭長存等事蹟,在吸引民眾的效果上也許還比入定更勝一籌。

傳燈錄十四謂

石頭遷法嗣潮州大顛,初參石頭。石頭問師曰:那個是汝心?師曰:言語者是。便為石頭喝出。經旬日,師卻問曰: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石頭曰:除卻楊眉動目將心來。師曰:無心可將來?石頭曰:元來有心,何言無心,無心盡同謗。師言下大悟。

 

後辭師隱居潮州靈山。學者四集。潮州府志曰:「寶通,號大顛。俗姓陳氏,或曰楊姓,先世為穎川人。生於開元末,大歷中,與藥山惟儼並師事惠照於西山。即復與之同遊南嶽,參石頭。正元六年,開闢牛巖,立精舍,蛇虎皆遠遁。七年又於邑西幽嶺下創建禪院,名曰靈山,出入猛虎隨之

時已大悟宗旨,得曹溪之緒,門人傳法者千餘人,自號為大顛和尚。

元和十四年,刺史韓愈貶潮州。遠地無可與語,聞大顛名,召至,留十餘日,謂其能外形骸,以理自勝為難得。因與往來,及祭海神,至潮陽,遂造其廬。未幾移袁州,復留衣服為別。

長慶四年,一日告辭大眾而逝,年九十三。所著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及金剛經釋義,又嘗自寫金剛經千五百卷,法華維摩經各三十部,藏之山中。墓塔在靈寺左,唐末有賊發其塔,骨髀盡化,惟舌根猶存如生。復瘞之,號瘞舌塚。宋至道中,鄉人又發視之,惟見舌鏡而已,乃疊石藏之如故,又號為舌鏡塔。」

上堂: “夫學道人須識自家本心,將心相示,方可見道。多見時輩祗認揚眉瞬目,一語一默,驀頭印可,以為心要,此實未了。吾今為你諸人分明說出,各須聽受。但除卻 一切妄運想念見量即汝真心。此心與塵境,及守認靜默時全無交涉。即心是佛,不待修治。何以故?應機隨照,泠泠自用。窮其用處,了不可得。喚作妙用,乃是本 心。大須護持,不可容易。”

大顛禪師回靈山時,給韓愈留下一偈: “辭君莫怪歸山早,為憶松蘿對月宮。台殿不將金鎖閉,來時自有白雲封。”經過一番談話,韓愈稱大顛禪師“頗聰明,識道理,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不為外物侵 亂”。

“師生而神異,貌古骨清,機圓語活,幼歲心遠塵俗,志慕雲林”。

寂然晏坐終日。御史張遠凡來遊,怪大顛禪師不參不迎,大怒,揮刀將斬之。大顛禪師竟引頸就刃,神色不變地說: “若必及我,是夙負命,如不負公,殘惡在汝。”張遠凡自覺慚愧,收起佩刀,向大顛禪師悔謝而去。

善無畏傳

 

有羅漢降曰:我小乘之人,大德是登地菩薩。

有白鼠馴繞,日獻金錢。(毗沙門天王故事中也有老鼠,印度有老鼠廟)

掬多自空而至曰:菩薩身同世間,不舍生死。汝久離相,寧有病耶。

至大唐西境,夜有神人曰:此東非弟子界也,文殊師利實護神州。(想起西遊記被悟空找來的土地或城隍。)

夏天熱又無雨,皇帝叫高力士去請善無畏祈雨。他的回答與莊子書中黃帝去見廣成子的故事類似。廣成子告訴黃帝,不要干擾自然界。徒處無為,物將自化。黃帝要求取天地之精,以左五穀,以養民人。這樣的問題被批評為「不及質」,這樣的心態被批評「佞人之心剪剪者」。

善無畏說:「今旱,數當然也,若苦召龍致雨,必暴。接下來勉強致雨的過程是一篇極好的故事。

帝強之曰:人苦暑病矣,雖風雷亦足快意。辭不獲已,有司為陳請雨具,幡幢螺鈸備焉,畏笑曰:斯不足以致雨,急撤之。乃盛一缽水,以小刀攪之,梵言數百咒之。須臾有物如龍,其大如指,赤色矯首,瞰水面,復潛於缽底。畏且攪且咒,頃之,有白氣自缽而興,徑上數尺,稍稍引去。畏謂力士曰:「亟去,雨至矣」力士馳去,回顧見白氣疾旋,自講堂而西,若一匹素翻空而上。既而昏霾,大風震電,力士才及天津橋,風雨隨馬而驟,街中大樹多拔焉。力士入奏而衣盡沾濕矣。帝稽首迎畏,再三致謝。

接下來是邙山有大蛇,咒死之。之前看資料說閭山派是江南巫教被禁之後吸收瑜珈而誕生,許多法主都有斬蛇的故事,與此有關連嗎?

