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天地之中

天地之中為最高點,有神異現象,有池,四河或八河流向世界四個或八個方向。

中國非真中國,這是很難接受的,如同老子比孔子先進一樣。

道宣《釋迦氏譜》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0/2041_001.htm通覽中天竺國。夏至之日方中無影。良是地中故也。此方雒南測影臺者。至夏至日終有餘分。故非大夏但名東夏也。承天聞此無以抗言。

四以水源徵之。竊以四海為壑水趣所極也。閻浮州中有大香山。即崑崙之別名也。此山獨高州中最極。山南有池。名阿耨達。此名無熱惱也。具八功德。大龍所居名為水府。方出一河以注四海。所以水隨高勢以赴下流。彼高此下中邊定矣。此土黃河源出於彼。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1/2088_001.htm《釋迦方志序》

三言時者。謂雪山以南名為中國。坦然平正冬夏和調。卉木常榮流霜不降。自餘邊鄙安足語哉。

四言水者。此洲中心有一大池。名阿那陀答多。唐言無熱惱也。即經所謂阿耨達池。在香山南大雪山北。居山頂上非凡所至。池周八百里四岸寶飾。正南當於平地地獄所居。故金剛座東僻至五千里。又池正南當洲尖處。其北當謎羅川即北。又當蔥嶺北千泉也。上空定約當北辰星。今望第五似如西欹。且天上一寸地下一千。千泉去京八千餘里焉。約天無一尺矣。其池北去缽露羅國減千里。東南屈露多國。西南罽賓國。各千餘里。然四海為壑水趣所極。故此一池分出四河。各隨地勢而注一海。故蔥嶺以東水注東海。達儭以南水注南海。雪山以西水注西海。大秦以北水注北海。故地高水本注是其中此居海濱邊名難奪。

舊約創世紀 

  • 在上主天主創造天地時,
  • 地上還沒有灌木,田間也沒有生出蔬菜,因為上主天主還沒有使雨降在地上,也沒有人耕種土地,
  • 有從地下湧出的水浸潤所有地面。
  • 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內吹了一口生氣,人就成了一個有靈的生物。
  • 上主天主在伊甸東部種植了一個樂園,就將他形成的人安置在裏面。
  • 上主天主使地面生出各種好看好吃的果樹,生命樹和知善惡樹在樂園中央。
  • 有一條河由伊甸流出灌溉樂園,由那裏分為四支:
  • 第一支名叫丕雄,環流產金的哈威拉全境;
  • 那地方的金子很好,那裏還產真珠和瑪瑙;
  • 第二支河名叫基紅,環流雇士全境;
  • 第三支河名叫底格里斯,流入亞述東部;第四支河即幼發拉的。
  • 上主天主將人安置在伊甸的樂園內,叫他耕種,看守樂園。
  • 上主天主給人下令說:「樂園中各樹上的果子,你都可吃,
  • 只有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那一天你吃了,必定要死。」
  • 列子 湯問第五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塗,謬之一國,濱北海之北,不知距齊州幾千萬里,其國名曰終北。不知際畔之所齊限。無風雨霜露,不生鳥獸、蟲魚、草木之類,四方悉平,周以喬陟,當國之中,有山,山名壺領,狀若甔甀,頂有口,狀若員環,名曰滋穴。有水湧出,名曰神瀵,臭過蘭椒,味過醪醴。一源分為四埒,注於山上,經營一國,亡不悉。土氣和,亡札厲。人性婉而從物,不競不爭。柔心而弱骨,不驕不忌。長幼儕居,不君不臣。男女雜游,不媒不聘。緣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氣溫適,不織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數,有喜樂,亡衰老哀苦。其俗好聲,相攜而迭謠,終日不輟音。饑惓則飲神瀵,力志和平。過則醉,經旬乃醒,沐浴神瀵,膚色脂澤,香氣經旬乃歇。周穆王北游過其國,三年忘歸。既反周室,慕其國,谮然自失,不進酒肉,不召嬪御者,數月乃復。管仲勉齊桓公因游遼口,俱之其國,幾剋舉。隰朋諫曰:「君舍齊國之廣,人民之眾,山川之觀,殖物之阜,禮義之盛,章服之美;妖靡盈庭,忠良滿朝。肆焿則徒卒百萬,視撝則諸侯從命,亦奚羨於彼而棄齊國之社稷,從戎夷之國乎﹖此仲父之耄,奈何從之﹖」桓公乃止。以隰朋之言告管仲,仲曰:「此固非朋之所及也。臣恐彼國之不可知之也,齊國之富奚戀﹖隰朋之言奚顧﹖」

    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媽祖可以不是林默娘嗎

     

    台中西屯萬和宮的媽祖據說是一位在神像開光時過世的少女附靈,每三年回家省親,所以有此遶境活動。自由時報報導:

    相傳萬和宮在清嘉慶八年(西元一八○三年)增塑一尊「老二媽」神像,正舉行開光點睛儀式,適有西屯大魚池(今西屯區西安里)少女廖品娘去世,魂魄飛往萬和宮,途中請託一位賣針線小販轉告其雙親勿傷心,並交代門前桂花樹下埋有龍銀,可取出花用,其母依其所指果然挖出龍銀,並趕至萬和宮探尋,竟見「老二媽」神像掉淚。

    西屯清靈宮透早來相迎

    由於廖女過世與「老二媽」開光儀式時間及諸多境遇巧合,鄉人深信「老二媽」為廖女附靈,自此,即有「老二媽」回娘家省親遶境活動,也被喻為全國唯一的本土媽祖「廖媽」。

    所以神像之內所附的靈可以不必是神本人。未嫁姑娘可以托庇於此,未始不是其福分,托庇於此而有靈聖,為鄉人崇祀,相得益彰。

    這幾天大甲媽祖繞境盛大與隆重,不只政治界染指沾光,媒體也頗為捧場,某國外政治勢力與地方政治人士關係密切,今天又說某省長來此地,神轎也去到某人服務處停駐,不知道這位媽祖作何感想。

    台北迎城隍歌曲來源

     

     

    台北迎城隍

    作詞:葉俊麟 作曲:葉俊麟(這是錯誤的)

    叮噹噹鼓聲做頭前 陣頭迎過來

    也有弄龍也有弄獅 滿街路鬧猜猜

    有一個田莊阿伯藏在人縫內

    頭抬抬 看甲嘴仔離西西

    啊 北部最出名的台北迎城隍爺

    男女老幼一直來 站在路旁排歸排

    相爭看熱鬧 你來挨我 我來推你 笑咳咳 笑咳咳

    滴搭搭鼓吹牽長聲 連續一直鬧

    七爺在前八爺在後 搖搖擺擺出風頭

    有一個鄉村姑娘生做白泡泡

    無采伊粉抹規面汗直流

    啊 全省最熱鬧的台北迎城隍爺

    嗄惜惜一頂神明轎 沿路搖搖弄

    信男信女手舉清香 一直拜心輕鬆

    有一個莊腳阿婆規身金鼕鼕

    頭黎黎嘴內祈禱多一項

    啊 大家最快樂的台北迎城隍爺

     

    大稻埕迎城隍仍和「艋舺迎青山王」、「大龍峒迎大道公」並列為台北市三大傳統廟會,今天媒體大幅報導大甲媽祖遶境,讓我想起上面引述的這首歌,專門為迎城隍而寫的歌。從小聽的是方瑞娥唱的版本,許多資料都說作詞與作曲都是葉俊麟先生,不過有人找出作曲是日本人遠藤實,以下網址附有日文歌詞。也有原曲原唱,比較慢,溫和。比較之下我很佩服作詞者可以將這麼複雜的場面寫出來而改造原曲的風格。這讓我想起了扛轎子稍等我那首歌,聽說也是日本曲。

    島倉千代子 - 祭の夜は
    作詞:関沢新一       作曲:遠藤実
    原盤:コロムビア SA-837(A面)
    1962年(昭和37年)5月發行

    霞海城隍的起源與械鬥有關,謝宗榮先生有很好的描述

    霞海城隍廟的建立與大稻埕街區的發展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日治時期大稻埕與艋舺、城內並稱為台北三街區,為北台灣最重要的商業聚落。不過相較於嘉慶年間就已相當繁華的艋舺來說,漢人移民在大稻埕的開拓歷史並不算長,遲至清咸豐元年(1851)才有林藍田從基隆移居來此,在現今的迪化街一段建造店鋪三間,成為大稻埕最早的店鋪。清咸豐三年(1853),原本居住在艋舺街附近「八甲庄」的「同安人」,在「頂下郊拚」械鬥事件中不敵「三邑人」(晉江、南安、惠安),就迎奉守護神霞城隍爺輾轉來到大稻埕定居,並在三年後創建了霞海城隍廟。

    隨後,由於歷史發展的奇妙因緣,清廷在咸豐十年(1860)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後簽訂「五口通商」合約,開放台灣的安平、基隆(淡水)為國際貿易口岸,並延伸到淡水河內港的艋舺。然而由於艋舺河港日漸淤積,加上爆發嚴重的排外風潮,英、法、德等國的貿易商就轉移其基地到當時才要開始發展的大稻埕,因而造就了大稻埕的百年風華,一直到戰後的五、六○年代,大稻埕仍是北台灣最重要的經濟、商業中心。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腦內啡

    宗教修行中常有極度愉悅的法喜狀態出現,莊子說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管子說浩然和平,鬼神來止。他們可能是在過程中產生腦內啡等神經傳導物質。

     1975年蘇格蘭的約翰‧休斯(John Hughes)及漢斯‧科斯特利茲(Hans Kosterlitz)首次發現有α(alpha)、β(beta)及γ(gamma)3種腦內啡。種種跡象顯示β腦內啡與疼痛的舒緩有密切關連,科學家也發現β腦內啡不僅能強化免疫系統來抵抗疾病,也提供一個讓癌細胞不容易生長的環境。

    以下這段文章寫得比較完整

    「靜坐能影響腦部活動,尤其大腦邊緣神經系統,新陳代謝、血壓、呼吸和心跳速率也隨之放慢,」班森在《鬆靜反應》書中說明,靜坐能抵銷人面臨壓力時產生的攻擊、逃跑反應,進入沉靜、安詳狀態。
    賓州大學神經學家發現,當進入深層冥想狀態,腦部運作並沒有關閉,大腦枕葉活動減弱,位於腦前面區域的額葉活動反而增強。額葉與人類智力活動有關。(發慧)
    哈佛醫學院精神科醫師賈克布利用腦電圖,追蹤記錄靜坐長達數月的受試者。這群靜坐者大腦頂葉活動逐漸降低,腦部產生更多θ(theta)波,θ波比入禪定後產生的α(alpha)波頻率更慢,達到更深層的放鬆。
    林口長庚神經內科主任朱迺欣解釋,一般人靜坐後腦內α波增加,從後腦擴散到前面區域,呈現清醒、寧靜的狀態。長期靜坐,容易出現更深沉緩和的θ波,有與宇宙渾然合一之感。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猶太教神秘主義主流

    班雅明是大家珍愛的思想家,此書作者與班雅明關係深厚,而且對他頗有影響。

    理性主義的哈希德,神秘主義的喀巴拉,兩條路線,一個融入歐洲,一個堅守傳統。

    以下這篇文章幫助我理解這本書,可是對於文中關於寓言與象徵的說法,不是很能肯定作者的歸納是否正確。印象中班雅明是主張寓言,與一班重視象徵的學者不同。彌賽亞式的救贖,破碎的片段,是此救贖發生的機緣,寓言是支離的片段。

    格肖姆•索倫:《猶太教神秘主義主流》

    塗笑非譯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孫向晨http://book.douban.com/review/1924846/

    ------------------------------------------------------

        國人對於本雅明(Walter Benjamin)、馬丁•布伯(Martin Buber)等名字早已耳熟能詳,隨著《猶太教神秘主義主流》中文版的出版,格肖姆•索倫,這個名字也終於在國人面前出現了。研究本雅明的人不會不讀索倫的《本雅明:關於一種友誼的故事》(Walter Benjamin: The Story of a Friendship);作為本雅明的“終身摯友”,索倫把《猶太神秘主義主流》題獻給早逝的本雅明;研究馬丁•布伯的人也不會不注意到索倫,對於馬丁•布伯投身的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和哈西德主義(Hasidism)的研究,索倫亦側身其間,與馬丁•布伯有著密切交往。而《猶太教神秘主義主流》的出版終於使索倫正式現身於中國的學術界。在這本六十年前出版的著作中規中矩的論述背後,其實大有深意。

      這本著作于現代猶太教神秘主義的研究有拓荒清理之功,索倫在該書的第一版序言中亦坦陳,該書乃其歷二十餘年的研究心得而成,在猶太教神秘主義陳跡遍野的史料中梳理出種種頭緒,“從而使猶太教宗教史上這一偉大的篇章(神秘主義傳統)的輪廓凸現出來。”(1)索倫的史料鉤沉功夫和在這一領域的拓荒者精神,使他贏得了猶太教神秘主義研究第一人的美譽。

      在全書最後一頁,索倫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當年猶太神秘主義者以色列•巴爾•閃(Israel Baal Shem)遇到困難時,就來到林中,點燃一堆火,在祈禱中冥想,於是他做成了他想作的事。一代人以後,拉比來到林中,不再點火,仍然祈禱,於是也做成了他想作的事。再下一代,只是來到林中,不再點火,不再祈禱,也完成了他想作的事。以後,人們非但不點火,不冥想,甚至不知林中的地點,但是人們“會講這任務如何完成的故事,講故事的人說,他講的故事與前三位拉比的工作有同樣效力。”(341)人們也許會說,由此可見神秘主義運動在猶太教中漸趨衰落。但索倫不這樣看,他認為這故事“反映了它(神秘主義)所有標準的改變,這是非常深刻的變化,最終奧秘中留下的只有故事,這就是今天我們自己的情況,或今天猶太神秘主義的情況。故事還沒有結束,還沒有成為歷史,它秘密的生命力明天會在你或我身上爆發出來。……在當前的激變中對猶太民族的促動是整個散居史中最為深刻的,談論命運為我們註定的神秘歷程――我個人相信有這樣的歷程――是先知的任務,不是教授的。”(342)索倫隱晦而自覺地作了這樣一個講“故事”的人。他在這段最後的文字中提醒讀者須在怎樣的背景下來解讀他的文本。1941年是該書首版發行,1941年對猶太人來說,更面臨著史無前例的災難,作為“講故事的人”,索倫所作的不單單是學術的探索,對於猶太教的神秘主義,他更是承擔薪盡火傳之責。那麼,問題是何以要延續這種傳統?

      自法國大革命以後,猶太人在歐洲走出猶太隔離區,更享有公民的權利,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猶太人自我認同的危機,對於這個沒有祖國的民族來說,當隔離區消除後,猶太人進入西方世界是否意味著放棄了猶太的特性?是選擇同化?還是保有猶太的特性?猶太人面臨選擇。許多猶太人象馬克思的父親一樣,選擇了同化,歸化基督教文明。在學理上如何使猶太教與歐洲文明相協調成了近代以來猶太學人的使命。與之相應的另一傾向是理性主義,菲洛(Philo of Alexandria)以後,猶太教中就存在這種理性化的傾向,而摩西•孟德爾松(Moses Mendelssohn)則是德國啟蒙哲學中這種猶太理性主義的肇始者。赫爾曼•科亨(Hermann Cohen),新康得主義馬堡學派的創始人,在退休之後,埋首猶太哲學,寫下了《源自猶太教的理性宗教》這部猶太哲學的巨著,試圖把猶太教納入西方近代理性化的歷史進程,科亨成了現代猶太教理性化的代表。這就是索倫思索猶太教神秘主義時面臨的大背景。對於那些具有堅定希伯來傳統和信仰的猶太人來說,如何面對啟蒙和現代世界的侵襲,是最大的問題。

        索倫在生活上和學理上都對此作出了回應。作為德國的猶太人,索倫1923年便從德國移民巴勒斯坦,堅定其猶太人的身份。他曾有《從柏林到耶路撒冷》(From Berlin to Jerusalem)一書,記述早年的經歷。在學理上,索倫堅決反對猶太教理性化傾向。他認為這種進路貌似使猶太教融入現代社會,而實質上是猶太教的覆滅。而此時理性主義的歐洲也正面臨危機,走向災難。在此背景下,索倫另闢蹊徑,集一生之精力,重新發揚猶太教中的喀巴拉(Kabbala)傳統,即神秘主義傳統,認為這才是猶太之真精神,這才是猶太教的真正特質。和那種與歐洲基督教文明同化的猶太人不同,索倫認為只有堅定猶太精神才能批判地面對現代世界的來臨。在《猶太教神秘主義主流》中,索倫回顧了從早期默卡巴(Merkabah)神秘主義一直到十八、十九世紀興起的哈西德主義,分析了猶太神秘主義在歐洲各個歷史時期的表現。這樣,猶太教神秘主義在現代第一次得到了如此系統和清晰的表述,這也構成了此書的主幹內容。同時,索倫也不忘提醒讀者:“對我們過去的討論,能有益於我們的將來。”

      真正說來,要把握索倫思想,把握其作為“講故事的人”的真實意圖,並不在於弄清神秘主義各流派間的聯繫,而在於索倫對於猶太教神秘主義思想所作的闡釋。故該書的第一章“猶太教神秘主義的一般特徵”尤其值得注意。

      可以這麼說,索倫對猶太教神秘主義特徵的勾畫一直以猶太教的理性化為背景。當索倫要探討作為猶太教神秘主義傳統的“喀巴拉在我們民族中獲得巨大成功的秘密是什麼?…而與此同時理性的猶太哲學卻不能獲得它孜孜以求的霸主地位?”時,實際情況是,猶太教的理性化是當時的主流,而猶太教神秘主義卻鮮有人提及。索倫畢一生的精力來扭轉這種狀況,則絕不僅僅是為了一個學理上的問題,它決定著猶太人將以什麼姿態面對歐洲現代的文明。

      在我看來,猶太教的理性化,或者說猶太哲學與猶太神秘主義思想的最大區別在於索倫對於兩種思維方式的區分。索倫批評“哲學家只有把猶太教這一具體的實在變成一堆抽象的公式才能進行工作。對他們來說個別現象不是哲學思辨的物件。相反,神秘主義者不會用將一切寓言化的方式毀掉活生生的宗教敘述的實質,……他們的思維方式本質上是象徵方式。”在此,索倫將寓言化的解釋與象徵以某種方式對立起來。菲洛以來,喻意解經法成了猶太教理性化的的通則,基督教神學的建立和發展亦深受影響。通過寓言化的方式將宗教的表像語言轉變成哲學的理性語言,從而使哲學從宗教的具體實在中抽象出來,達到普遍的真理。但是索倫認為,通過這種理性主義的寓言化方式,哲學並沒有從猶太教中汲取真理而是丟失了真理,相反只有神秘主義的方式才能揭示真理。索倫將猶太教神秘主義的思維方式界定為“象徵方式”,象徵與寓言不同,寓言把具象的實在與普遍的理性概念相對應,而“象徵”在於揭示哲學所無法把握的東西。“隱秘和不可表達的實在在象徵中被表達出來。”甚至“象徵‘標示’著無,與無交通,使表達之外的某物成為透明的。”這正是索倫推崇猶太教神秘主義的根本緣由。他認為猶太教的特質是以某種不可言說的東西為基礎的,而理性主義的猶太教喪失了這基礎。通過神秘主義可以幫助我們把握無法把握的東西,表達無法表達的東西,言說無法言說的東西,從而使不可見的成為“可見的”;索倫稱之為“悖論”,然惟有這種“悖論”才能將理性化的猶太教遺忘的不可見東西保存下來。當然,對於這種不可言說的基礎,只有在神秘主義的具體狀況下才能領悟,但藉此索倫要表明猶太人並非臣服於歐洲的理性文明,臣服于現代文明,猶太人保有自己的特質,保有據此批判西方文明的權力,保有獲得拯救的途徑。所以,索倫的這部著作決不是如書名顯示的那樣,是平淡無奇的教科書式的著作,而是擔負復興猶太精神的使命。對於索倫究竟是一位嚴肅客觀地研究猶太教神秘主義傳統的歷史學家,還是一位打著歷史文獻學幌子的現代猶太教的秘密神學家,在學界中向來具有爭議。從另一方面講,這也正是索倫的魅力所在。

      現在,我們也許能夠理解何以索倫把這本著作題獻給本雅明。這不僅是因為本雅明在此前一年,死於逃避納粹迫害的途中,更因為這是對他們共同問題的回答。索倫原本從事數學研究,在經過一番鬥爭之後,1919年,最終決定轉向神秘主義研究,而本雅明是首先與他分享這一轉變的人。他們都是講德語的猶太人,處於猶太世界與現代世界之間,同樣面臨作為猶太人如何回應現代世界進逼的問題,本雅明的武器是美學,是德國浪漫主義傳統;而索倫埋頭於猶太教神秘主義。從某種角度講,這本著作正是對本雅明問題的索倫式回答。

      猶太思想在20世紀異常活躍,擺脫了歐洲對猶太人的隔絕之後,猶太人一直在尋求自身的定位。在政治上的表現是猶太複國主義,在精神上則顯得更為豐富。無論索倫對於科亨的猶太教理性化多麼不滿,這畢竟是現代猶太教的一個方向,以後萊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又從現象學的路徑來闡發猶太精神。對猶太教精神實質的解讀,在猶太思想家中也有不同看法,羅森茨維格(Franz Rosenzweig)、萊維納斯強調律法,而布伯、索倫則在神秘主義中尋覓。與布伯側重哈西德主義不同,索倫更強調喀巴拉傳統。即便是對喀巴拉傳統的解讀,也有不同的看法,若要消除索倫對於喀巴拉傳統的一家之言,我們也不妨看看Moshe Idel的《喀巴拉:新視角》(Kabbalah:New Perspectives)作為對索倫的校正。

      一本著作不經意地出版,一個名字悄悄地出現,但問題往往並不簡單,它意味著一片陌生天地的展現,一種新精神的激越。一切還有待人們去探索,去發掘。

     

    有人在討論電影時也可以發現其中的神祕主義,而且寫得很好。

    回到猶太教神秘主義。愛因斯坦雖然對量子力學貢獻多多,但他反感量子力學,他希望的是找到確定的方法來解釋宇宙,他說“上帝不擲骰子”。但是誰有能力知道 上帝愛幹嘛呢?神秘主義的出現本身,就是與偶然性相對應的。這些偶然性,使得我們的日常經驗變得虛弱無力,不得不把他們的出現歸功於上帝的意志,而要去尋 找這些事件的答案,卻是徒勞的,因為人格怎可理解神格呢?影片中的小拉比(拉比是猶太教中的傳承知識者)勸說Larry換個眼光看世界,大拉比卻勸說他把 諸事拋諸腦後。顯然大拉比法力更高,他知道事物的複雜性和偶然性,與其詳細地探究每一隻“薛定諤貓”,不如任其發展,因為我們的探究只會讓事物遮蔽其本來 面目。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以頭生、初獲動植物獻神

    將首子殺死,原因是什麼?有些地方以為是群婚時代無法確定首胎是否為自己的血親,所以如此。

    可是有些地方認為處女是可怕的,婚前須先破處,這樣還必須殺首子嗎?

    在植物與動物方面,首批收成之作物與牲畜,必須獻給神。人的殺首子以祭,是否也是如此呢?

    秋祭曰嘗,嘗者薦新物於宗廟,嘗百物也。以前人說基於孝,祖先未食不忍食。我們看到后稷誕降嘉穀,穀物是他從天上帶來的賞賜,收成之後先獻給天,很合理。現在人類學透過比較研究,講法就不一樣。任聘說:

    俗以为神鬼是能够影响到人们获得食物的多少的。农业、狩猎、捕鱼等生产活动常常与宗教、祭祀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些独特的饮食习俗。过去,人们在获得丰收或捕猎到食物后常常是先祭祀祖先神灵,感谢神明的保佑,然后再自己食用。《礼记少仪》云:“未尝不食新。”疏云:“尝谓荐新物于寝庙也。未尝则人不忍前食新也。”

    佤族习俗,不举行迎谷神、棉神、小米神和瓜神的仪式,就禁忌吃食任何新熟的庄稼和瓜果;景颇族认为谷子是有灵魂的,打俗时谷魂被吓跑了,必须举行叫谷魂的宗教仪式把谷魂再叫回来,这样谷子才能吃;

    鄂温克族打住鹿、犴、狍子,当日不能吃其舌,也不能切断其食道。宰杀时忌切断或弄破野兽的阴物。内脏忌食,只吃肉。吃肉时要举行祭火、祭神的仪式活动,喝酒时也必须先献祭佛神和“白纳查”(山神爷);

    藏族、佤族等民族喝酒时要用小拇指从杯里醮一点儿,洒向空中或地上,表示敬献神灵,然后才能自饮。

    这些都是为饮食而举行的祭神活动和敬神的仪礼,以表示酬谢敬奉神明的心意。否则,不敢擅自饮食,或者以为擅自饮食后,神灵佑,将来不能获得新的、更多的食物,会遭受饥荒灾祸。

    墨子·節葬下》:「子墨子曰:……昔者越之東,有駭冰國者,其長子生則解而食之,謂之宜弟」

    《韓非子.二柄》:「桓公好味,易牙蒸其首子而進之。」

    西漢京兆尹王章漢成帝說:「羌胡尚殺首子以蕩正世,況於天子而近己出之女也”。意思是少數民族的人妻生第一子,不能確證是親生的,便殺掉並煮而食之。

    又如《馬可·波羅遊記》載:「此地之人無有娶處女為妻者,據稱女子未經破身而習與男子共寢者視為常俗,凡行人經過該地,老婦攜其室女獻之外來人……事後無償還于老婦,但必須以一環或一小禮物贈之,比其成婚時出示於眾,證明己曾與人共寢,贈物越多,越表示優良,尤易嫁人。但一旦結婚以後,便不許再與别的男人共寢。」

    賤民

    賤民有很多種職業,處理屍體與排泄物等不潔之事者往往是賤民的工作。理髮師、製作皮鞋與鼓的,也都算在內。

    在印度北方,贱民出门要敲鼓告诉别人他们要来了。连贱民的影子也被认为是“不洁净”的。在南方,婆罗门要求贱民与他们至少保持20米的距离。如果贱民的影子不小心落在一个婆罗门的身上,那个婆罗门要经过繁琐的洁净过程。

    名字就叫「拾糞者」 印度階級悲歌

    多數時候都會滴在她的頭上,查帕嬪(註)說,但季風來臨時更慘。下雨時,蟲會倍增。不過,她每天還是會起床,走路到主人家,徒手撿拾糞便或用罐頭片把糞便刮進籃子裡,再把籃子架在頭上或肩膀上,扛到最近的廢棄物棄置場。她沒有口罩、手套或任何防護衣物。拿到的薪水很微薄,有時甚至沒有。她經常性地罹患痢疾、梨形鞭毛蟲及腦膜炎。她做這個工作,是因為三千年來的社會制度要她這麼做。(註:Champaben,人名,小寫又做「拾糞者」。)

    在生命之初,梵天創造了四大種姓階級。從嘴巴而生的是「婆羅門」,擔任祭司、教師與知識份子。從手臂而生的是「刹帝利」,擔任戰士與統治者。從大腿而生的是「吠舍」,擔任行政官員、官僚與商人。從腳而生的是「首陀羅」,是農民與平民。四大種姓內還有上千種細部分類,各與其傳統職業相伴。合在一起便是至今仍深深影響現代印度的印度教種姓制度。人權觀察組織在《殘破的人》報告中稱種姓制度為「世界流傳最久的社會階級制度……依據儀式的純潔性組成的複雜社會群體。」確實相當複雜,視各區域及宗教詮釋而有所變化。但是全印度有個共通點:在種姓制度之下還有非種姓階級——受污染且不可接觸的賤民。他們被稱為賤民,因為他們要處理人類的糞便。

    他們過去被稱為bhangi,這個字是由梵文「降級的」及印度文「垃圾」所組成。今日印度稱他們為「設籍種姓」(Scheduled Castes),但運動人士偏好稱「達立人」(Dalits),意指「降級的」或「受壓迫的」,但沒有bhangi的負面涵義。多數現代印度人已經不再遵從種姓職業。跨種姓婚姻更多,流動性更高,比過去都還要自由,但是種姓之外的賤民還是賤民,因為他們仍是負責鞭打動物、焚毀屍體、移除排泄物的人。查帕嬪則是賤民中的賤民,連鞭打動物及焚毀屍體的人都不如,因為她是safai karamchari。按字面解釋為「清潔工」,但譯入英文通常是「人力拾荒者」,在英國人統治印度期間這個名詞更加普及,非但沒剷除還更加延續了這種習俗。這種拾荒完全不具原有的意義。不是撿拾廢棄物或再度利用。查帕嬪不是回收也沒獲得什麼。她移除穢物,也因此被視為穢物。

    在印度,大約有四十萬至一百二十萬名人力拾荒者(視統計數據者而有所不同)。僱用單位包含私人家庭、市政單位、軍隊營房及火車營業單位。他們的工作內容是糞便出現在哪裡就要清理,不管是鐵軌上或堵塞的下水道裡。多數時候,他們負責淨空印度的乾式廁所。廁所通常是指在地上有個容器能裝排泄物,但乾式廁所往往沒有容器。通常是兩塊磚頭,按蹲坐距離分開擺在平地上。沒有坑洞。附近可能會有水道或水溝,但那還算奢侈。公用廁所通常沒有門、沒有隔間,也沒有水。目前印度仍有多達一千萬間乾式廁所,而這種廁所之所以仍存在,應該是因為還有查帕嬪等人願意打掃。

    拾荒者從孩童時期便開始拾荒,他們會一直拾荒到死,再由他們的孩子接手。查帕嬪的婆婆岡佳嬪七十五歲了。她拾荒了五十年。在鄰近的一個村子裡,我認識了涵莎與她的十歲女兒米娜。米娜已經瞭解母親的工作內容,因為她得在母親生病或懷孕時代班。多數人力拾荒者都是女性,因為她們嫁入這一行而別無選擇。人力拾荒者階級的男性時常在事前掩飾自己的職業直到對方來不及反悔,然後便能酗酒逃避骯髒的工作,因為有妻子可以接手幫他們做。

    私人聘僱的拾荒者通常每間房子每個月可領到五盧比(大約十分錢)。市政日工資是三十盧比(不到一美元),但拾荒者經常接連數個月領不到錢。

     

    一則新的報導

    夫家沒馬桶拒出嫁 印度新娘掀馬桶革命

    (法新社)

    印度馬德雅省婦女納瑞去年五月嫁到夫家後,發現夫家連一個馬桶都沒有,她因為不肯露天解決內急,毅然返回娘家;沒想到此舉導致村裡掀起「馬桶革命」,還為她贏得一筆意外之財。據報導,村裡其他女性早因如廁不便苦不堪言,納瑞成為她們的偶像,讓她們勇於向夫家爭取蓋廁所。為獎勵納瑞的「大膽」,提倡普及衛生的印度非營利團體「蘇拉布國際」,十九日在新德里頒發一萬美元(約二十九萬五千台幣)獎金給納瑞。印度最新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印度十二億人口中,家裡有電話的比有廁所的多。(圖︰法新社/文︰國際中心)

     

      为了养家糊口,45岁的萨拉做着两份营生。因此,他每天不得不一大早就起床,匆匆赶往沙哈伯普尔集市上的修鞋摊。集市上林立着大约30家店铺,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萨拉因此得了个“修鞋匠”的绰号。他的另一份工作则是剥死牛死羊的皮。每天,他都会蹬着脚踏三轮车拉来动物尸体,将皮剥下来,然后把尸骸扔给周围的野狗。他将剥下来的皮粗略地初步处置一下,就将皮和骨头出售给当地一名交易商。这样他每月可以挣到500卢比(约合11美元)至 1500卢比。 
      萨拉家族从事皮革制造工作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印度教规定他的家族从事这一行当。萨拉家族属于制革种姓——印度历史上数十个从事卑贱或“不洁”职业的种姓之一,并因此被视为“不可接触的人”(“贱民”)。最初有五分之一的印度人被划归这一群体。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久即宣布取缔种姓制度。然而,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印度乡村,种姓等级依然森严,尤其在印度北方广袤肥沃的恒河平原上更是如此。 

    萨拉的妻子苏什拉则从事另一项“不洁”工作——给村里的产妇接生。这或许有些令人奇怪。然而,保守的印度教徒蔑视为他们的孩子接生的妇女。这是因为,接生婆会接触胎盘。 

    然而,在沙哈伯普爾村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下卻也有一個超越種姓鴻溝的例外,包括許多穆斯林和印度教男子在內甚至都很享受這一例外。據說,只要幾盧比 或者幾把米,他們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要求與“達利特”婦女ML。而這一切通常發生在日落時分,村民們成群結隊地到田野裡清洗時。在一次調查中,高達40%的 非“達利特”男性對這一遠古傳統表示支持。而據薩拉介紹,在蘇什拉的青春美貌消逝前,他幾乎夜夜生活在恐懼中——醉醺醺的派特爾青年男子在他的茅屋外不停 地大喊大叫,向蘇什拉求愛。
      所有這些現狀不禁令人回憶起了印度“賤民”領袖安貝德卡抨擊村莊的名言。安貝德卡責問道: “除了地方主義的巢窟,愚昧無知的洞穴,心胸狹隘和地方自治主義之外,村莊究竟有何益處可言?”安貝德卡為1949年印度憲法起草委員會主席,被尊稱為 “印度憲法之父”。與之形成顯明對比的是,聖雄甘地卻認為村莊是印度理想的社會單元。

    維基百科的看法比較中性:

    如果說種姓制度的核心觀念是潔淨與不潔,種姓的實際運作則呈現「集體性」與「階序」的特徵。這些特徵意味種姓並非一成不變的體系,而是深具包容性與彈性的社會制度。

    種姓制度並非一套絕對的社會階層,而是藉由許多不同的標準建立起來的一套相對階序,這些標準諸如:是否吃素、是否殺牛以及是否接觸屍體等等……這些標準背後的核心概念是一套「潔淨與不潔」的價值觀,然而該價值觀卻受到實際生活中的權力關係影響。為此,古代印度的婆羅門發展出一套稱為「瓦爾那」的分類架構,作為解釋並簡化整個制度的方式。因此,這兩套思維方式大致構成整個種姓制度的主要概念。

    image

    印度伊斯蘭

    印度除了主流的印度教之外,伊斯蘭教也頗有地位,並且對印度教產生許多衝擊,造成印度教的改變。往一神教形式演變,虔誠派發展。

    以前佛教注重平等與無我的思想影響了印度,伊斯蘭也是用平等挑戰了印度的種姓制度,但是附加了一神的虔誠感。屈服順從的角色加重了。

    賤民不再累世修行以求轉生到較好的種姓,而是改宗皈依到伊斯蘭。

    以下找了一些資料補充了解。主要來自維基百科。

     

    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由於印度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印度已經超過印尼,成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國家。伊斯蘭教是在西元8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印度的,西元10世紀後,北印的大多數王朝統治者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特別是莫臥兒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當多的伊斯蘭教建築。作為外來宗教的伊斯蘭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導致了一系列的宗教衝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時造成了宗教仇殺的慘劇。在現代,印度這兩個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伊斯蘭教在西元8世紀初傳入印度。在此後的年代,伊斯蘭教對豐富和加強印度文化貢獻很大,不僅形成了印度北方古典音樂(印度和中東元素的合併),而且鼓勵烏爾都語(印地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合併)豐富傳統之宗教與世俗文學。泰姬陵和其他陵墓是莫臥兒王朝的禮物。2001年,印度有1億3000萬穆斯林,最集中的地方是喀什米爾、喀拉拉邦、西孟加拉邦、阿薩姆邦和恒河平原一部分。恒河平原上的北方邦是穆斯林最多的一個邦。

    印度穆斯林分兩種,一種是移民叫阿失拉甫,一種是本土皈依者。阿失拉甫頭兩者是阿拉伯人,後兩種是普什圖人與蒙兀兒人,本土皈依者是賤民與首陀羅佔絕對多數。

    蒙兀兒帝國(Mughal Empire,1526年-1858年),是帖木兒的後裔巴卑爾南下入侵印度建立的帝國。「蒙兀兒」意為「蒙古」。在其全盛時期,其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印度次大陸,以及中亞的阿富汗等地。該帝國的官方語言是波斯語,但是統治者是有察合台汗國的蒙古貴族血統的突厥人,信奉伊斯蘭教。

    巴卑爾逝世後,其子胡馬雍在1540年為蘇裡王朝的舍爾沙戰敗,被逐出印度,但是他隨即重整兵力,於1555年乘蘇爾王朝內亂之機捲土重來,恢復了帝國。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一直到第六任奧朗則布統治時期是蒙兀兒帝國的全盛時期,帝國的疆域經過逐步的不斷擴張而達到頂峰,經濟繁榮。奧朗則布皇帝駕崩後,蒙兀兒帝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逐步緩慢,處於不斷衰退之中。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爆發之後英國擊敗西帕衣團,並徹底毀滅已經有名無實的帝國,直接統治印度。

    19世紀末,印度穆斯林中出現改良主義運動和不同的思想派別,最為著名的是阿利迦運動、艾哈邁迪亞運動、秋班德復古派。1906年“全印穆斯林聯盟”成 立,它與國大党聯合反對英國殖民統治,推進民族解放運動;後因政治分歧,“穆盟”於1932年提出“兩個民族”理論,號召創建獨立的伊斯蘭國家。1947 年8月印巴分治,大部分穆斯林上層人士和中產階級移居獨立後的巴基斯坦,留在印度的除少數王公貴族外,多是處於最貧困階層的農民和城市貧民。90%以上的 印度穆斯林屬於遜尼派,另有少數屬於什葉派和蘇菲派。

    在伊斯蘭教一神論、宗教平等和積極進取等思想的衝擊下使大批下層印度教徒改信了伊斯蘭教。這樣就推動了印度教改革運動——虔誠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出現了 像羅摩奴闍、羅摩難陀、格比爾、納那克等這樣一些著名宗教改革家。

    虔誠運動的目的在於保護印度教和克服社會弊病。這個運動原起源於南方,後逐漸普及到全印 度,並對中世紀時代印度的精神和社會生活產生了有力的影響,羅摩奴闍為此起了重大作用,他死於西元1137年。羅摩難陀為羅摩奴闍學派的信徒,大約生活在 14世紀的最後25年和15世紀的上半期。他把“虔誠運動”從南方傳到北方,“宗教儀式的簡化,以及傳統的種姓條規的自由主義化是羅摩難陀對當代宗教問題 的解決所作的最重要的貢獻。”

    格比爾是中世紀印度著名的改革家,他生活在15世紀。有人說:“格比爾寫下了一切教派都能接受的著作,而且,如果閱讀時不懷 偏見,它是有利於全人類解放的。”他認為“種姓規則以及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清規戒律都毫無價值”。在宗教領域內,他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團結作了不懈地努 力。他抱撼地說過:“印度教徒向‘羅摩’呼籲,伊斯蘭教徒向‘拉希曼’呼籲,但雙方互相殘殺,誰也不理解真理。”納那克是位改革家,又是錫克教的創始 人,有人說他並不企圖毀滅舊秩序,而只是想改革它,使它適合當時的需要。他得出了“沒有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結論。

    對婚姻的影響

    印度教徒為了保護自己的宗教,有關種姓的規定比以前更加嚴格和繁瑣起來,在婚姻方面尤其如此。當時的穆斯林統治者們想霸佔印度教姑娘為妻, 甚至想同印度教寡婦結婚,這當然遭到印度教徒的強烈反對。於是,他們為了保護自己,想出了四種辦法:第一,實行童婚。降低女孩的結婚年齡,婚齡下降到8— 9歲。不僅如此,“指腹為婚”也應運而生,甚至流行起來。第二,在高級和中級種姓中戴面罩的習俗流行起來,以便不讓人看到自己的面孔,尤其避免同穆斯林發 生聯繫,這樣,就杜絕了與穆斯林結婚的可能性。這種習俗流行的結果,除富人家庭外,使印度教女子的教育受到了影響。第三,對寡婦再婚作了嚴格規定。為使規 定更加有效,在規定中還附加了一些宗教和道德色彩。結果,限制寡婦再婚的規定對高級種姓的人起到一些作用,但對低級種姓的人效果不大,他們不理那些規定。 第四,大力宣傳寡婦為夫殉葬。並把這種做法視為最大的貞節和最高的美德,這種做法一度蔓延開來。

    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天文與宗教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兩者都與宗教有關。國家的領導者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當性,可以用能力,卡里斯馬支配。可以營造一些神聖建築來凝聚人民,周公營建洛邑,找到天下之中。秦始皇的宮殿群模仿星象,渭水比照銀河,牽牛織女在兩邊,定期要交會。小南一郎的精采研究告訴我們許多不為人知的線索。