中國早期也有很多這一類有特殊能力的人,例如後漢書記載有一位名叫左慈的人,可以快速往來各地,可以將食物轉移地點或是放大其量,項是耶穌一樣,可以變化成各種形象,或是變化他人的形象。

左慈 字元放,廬江人也。少有神道。嘗在司空曹操坐,操從容顧眾賓曰:「今日高會,珍羞略備,所少吳松江鱸魚耳。」放於下坐應曰:「此可得也。」因求銅盤貯水,以竹竿餌釣於盤中,須臾引一鱸魚出。操大拊掌笑,會者皆驚。操曰:「一魚不周坐席,可更得乎?」放乃更餌鈎沈之,須臾復引出,皆長三尺餘,生鮮可愛。操使目前鱠之,周浹會者。操又謂曰:「既已得魚,恨無蜀中生薑耳。」放曰:「亦可得也。」操恐其近即所取,因曰:「吾前遣人到蜀買錦,可過勑使者,增市二端。」語頃,即得薑還,并獲操使報命。後操使蜀反, 驗問增錦之狀及時日早晚,若符契焉。

後操出近郊,士大夫從者百許人,慈乃為齎酒一升,脯一斤,手自斟酌,百官莫不醉飽。操怪之,使尋其故,行視諸鑪,悉亡其酒脯矣。

操懷不喜,因坐上收欲殺之,慈乃卻入壁中,霍然不知所在。或見於市者,又捕之,而市人皆變形與慈同,莫知誰是。後人逢慈於陽城山頭,因復逐之,遂入走羊羣。操知不可得,乃令就羊中告之曰:「不復相殺,本試君術耳。」忽有一老羝屈前兩膝,人立而言曰:「遽如許。」即競往赴之,而羣羊數百皆變為羝,並屈前膝人立,云「遽如許」,遂莫知所取焉。

陳寅恪說華陀有印度淵源,左慈呢?

其實要人信服也不一定要有如此神通,內在的不動如山,心定有徵也可以,例如金剛智

有登其門者,智一覿其面,永不忘焉。至於語默興居,凝然不改,喜怒逆順,無有異容,瞻禮者莫知津涯,自然率服矣。

修行者的身體魅力,即使韓愈也抵擋不住。其原因不只是儒門淡泊收拾不住。

大顛禪師正在入定禪坐,韓愈不好上前貿然問話,因此,苦等了很久。侍者看出韓愈不耐煩的樣子,於是走到大顛禪師的座前,用引磬在禪師的耳邊輕輕敲了三下,並且對禪師說:「先以定動,後以智拔。」

《潮州府志》:「元和十四年,刺史韓愈貶潮州。遠地無可與語,聞大顛名,召至,留十餘日,謂其能外形骸,以理自勝為難得

涅槃經:定多慧少,增長無明。慧多定少,增長邪見。馬祖道一坐禪不能成佛之悟,又是另一番風景,淺學者不必高攀。以理自勝,說的是向四大本無我,五陰百來空,將頭迎白刃,猶似斬春風這樣的風致嗎?

盤蛇 力量 無形式

今天有一條新聞說,歐洲反對外來移民,極右勢力抬頭。這在之前也一直聽說。

這些人也許希望維持自己的傳統與生活方式,不要受移民太多干擾。可是在全球化時代恐怕不太會被接受。同樣感到困擾的還有另一群人,印度的弄蛇人。自由時報引述外電:

強植晶片 印度弄蛇人恐消失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印度政府要求傳統民俗技藝表演者「弄蛇人」要為他們的蛇植入身分晶片,但是僅少數弄蛇人趕在期限前完成,其他無照弄蛇人只能保持低調。不過,弄蛇人在印度也面臨消失危機。

弄蛇人難脫走私幫兇污名

每隻蛇植晶片費用二十美元,印度政府此舉意在確定弄蛇人對蛇的法定所有權,打擊不法官員藉保護野生動物之名,以罰款威脅弄蛇人索賄。但是,政府並未公開宣傳這項為蛇植入身分晶片計畫,到去年年中僅有四十二隻蛇植入晶片。

印度中產階級崛起,民眾品味改變,電玩已取代弄蛇人的笛聲吸引著孩童,

印度弄蛇人長期以來被媒體、保育人士和政府質疑以弄蛇掩護走私,成為市場利益誘人的中藥藥材供應源之一;他們把蛇關在小小的籃子裡、拔去毒牙,也被批評虐待蛇。政府一九七二年通過野生動物保育法,禁止飼養、販售、交易野生動物,以確保生物多樣性,此法直到近年才真正開始實施。除走私客,法案影響最大的是如弄蛇人、耍猴人等傳統技藝表演者。