    秦 代建于 長安 附近 渭水 上。 漢 代於其兩側增建東西二橋,因又稱 中渭橋 。 唐後毀。《三輔黃圖·咸陽故城》:“ 始皇 窮極奢侈,築咸陽宮,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宮,象帝居。 渭水 貫都,以象天漢; 橫橋 南度,以法牽牛

    《黃圖》曰:「始皇造渭橋,鐵鐓重不能移,乃刻石作力士孟賁像祭之,鐓乃可移動,今石人在。」 

    《三輔舊事》云:「秦造漢承秦制,廣六丈三百八十步,置都水令以掌之,號為石柱橋。」

    馬雅文化預言今年是世界末日,他們的金字塔展現了天文學上高超的知識。

    庫庫爾坎金字塔位於墨西哥大學城以南的庫庫爾坎(Klkucan),是瑪雅文化前古典期晚期(西元前800年——西元前200處)中部高原文化的重要文化遺址之一,“庫庫爾坎”的原意是“舞蹈唱歌的地方”,或表示“帶有羽毛的蛇神”。

      它是在西元前500年——西元前475年建成的,那時這裡居住院著從事農業的的納瓦人,他們在這裡興建了幾座舉行宗教禮儀的大建築,被叫做“金字塔”。“庫庫爾坎”金字塔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早期墨西哥金 字塔是一座用土築成的九層圓形祭壇,高29米,周邊各寬55米多,周長250米左右,最高一層建有一座6米高的方形壇廟,塔的四周各有91級各階,所有的 臺階加上頂層正好青蛙明瑪雅人一年的365天,臺階的兩側寬達1米的邊牆,北邊牆下端,有一個帶羽行的大蛇頭石刻,蛇頭高1.43米,長達1.80米,寬 1.07米,蛇嘴裡吐出一條大舌頭,頗為獨特,在每年春分,秋分這兩天的下午,金字塔附近就會出現蛇影奇觀:在太陽開始西下的時候,北邊牆受到陽光照射的部分,從上到下由筆直逐漸變成波浪形,直到蛇頭,宛如一條巨蟒從塔頂向下爬行,由於陽光照射的關係,蛇身有7個等腰三角形排列成行,正好像蟒背的花紋,隨著太陽西落,蛇影漸漸消失,每當“庫庫爾坎”金字塔出同蛇影奇觀的時候,古代瑪雅人就歡聚在一起,高歌起舞,慶祝這位羽毛蛇神的降臨。

    庫庫爾坎金字塔高約 30 米,四周環繞91 級臺階,加起來一共364級臺階,再加上塔頂的羽蛇神廟,共有365階,象徵了一年中的365 天。這座古老的建築,在建造之前,經過了精心的幾何設計,它所表達出的精確度和玄妙而充滿戲劇性的效果,令後人歎為觀止:每年春分和秋分兩天的日落時分,北面一組臺階的邊牆會在陽光照射下形成彎彎曲曲的七段等腰三角形,連同底部雕刻的蛇頭,宛若一條巨蛇從塔頂向大地遊動,象徵著羽蛇神在春分時蘇醒,爬出廟 宇。每一次,這個幻像持續整整3 小時22 分,分秒不差。這個神秘景觀被稱為“光影蛇形”。庫庫爾坎金字塔,是瑪雅人對其掌握的建築幾何知識的絕妙展示,而金字塔旁邊的天文臺,更是把這種高超的幾何和天文知識表現得淋漓盡致。

    替罪羊

    法國學者寫了 本替罪羊,以下摘錄博客來網站的介紹。裘錫圭謝過一篇文章叫做"殺首子解",討論齊桓公時代的易牙以及相關問題。墨子也記載過殺首子的習俗。我們需要的是敵人還是他者?讀傅柯可以與瑪麗道格拉斯一起讀,加上何乏筆。

    勒內.吉拉爾從世界各地的神話建構了「替罪羊」理論,他認為「暴力」以及用「替罪羊」遏止暴力,是人類社會的特質,也是許多宗教與犧牲儀式的根源。

      他指出,在一個社會中各親近的個人與群體之間,由於彼此相似而破壞了重要且必要的區分,造成人與人之間或諸人群之間的緊張、衝突與暴力。以暴易暴造成社會衝突無法遏止,唯一之途便是集體施暴於一「替罪羊」,如此社會群體的和諧與團結可獲得保障。許多人類社會的神話與儀式便是反映或重複這起始的「替罪羊事件」。

      勒內.吉拉爾進一步解釋人類社會的神話、宗教與相關儀式的起源。他舉例分析這一類神話的共同特質:(1)社會的騷亂;(2)某外來者常先被當作拯救者,然後成了替罪羊;(3)民眾對之施以集體暴力;(4)外來英雄被殺或被逐回原居地;(5)使之重生;(6)圓滿的結局--他們成為神或神聖的祖先。

     故事來自聖經

    《聖經》創世紀22

    這些事以後 神要試驗亞伯拉罕,就呼叫他說:“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裡。”2 神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只是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 3亞伯拉罕清早起來,備上驢,帶著兩個僕人和兒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 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4到了第三日,亞伯拉罕舉目遠遠地看見那地方。5亞伯拉罕對他的僕人說:“你們和驢在此等候,我和童子往那裡去拜一拜,就回到你們這裡來。”6亞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兒子以撒身上,自己手裡拿著火與刀,於是二人同行。7以撒對他父親亞伯拉罕說:“父親哪!”亞伯拉罕說:“我兒,我在這裡。”以撒說:“請看,火與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裡呢?” 8亞伯拉罕說:“我兒, 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於是二人同行。

    9他們到了 神所指示的地方,亞伯拉罕在那裡築壇,把柴擺好,捆綁他的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10亞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11耶和華的使者從天上呼叫他說:”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裡。” 12天使說:”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不可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 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 13亞伯拉罕舉目觀看,不了,有一隻公羊,兩腳扣在稠密的小樹中,亞伯拉罕就取了那只公羊來,獻為燔祭,代替他的兒子。14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華以勒(意思就是”耶和華必預備”),直到今日人還說:”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

    替罪羊創世紀神話

    發佈日期:2006-12-05  作者:劉宗迪

      法國學者吉拉爾認為一個社會共同體在其初始創建時,都需要有一次偉大的替罪羊事件,而每個民族和宗教的創世紀神話的核心,都是一個替罪羊神話。
      我想,這是因為,一個社會共同體的建立,離不開社會共同體成員的認同(凝聚力、團結),而激發和維持共同體成員認同感的最佳手段莫過於“同仇敵愾”:對共同敵人的仇恨和排斥。
      為此,為了共同體能夠存在,沒有敵人也要找出一個敵人,找不到敵人也要想像出一個敵人,想像不出一個敵人也要假設一個敵人:共同體就是建立於對共同敵人的共同想像之上。
      替罪羊儀式就是其實就是一個尋找敵人和創造敵人的儀式。
       這也就是福科講的,一切權力運作,都源於“劃界”活動:界限這邊的是人,界限那邊的是惡魔;界限這邊的是人民,界限那邊的是敵人;界限這邊的是上帝的選民,界限那邊的非我族類。……界限那邊的“他者”越可怕,界限這邊的“我們”越團結,橫亙在兩者之間的界限也就越清晰,越不可逾越。
      而替罪羊儀式,或者說儺儀、醮儀、磔除儀式等,就是這樣的劃界活動,其目的就是為了在神與魔、正與邪、人與鬼之間劃分出一條清晰的界限,我們與他者各居一邊,互不干擾,相安無事,就會天下太平,這種劃界儀式體現在地理上,就是在城市與荒蠻、村落與郊野之間一條看不見的分界線,當地人都知道有這樣一條分界線,它與實際的地理疆域可以是重合的,也可以是不重合的,替罪羊儀式、儺除儀式往往就是從社區的中心地帶開始,而在社區的這個儀式分界線上結束,代表罪惡、魔鬼、瘟疫、敵人的替罪羊(流浪漢、麻風病人、巫婆神漢,或者是人偶,或者是羊羔、公雞、雞蛋等勞什子)就被流放到這條界限之外,不許越雷池一步,外面的不許進來,裡面的人也不能出去。
      由於這條界限可能被不安分守己的妖魔鬼怪或者現實的敵人冒犯,因此,要經常性地、年復一年地舉行替罪羊儀式和儺除儀式,不斷地鞏固這條看不見的“戰線”。
      當社區發生突發的事件或者發生自然災害時,人們就會認為是邪祟冒犯了這條分界線,因此,也 需要舉行替罪羊儀式或儺除儀式,鞏固被冒犯了的邊界。
      這條邊界與其說是地理的,不如說是心理的,不過它常常以一定的象徵手段體現出來,例如護符、祭壇、廟宇、界碑等等,地理界限不過是心理界限的象徵性體現。
      如果說,在傳統農業社會中,這條心理界限常常體現為一條清晰的地理邊界的話,——村口、城牆、土地廟、城隍,往往就是這樣的地理邊界,那麼,在現代社會,這條心理邊界常常是無法用具體的地理邊界加以區分,而更主要地體現為一定的符號象徵物和文化認同感。
      按吉拉爾的理路,創世紀神話就是語言層面上的替罪羊儀式。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女神與性力

    中國也有奇異的女神,老子的道也頗具女性色彩,谷神之說,守雌之教,於中國不經見,而印度亦有。

    《山海經》描寫西王母:“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與一般的王母形象極為不同。

    莊子的神女美多了,也不會為厲。『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昔者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雲氣,崒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

    玉對曰:「所謂朝雲者也。」

    王曰:「何謂朝雲?」

    玉曰:「昔者先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

    王將欲往見,必先齋戒,差時擇日。 簡輿玄服,建雲旆,蜺為旌,翠為蓋。 風起雨止,千里而逝。 蓋發蒙,往自會。 思萬方,憂國害。 開賢聖,輔不逮。 九竅通鬱,精神察滯。 延年益壽千萬歲。」

    難近母(梵語:दुर्गा,孟加拉語:দুর্গা,字面意思為「不可接近的」;音譯為突伽)印度教女神,性力派的重要崇拜對象。傳統上被認為是濕婆之妻雪山神女的兩個兇相化身之一(另一個是時母)。

    難近母最初是一個獨立的女神,和雪山神女並沒有關係。實際上,她可能是非雅利安起源的。在公元前後的幾百年間難近母才被接納進印度神系,並被附會成雪山神女的降魔相。接納這些地方性的前雅利安神祇的結果是印度宗教體系中出現了崇拜大神母的強大派別,即性力派。性力派認為,女神的「性力」(鑠乞底)才是宇宙的本源(梵)。這其實是印度哲學思想和原始的母神崇拜的結合。

    在難近母與各種惡魔(阿修羅,羅剎)的戰鬥中,最有名的是打敗怪物摩醯濕的故事。

    對難近母的崇拜主要集中在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奧里薩邦、比哈爾邦和阿薩姆邦。在印度各地都有祭祀她的盛大的難近母節(大量宰殺雄性牲畜祭祀)。

    時母(音譯為迦梨或迦利,字面意思是「黑色的」)為印度教的一個重要女神。傳統上她被認為是濕婆之妻雪山神女的化身之一,為威力強大的降魔相。由於濕婆的稱號迦羅有時間的含義,迦梨一詞也可解釋為時間,故中文翻譯為時母。在後期的信仰體系中,時母被認為與時間和變化有關,象徵著強大和新生。

    時母的造型通常為有四隻手臂的兇惡女性,全身黑色,身穿獸皮(上身往往赤裸),舌頭則伸出口外。她的脖子上掛著一串人頭,腰間又系著一圈人手。四隻手中有的持武器,有的提著被砍下的頭顱。時母的腳下常常踩著她的丈夫濕婆。

    多數學者認為時母是非雅利安起源的神祇,後來才被納入印度教體系,並附會成雪山神女的兇惡相。對她的崇拜在許多方面與後期的印度教相衝突,如要求鮮血祭祀,甚至要求人祭。除了非雅利安的成分以外,時母的一個原形可能來自於梨俱吠陀中的死亡女神尼利提。

    吠陀本集中沒有出現過時母的名字。時母的形象在往世書時代才真正定型,

    關於時母的神話,主要就是她與阿修羅羅乞多毗闍(血種)作戰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出現於摩根德耶往世書。阿修羅諸魔大舉進攻天界,由於他們的首領得到了梵天的祝福,眾天神根本無法抵擋。天神們只好去懇求大神濕婆的幫助。濕婆此時正在修行,眾神不敢打擾他,幸而他的妻子雪山神女伸出了援手,她派出自己的化身難近母和旃蒙陀(時母)去與阿修羅作戰。兩女神輕易地打敗了許多阿修羅,但羅乞多毗闍卻很難對付。這個怪物每滴一滴血在地上,就會產生出一千個和他一樣厲害的化身,後患無窮。難近母用弓箭把羅乞多毗闍射得遍體鱗傷,但卻只是惡化了形勢,因為從他傷口滴出的血產生出了無數的新惡魔。難近母於是向時母求援,後者張開大口把羅乞多毗闍整個吞了下去,並把他的血液一滴不剩地喝掉。時母消滅了這只惡魔後由於高興而跳起舞來,雙腳大力踐踏土地,令三界眾生的生活都受到影響。濕婆為減輕眾生的痛苦,就躺在時母的腳下任其踐踏。這就是時母總是被塑造成腳踩濕婆的原因。

    對時母的崇拜在性力派中佔有重要地位。性力派是受到非雅利安的大神母崇拜影響的一個印度教強大派別,認為女神的性力為宇宙的本源。總的來說性力派實際上貶低了男神的作用,而強調他們配偶的功能。如時母即被認為代表濕婆的性力。現在最盛行時母崇拜的地區是印度東北部和孟加拉。在印度教的主要節日排燈節來臨時,大部分地區的人紀念女神吉祥天女,而孟加拉和阿薩姆邦的居民則紀念時母。

    寡婦火葬表忠貞,娑提的來源

    中國以前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之說被批評為禮教殺人。印度有sati之風,寡婦一起與亡夫火葬。

    維基百科

     

    娑提,原為印度教司婚姻幸福的女神达刹约尼的別名之一,因為傳說的關係成為了忠貞的代名詞。神話中的娑提為向對其戀人濕婆不尊的父親达刹表達不滿而投火自盡,她的靈魂轉世為雪山神女並與濕婆再度結婚。這段戀愛故事在印度的民間地區演變成婦女在丈夫剛過身後要立即跟隨接受火葬以表達自己對先夫的忠貞。印度寡婦進行「娑提」的儀式一般都是自願的,但亦有文獻記錄或作畫顯示有的婦女是受到社會壓力,甚至是被他人強迫執行儀式的。

    根據印度政府1987年制定的防止娑提法案1章2(c)節,對娑提習俗的定義為:

    (i) 活著的寡婦與其已故的丈夫、其他親屬或與先人有聯繫的文獻、物品共同接受火葬或埋葬;或者 (ii) 不論殉身者自願與否,任何活著的女性與其親屬的屍體共同接受火葬或埋葬

    儀式會以婚禮的形式在公開場合受人圍觀下進行,寡婦不是穿壽衣而是穿婚袍以映射神話中女方死亡、轉生、與先夫重逢再度結合。婦女焚身的方式可以是躺在丈夫的遺體旁同時被燒,另一種是當火葬的火焰燒得熊熊時妻子投進火堆中,寡婦反抗拒絕接受儀式的場合下多為前者,並且會被捆綁防止逃走。 殉夫的寡婦會獲樹立「娑提墓石」或聖壇以表揚她們的行為。 根據記載,娑提習俗在笈多王朝建立前,大約公元400年已經出現,笈多王朝約於公元500年衰落後此儀式更為盛行。

    另外找了一篇關於雪山女神的文章參考,此女神也是性力派的來源,可能是來自非雅利安源頭。

    雪山神女(梵語:पार्वती Pārvatī,字面意思是山的女兒;音譯為帕爾瓦蒂)印度教女神,主神濕婆的妻子。

      雪山神女為雪山神的女兒,妹妹是恒河女神。按某些往世書的說法,她的前世是濕婆的第一個妻子娑提。娑提是生主之一的達刹的女兒,因其父反對其與濕婆結合而投火自焚(寡婦殉夫一詞即來自娑提的名字)。另一位大神毗濕奴將娑提的屍體切碎投向世界各地,後來轉生為雪山神女。梵轉往世書說娑提曾親自對濕婆顯靈,告知後者她將以雪山神的女兒之形態復活。

    image

      雪山神女轉世後仍然熱戀濕婆,並為了引起後者的注意而遷居到其修行地吉娑羅山(即岡仁波齊峰)上。但濕婆一心修行,對她不理不睬。其實這一結合還有更重要的實際目的,那就是希望濕婆能生出剷除妖魔的孩子,以消滅強大的阿修羅多羅伽。多羅伽虔敬地崇拜梵天,因此被梵天授予了無敵的力量(按濕婆往世書,梵天賜福給多羅伽,許諾他只能被濕婆的兒子打敗,而濕婆並沒有兒子)。甚至連大神毗濕奴都沒拿他辦法,毗濕奴曾與多羅伽大戰了兩萬年,也無法將之消滅。眾神只好希望雪山神女能為濕婆生一個兒子,於是派愛神伽摩去撮合他們。結果濕婆因修行被打擾而發怒,從額頭上的第三隻眼中噴出神火把愛神燒成了灰。後來經愛神的妻子哀求,濕婆才將愛神復活。

      愛神的行動失敗後,為感動濕婆,雪山神女立志進行艱苦的修行。濕婆得知此事便變成一個婆羅門前去試探雪山神女,在她面前拼命詆毀自己的本尊。但雪山神女全部駁斥了這些謊言。濕婆終於被打動了,於是與雪山神女結婚,不久生下了戰神室建陀(即鳩摩羅,後來被與泰米爾人的神祇牟樓幹混同)和象頭神群主。室建陀率領天兵天將消滅了多羅伽。象頭神則因在出生喜宴時忘了邀請土星神娑尼而被後者燒掉了頭顱。梵天許諾說,雪山神女在林中看到的第一個動物的腦袋將長到她兒子脖子上。雪山神女看到了大象,於是兒子就長了一個象頭。其它說法則認為切掉兒子頭顱的是濕婆,後來他又為了不讓雪山神女傷心而讓兒子長出了一個象頭。

      雪山神女與濕婆的愛情故事出現於許多往世書中,並且是古印度大詩人迦梨陀娑的長詩《鳩摩羅出世》的主題。《鳩摩羅出世》是最早將這個故事寫全的(在往世書之前)。在此之前,兩部大史詩已經提到了室建陀的出生,但沒有包括其父母戀愛的細節;佛教詩人馬鳴的長詩《佛所行贊》裡敘述了雪山神女與濕婆的戀愛,但在他的版本裡,似乎愛神的計畫成功了。現在通行的故事情節是迦梨陀娑創造的。

      神話學

      雪山神女在印度宗教體系中出現得很晚。最早的吠陀文獻完全沒有提到她。梵書與產生年代較早的奧義書中也沒有她的名字。雖然由誰奧義書中曾提到一個女神,其名字後來被認為是濕婆前妻娑提的一個別名,但沒有證據表明奧義書的作者認為她與娑提-雪山神女是同一個人。看來,由誰奧義書中提到的那個女神的名字可能是後來被附會為娑提的別名的。比較肯定的是,在兩部大史詩作成的時代(約前400年~400年),雪山神女的基本形象已經產生了。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中都認為雪山神女是濕婆的妻子。不過,具體的細節要到迦梨陀娑的戲劇(按不同估計,可能作於4世紀至6世紀)和更晚的往世書時代(4世紀~13世紀)才發展完全。事實上,與濕婆有關的神話大多是產生於史詩時代,而在往世書時代發展完善,吠陀時代的雅利安人主要崇拜因陀羅等自然神。

      在傳統說法裡雪山神女有兩個重要的凶相化身時母和難近母。這兩者都是非雅利安起源的神祇,後來被與雪山神女混同。神話學家大衛·金斯利認為雪山神女也是非雅利安起源的。另外一些神話學家認為雪山神女是吠陀、梵書和早期奧義書提到的許多不同神祇的合併產物,如同濕婆本身一樣(濕婆是從梨俱吠陀中的樓陀羅發展而來,並吸收了阿耆尼等其他一些吠陀神的特性,在史詩和往世書時代才基本定型)。

      與時母和難近母一樣,雪山神女是性力派的重要崇拜物件。性力派是受了非雅利安的母神崇拜影響的一個印度教強大派別,該派認為濕婆之妻提毗的“性力”(沙克提)是宇宙的本源(梵)。提毗本身是吠陀以來各種聖典中提到的許多女神的合併體,包括阿底提、尼利提、烏莎斯等。雪山神女、時母和難近母都是提毗的不同化身,其中雪山神女主要代表了善良和母性的一面。

    河流淨化能力

    河流有淨化能力,尤其是來自宇宙山的水。崑崙山上有神泉,是黃河之源頭,是上帝的下都,很難進入,裡面有些可以長生的物種,人佩之食之,可以擁有同樣的能力。

    君子惡居下流,因為眾惡歸之。惡包括不潔淨,實際的與象徵的。老子喜歡說海的無所不包,提到受國之垢,可以為天下王。王是萬物所歸往,所以大海廣大無邊,無所不包,又可淨化,這是老子特殊之處。

    《山海經》中關於昆侖山的記載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大荒西經)

    海內西經:

    海內崑崙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墟,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

      河源出於崑崙,其流播於九河。

    太史公曰:「《禹本紀》言:『河山崑崙,其高三千五百餘里,日月所於辟隱為光明也。其上有玉泉、華池。』

    范蠡曰:「臣之築城也,其應天矣,崑崙之象存焉。」越王曰:「寡人聞崑崙之山,乃地之柱,上承皇天,氣吐宇內,下處后土,稟受無外。滋聖生神嘔養帝會。故帝處其陽陸,三王居其正地。吾之國也,扁天地之壤,乘東南之維,斗去極北。非糞土之城,何能與王者比隆盛哉?」范蠡曰:「君徒見外,未見於內。臣乃承天門制城,合氣於后土,嶽象已設,崑崙故出。越之霸也。」

    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西山經:

    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蠚鳥獸則死,蠚木則枯。有鳥焉,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狀如棠,華黃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禦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狀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勞。河水出焉,而南流東注于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氾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醜塗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是多怪鳥獸。

    印度教徒相信恆河有力量去舒解、淨化、清潔和醫治信徒。《毗濕奴往世書》聲稱:

    “諸聖人在河中沐浴,得以滌除罪惡;他們一心一意效忠於毗濕奴,終於獲得解脱。聖河被人聽到、想望、看見、觸摸、沐浴在其中或歌頌讚美,日復一日地洗滌世人。甚至居住在遠處的人……只要高呼‘恆伽,恆伽,’就可以除淨在過去三世所犯的罪。”
    《婆羅門達往世書》聲稱:
    “那些虔誠地在恆河的純淨水流中沐浴一次的人,他們的部族就受到恆伽保護,免除千百次危險。世代累積的罪惡也被消除。只在恆河沐浴一次,就立刻可獲淨化。”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魯米、蘇菲、詩

    神祕主義者很容易成為藝術家,莊子是中國的典型,禪僧道士不絕於史,蘇菲有個魯米。

    魯米(Jalaluddin Rumi,1207-1273) 把時光拉回將近八百年前的1207年。這一年,53歲的蒙古酋長鐵木真,被推舉為大可汗,稱「成吉思汗」剛滿一年,中國元朝的勢力發展,還在生根萌芽的階段,而英王亨利三世剛剛誕生,等著加入往後的歷史波折。同一個時間在現今的阿富汗地區,一名頗受歡迎的傳道人與教師,迎接兒子來到世上,這名可愛的男嬰,後來展現了驚人的文學天賦與創作力,成為後人所知的大詩人魯米(Rumi)。

    魯米出身書香世家,父親以傳道、教書為業,深受皇室器重,聲譽卓著。但他少年時代,正是蒙古帝國銳意西征的時期,蒙古大軍的陰影,讓整個西亞地區陷入動盪不安的局面,魯米的父親也帶著家人,逃往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康亞,也就是現今的土耳其一帶。

    魯米37歲那年,他遇見來自塔布瑞茲的一位苦行僧聖蘇汀(Shamsuddin),頓時驚為知己,認為他就是神靈形象的完美化身,兩人在一起形影不離地生活了一、兩年,魯米因此體驗到許多神祕的事物,也把脫離紅塵的種種奇思狂想,兌現在筆端,創作出無數動人的詩篇

    魯米以這些神祕經驗為基礎,演化出兩萬五千首以上的詩篇,其中對愛情的描寫,深刻而幽微、巧妙而婉轉, http://www.cite.com.tw/authors_search.php?authors_id=5405

    image魯米2007年是土耳其歷史上一位著名的聖人魯米誕辰八百週年,當地政府為緬懷他,將要在最大的劇場哈比亞(Harbiye Acik Nava)舉行一場隆重的文藝慶典。創造土耳其這種神秘色彩旋轉舞的正是生活在十三世紀的魯米。 原來,深受神秘主義思想影響的魯米相信,宇宙和世界無時無刻地不在運動。 他認為,只要人們敞開心扉、互敬互愛,就能與主同一,靈魂昇華。 而藉助不停的旋轉,修行者可以找到人神之間神秘的結合點。在波斯文學史上,他享有極高的聲譽,與菲爾多西、薩迪、哈菲茲齊名,素有“詩壇四柱”之稱。

    一首詩

    題目:如果你整夜不眠


    如果你
    整夜不眠
    那就要留心
    正在到來的財富
    那你就可以用
    黑夜的秘密太陽取暖
    讓你的眼睛睜開
    直到溫柔的黎明來臨
    今晚就嘗試
    挑戰你瞌睡的雙眼
    不要讓你的頭安枕
    等待上天的施捨
    黑夜是禮物的贈與者
    摩西在某一個夜晚
    開始他十年的旅程
    他受到一棵樹的邀請
    觀看烈火與光明
    默罕默德也是在
    那個神聖的夜晚出發
    當他聽到那榮耀的聲音
    當他升到天上
    白天是為了謀生
    而黑夜只是為了愛
    常人早早安睡
    而愛者整夜向真主低語
    有一個聲音
    整夜都在呼喚你
    要你在這珍貴的時分
    醒來
    如果你現在錯過機會
    當你拋下你的身體
    你的靈魂就會悲哀
    死亡是不歸的生命
    DNA 譯

    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閑花滿地愁。兩句話的來源

    佛光教科書第十二冊 -- 佛教作品選錄

    第三十課 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作者:佛光山宗務委員
      累朝帝主,歷代侯王,九重殿闕高居,萬里山河獨據。
      西來戰艦,千年王氣俄收;北去鑾輿,五國冤聲未斷。
      嗚呼!杜鵑叫落桃花月,血染枝頭恨正長。
      築壇拜將,建節封侯,力移金鼎千鈞,身作長城萬里。
      霜寒豹帳,徒勤汗馬之勞;風息狼煙,空負攀龍之望。
      嗚呼!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閑花滿地愁。
      五陵才俊,百郡賢良,三年清節為官,一片丹心報主。
      南州北縣,久離桑梓之鄉;海角天涯,遠喪蓬萊之島。
      嗚呼!官貺蕭蕭隨逝水,離魂杳杳隔陽關。
      黌門才子,白屋書生,探花足步文林,射策身遊棘院。
      螢燈飛散,三年徒用工夫;鐵硯磨穿,十載慢施辛苦。
      嗚呼!七尺紅羅書姓字,一抔黃土蓋文章。
      出塵上士,飛錫高僧,精修五戒淨人,梵行比丘尼眾。
      黃花翠竹,空談秘密真詮;白牯黧奴,徒演苦空妙偈。
      嗚呼!經窗冷浸三更月,禪室虛明半夜燈。
      黃冠野客,羽服仙流,桃源洞裡修真,閬苑洲前養性。
      三花九煉,天曹未許標名;四大無常,地府難容轉限。
      嗚呼!琳觀霜寒丹灶冷,醮壇風慘杏花稀。
      江湖羇旅,南北經商,圖財萬里遊行,積貨千金貿易。
      風波不測,身膏魚腹之中;途路難防,命喪羊腸之險。
      嗚呼!滯魄北隨雲黯黯,客魂東逐水悠悠。
      戎衣戰士,臨陣健兒,紅旗影裡爭雄,白刃叢中敵命。
      鼓金初振,霎時腹破腸穿;勝敗纔分,遍地肢傷首碎。
      嗚呼!漠漠黃沙聞鬼哭,茫茫白骨少人收。
      懷耽十月,坐草三朝,初欣鸞鳳和鳴,次望熊羆蕌夢。
      奉恭欲唱,吉凶只在片時;璋瓦未分,母子皆歸長夜。
      嗚呼!花正開時遭急雨,月當明處覆烏雲。
      戎夷蠻狄,喑啞盲聾,勤勞失命傭奴,妒忌傷身婢妾。
      輕欺三寶,罪愆積若河沙;忤逆雙親,凶惡浮於宇宙。
      嗚呼!長夜漫漫何日曉?幽關隱隱不知春。
      宮幃美女,閨閣佳人,胭脂畫面爭妍,龍麝薰衣競俏。
      雲收雨歇,魂消金谷之園;月缺花殘,腸斷馬嵬之驛。
      嗚呼!昔日風流都不見,綠楊芳草髑髏寒。
      饑寒丐者,刑戮囚人,遇水火以傷身,逢虎狼而失命。
      懸梁服毒,千年怨氣沈沈;雷擊崖崩,一點驚魂漾漾。
      嗚呼!暮雨青煙寒鵲噪,秋風黃葉亂鴉飛。

     

    杏坛设教之事到底是从何而来呢?揆诸史记,记此事最古者,当属孔子四十七代孙孔传作于南宋绍兴年间的《东家杂记》,其中有《杏坛说》一文,略曰: 昔周灵王之世,鲁哀公之时,夫子车从出国东门,因睹杏坛,逡巡而至,历级而上。弟子侍列,顾谓之曰:“兹鲁将臧文仲誓盟之坛也。”睹物思人,命琴而歌。歌曰:“暑住寒来春复秋,夕阳西去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在喪禮中聽到最後兩句,一直不知出處。一說出自元·無名氏《馬陵道》楔子:“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閑花滿地愁。”也有人說是出自【秦王符堅墓碑詩】

     暑往寒來春復秋,夕陽西下水東流,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閒花滿地愁!

    水滸傳第三回

    暑往寒来春复秋,夕阳西下水东流。时来富贵皆因命,运去贫穷亦有由。事遇机关须进步,人当得意便回头。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大寶森節與扛枷

    下面這篇文章有許多精彩照片

    大寶森節 தைப்பூசம் 在我國黑風洞是最多人參與的盛大節慶,是印度教一個特殊的文化習俗活動。每年,印度教信徒們聚集在河邊沐浴淨身、祭拜、鉤刺穿身及完成各種遊行前的儀式,然後開始遊行到黑風洞,再登二百七十二梯級向神明還願,獻上敬意。

    image

    維基百科介紹如下:

    大寶森節(泰米爾文:தைப்பூசம்),是泰米爾人所慶祝的一個印度教節日,每年在泰米爾歷的「泰月」(第十個月)滿月時舉行,時在公曆的一月或二月。該節日是馬來西亞六地(檳榔嶼州、霹靂州、雪蘭莪州、森美蘭州、柔佛州和吉隆坡)的法定假日之一。大寶森節慶祝濕婆和雪山女神的幼子戰神穆盧干(Murugan)的生日,在這一天他得到了雪山女神的饋贈——一支長矛,最終使其消滅了魔鬼Soorapadman。

    大寶森節是本地印度教徒所謂“贖罪、奉獻及感恩”的日子。少數虔誠的印度教徒會以在外人看來近乎自殘的方式來“贖罪”,這包括用銀針刺穿舌頭或雙頰,以及背負“卡瓦狄”遊行等。
      所謂“卡瓦狄”是一種金屬弓形枷鎖,上面用繩子綁了許多鐵針或鐵鉤,那是用來刺穿背負者皮肉的。早期新馬兩地的印度移民,大都是來自南印度的泰米爾人。

    城隍爺拿枷

    image

    比較起來輕鬆多了。有一篇文章談到東隆宮有較複雜的儀式

    東隆宮的中軍府前,由振武堂班頭為解罪者進行小改、大改。小改者由班頭稟告中軍爺後,即持令旗在身體前後各劃十八下,以象布下天罡地煞,可以維護其身心的安全;大改者則要伏地接受刑具(五種選一,大板、二板、藤條、紅鞭、黑鞭)鞭打,在象徵性的作勢鞭打下,以百次為度;較輕微者則以紅、黑鞭或藤條施罰,或只用「掌嘴」輕打即可。

    任何巡狩期間都會出現的自願扮犯者,最典型的必須全身黑衣,先到中軍爺前、王爺前自首其過,然後由廟方人士為之在頸上戴(扛)枷:刀枷、鐵枷、鯉魚枷等;舊日尚有繫上腳鍊手銬者。自願戴上行刑的道具,就可視為服心刑的扮犯,願意在王爺駕前扛枷示眾;或許願於千歲爺轎前掃路(天地掃)、任馬伕(手持馬鞭)、挑馬草水,為王爺、王馬服役服刑,都是表演性的身心療法。

    所鑽所伏的有王轎、蜈蚣陣車隊,或是城隍駕前家司所持的刑具(東港例),鑽行其下、或是伏於地上被轎輦行過,民間通稱為「鑽轎腳(下)」、「鑽蜈蚣車」,作為解除厄運的方式。

    東港例是各家戶等王船巡境時,按家人丁口數各於盤上放置替身(草紮人像、紙繪人形……),上插一枝香,由年長者為一家丁口,在身體前後從上劃下,前三後七,改解厄運,以安三魂七魄;祭改後就送到王府前,等末日送船時一起焚化帶走。

    所以三年一科反覆的代巡期間,就提供一個自我潔淨的機會,由身齋而心齋的內外齋潔之我,在巡狩期間可以扮犯解除其心刑。華人的宗教傳統既無制度化告解的懺悔機制,又不一定能如聖賢的「一日三省」,這樣的民間社會就需要一種自解其罪的社會機制。故在巡狩的禮儀文化中包容民間通行的扮犯形式,將其置於道德自省的氛圍中,借由非日常時、空的角色扮演放下日常之我、鬆弛防衛之我

    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神妓廟妓聖妓

    有些現象有其理論面,也有現實面。從現在的平等人權觀點往回看,沒有哪一種神妓是可接受的。可是幾千年前的人根據什麼如此做呢?以下提供一些資料來做參考。

    馬郎婦觀音的故事是很有印度色彩的,有些變形已經具有中國特色。記得陳寅恪討論過蓮花色尼的故事,也頗富印度色彩。廖肇亨討論明代色情小說,提到導欲增悲的意思,不盡然修行都要再開始之時就存天理去人欲。

    聞一多在神話與詩裡面討論的高謀、河邊季女、巫山神女、魚等等,大概也可以拿來推測這樣的習俗吧。

    女神廟、豐饒、性,這幾個方面是我看到的特徵。

     

    2008/04/14 自由時報

    宿命賣淫 印度女童拍賣童貞

     

    自由 更新日期:2008/04/14 04:09

    編譯陳成良特譯

    女人的初夜價值幾何?印度一些地區,新娘用木製的「神像生殖器」破除童貞,而在印度西部拉加斯坦邦巴哈拉普鎮附近一條公路旁的一處貧民區,則持續上演「拍賣童貞」悲歌。

    十四歲少女蘇麗有一張輪廓深邃的臉龐,她濃妝豔抹,披上粉紅紗麗,看起來好像要出席盛宴。但事實不是這麼回事,蘇麗還是處子之身,一場攸關誰能替她「破處」的競標正在進行。

    種姓制度陋習

    蘇麗所住的這個貧民區有五十九戶人家,居民全是貝迪亞(Bedia)族,以種姓制度為基礎的賣淫,是這個部族長久傳統。在這裡出生的女童以拍賣初夜權作為「成人禮」儀式,就像印度其他地方的婚禮一樣稀鬆平常。

    在這裡,嫖妓一次通常只要一百盧比(約台幣七十六元),但「童貞」至少兩萬盧比(台幣一萬五千兩百元)起跳,出價最高者得標,姿色過人的少女初夜甚至喊價到四萬盧比。得標的男人要這些處女陪多久都可以,幾小時、幾天,甚至幾星期,悉聽尊便。

    神女姊妹扛家計

    當第一位恩客厭倦而去後,這些女孩會慶祝自己失去童貞。依照當地習俗,留下第一筆皮肉錢不吉利,因此她們會將這筆「破處費」為自己與家人添購珠寶首飾、舉辦一場盛宴,宰羊、奉酒款待親友、跳舞並祭拜神明。一旦女孩失去童貞,便無法嫁作人婦,賣淫之路已經決定,親友們為此慶祝,因為這是她的「不婚之夜」。

    十三歲的妮塔決定跟姊姊一樣步上煙花路,她笑著說:「我不用做家事了。」不過,妮塔從此要過著一天接客二、三十人的日子,直到四十多歲姿色不再時才結束神女生涯。妮塔兩位姊姊要負責維持一家五十口(十五名成人、三十五名小孩)的生計,由於當地女少男多,她們還要為家中兄弟張羅為數可觀的聘金。

    2  Ingonia是位于印度拉贾斯坦邦的一个小村庄,那儿生活着“Nats”种姓的人们。这个种姓的女人们原来都是为封建领主跳舞的。但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废除,这里的女人们也失去了生活的资助者。在生活的逼迫下,这些没了经济来源的女人不得不沦为妓女,更可悲的是,家里的男人也靠女人做妓女赚来的钱生活。这桩“买卖”一代代传了下来,村子里的女孩长到一定岁数会继承上辈“妓女”的职业,男孩们则成为皮条客。慢慢的,这个村子变成了“妓女村”。

    3    在印度西部拉贾斯坦邦的珀勒德布尔地区,这样的故事很普遍。女孩进入青春期后,就会被卖到妓院。

    当地人把这作为“成人礼”仪式并称之为Nathni Utarna(翻译成中文意思是除去鼻环),意味着女孩子要准备被送入妓院,在那里她要跟自己的第一位客人发生性关系。

    年轻女孩们通常受父亲或哥哥的鼓动进行性交易,男人们觉得这并无不妥。他们将这看作是始于devdasi文化(编者注:devdasi即上帝的奴仆,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庙妓)的传统。在这种文化中,女孩们以宗教信仰的名义终身从事性工作。

    最初,她们只是以歌声和舞蹈取悦上流社会的王侯和地主们,慢慢地演变成性交易,有很多女人的生命就结束在印度一些大城市的红灯区。

    4   近日,少女被迫成為“廟妓”的消息吸引了印度主流媒體的關注,這種早已被政府明令禁止的摧殘女性的陋習近來在印度有死灰複燃之勢。更有媒體報道稱,在 “廟妓”曾大肆盛行的卡納塔克邦北部地區,當地寺廟組織將於明年1月舉行大型獻祭活動,2000多名女孩屆時將同時成為“廟妓”。

    “廟妓”又稱“神廟舞女”,這一制度是印度教裏最臭名昭著的惡習,寺廟僧侶借神的名義,將窮人家的女孩帶進寺廟,名義上是讓其嫁給神或充當“神的侍女”,但實際上她們絕大多數都會成為僧侶及信徒的“私有財産”,任由他們支配。在需要時,她們還要淪為性奴,或最終成為娼妓。這些女孩成為“廟妓”時一般都不超過15歲,有的甚至不到10歲,而一旦成為“廟妓”,她們終身都不能嫁人。在寺廟中,她們飽受各種折磨,年老後往往又被寺廟轉賣或拋棄,處境悲慘。

    維基百科

    廟妓(聖妓)指在廟宇裡生活,為朝拜者提供性服務的人。聖妓的歷史由來已久,不論是古代的印度迦南小亞細亞都有過。直到2000年代,世界上絕大多數已發展的地區都不再有聖妓,但在印度卡纳塔克邦北部,仍然有為數多達十萬的少女擔任廟妓

    根據迦南地區的歷史,聖妓是當地阿斯她祿神廟內的性工作者。阿斯她祿是迦南地區的土地女神,掌管農作物的豐堯。

    在古希臘聖妓卻似乎並不普遍,少數的記載都發生在希臘世界的邊緣(本都、西西里塞浦路斯卡帕多细亚撒丁尼亞等)。另外,立於哥林多城(科林斯)山頂的阿佛洛狄德神廟,是一座以聖妓聞名的廟宇,供奉着阿佛洛狄德,至少在自古典時代起廟內已駐有一批為數不少的聖妓