據印度弄蛇人聯合會調查,二○○七年印度有約八十萬名無照弄蛇人,現在這些無照弄蛇人將面臨最高七年徒刑。

李建立的文章說

印度是眼镜蛇的故乡,在那里蛇被视为圣物,印度人弄蛇已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三百多年,就有不少人以弄蛇为业。距新德里不远的一个地区名为泊波拉,是弄蛇者聚居的地区,这里的人弄蛇是世袭的传统职业。传子而不传女

弄蛇人常常集体到田野捕蛇的,他们先吸几口天麻俎,并向大神喊叫,“布姆、布姆、布拉!”于是,全部人马排成蜿蜒蛇形队伍,模仿着蛇爬行时的姿态,整队人左右走动前进,就这样在田野中找寻蛇的洞穴。找到洞穴便伸手入洞内摸索,摸到蛇就捉住,将它放到随身带来的有盖的竹篮中

戴著頭巾,一身橘色衣物,身上還一串念珠。傳統弄蛇人,就是這種穿著。據說,那是從印度教的濕婆神延襲下來的。

維基百科說

印度,眼鏡蛇有著神聖而可怕的形象,在印度神話中牠甚至具備了無上權威的神格。印度主神濕婆頸上總纏著一條守護的眼鏡蛇;掌管宇宙的大神毗濕奴就經常躺在「千蛇之王」舍沙之上

孫子兵法裡面有盤繞著山的常山之蛇,宇宙中央神木也常纏繞著蛇,首尾相啣的蛇常被稱為uroboros,因其周而不宣,故靈力內蘊,俟隙而出,一出即難以抵禦。兵法以之為無形有力之代表,伊甸園則避之唯恐不及,貶為邪惡之象徵。

2012年5月4日 星期五

媽祖作客 泰雅族劃界

聯合報報導,位於金山的慈護宮,也就是吃金山鴨肉的那條老街的盡頭,要舉辦媽祖遶境,時間比起中部幾處著名宮廟要晚。特別的是其中有一尊媽祖要回家作客,這是怎麼回事呢?

 

慈護宮的二媽祖在清嘉慶年間擱淺在今野柳地質公園內海蝕洞裡,村民在退潮時發現祂,供迎奉祀。後來媽祖托夢想去住金山,於是迎到金包里進廟祭奉,每年農曆4月16日再送回原處「作客」。

建宮203年的金包里慈護宮,位於金山區金包里街,廟內供奉金面媽祖,為北海岸居民的信仰中心。每年農曆4月15、16日都會舉辦媽祖遶境活動

 

中國時報報導了原住民的宣示土地主權儀式

  泰雅族人上一次等級最高的Gaga血祭儀式,約在七、八十年前,最近因新竹縣司馬庫斯有族人違反Gaga傳統規範,侵入到宜蘭砍伐神木,昨日舉行神聖又肅穆的Gaga「和解暨結盟儀式」,由於機會難得,研究相關領域的學者,特地趕到現場全程紀錄。

     儀式現場各部落的耆老穿著傳統服飾圍坐成一圈,用好歌喉吟唱出泰雅族古調,為儀式揭開序幕。當豬隻被扛到每個人的面前時,新竹縣尖石的鎮西堡部落長老達利翡互依,拿著獵刀抵著豬、口中邊唸著泰雅族語,不一會兒,豬的腹部就流出鮮血來。

     各部落代表在「泰雅族傳統領域」海報上,手沾豬血畫上一條條「紅河」,宣示土地主權,儀式約在兩個小時後順利完成

古書裡面說過要出遠門旅行要先祭路神,回到村落入口前也要一些一是將路上沾惹的各地精靈止於村外。江紹原先生的中國古代旅行討論了許多這一類路途上的魑魅魍魎,極受學者重視。空間是有家族性的。

孔子說過非其鬼而祭之諂也。鬼者歸也,是自己家族的先輩,不要為了想要其他家族之先輩賜福而祭之,祭自己先輩是為了慎終追遠。孔子似乎沒有特別針對孤魂野鬼要如何對待發表看法,他應該會以為必須避免自己的祖先成為沒有後代祭祀的孤魂,所以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的說法。古人也有千斤之子不立危牆之下之說。他也應該相信盛德必百世祀。所以重點在修德。如其不然,在子孫祭祀不輟,與立德之立言立功之間,可以選擇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