    在巴比倫,一如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所憤而陳述的,每個女人一生都要有一次在伊絲塔(Ischtar)神廟跟一名陌生男子做愛,並將所得捐給神廟。

    《續玄怪錄》卷五《延州婦人》言:
      昔延州有婦人,白皙頗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與之遊,狎昵薦枕,一無所卻。數年而歿。州人莫不悲惜,共醵喪具為之葬焉。以其無家,瘞于道左。大曆中,忽有胡僧自西域來。見墓,遂趺坐具,敬禮焚香,圍繞讚歎。數日,人見謂曰: “ 此一淫縱女子,人盡夫也。以其無屬,故瘞於此。和尚何敬耶? ” 僧曰: “ 非檀越所知。斯乃大聖,慈悲喜舍,世俗之欲無不徇焉。此即鎖骨菩薩,順緣已盡,聖者云耳。不信,即啟以驗之。 ” 眾人即開墓,視遍身之骨,鉤結皆如鎖狀,果如僧言。州人異之,為設大齋,起塔焉

    “ 延州婦人 ” 故事系列最初所宣揚的 “ 順緣 ” 之說,以及後來沿承發展出來的 “ 以欲止欲 ” 的觀念,其實無需到佛教以外尋找其根源,我們在佛教內部就可以見到其闡述。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八《觀馬王藏品第七》中記載了一則佛度化妙意女的故事。故事言有淫女妙意貪戀男色, “ 爾時,世尊化三童子,年皆十五,面貌端正,勝諸世間一切人類。此女見已,身心歡喜。 ” 世尊幻化以度之,從其淫欲。纏綿六日以後,妙意痛苦懊悔。化人(世尊幻化之人)憤而自盡,屍骸隨即腐爛,種種惡狀,七日以後只餘白骨一軀,仍纏縛妙意。妙意乃求解脫。世尊見之,妙意發願, “ 若能令我離此苦者。願為弟子心終不退。 ” 世尊乃運神力,即時解脫之。妙意歡喜禮佛,願以一切所珍施捨。 “ 佛為咒願,梵音流暢 ” ,妙意女因此而 “ 應時即得須陀洹道 ” 。

     

    上古两河流域的妇女(读书笔记)

    [日期:2003-01-15]
    来源:小隐在线  作者: zouhj
    神妻或神姊:
    伊新国王李必特·伊斯达的法典
    第二十二条,倘父尚存,则其女--不论其为恩图、纳第图或卡第什图(前两者即为神姊、神妻,后者不祥,估计应该是神妓)--可以居父之家,亦如一继承人。
    汉谟拉比王法典
    第一百一十条,神妻或神姊不住于修道院中者,倘开设酒馆或进入酒馆饮西克拉(这个是什么?饮料,按下面的意思恐怕是烈性酒才对),则此自由女应焚死。
    第一百七十八条,父以嫁妆给予神姊、神妻或神妓,并立有文书,而在写给她的文书中倘为载明她得将其身后所遗,任便赠与,且未许其自由支配,则在父死之后,她之兄弟取得她之田园,并应按照她应有之份额,给她以谷物、油及羊毛以供应之,倘她之兄弟并未按照她应有份额给她谷物、油及羊毛以供应之,则她得将其田园交与她所认为适当之农人,其农人应供养之。她得享用田园及其父所给她之一切,终其一生;她不得以之出卖或抵偿他人;她的继承份额仅应归于她之兄弟。
    第一百七十九条,父以嫁妆给予神姊、神妻或神妓,并立有盖章之文书,在写给她的文书中,倘载明她得将她身后所遗,任便赠与,许其自由支配,则父死之后,她得将她身后所遗,任便赠与;她之兄弟因此对她不得提出任何控诉。
    第一百八十条,女为修道院中之神姊或为神妓,倘父未给她以嫁妆,则父死之后,她得从父之家产中取得等于一继承人之份额,并享用之,终其一生;至她身后所遗,仅属于她之兄弟。
    第一百八十一条,父以神姊、庙妓或庙贞女献神,而未给她以嫁妆,则父死之后,她得从父之家产中取得等于一继承份额之三分之一,并享用之,终其一生;至她身后所遗,仅属于她之兄弟。
    第一百八十二条,女为巴比伦马都克之神姊,倘父未给她以嫁妆,未写给她以盖章文书,则父死之后,她得按兄弟之标准从父之家产中取得其继承份额之三分之一;她不担负义务;马都克之神姊得将她身后所遗,任便赠与。
    从上述几条可见,这些女祭司的环境实在要比之后世的基督教的修女、佛教的女尼要好得多。并不一定居住在神庙,而且象普通人一样享受生活,只是需要遵守一定的戒律

    巴比伦的神妓:
    汉谟拉比王法典
    同上第一百七十八至一百八十一条。
    第一百九十二条,阉人之养子或神妓之养子倘告抚养彼之父母云:“你非吾父”或“你非吾母”,则应被割舌。
    第一百九十三条,倘阉人之养子或神妓之养子获知其父之家,因而憎恶抚养彼之父母,而归其父之家,则彼应割去一眼。
    中亚述法典
    第四十条,不论是某人之妻,不论是……,不论是……妇女上街时,她们头部不应[没有掩盖]……寺庙之妓女嫁给男人后,走在街上时应罩住;未嫁给男人者在街上应头部脱露而不应罩住。妓女不应罩住,头部应露着。
    谁看到罩住的妓女,应把她抓着,提供证人,并将她带到宫廷的大门前。她的珍贵饰物则不许取走;抓到她的人可以取去她的衣服。她应收五十杖责,并在她头上灌以松脂。
    如果某人看到罩着的妓女而放走她,没有把她带到宫廷的大门前,则此人应受五十杖责;他的告密者可取走他的衣服;他的耳朵应钻穿,穿以绳子,在后面扎者;他应服王家劳役一整月。
    汉谟拉比王法典
    第一百三十七条,倘自由民意图离弃曾为之生子之妾,或曾使之有子之不育妇女,则应将此妇女之嫁妆归还,并应给她一部分田园及动产,使她能抚养子女。至她已将子女抚养成人,则应就给予其子女的全部财产中,以相当于一继承人之一份给她,而后她得嫁与她喜爱之夫。
    据说里面说的不育妇女包含神妓,莫非神妓都是因为神女生涯太久,所以?……汗!不过说来巴比伦人还是很照顾他们的,试看一百九十二、一百九十三条,真是后世没有的法规。
    中亚述法典第四十条这条是很有意思的,对于婚前与婚后的区分,与后世有异曲同工之处。要求要罩住,这个与后来的阿拉伯人的风俗有没有沿承呢?对于放走的男人的惩罚竟然更重,这个重视程度真是少见。
    妓女?
    伊新国王李必特·伊斯达的法典
    第二十七条,倘自由民之妻未为之生子,而街头献神女奴为之生子,则彼应以谷、油及衣服抚养此献神女奴。献神女奴所生之子为彼之继承人,但在其妻在世之日,献神女奴不得与其妻同居于家。
    第三十条,倘有妻之青年取街头之献神女奴,而法官告彼,使彼勿与此献神女奴往来,但彼终于抛弃其妻,则彼应加倍付出离弃之银。
    中亚述法典
    第四十九条,……如果某妓女死[则因为]她的诸兄弟这样宣称,她的[诸儿子]可与自己母亲的兄弟一起,当作一个兄弟而分割继承的份地。
    第五十二条,如果某人殴打妓女,并使其流产,则对他应以殴打还殴打,以此他应象抵偿生命一样来抵偿。

     

    神妓,也称庙妓(圣妓),指在庙宇里生活,为朝拜者提供性服务的人。圣妓的历史由来已久,不论是古代的印度、迦南或小亚细亚都有过。直到21世纪,世界上绝大多数已发展的地区都不再有圣妓,但在印度卡纳塔克邦北部,仍然有为数多达十万的少女担任庙妓。圣妓不一定是女性,例如在阿斯她禄的神庙内,就男女皆有。在《旧约》中记述了许多迦南一代的神妓风俗,神妓在古希伯来语中被称为凯德莎(qedesha,קדשה),而其男性同行被称为卡德施(qadesh,קדש)。
      在古代迦南的一个要塞乌加里特发现泥版中,人们可以窥见古代迦南地的多神崇拜。其中“伊勒(El)”是众生之首,和他相伴的女神是“亚舍拉(Asherah)”。但他们的地位都不如“巴力(Baal)”的地位显著,他是天气之神,而他的情人“亚拿(Anat)”则是战争与性爱之神。在巴力神被贫瘠和不育之神“膜陀(Mot)”杀死之后,亚拿出来报仇,杀死了膜陀,并让巴力复活。“巴力复活之后再与亚拿交合,从而重新获得了能力,保证土地出产和地上居民又一年的收成。…有些专家认为,亚拿使巴力复活的故事是整个巴勒斯坦,乃至更广大地区过年的中心内容。在每年秋天的节日里,国王与一庙妓要效仿巴力和亚拿而行,以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毫无疑问的是,很多地方神庙也举行同样的仪式,与庙妓行淫也许看得像耕作一样,是农民该做的事([美]约翰•德雷恩《旧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1页)。”
      阿斯她禄也是迦南地区的土地女神,掌管农作物的丰尧。根据迦南地区的历史,圣妓是当地阿斯她禄神庙内的性工作者。阿斯塔蒂很可能是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青铜时期的神祇亚舍拉(Asherah,伊勒神的女伴)在铁器时期的再生。阿斯塔蒂(Ἀστάρτη,Astártē)是古代西北闪米特语地区的腓尼基人等所崇拜的丰饶和爱的女神。她被认为与美索不达米亚文献记载的女神伊什塔尔为同一个女神。在圣经及其他文献亦叫作阿斯他禄、阿斯她禄(‘Ashtart;希伯来语:עשתרת‎,转写作 Ashtoreth)或阿什塔妲。一般来说,在近东地区,信徒都会把她放在神庙内,而庙内亦有庙妓,教导信徒如何利用性爱使农作物得到丰收。圣妓,或称 “庙奴”,是女祭司的组成部分,她们只在寺庙的院墙内卖淫,把得到的收入献给神,对于迦南人而言,卖淫是必不可少的繁衍后代的宗教教规(见[法]瓦诺依克《世界上最古老的行业——古希腊罗马的娼妓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页)。如果有证据说明以色列有人接受了这种崇拜方式,也并不奇怪。《圣经•旧约全书》的何西亚书提及上帝要求先知何西亚娶妓女歌蔑为妻,有学者指歌蔑其实是一位圣妓。
      在古代民族中,只有以色列人强烈反对圣妓风俗。在《圣经》里,阿斯塔蒂经常都与巴力两者一同提及,是古时不信神的犹太人经常拜祭的假神。正因为如此,淫乱是《旧约》对迦南宗教最严厉的谴责。 “以色列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忘记耶和华他们的神,去事奉诸巴力和亚舍拉,所以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就把他们交在美索不达米亚王古珊利萨田的手中(《旧约•士师记》3:7-8)。”在《旧约•申命记》(23:17-18)中严格禁止女孩为娼,男童卖淫:“以色列的女子中不可有妓女。以色列的男子中不可有娈童。娼妓所得的钱,或娈童(原文作狗)所得的价,你不可带入耶和华你神的殿还愿,因为这两样都是耶和华你神所憎恶的。”
      近东地区的神妓传统如此普遍和持久,甚至到了公元前5世纪,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希罗多德历史》(第一卷,199)中记述了近东巴比伦的神妓风俗:“巴比伦人有一个最丑恶可耻的习惯,这就是生在那里的每一个妇女在她的一生之中必须有一次到阿普洛狄铁的神殿的圣域内去坐在那里,并在那里和一个不相识的男子交媾。许多有钱的妇女,她们自视身分高贵而不屑于和其他妇女混在一起,便乘坐着双马拉的带围帘的马车到神殿去,她们身后还要跟着一大群仆从。但是大多数的妇女是坐在神殿的域内,头上戴着妞帽;这里总是有大群来来往往的妇女,在妇女中间,四面八方都有用绳子拦出来的通路,而不相识的人们便沿着这些通路行走来作他们的选择。一经选好了位子的妇女在一个不相识的人把一只银市抛向她的膝头并和她在神殿外面交媾之前,她是不能离开自己的位子的。但是当他抛钱的时候,他要说这样的话:‘我以米利塔女神的名子来为你祝福’,因为亚述人是把阿普洛狄铁叫做米利塔的。银币的大小多少并无关系,妇女对这伴事是不能拒绝的,否则便违犯了神的律条,因为一旦用这样的方式抛出去的钱币便是神圣的了,当她和他交媾完毕,因而在女神面前完成了任务以后,她便回家去;从这个时候开始,不拘你再出多少钱,便再也不能得到她了。因此,那些硕长的美貌妇女很快便可以回去,但是那些丑陋的必须要等很长的一个时候才能够履行神圣的规定,有些人不得不在神殿的圣域内等上三、四年。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毗沙門天王

    神威毗沙——唐、宋代的“毗沙門天王”崇拜


    王颋
    2007-10-29 作者提供,原载于《西域南海史地研究续集》

    此文收集許多文獻,讀來甚有意思,稍摘錄之。

    《宋高僧傳》卷一〈不空傳〉:“天寶中,西蕃、大石、康三國帥兵圍西涼府,詔空入,帝御于道場,空秉香罏,誦仁王密語二七徧。帝見神兵可五百員,在于殿庭,驚問空,空曰:毗沙門天王子領兵救安西,請急設食發遣。四月二十日,果奏云:二月十一日城東北三十許里,雲霧間見神兵長偉,鼓角諠鳴,山地崩震,蕃部驚潰。彼營壘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絶。城北門樓有光明天王怒視,蕃帥大奔。帝覽奏,謝空,因敕諸道城樓置天王像,此其始也”

    金鼠與玄天上帝龜蛇不同。

    當唐之時,每將“毗沙門天王”的形象圖在旗上,用作出軍的祭奠。李筌《太白陰經》卷七〈祭文書藥方總序〉:“國家知其神,乃於邊方立廟。元帥亦圖其形旗上,號曰神旗,出居旗節之前,故軍出而祭之”。至宋以後,更在營房中建“天王堂”。

    住在水晶宮,與水有關。西遊記裏面的水晶宮不知與此有關否。

    《唐文粹》卷七六段成式〈塑像記〉:“下天處蘇迷盧之半,爲忉利尉候,北方毗沙門,統藥叉衆,所治水精宫城護世。其住處,曰紛陀利,曰質多羅,曰七林,曰摩偷,曰如意等。下壓象跡,當歡喜之地;上接蜂歌,雜莊嚴之境。常憍尸迦將破怨敵,聖者奮勇健臂出甲胄林,獨揭勝幢,不頓一戟(輕足)迦婁而垂翅,捘修羅而束手,猶怒折蓮柄,狂搜藕絲。蓋多聞位居初地,離十二失”。

    黄滔《黄御史集》卷五〈靈山塑北方毗沙門天王碑〉:“始自于闐刹利之英奇,膺世尊帝釋之錫,號居須彌山北,住水晶宮殿,領藥义衆,爲帝釋外臣,以護南贍部洲。其道入大乘,得無生法,忍住聲聞,證不還果”。《吳都文粹》卷八〈崑山天王堂記〉:“謹按釋氏書云:天王生于闐國,作童兒時,猶能血鏇射妖,遂去走天竺,遇金仙子,授記護閻浮提補多聞王,騰雲跨漢,靸鬼撚魔,霞幟雪戟,指勾摧泮,竟鎮妙髙北面水精宫中,爲藥叉官長”。

    宮中有錢多寶

    董斯張《廣博物志》卷二四〈闍閫〉引《燈指經》:“昔王舎城,有一長者,其家巨富,庫藏盈溢,如毗沙門。

    《法苑珠林》卷九四〈慳貪部引證〉:“舍衛城中有一長者,名曰盧至。其家巨富,財産無量,如毗沙門。

    禮敬“毗沙門天王”之習俗,最初出現在“蔥嶺”迤東的“于闐”亦“瞿薩旦那”國。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一二:“瞿薩旦那國,周四千餘里,砂磧太半,壤土隘狹”。“昔者此國虚曠無人,毗沙門天於此棲止。無憂王太子在呾叉始羅國被抉目已,無憂王怒譴輔佐,遷其豪族,出雪山北,居荒谷間。遷人逐物,至此西界,推舉酋豪,尊立爲王。當是時也,東土帝子蒙譴,流徙居此東界,群下勸進,又自稱王”。“於是,迴駕而返,各歸其國,校習戎馬,督勵士卒。至期兵會,旗鼓相望。旦日合戰,西主不利,因而逐北,遂斬其首。東主乗勝,撫集亡國”。“時有塗灰外道,負大瓠盛滿水,而自進曰:我知地理。遂以其水屈曲遺流,周而復始,因即疾驅,忽而不見,依彼水迹,峙其基堵,遂得興功。即斯國治,今王所都於此城也”。“其王遷都作邑,建國安人,功績已成,齒耋云暮,未有胤嗣,恐絶宗緒,乃往毗沙門天神所祈禱請嗣,神像額上,剖出嬰孩,捧以迴駕。國人稱慶,既不飲乳,恐其不夀,尋詣神祠,重請育養。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狀如乳,神童飲吮,遂至成立。智勇光前,風教遐被,遂營神祠,宗先祖也。自兹已降,奕世相承,傳國君臨,不失其緒。故今神廟,多諸珍寳,拜祠享祭,無替於時。地乳所育,因爲國號”。

    《敦煌吐蕃文獻選》四〈藏文記載的吐蕃周邊其他民族情況〉譯錄《于闐教法史》:“北方天王和舍利子二者到盛崑山用錫杖的下端和矛端把海底刺穿,海水流乾了。於是,成了人能居住的地方。此時,正式佛涅槃一百年的時光”“國王抛棄王子時,北方天王(毗沙門天)和吉祥仙女使土中流出了奶汁餵養王子,才沒死掉,因而取名爲地乳。北方天王把王子帶來,獻給漢地國王作子”。“由於他不肯留下,心中煩悶,故意下令裝作要殺地乳的樣子,打發許多漢兵和隨從等遊方往于闐去。適在此時,其生父阿育王的大臣名叫阿瑪札耶舍的,因犯罪被逐,有許多印度兵士和隨從也往于闐方向去”。“雙方並不相識,各帶兵馬,準備動武。北方天王和吉祥仙女及大地仙女等在中出現,將當初經過詳細敍述給他們聽。讓被阿育王放逐之臣和被遺棄之王子相識,彼此和好。地乳和阿瑪札耶舍大臣相會,二人共同治理其地,于闐城遂由此而建立”。“于闐聖教不滅,因有護法神八尊發心保佑之故,此即護法神北方天王,近地長官,阿巴若孜達,噶哈那薩若、蘇喀若那瑪拉、甲吉、斯達那巴帝、龍王格日哈天等,發誓追隨其後之眷屬,計有三萬五千五百零七尊護法神保護”。

    《大唐西域記》卷一:“此伽藍素有毗沙門天像,靈鑒可恃,冥加守衛。近突厥葉護可汗子肆葉護可汗,傾其部落,率其戎旅,奄襲伽藍,欲圖珍寳。去此不遠,屯軍野次。其夜,夢見毗沙門天曰:汝有何力?敢壊伽藍?因以長戟貫徹胸背,可汗驚寤,便苦心痛,遂告群屬所夢咎徴,馳請衆僧,方伸懴謝。未及返命,已從殞没”。《太白陰經》卷七〈祭文書藥方總序〉:“往年吐蕃圍于闐,吐蕃人夜見金人,披髪持戟,行于城上。吐蕃衆數千萬,盡患瘡疾,莫能勝。又化黑鼠咬弓弦,無不斷絶,吐蕃扶病而遁”。这与相关祭文的形象,如同一辙。許洞《虎鈐經》卷二○〈祭毗沙門天王文〉:“惟天王神靈通暢,威德奮震。據太陰之正位,降普天之妖魔。左手擎塔,尊神顯于西土;右手仗戈,赫威游于北方。一舉而群魔駭,再舉而沙界裂。目激電以日暗,髮聚藍而雲委。卓犖萬古,鬱稱元神。今妖孽未除,生靈塗地。兇聲逆氣,溢天浮星。皇帝命某帥領雄權,剿戮群黨,大勳未立,壯心徒奮。天王受佛法印,廣揚神通,尚能卷大地于掌中,納須彌于芥子。今此小醜,豈不能怯”?

    南山窣堵波及拘浪拿太子故事http://hoangthantai.vn/index.php?topic=3197.50;wap2
    城外東南,南山之陰有窣堵波,高百余尺,是無憂王太子拘浪拿為繼母所誣抉目之處,無憂王所建也。盲人祈請,多有復明。
    此太子正後生也,儀貌妍雅,慈仁夙著。正后終沒,繼室驕淫,縱其惛愚,私逼太子,太子瀝泣引責,退身謝罪。繼母見違,彌增忿怒,候王閑隙,從容言曰 : 「夫呾叉始羅,國之要領,非親弟子,其可寄乎?今者,太子仁孝著聞,親賢之故,物議斯在。」 王惑聞說,雅悅奸謀,即命太子,而誡之曰 : 「吾承餘緒,垂統繼業,唯恐失墜,忝負先王。呾叉始羅國之襟帶,吾今命爾作鎮彼國。國事殷重,人情詭雜,無妄去就,有虧基緒。凡有召命,驗吾齒印。印在吾口,其有謬乎?」於是太子銜命來鎮。歲月雖淹,繼室彌怒,詐發制書,紫泥封記,候王眠睡,竊齒為印,馳使而往,賜以責書。輔臣跪讀,相顧失圖。太子問曰 : 「何所悲乎?」 曰 :「大王有命,書責太子,抉去兩目,逐棄山谷,任其夫妻,隨時生死。雖有此命,尚未可依。今宜得請,面縛待罪。」 太子曰:「父而賜死,其敢辭乎?齒印為封,誠無謬矣。」命旃荼羅抉去其眼。眼既失明,乞貸自濟,流離展轉,至父都城。其妻告曰 : 「此是王城。嗟乎,饑寒良苦!昔為王子,今作乞人!願得聞知,重申先責。」於是謀計,入王內廄,於夜後分,泣對清風,長嘯悲吟,箜篌鼓和。王在高樓,聞其雅唱,辭甚怨悲,怪而問曰 : 「箜篌歌聲,似是吾子,今以何故而來此乎?」即問內廄:「誰為歌嘯?」遂將盲人而來對旨。王見太子,銜悲問曰 : 「誰害汝身,遭此禍?愛子喪明,猶自不覺,凡百黎元,如何究察?天乎,天乎,何德之衰!」 太子悲泣,謝而對曰 : 「誠以不孝,負責於天,某年月日,忽奉慈旨,無由致辭,不敢逃責。」其王心知繼室為不軌也,無所究察,便加刑辟。時菩提樹伽藍有瞿沙 (唐言妙音。) 大阿羅漢者,四辯無礙,三明具足。王將盲子,陳告其事,惟願慈悲,令得復明。時彼羅漢受王請已,即於是日宣令國人 : 「吾於後日,欲說妙理,人持一器,來此聽法,以盛泣淚也。」 於是遠近相趨,士女雲集。是時阿羅漢說十二因緣,凡厥聞法,莫不悲耿,以所持器盛其瀝泣。說法既已,總收眾淚,置之金盤,而自誓曰 : 「凡吾所說,諸佛至理。理若不真,說有紕繆,斯則已矣;如其不爾,願以眾淚,洗彼盲眼,眼得復明,明視如昔。」 發是語訖,持淚洗眼,眼遂復明。王乃責彼輔臣,詰諸僚佐,或黜或放,或遷或死,諸豪世祿移居雪山東北沙磧之中。

    有看到一點伊底帕斯王或者李娃傳的影子。

    贵霜王朝的大月氏贵族把守护北方的毗沙门天作为自己的保护神。耐人寻味的是,犍陀罗流行的毗沙门天像模仿贵霜贵族的形象,采用伊朗系民族的形象。在犍陀罗浮雕艺术中,其他三位天王都穿印度服装,惟独毗沙门天穿着伊朗服装。“向佛陀献四碗”石雕,现藏于白沙瓦博物馆。佛陀右边那位手拿石钵者应该就是毗沙门,他的服装与其它三天王不一样。

    日本国东京国立博物馆在2003年8月有一个展览《Alexander the Great, East-West cultural Contacts form Greece to Japan》,只提醒一下,毗沙門作为财神崇拜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伊朗/贵霜的财神Pharro,而他的形象,至少有部分犍陀罗雕像是借鉴了希腊神Heracles,只是武器换成金刚杵。

    呾叉始罗

    西北印度的古代都市。希腊语谓之为Taxila。汉译又有德叉始罗、竺刹尸罗、石室国等名。其范围横跨印度旁遮普省与西北边境地区。自古以学问、技艺发达而闻名。西元前326年,遭亚历山大帝入侵,其富裕景况因此为西方所知。又相传阿育王为太子时,曾任此地总督,故佛教在当时可能已经传入。西元前二世纪,大夏的希腊人入侵,建设新都市。复受塞(Saka)族、帕西亚(Parthia)族、贵霜族所支配。在此等外族统治时代,佛教文化兴盛,市内外皆有颇多佛教设施,与西邻的犍驮罗同属佛教美术盛行地区。
    西元230年左右,因伊朗的萨珊王朝占领此地一带,致使佛教文化一时中断,至四世纪末,始由贵霜族再兴。五世纪中叶,本市及附近的佛教伽蓝又遭■哒族所破坏,自此未00恢复旧观。

    玄天上帝

    北方在時令上是冬天,代表死亡,也是軍隊的象徵。管子有玄宮,唐代軍隊駐在玄武門。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先秦即有河邊之遊,修褉更是蘭亭佳話的背景,於春天時祓除冬天之濁穢。

    為期8天的「南投玄天上帝觀光藝術文化節」,昨天在縣長李朝卿和南投市長許淑華、市代會主席張秀枝等人鳴放「起馬炮」後,為玄天上帝踩街帶來高潮,來自各地陣頭、八家將、藝閣輪番上陣,鑼鼓聲響,震耳欲聾。

    玄天上帝赤足仗劍,狀貌威武,是著名的武神、戰神,元明以來,咸視其為保佑武運的大神。許多征戰,舉事者皆宣稱得到玄天上帝之庇佑,一如唐朝的毗沙門天一般。

    多聞天王配置於北方的位置。而多聞天王本來就是印度之北的「喜馬拉雅山」的統治之神。從他的祖父-創造之神大梵天手中取得了北方守護神的地位。同時還獲得象徵財寶之神的飛天馬車「普刹伯卡」(Puspaka)。從此多聞天王的「守護與財寶之神」的地位便正式確立。(趙公明黑色、北方、財神三個形象也是合一的。)

                多聞天王本是惡鬼族人。在古印度神話中的惡鬼族人還包括了「羅刹」與「夜叉」。多聞天王同時也是統治「楞迦島」(Lan-Ka),也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的國王。但是後來的羅刹之王,亦是多聞天王的同父異母兄弟,殘暴的「Ravana」因為擁有打倒眾神的力量,而奪走了多聞天王的寶車Puspaka,還將多聞天王趕出楞迦島。多聞天王百般無奈,只好回到自己所守護的喜馬拉雅山上。經過一段時間的修煉,多聞天王又帶領著他的部眾夜叉,與毗濕奴(印度教的三大神明之一)的化身羅摩(Rama)聯手戰勝自己的哥哥所率領的羅刹兵團。所以多聞天王也有戰神的地位

                因為這個故事,佛教也將原屬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門天配置於須彌山的中腹,並且讓他鎮守北方。

                在唐不空譯《北方毗沙門天王隨君護法儀軌》中還記述說:天寶元年(742年),安西城被蕃軍圍困,毗沙門天王于城北門樓上出現,大放光明。並有「金鼠」咬斷敵軍弓弦,三五百名神兵穿金甲擊鼓聲震三百里,地動山崩,蕃軍大潰,安西表奏,唐明皇為感恩,特命 「諸道州府城西北及營寨並設其相」供養 ,佛寺也特設別院供養。一時毗沙門天王聲威大震,香火極盛。多聞天王被中國軍人遵崇為 「軍神」、四天王之首,單獨立廟祭祀。到了宋代,軍中供奉毗沙門天之風更盛,幾乎每支部隊的駐營地都建 有天王堂。

    玄武七宿之中有斗宿。道教重視斗星崇拜,稱「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人從投胎之日起,就從南斗過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壽夭均由北斗主其事。因此,人祈延生長壽,都要奉祀真武大帝。

    玄天上帝的人格化既源於北斗七星,其神像自不免與北斗七星有關,宋代玄天上帝塑像多係披髮赤足(或頭戴圓帽),手持北斗七星劍,右腳踏蛇,左腳踏龜,亦可謂其來有自。

    明成祖朱棣崇奉真武,曾宣稱靖難起兵得勝乃真武相佑,朱棣更自詡為真武化身,御用的監、司、局、廠、庫等衙門中,都建有真武廟,供奉真武大帝像。武當山最有名。

    以下故事我從小聽過

    根據宋朝時代的民間傳說,玄天上帝原為一名屠夫,性情至孝,而以殺豬為業,直到晚年始悔悟自已的行業殺生太多,難積陰德,遂毅然放下屠刀,遁入深山修行。

    某日偶遇仙人告知「山中有婦人分娩,速去幫忙。」他急忙趕到河邊,果見一婦人抱嬰兒,請其代洗產後污物。但當他在河中洗濯時,卻見河中金光浮現,回首探視,婦人已不知所終。心中忽有所悟,認係觀音顯靈,以試探他修行的誠心,使得他更加堅定修行的決心。

    屠夫潛心修行多年,忽得神意暗示,欲除殺生之罪,須刀割己腹,取出臟腑洗清罪過。於是屠夫即赴河邊剖腹,任令腸胃流入河中(一說是屠宰所得的豬腸、豬肚),他改過修行的至誠終於感動上蒼,准其升天成仙,是為玄天上帝。

    但得道之後,其棄置河中的腸胃,胃變作龜妖、腸變作蛇妖,龜蛇兩妖四處作祟為禍人間。

    在台灣民間謠傳,玄天上帝為了收服龜蛇二將,以自身所領的卅六天將為質,與保生大帝(或是呂純陽祖師)換取七星劍,故日夜以手提此劍,以免劍飛歸原主。

    有些故事更離奇

    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在明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的部將劉國軒將軍發起創建,而成為台南下營區的信仰中心,鄉民稱之為大廟,距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悠久,以六姓共治為著稱,是全台最知名的玄天上帝廟之一,世界各地都有許多分靈。

    北極殿,位於臺南市中西區,為臺灣最早的官建玄天上帝廟。創建於明鄭1665年,名列二級古蹟。因為玄天上帝為明朝鎮邦護國之神,故明鄭官方設立此廟;廟中有明朝寧靖王所奉之匾「威靈赫奕」。

    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

    公元前20世紀中葉雅利安人由興都庫什山和帕米爾高原進入印度河流域,並和當地的主要土着民族──達羅毗荼人進行長期鬥爭並征服了他們。

    雅利安人在進入印度以前原是游牧部落。在他們的氏族公社中,父權占統治地位。宗教信仰主要是崇拜人格化了的自然神和祖靈,實行火祭和蘇摩祭。孩提成年時須擧行入門儀式,才是部落的正式成員。死後實行火葬。他們在印度河流域定居並和當地土着民族融合後,逐漸開始過渡到農業社會;形成了吠陀教,崇拜多神,實行煩瑣的祭祀。

    公元前10世紀中葉,雅利安人又從印度河上游向東推進至朱木那河、恒河流域,史家稱這個時期爲後吠陀或梵書、奧義書時期。

    以《梨俱吠陀》爲中心内容的吠陀宗教爲了適應上述變化,開始進行重大的革新,出現了以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爲三大綱領的婆羅門教。

    奧義書

      森林書的附屬部分,也是吠陀的最後部分。它往往和森林書相混,不易辨别。它的梵文原義是“近坐”、“祕密的相會”,引申而成爲師生對坐所傳的祕密教義。奧義書也被稱爲“吠檀多”(意爲“吠陀的末尾”或“吠陀的最高意義”)流傳下來的奧義書有200多種,一般認爲成書於公元前7~前5世紀,最晚的是16世紀的作品,内容極爲龐雜,且相互矛盾;其中最古的部分據考證爲13種,重要的有《廣森林奧義》和《唱徒奧義》等。

    奧義書在很多方面已開始擺脱宗教神話的内容,以探討人的本質、世界的根源、人和精神世界的關係、死後的命運等哲學問題。因此,有人認爲奧義書的哲學思辨是和吠陀的祭祀儀式主義相對立的。

    孔雀王朝時期(公元前322~前185),婆羅門教因佛教與耆那教等的廣泛傳播曾一度衰落。

    但孔雀王朝的部將普舍耶密多羅,於公元前180年篡位建立巽伽王朝後,又得到復興。

    繼巽伽王朝的伽羅維拉王朝亦信奉婆羅門教,在印度“南北朝”分立時,南方的刹塔瓦漢王朝(前281)及案達羅王朝都奉婆羅門教爲國教。

    他們編纂法典,推行種姓制度,擧行大規模的祭祀。4世紀笈多王朝崛起後,婆羅門教文化空前繁榮。在笈多諸王統治時,編纂了很多經書、吸收了大量的民間信仰,融合了佛教、耆那教甚至、的思想内容,崇拜“三神一體”的梵天、濕婆和毗濕努,婆羅門教就完成了向印度教即新婆羅門教的轉化。

    中華百科全書

    古印度初無宗教(Religism)一詞,而是以達磨(Dharma)為其基本信仰。達磨一字之語根為Dhri,有攝取之義。意即是在宇宙萬物中有一內在本質,能使萬物存在,能使人認知神聖。達磨就是神力內在於萬物的能力;但又超越於萬物,通稱之為梵(Brahma或Brahman)。梵內存於萬物中,形成生命,每一個體之生命即自稱自我,(Jiva),而形成有情眾生之靈性,有情眾生皆可自稱為梵我(Atman)。我是承受業力的當體,梵我是業力解脫之知者。藉修養善行,信仰大梵,無業力時,原承受業力之當體即是梵我,乃至梵之自身。可知我、梵、梵我並非截然不同之異體存在。

     

    瑜珈的分類如下:

    1. 身,哈達瑜珈。
      Hatha Yoga,哈達瑜珈。Hatha的意思為左,右鼻孔。以極度的呼吸與身體鍛鍊為主的教派。
    2. 心,勝王瑜珈。
      Raja Yoga,又稱「羅瑜珈」。以《帕坦加利瑜珈經》為主要經典,強調八步功法身心並行的鍛鍊,尤其著重靜坐與冥想的鍛鍊,以達到天人合一的三摩地為目標。
    3. 知,智慧瑜珈。
      Jnana Yoga,又稱「知識瑜珈」。以理性的思維、邏輯思辨以探求真理的瑜珈。
    4. 情,虔信瑜珈。
      Bhakti Yoga,又稱「虔信瑜珈」。追求超越情緒、理性純善的道之愛,以冥想、唱誦、禮拜等嚴謹的宗教生活態度以及積極行善來達成。
    5. 意,行動瑜珈。
      Karma Yoga,通過積極入世的一系列實際行動來達致功德圓滿。
    6. 音瑜珈
      Mantra Yoga。瑜珈的眾多修煉方法之一,許多瑜珈派別都採用,各自的差別為宗教歌唱、咒語念誦、秘密咒語念誦等等。唱誦時講求心氣合一、專注、信心,長時間的唱誦時常容易引發念者的宗教經驗,效果強烈又簡單,所以各大派別都很重視此練法。

    Swami Svatmarama 記載的古典文獻《Hathapradipika》,詳細說明瑜珈的「八支」(Eight Limbs),即八種方法:

    1. 自我控制,禁制(Yama):講求慈悲、不貪婪、正直、純淨、不受慾望束縛等。
    2. 遵行(Niyama):包括潔淨身心、知足、克制、修習聖賢古訓,以及對天地保持虔敬的心。
    3. 瑜珈姿勢,體位(Asana):穩定和舒服的姿勢。
    4. 調息法(Pranayama):系統的呼吸方法。
    5. 控制感官,制感(Pratyahara):控制感覺器官。
    6. 執持(Dharana):集中專注力以提升生命之氣,是冥想前的預備功。
    7. 禪定(Dhyana):即冥想。
    8. 入定,或三摩地(Samadhi):超越意識的境界。身體和感官靜止,看似在睡眠,但頭腦仍保持警惕。

    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

    預言成真

    預言成真的經驗

    金吉成彩券行老闆李政憲說,去年生意不好,友人介紹去廟宇上香問卜,當時濟公乩童表示,兔年他機運不佳,但龍年彩券行生意會轉好,並直言3月會開出頭彩,結果真的開出,他很驚訝,直說要回去謝神了!

    以前看過夢境顯示號碼成真的報導,更加不可思議。

    安定區蘇厝真護宮第一代天府3年1科的王船祭系列活動,明、後兩天安排王船出巡遶境,王船造型華麗,王船長、寬、高各為36、12、16台尺,造價逾200萬元。

    另外新店傳出因為廟產管理引起兇殺事件,事件神明是蕭府王爺,八七水災時被人撿到,在家奉祀,後建廟公開 ,後建新廟,新舊廟爭執。

    台南市歸仁區仁壽宮武術班參加香港國際武術節大賽,贏得共21面獎牌 。昨天教練鄭國忠與參賽選手回到仁壽宮,向主神保生大帝呈報參賽成果,感謝神明庇佑 。現在廟宇也可以做這些較為正面的事情。參與教育與照顧弱勢與獨居老人,與一般傳統神明事並行,廟宇可以發揮他們在台灣開墾初期安慰民心的作用。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215開漳聖王

    桃園縣平鎮市建安宮一年一度的神豬比賽昨天上午登場,飼主葉祥彩是今年雙冠王,他養的神豬重達1479台斤,神羊1尺1吋半雙雙拿下特等獎。

    市長陳萬得表示,東勢建安宮歷史悠久,追溯源頭,早在西元1811年就有了。每年農曆2月15日是開漳聖王聖誕,這一天,信眾以神豬、神羊和大閹雞酬神,感恩開漳聖王庇佑。

    全文網址: 建安宮神豬賽 葉祥彩雙冠王 | 桃竹苗 | 地方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6947210.shtml#ixzz1oTGDo2qr
    Power By udn.com

    維基百科

    「尪公無頭殼,聖公無手骨」:臺灣清治時期時,漳州移民羣居基隆街(今基隆港一帶),而泉州府安溪移民開拓暖暖一帶,兩方以獅球嶺為界,漳州人崇奉開漳聖王(俗稱聖公),泉州安溪人信仰保儀尊王(俗稱尪公)。每逢泉漳械鬥,雙方分別抬出己方守護神,吶喊助威,以祈勝利。械鬥之烈,連奉祀的神像都不免於刀兵,至於有「尪公無頭殼,聖公無手骨」的俗語。

    據說宜蘭最多聖王廟,彰化市威惠宮是二級古蹟。大溪福仁宮由十姓輪祭。桃園景福宮也是以奉祀開漳聖王為主。

    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保安宮五朝醮

    保安宮民藝節 今祝告動土

    【聯合報╱記者陳瑄喻/台北報導】

    2012.03.07

    北台灣最盛大的廟會活動-「大龍峒保安宮2012民俗藝術節」,今天舉辦祝告上蒼、動土儀式,邀請天地神靈共赴這場年度盛會,接受信徒的祝福。

    保安宮今年舉行「五朝 酧恩圓醮」,主要是92年保安宮進行修建,廟方決議要舉辦為期5天感謝神恩的圓滿醮典。下周四也將舉辦豎燈篙儀式,透過燈篙的豎立昭告並引導神鬼前來共赴盛宴。

    保安宮每年農曆3月15日為恭祝保生大帝聖誕舉辦的「保生文化祭」

    全文網址: 保安宮民藝節 今祝告動土 | 大台北 | 地方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6944584.shtml#ixzz1oNhZ1zU4
    Power By udn.com

    建醮在廟宇慶成之時,豎燈篙意在邀請天上諸神鑑醮共享功果,招引陰間孤魂共享孤食。

    古時候齋醮意義不同,懺悔解罪拔薦亡魂稱齋,祭祀陽神,酬願祈福稱醮。

    2005年學甲慈濟宮也曾經做五朝醮,網路上有人做了紀錄,其結論有點悲觀,徒具形式而無精神的建醮或是其他宗教活動還有意義嗎?

    玉里協天宮也在去年舉辦過五朝醮,新聞有記錄過程,

    建醮法會開始,上午六時「起鼓奏啟」,上午八時「請水淨壇」,一切祭儀,都依照道教科儀進行,預定在十一月九日點燃水燈送北方流放接引拔度,十日最後一天將「酬神謝恩」解除「封山禁海」並開葷。

    希望全體吃素,以共同進入某種清淨的狀態。沒有要求祈禱靜坐念經之類的活動。吃素的淨化意義現在被連結到環保議題上

    協天宮這次的建醮活動獲得佛教界的支持,慈濟基金會玉里分會將配合建醮活動,每日發送千份素食便當,提倡「吃素愛地球」。

    去年是民國百年,許多廟宇似乎因為一些資金而進行許多活動。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宗教騙財

     

     

    〔記者鄭淑婷/新北報導〕新北市7旬男子陳武彥聲稱「冥冥中受到蘇府王爺指示開藥」,在自設神壇起乩後,替信眾問診、開藥單、抓藥,生意好到必須「掛號預約」

    假藉宗教治病詐財案例

    ▲ 誆高僧加持

    桃園縣林姓夫妻設神壇「清源居佛堂」,謊稱有高僧加持,上個月被想醫治女兒腦性麻痺的蔡先生控訴,6年來騙走700萬元。

    ▲ 電湯匙變金剛寶杵

    彰化55歲男子蘇景崇自稱靈媒,2009年被控拿電湯匙誆「金剛寶杵」接電替人治病,有患者聲稱捐給他千萬元土地。

    ▲ 隔空抓仙丹

    雲林縣元長鄉「無極慈濟宮」37歲乩童李文吉,自2003年起假借濟公活佛起乩詐稱能隔空抓仙丹治病,妻與胞弟充當「桌頭」翻譯,共詐騙400餘萬元,去年李氏夫婦各被判刑4年、弟判2年徒刑確定。

    ▲ 通靈逼賣雞排

    鄒謝鳳英自2005年起自稱是「真武宮北極玄天上帝」也是通靈師父,向60歲鍾婦騙稱其弟因惡靈纏身才無法行走,以治病之由詐財960萬元,還強逼鍾婦賣雞排、獻出所住公寓,鄒婦今年2月遭判5年確定。

    製表:記者陳恩惠

    十二婆姐

    十二婆姐陣可治婦女百病,具有安產、收驚護嬰、驅煞等作用,所以十二婆姐陣出巡時,民眾爭相接受婆姐的撫摸,以求解厄除病。不像官將首或是八家將般可怕。他們以前都是男生扮的。

    十二婆姐陣在臺灣並不普遍,僅見於臺南縣新營、麻豆、六甲、學甲和高雄茄萣數團而已。有一篇很好的碩士論文調查了現存情形。他們到過德國演出。

    大陸福州

    image由陈靖姑家乡仓山中洲岛激情广场群众演员扮演的“十二婆姐送平安”亮相三坊七巷。随着伴奏的乐声响起,头戴“大头娃娃”、手持具有福州地方特色油纸伞和扇子的12名婆姐,迈着摇步一路走来一路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這些神與陳靖姑臨水夫人有關,與閭山派有關。身分可能是宮妃,可能是被收服的妖精。

    陳靖姑將白蛇斬成三段後,救出皇后陳金鳳,及把被白蛇吃掉的三十六位宮女的骨頭排列,設壇吹角佈斗,念動真言咒語,轉動天地之精氣,施水火煉度,並繪護身成形硃符,按在骨頭之上,又吹動鼓角,佈以閭山正法,頓成人形,恢復原宮女模樣。閩王大悅,感念陳靖姑救皇后有功,便將三十六位宮女賜予陳靖姑為徒,為今稱呼的「三十六婆姐」。陳靖姑盡心傳授三十六婆姐閭山正法,使祂們皆俱能捉妖除魔及救難產、扶危、護嬰等法力。

    以下資料較為客觀,光是與師公關係如此密切就夠我們重視了。

    7.又有記載說,她與林紗娘、李三娘結義,同學法於閭 山許真 君,故稱「大奶夫人」。說她們三人創立三奶教,為台灣紅頭司公之教主。(葉德輝翻刻輯《三教搜神大全》)

    8.據以上記載,陳靖姑之事跡,不外斬蛇和保護婦女生產二事,故舊時福建和台灣民眾多,因此為地方守護神和送子娘娘,立廟奉祀之。同治《麗水縣志》卷十三云:「順懿廟在太平坊鶴鳴井者,香火尤盛。凡求子者,必赴廟虔禱。兒生,自洗兒及彌月、周歲,必設位於家,供香火。招瞽者唱夫人遺事,曰『唱夫人』。每歲上元前二日,司事擇婦人福壽者數人,為夫人沐浴更新衣。次日平明升座,各官行禮。士女焚香膜拜,絡繹不絕。至夜,舁夫人像巡行街市,張燈結彩,鼓吹喧闐。小兒數百人,皆執花燈跨馬列前隊,觀者塞路。至元夕,南 國管痘 夫人出,亦如之。」(《台灣文獻》第十三卷第四期:《台南各祠廟祀神之調查研究》,台北華隆印刷部,1940年)

    9.現台灣仍有多座臨 水 夫人廟,以在台南市者香火最盛。信奉者多為福州籍民。當地民眾稱其為台南助 國 夫人,順天聖母,或稱臨水奶,夫人嫣。傳說 正月十五日 為神誕日,是日廟中舉行祭典,十分隆重。(見《藏外道書》第18冊641頁,巴蜀書社,1992年)

    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共時性

    榮格是一位與宗教,尤其是東方宗教關係密切的心理學家。他熟悉易經,也對道教的太乙金華宗旨,伍柳仙宗的慧命經有特殊的看法。湯淺泰雄曾經將這部分的文章收集翻譯為日文,楊儒賓翻譯為中文。前一陣子看到大陸有榮格全集的翻譯。
    同步性或是共時性的觀念很受重視,與占卜的理解有關,找了一篇網路上的介紹摘錄於此。
    1930年榮格首先使用“共時性(Synchronicity)”一詞來對這些超自然的現象進行描述。促使他對這些現象進行關注的原因是因為榮格發現在其 一生中發生相當多“有意義的巧合”事件,用“巧合”來解釋往往不能令人信服。尤其是如果一個人一生中多次經歷類似的巧合時,這種概率解釋就更加缺乏說服力 了。榮格本人的經歷使得他無法接受這種巧合論的解釋。他曾寫道:“眾多事情難以預料地湊合在一起,使得視概率為一決定性的因素之觀點,很難成立。”這使得 他一直尋求一個理論性的概念來說明這種超自然現象。於是他用“共時性(Synchronicity)”來描述這種心理狀態與客觀事件間的非因果關係。
    而榮格提出的共時性原則卻是非因果關係的,認為是無因無果,是一種平行的關係,簡單說是對眾多事件間無因果關聯的一種處理。

    1952年榮格在《論共時性(On Synchronicity)》一文中詳細定義其所要處理的概念,並簡述“共時性”這個概念所觸及到的事實:

    正如字源學所示,這個語彙與時間有關,說得更確切些,與同時呈現(simultaneity)的性質有關。如果不用同時呈現此一詞語,我們也可以使用兩三種事件以上“有意義的巧合(meaningful coincidence)”,此種概念顯示的絕不只是概率的問題。

    他 認為共時性是一種巧合現象,並不局限于心理的領域,可以從“心靈母體內部”與“我們外在世界”,甚或同時從這兩方面跨越進入意識狀態。當兩者同時發生時便 稱為“共時性”現象。他使用synchronicity這個字,屬名詞,指一種品質,與形容詞synchronous有很大的區別。包括三個範疇:
    1.產生於現在,內心事情與外界事情同時發生,例如實際事情與夢中事情相似。

    2.擴大我們與世界的關係,而找到更廣大的意義。

    3.人在內心尋找意義,如預言等等。

    若 是以一般心理學角度來看,同時性在榮格的概念中是一個最抽象、最難以捉摸的概念。榮格把同時性描述為“兩種或兩種以上事件的意味深長的巧合 (meaningful coincidence),其中包含著某種並非意外的或然性東西”。事件之間的聯繫不是因果律的結果,而是另一種榮格稱之為非因果性聯繫的原則 (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其決定性因素是意義,是來自個人的主觀經驗:各種事件以意味深長的方式聯繫起來,即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活動之間、無形與有形之 間、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之間的聯繫。而非只是巧合。
    卡普拉(Fritjof Capra)在他的著作《物理學之道(The Tao of Physics)》中談到這一點,並論證說,在現代物理學和東方神仙主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似性。理論物理學的發現揭示了宇宙是一個和諧統一的過程,是相 互聯繫的元素所組成的動力網。這正是佛教與道教哲學的根本思想。
    榮格還提出,同步事件似乎是一種內容更為廣泛的,他稱之為“非因果關係的有序狀態”自然法則中的一個特例。
    榮格把共時性與自己的原型概念聯繫起來。他認為原型可以在一個人內心中獲得心理的表現,與此同時,它也可以在外部世界中獲得物理的表現。當原型被啟動,它就展現出一個心理活力的方面,並出現在一個共時性事件中。

    八家將

    開基媽特准》百年八家將 參加迎神祭

    三五甲鎮山宮百年八家將,昨率先在鹿耳門天后宮表演,現場擠滿了圍觀人潮。(記者蔡文居攝)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佳里區三五甲鎮山宮百年八家將,保持了民間傳統的八家將陣式,這次鹿耳門天后宮開基媽出巡,媽祖特准鎮山宮八家將參加台江迎神祭,也是各陣頭中唯一的八家將陣頭。

    昨天下午,鎮山宮八家將隨西港天玄宮前往鹿耳門天后宮進香

    天后宮活動組長吳世彬表示,三五甲鎮山宮八家將與一般八家將的步伐陣式並不相同

    鎮山宮八家將館主林宏賢表示,該團成立於民國五年,已有九十餘年歷史。

    鹿耳門天后宮台江迎神祭將於國曆三月十一日由南巡府城率先登場,三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則出巡台江地區及安定、山上、大內、善化等地區。

    開基媽出巡有製作背包

    維基百科說八家將的起源與五福大帝有關,尤其是台南地區。

    乃是由台南白龍庵什家將開始傳承繁衍,傳至嘉義慈濟宮振裕堂後,其陣式組成以四大將與四季神為主軸,所以稱為「八家將」。

    參與陣頭者裝扮為捉邪驅惡的神祇,擔任主神的護駕,負責捉拿鬼怪妖邪,也有解運祈安、安宅鎮煞的功能

    如同王爺原先是瘟神,後來變成避免瘟疫之神,八家將自己原先可能也是被捉拿的鬼怪,後來轉變為捉鬼怪者。

    前文介紹五福大帝信仰與馬天君混和,馬天君就是馬靈官,華光大帝。

    傳說其姓馬,諱靈耀,字子貞,有三隻眼,有火神的能力。形象多為白蛇。在《三教搜神大全》中有記載馬天君的故事,指他經歷多次轉世,後生於徽州婺源縣,為救母親大鬧地獄,後來玉皇大帝憐憫其才幹與孝心,封其為真武大帝部將。小說《南遊記》,即是編寫馬天君傳說所寫成的故事。

    image

    據馬書田所著「華夏諸神」一書第140頁所言:「靈官馬元帥又叫“三眼靈光”、“三眼靈耀”、“華光天王”、“華光大帝”、“花酒馬靈官”、“馬天君”等。」在福州帶流傳 馬元帥 傳說,其故事原載於《三教搜神大全》後來明人余象斗加以改編,編造一部《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於是創造了華光大帝 的故事情節。

         其大意是:華光大帝 原是如來身邊的至妙吉祥,因燒死獨火鬼,違反佛家慈為懷的教義,被貶入馬耳山娘娘腹中投胎,生下後有三眼,具有「三眼挪門,可見三界」的天賦異秉,為報父仇,大鬧龍宮殺了龍王,偷 紫微大帝 的金槍受困而死;第二次投胎至炎玄天王家,大鬧瓊花會後,自稱為“華光天王”,為救母,大鬧天宮、人間,和地獄,終皈依佛教,於是永鎮中界

        其中還專有一回講“華光大帝與鐵扇公主成親“,是否受小說雜劇影響不言而諭。明代以後,福建沿海瘟疫肆虐、瘟神趁勢成民間淫祠,馬祖 崇祀之華光大帝廟 兼具瘟神功能,並與瘟神系統交雜不清。

    永鎮中界,與哪吒為中壇元帥有關嗎?馬天君與瘟神結合在福州已經如此了。馬靈官另一個身分是道教雷部神將。

    馬靈官即馬勝,字德之,為道教正一雷法中的靈官  其形一般為:三頭、九目、六臂、藍身。兩手持火鈴、火索;兩手持金槍、金磚;兩手鬥訣仗劍,腳踩火輪,背負火瓢火鴉,形象威猛。又稱他在人五臟為心、肝、肺,故召合時強調心火升騰,肝肺消容涵養。

    馬勝在明清以後影響甚大,道教著名的王靈官(王善)馬靈官(馬勝),黑虎玄壇趙公明等,都是雷部神將。

    薩滿,出神還是附體

    以下節錄一篇文章,Eliade的書已經有好幾本翻譯成中文,聖與俗、宇宙與歷史、瑜珈、世界宗教理念史(有兩本)。中心象徵與神聖性的建立、定期回歸,是他重要想法。楊儒賓、王鏡玲都很有研究。薩滿教這本書還沒有看到翻譯。

    有本小說北國靈山,寫一個人成為薩滿的過程,很有意思。

    [郭淑云]国外萨满生理和心理问题研究述评·

    史祿國指出:“與其他人相比,薩滿具有極強的神經反應和肌體上自我控制的莫大能力。所以他必須具有健康的體魄,良好的神經機能和正常的心理機能,因為身體 衰弱會妨礙自我控制,而神經上的疾患,會在他的行動中,當施展心理學作用的時刻中斷恍惚狀態。”他認為,薩滿必須善於控制自己的思想,使自己進入出神狀 態,並能在行巫術時保持和調整這種狀態。他首次將薩滿術與氏族的生理衛生和自我保護相關聯,提出薩滿是氏族的“安全閥”(safetyvalves),薩 滿教的起源是部落不自覺地防止神經和精神病患的蔓延。

    20世紀60年代初,安德魯·內赫開始從事擊鼓對腦電圖作用的實驗,成為這項科學研究的先驅者。作為實驗研究的結果,內赫得出擊鼓能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發生 異常變化的結論。其中兩種因素基於其重要性而受到特別關注:(1)擊鼓包含許多頻率,從而像電流一樣同時刺激大腦的感覺區域和動力區域;(2)擊鼓主要包 含低頻律,從而在不引起疼痛和傷害的情況下提供大量的能量輸入,如果是相同振幅的高頻音響,就會引起疼痛和傷害。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發現。儘管關於鼓在 改變人的意識狀態方面的效用問題至今仍是歐美學術界爭論不休的題目,但這一題目還是引起了多學科學者的興趣和關注。美國精神病學家沃爾夫·G·吉萊克在從 事薩利士印第安人薩滿精靈舞療效研究時發現,在薩滿成巫儀式程式中,薩利士人的鹿皮鼓每秒鐘被有力地敲擊4—7次。他注意到這屬於腦電波頻率範圍,是導致 出神狀態最有效的範圍。
    20世紀60年代後期,邁克爾·哈納由原來進行的薩滿致幻藥實驗轉向擊鼓實驗,並驚奇地發現,只要掌握適當的技巧和訓練,就能夠達到薩滿使用致幻藥所能達到的境地。而一種平穩的、單調的打擊聲音,大約每秒鐘3—6次的頻率對於赴他界旅行是最有效的。

     

    也有的學者用“游離型”和“附著型”來概括薩滿及其與超自然世界溝通的類型。日本宗教史學家櫻井德太郎結合東北亞薩滿教現行形態對薩滿予以分類,指 出:“薩滿的職能所不可缺少的神靈附體的契機稱作trance(出神),而這種契機通常根據神靈附體的形式分為兩類:游離型和附著型。”他認為,游離型主要見於西伯利亞東北部和中亞細亞的通古斯系薩滿,他們認為薩滿一旦進入出神狀態,其靈魂就會脫離肉體,或者上天邀遊,或者入地巡行,與那裡的神靈交往,並 將神靈的意旨傳達於人間。附著型薩滿以為神靈與諸妖魔附著於人體,使之改變本性,化作神靈的替身,從而發揮薩滿的機能。日本的神靈附體現象就屬於這一類型。這種類型的薩滿分布甚廣,也見於鄰近日本的諸族之中。
      韓國濟州大學的玄容駿教授也持與櫻井德太郎類似的觀點。玄容駿還就地域、移動方向、是否有守護靈的輔助、出神狀態類型、進入出神狀態的技術和薩滿類型等方面,對東亞地區的薩滿教做了比較。
       這場由埃利亞德引發的學術討論至今仍在繼續。經過這場討論,在薩滿教研究中出現了一個新的傾向,即學者們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薩滿教術語,用以論述薩滿的生理、心理現象,如出神、脫魂、附體、意識變異形態、薩滿意識狀態、宗教或儀式意識狀態,等等,對這些術語的解釋甚至成為薩滿教研究的一個新領域。如今,這些術語成了表示薩滿和薩滿生理、心理特徵以及薩滿教與其他宗教相區別的重要標誌。
      應該說明的是,埃利亞德本人一直密切關注著這場由他引起的學術討論,並做出相應的反應。如當休雷塔提出“脫魂·附體論”的理論後不久,埃利亞德即接受了他的意見,並對其論文給予較高的評價:“此貴重報告的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對附體現象的評價。作為宗教現象的附體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已被休雷塔所闡明。”
      在《薩滿教:古老的出神術》出版10周年的 時候,埃利亞德親自對被他的“薩滿教一脫魂論”所忽視的“附體”做出了積極的評價。當然,對於某些學者片面強調“附體”重要性的觀點,埃利亞德也鮮明地提出了反對意見。他指出:“不少學者表現出要從‘附體’之中來看薩滿信仰構成要素的傾向。據此,他們將‘脫魂’(上升、下降、水準旅行)視為第二次現象。但是對我來說,要接受這樣的假說是困難的。的確,‘附體’是古代普遍存在著的現象,但是,要得出‘附體’體驗先於‘脫魂’體驗的結論,卻無法找到任何理由。相反,那種認為‘附體’現 像是從‘脫魂’體驗中發展出來的說法,卻非常容易使人理解。也就是說,薩滿的魂(或者主靈魂)在前往上方世界或地下世界旅行的時候,‘各式各樣的精靈’方 能夠憑依到薩滿的肉體上。然而,將此過程作相反考慮的話,則是困難的。”埃利亞德這種敢於堅持自己的見解,又善於接受他人的正確意見,勇於修正自己的學術 觀點的治學態度和學術勇氣表現出一位大學問家對學術研究的認真嚴謹和博大胸懷。

    不動智神妙錄

    看日本小說會提到柳生十兵衛與澤庵禪師等人物,十分佩服,網路上找到他的作品,移錄於此。我記得鈴木大拙的禪與日本文化一書中好像也有相關文字。

    禮拜三有超能力特搜的節目,18或19頻道。記得測試過一個劍道高手,看起來二十幾歲而已。先用棒球投向他,請他拔劍劈開,他輕易完成。後來請他在太陽下沙地上,對著朝他飛去的淺色bb彈出劍,第一次有碰到,第二次劈開。據說人看到然後反應的時間是0.7秒,這位劍客的反應遠快於此,科學家認為他不是看到之後才反應,而是一種直覺。

     

    一、《不動智神妙錄》 日本東海寺澤庵宗彭撰 愚拙譯

    1、無明煩惱住地

    無明者,晦暗不明,智慧為闇所述(迷)。住地者,遲滯之境。

    佛法修行可分五十二階位,若於任一階位,心為塵所滯,即稱住地。住,止之意;止,心為塵所取。就兵法而言,於眼劍來之剎那,若心有以劍攻防之意,則心為彼劍所滯,身心失念,即被斬殺,此稱心有所住。

    若眼觀劍來,不分別思維,見劍則否,心無所住,亦無欲搶先機而反擊之意,無有少法,是心所住,入彼劍所及之距,狀若敗勢,逆取彼刃而潰敵手,恰如禪宗所云:「還把槍頭倒刺人。」此與無刀流之旨,有同工之妙。

    主客交鋒,此方彼方,己劍彼劍,拍子節奏,若於是中,心有所住,則行動緩頓,為彼所斬。若臨敵時有自身想,心則有住,故不應執著自身。

    修行初始,心易受身形而緊繃,若心住於劍,則為劍所滯;若心欲搶先機,則為欲搶先機所滯,以要言之,若心有住,則失其念,佛法稱此遲滯之心為無明住地煩惱。

    2、諸佛不動智

    諸佛不動智,雖云不動,非同草木,心遍十方,無有所住,是名不動。

    佛法有不動明王尊者,右手持劍左持繩,利齒暴出目怒視,現憤怒相護持法,妨佛法者悉降服,自坐盤石妙不動,普遍十方一切剎,憤怒為相智為體,示現一切諸眾生。

    一般凡夫於是中作恐佈想,不敢礙佛,離悟近者,則知此為不動智之體現。去一切迷闇,不動智即明,身現明王心不動。故不動明王者,一心不動,無有住處,但住眾生心想。

    若心有住,生種種分別,於分別中,心生黏滯,雖形能動,不能自在。

    譬如臨敵十人,以一劍應之,心無所住,即捨即取,以寡敵眾,無有不足。若心有住,於第一人或能取勝,於餘諸敵,則心形黏滯。

    觀千手觀音尊者,雖云千手持千寶,若於一手心有住,則餘九百九十九手,不能妙用妙自在。因心無有所住故,千手能隨順自在,以是具妙智不動,能示一身具千手,隨順自在無有礙。如人於林中,心若住一葉,則不見餘葉,行者悟此道,則了千手尊。

    無知凡夫者,於身具千手,終難生信解,而起諸誹謗。今得聞少分,不應誹謗亦不執著,以法為本真實觀。

    若僅觀外相,而無有心法,猶不應輕率,以慢心攻擊。是故千手道,普門普示現,法門有種種,果位則不異。

    自初學至不動智者,即回歸本心,兵法亦如是。

    行者初習劍時,無招無勢,心亦無所住,若見劍來,亦不分別,心無所住,隨機而應。習劍日久,得種種知見,或持劍之法,或心之置所,於臨敵手時,驚覺不自由。漸學漸參訪,積聚見地心要,於身形劍法,皆迴向初學無有知見時,概因地果位本一如故。譬如算數,自一至十,於進位時,一十相鄰。復觀音樂,十二調性:一壱越,二斷金,三平調,四勝絕,五下無,六雙調,七鳧鍾,八黃鍾,九蠻,十盤涉,十一神仙,十二上無。

    最低壱越,最高上無,初音終音,緊密相鄰,故至高至低,至實至空,大智若愚,無華巧之飾。以是義故,無明住地,不動妙智,本來一如,無心無念,動靜自在,不為煩惱所縛。

    譬如田中稻草人形,其相離持弓箭,本無守護作物之心,而鳥獸見之逕自逃散。世間眾道究竟,亦復如是。相雖種種,無住為要,無心無念,如稻草人形。

    痴愚無智者,以無智慧故,不能顯鋒;具甚深智者,不露鋒芒;一知半解者,有聰無智,示其小慧,甚為可笑,今出家眾,狀似有道而作佛事,應以為恥。

    後論理事修行,理者為尊,其究竟則不取萬物,唯捨一心。然若無事之修行,縱得其理,身形不得自在。有事無理之修行,亦復如是。故理事修行,如車兩輪,不可缺一。

    3、間不容髮

    間不容髮者,兩掌相擊至有音聲,無一髮可容之隙。掌擊之聲鳴,非經思量而後有。於交鋒時,心住彼劍,便顯間隙;若彼劍與自形間,無一髮可容,則彼劍己劍,本無差別。此理與禪宗公案同,佛法以無住為要,呵遲滯之心,稱其為無明煩惱。

    4、石火之機

    此意與間不容髮同,非關快慢,以無住為要。心若有住,則為人所伺;心欲速疾,則為欲速疾之念所滯。江口遊女,有詠歌云:「浮生若夢,為求心止。」此實兵法之要。

    若問:「如何是佛?」「佛法心要?」於彼聲將絕未絕之隆,或舉拳,或答之以「一枝梅花」、「庭前柏子樹」。此答非關善惡,無思量處,貴心無住故。若心無住,則不為六塵所滯,此不動心,若經思量,寓於文字,則美言藻飾,亦是煩惱分別。

    石火之機,迅如閃電。譬如有人,呼彼名字,彼不經思量,諾應之,此非經思維之心,即不動智。若聞名字,思維分別,則心為塵所動,是為凡夫。法門雖三萬六千,以明心為要。未明心之人,心隨業轉。世或有緣覺,自明其心,是事甚難。欲以文字,以明其心,是事亦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世間學問,亦論是心,然理事有礙,不能一如。參佛悟道者,恰如兔角,行未深故。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5、心之置所

    心若置彼身,則為彼身所取;若置彼劍,則為彼劍所取;若置我劍,則為我劍所取,若置戒備,則戒備所取。

    或曰:「心若置餘所,則為餘所取,故心置丹田,以應敵之機。」以此為極意,然於佛法,此非究竟。心置丹田,為次第法,同孟子所云「求放心」之階。若心置丹田而棄絕餘事,則心為棄絕餘事所取,不能自在。或問:「若心置丹田,不能得自在,心應置何處?」答曰:「心不應有住,若心住於此,則心失於彼。若心無有住,捨分別思,身心皆脫落,則全體在用,能遍於十方。」故無有一處,是心所住,此為修行之要。

    6、本心妄心

    本心者,無住之心,全體在用。妄心者,有住之心。本心若有所住,即是妄心。若失本心,不能全用,故不失本心,是事為大。本心如水,妄心如冰,水洗萬物,冰則不能。冰水非異,若冰溶解,則具妙用。心若有住,如水結冰,不能自在,去有住心,即為自由。

    7、有心無心

    有心者,心有所住,此為妄心。無心者,雖云不動,非同草木,無有所住,不為塵所動,不即一事,不離一事,全體在用。心若有住,則不自由。譬如車輪。若為固定,則不能轉,心亦如是。心住一處,則見不遍餘色,聞不及餘聲,心有一物故。若心無住,則能隨應,然若有除事之想,則心尚存一物。故不思維,塵自離心,是為無心。行者修習漸久,火侯漸深,自得箇中三昧。若心汲汲,反不能至。

    8、水上葫蘆

    若捺水上葫蘆,一碰即轉,無有所滯故。行者之心,應如捺水上葫蘆,片刻不留。

    9、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行一事時,若心有事相,即為斯事所滯。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種種道藝,若心無住而行之,則堪稱達人。因心有執,而有輪迴,生死相伴。譬如賞花,心生讚嘆之時,應無所住。故古歌云:「花不迷人人自迷。」

    敬者,主一無適。持劍揮劍,心住一所,不及旁務。儒家事君,以敬為重,然於佛法,則非究竟,為次第法。主一無適,不及旁務,戒慎恐懼,若以此境為常,日久反不自由。譬如為繩所縛之貓,捕雀不得自在。若捕不捕,善調練之而去諸縛,則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趣。行者之心,亦復如是。善以調練,去心散亂,能收能放,心無所住,自由無礙,方為究竟。以劍而言,心不住彼,不住己,人空、我空、劍空,亦不住空。(專注凝心入定等是不夠的。無適無莫,不一定要往哪裡去,也不一定不往哪裡去。)

    昔鐮倉無學禪師於中國時,為元兵所捕,於斬首之際,作「電光影裡斬春風」偈。無心之境,則電光迅雷之瞬,心無一念,人空我空一切空。心無所住,能斬初春之風。於斬春風時,亦無劍、手之想。如是忘卻心事,方堪稱高人。譬如綵女妙舞蹈,扇羽蝶形步蓮花,若彼心欲妙扇、步,則心有住有罣礙,如是有心之作為,不堪極意為下乘。

    10、 求放心

    孟子云:「求其放心而已。」意為求散亂放逸之心回自身。譬如雞犬逃散而尋回舍。心為身主,故莫放逸。然邵康節云:「心要放。」意為心若有縛,則不自由。心若放逸,則攝心回身,如蓮花出於淤泥,此為初學之階。其上者,如水精於淤泥中,不以為意,不為泥染,來去隨意。故孟子之求放心至究竟時,則為邵康節之心要放。中峰和尚亦云:「具放心」、「具不退轉」,即精進而行,無疲憊想。身心性命,若不趨於上乘,則終於下乘

    11、 急水上打毯子,念念不留

    置毯於激流之上,潮來浪去,毯不滯一處,心之作用,亦復如是。

    12、 前後際斷

    前心不捨,今心殘留,則心有住,捨前心今心之隙,無有一處心停留,是為前後際斷。

    13、 水焦上,火洒雲

    都云:「唯願武藏野,今莫火燎原。以此蔽天草,護隱夫與我。」

    誰解:「明日朝陽東方起,便是紫花淍零時。」

    世間無常,生死如電,行者自重。

    二、《太阿記》 澤庵宗彭撰

    蓋兵法者,不爭勝負,不拘強弱,不出一步,不退一步。

    敵不見我,我不見敵,撤天地未分陰陽不到處直須得功。

    夫通達人者,不用刀殺人,用刀活人,要殺即殺,要活即活,殺殺三昧,活活三昧也。不見是非而能見是非。不作分別,而能作分別。踏水如地,踏地如水。若得此自由,盡大地不奈他,悉絕同侶。

    遇得這箇麼,行住坐臥,語裡默裡,茶裡飯裡,功夫不息,急著眼窮去窮來,直須見。

    月積年久而如,自然暗裡得燈相似。得無師智發妙作用。正與麼時,只不出尋常之中,而超乎尋常之外,名之曰太阿。

    此太阿利劍人人具足,箇箇圓成,明之者,天魔怕之,昧之者,外道欺之。或上手與上手,鋒芒相交,不決勝負者,釋尊拈花,迦葉微笑。如又舉一明三,目機銖兩,是尋常之靈利也。若夫事了畢人,於一未舉三未明以前,早截三段,況顏顏相對乎。如是人終不露鋒芒,其疾也,電光無通;其短也,急嵐無及。無這般手段,終拈卻著擬卻著,更傷鋒犯手,不足為好手,莫以情勢卜度,無言語所可傳,無法度樣可習。教外別傳是也。

    大用現前不存規則,順行逆行,天下無測,是什麼道理。古人云:家無白澤圖,無如是妖怪。若人練得至這箇道理,一劍平天下,學之者莫輕忽。

    著名學者有一番解說

    曾著有《禪的心劍蘊奧》、《禪與合氣道》、《論五輪書》等書的鐮田茂雄教授說:“通過禪形成了武道哲學,禪同武道在精神上融為一體,可以說,這同中國少林武術一樣。武道哲學頂峰的著作有澤庵的《不動智神妙錄》、《太阿記》。柳生派的家傳兵法書《殺人刀》和《活人劍》,也把禪做為武道哲學而加以採用。這兩部書是柳生宗嚴、柳生宗矩父子在澤庵影響下產生的。”不動智被視為拳術、劍道臻於神妙的關鍵,而其本意卻是禪宗人對任何事物都不執著、一念不生的心態。要証知這本有的真心、智慧,就得遠離主客對立的二元化認識渠道,用不依概念分別、邏輯思維的直覺內証方法。為訓練學生不生分別心,禪宗師徒在問答時,常要求瞬息不間地回答,不允許有遲疑和思考,認為這一類訓練有助於驗証和獲得不動智(無分別智)。禪門稱這種特殊訓練為“石火之機”,“石火之機”本指擊石撞擊瞬間迸發的火花,被用來比喻快如閃電、不容有任何間隙的直覺反應。當然這不僅指反應迅速,還表示不動智的無心妙用,唯有這自然不動心、不瞻前顧後的反應和活動,才是真正的禪意,即所謂平常心
      武道家也認為在技擊過程中,經常要依經過訓練的無意識、直覺來完成各種動作,其間沒有追憶和建立理念的余地,不容做推理活動。為使學生經常體驗這種無心狀態並提高直覺反應能力,常採用一些特殊的訓練方法。著名禪話《劍的滋味》載,柳生但又郎學劍於宮本武藏,三年內不許練劍、不講劍理,只做雜務勞動,目的是放下馳求心。在他幹活時,武藏常以木劍向他突然一擊,這使他時時都在品嘗遭劍擊中的滋味,念念都在警覺中,如此用心,終於悟出個中三昧,多年後成了傑出的劍師。柳生所悟的無非就是禪的“無住心”,一種無意識功態,只靠習慣的邏輯思維和表層意識活動是體驗不到的,只有在心靈澄澈、放下一切心理負擔、心中空無一物時,才能使平日被理智和邏輯判斷活動以及習慣動力定型所抑制的潛在直覺悟性重新顯現活力。“風觸好花文錦落,此日平生豁眼開”,武道家稱這種處於最佳競技狀態的時刻為“靈識當下”,即運動靈感迸發的最佳時機。

    學箭悟禪錄

    想介紹一本學箭悟禪錄,這本書作者是德國哲學家,去日本向大師學習箭道。中文有很多個譯本。

    透過箭術的演練——不單是箭術,實際上在日本乃至遠東其他國家所習練的所有藝術,我們注意到這些藝術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既非單純出于功利的目的,也不是純粹為了獲得美的享受,而是旨在煉心;確實,旨在使自己的心與終極存在相連接。因此,習射不單是為了中靶,舞劍不只是為了克敵,舞蹈不僅僅是為了讓肢體表演某種有節奏的動作。首先,大腦必須處于無意識狀態
    假如一個人真想精通一門藝術,光有技巧方面的知識是不夠的。他必須超越技巧,讓藝術成為一種源于無意識的“無藝之藝”。
    在弓道中,射手與靶子不再是兩個對立的東西,而是融為一體。射手不再意識到自身是站在靶的對面試圖射中靶心的人。這種無意識狀態只有當一個人擺脫自我,徹底透空,並擁有完美的技巧的時候才能實現,不過在這里面有著某種異乎尋常的東西,這種東西只憑不斷地研習此種技藝是難以獲得的。
    與其他所有的學說相比,無論是宗教的、哲學的,還是玄學的,禪最鮮明的區別在于它從來不離日用,它是那麼的具體實在,但又有某種東西使之能超然于世俗的污穢與紛擾之外。
    這樣,我們看到了禪與弓道以及劍道、插花、茶道、舞蹈、美術等其他藝術之間的聯系。
    正像馬祖道一禪師(卒于788年)所說的,禪是“平常心”。這種“平常心”不過是“饑來吃飯,困來即眠”。只要我們思慮一起,頭腦中一形成概念,那原有的無意識就失去了,思想便闖了進來。此時,我們吃不再是吃,眠不再是眠了。箭離弦但並不徑直飛向靶,靶也不再立于原來的地方,算計成為失算,弓道中的每個環節都出了差錯,射手那紛亂的思緒在活動的每一方面、每一領域都暴露無遺。

     德國人天生長于理論思辨,像“禪”這類說不清、道不明、神秘莫測的東方特產,跟他們的天性總有點格格不入。可偏偏有位德國哲學家神差鬼使似的迷上了禪,為了親身獲得禪的體驗,竟跑到日本去,就學于一位著名的箭術大師,經過六年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苦修習,終於體驗到了禪滋味。這位德國哲學家就是歐根·赫裏格爾先生。赫裏格爾于1884年生於德國海德堡。大學時先學習神學,後轉向哲學,又迷上了神秘主義,並因此對禪產生興趣。赫裏格爾于1924年去日本,在其後的六年時間裏,他向日本著名的弓道大師阿波研造(1880-1939)學習箭術並藉以悟禪,成為他的弟子。1929年後赫裏格爾離開日本回德國,1948年出版了《學箭悟禪錄》這本小書。1951年赫裏格爾退休,並隱居於加米施。1955年4月18日,赫裏格爾因肺癌而魂歸道山,享年71歲。他所撰寫的《學箭悟禪錄》,上世紀40年代風靡歐洲,至今仍被視為西方人寫的有關禪的最佳著作之一。

    阿波研造是怎樣的人呢

    阿波研造大師是位百發百中的神箭手,1920年,在他不惑之年的某一個深夜,當他獨自一人在演習廳面對靶子射箭的時候,突然產生了悟境:隨著自我消失的念頭掠過腦際,他聽見一種奇妙的聲音回蕩在虛空中,那弓弦的嗡嗡聲以及箭穿靶子的聲音是那么的清晰、響亮、強勁,是他過去不曾聽見過的,在那一瞬間,他的自我融入到無邊的虛空,化為無數的塵埃……經曆了這次“大爆炸”的神秘體驗,阿波研造開始宣說他的射道主張。其中“傾畢生之力於一射”與“射裏見性”成為他射道主張的核心理念。雖然根據學者研究,阿波研造一生中跟禪師並未有過什么接觸,也未習練過禪坐之類,但他通過精勤的習練弓道,自然達到了“弓禪一味”的境界。
      赫裏格爾是在阿波研造經曆“大爆炸”一年之後才成為他的弟子的。難怪在弓道的整個傳授過程中充溢著如此濃厚的禪味。因此,赫裏格爾是幸運的,他碰上了一位“過來人”。為什么禪宗在六祖以後有不少人流於口頭禪或狂禪,其根本原因恐怕在於缺乏“過來人”的緣故。

    kyūzenichimi (弓禅一味)

    通感聯覺

     

    以下關於通感的報導也是一種特異功能,修行之後也有人可以得到這樣的能力。藝術家的敏感有時與此有關。文學家有時寫出很奇怪的修辭可能與此有關。

    科學家早就發現人的感覺器官是互相聯繫、互相作用的整體,任何一種感覺器官受到刺激以後,都會誘發其他感覺系統的反應,這種伴隨性感覺被稱為「通感」。
    茂爾解釋說:「還在學走路的小孩感受到白球的聲音較高,黑球的聲音較低,與具通感能力的成人一樣。隨著人的成長發育,大多數人的通感就遭到抑制。」
    具有通感能力的人長大後以為所有人感知世界的方式跟自己一樣,在他們提出像「她有個橘色的名字」這樣的意見時,他們才會發現自己的感覺不同於別人。

    通感人的世界多姿彩
    具通感功能的人生活一定比我們這些「俗人」來得豐富多采,「時代雜誌」2001年5月21日曾報導,台灣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杜尚(Sean Day)每次聽到淒絕的薩克斯風樂聲,眼前就會出現一堆亮紫色的蛇形在空中扭動。口琴的聲音就好多了,是看起來比較舒服的淺綠色,叮叮咚咚的鋼琴則會帶來一片藍色的薄霧。食物也是色彩繽紛的。杜尚吃芒果冰的時候,牆壁會呈現萊姆綠,還有一陣陣櫻桃紅的條紋漣漪。


    歷史上許多藝術家這種「彩色聽覺」的能力,最知名的就是俄國作曲家,史克里雅賓(A Scriabin,1872-1915)。他試圖將這些色彩與音調的共生感覺譜進他的第五交響曲,一個「音樂與色彩水乳交融的構想」。他並精確地羅列了曲調、每秒震動次數和色彩的對應表:C調-256次-紅色,升C調-277次-紫色,D調-298次-黃色,升D調-319次-森林的鋼鐵之光,E調-341次-珍珠白和月光的閃爍,F調-362次-暗紅色,升F調-383次-水藍色,G調-405次-偏玫瑰紅的橙色,A調-447次-綠色,B調-490次-珍珠藍。
    這首交響曲在演出時,「除了安排完整的交響樂團之外,還需要用到一架鋼琴、合唱團,和一部能將色彩投射到布幕的色光風琴。」可惜首演時,這部色光風琴的裝置被人以「不切實際」的理由刪除了。


    但這個對應表後來得到抽像繪畫的創始人——康丁斯基(W。Kandiski,1866-1944)的青睞,並引為其繪畫理論的根據,還指出我們不僅能從音樂中「聽見」顏色,並且也能從色彩中「看到」聲音:黃色具有一種特殊能力,可以愈「升」愈高,達到眼睛和精神所無法忍受的高度,如同愈吹愈高的小喇叭會變得愈來愈「尖銳」,刺痛耳朵和精神。藍色具有完全相反的能力,會「降到」無限深,以其雄偉的低音而發出橫笛(淺藍色時)、大提琴(降得更低時)、低音提琴的音色;而在手風琴的深度裡,你會「看到」藍色的深度。綠色非常平衡,相對於小提琴中段和漸細的音色。而紅色(硃砂色)運用技巧時,可以給予強烈鼓聲的印象。

    這裡有更多的訊息

    不吃不喝不拉的印度奇人

    【新唐人2010年5月26日訊】印度82歲老人雅尼聲稱不吃不喝70年。醫生團隊曾對他進行15天觀察研究,發現他真的沒吃沒喝也未排便。
    印度「生理暨相關科學國防研究所」曾對雅尼(Prahlad Jani)進行了15天的觀察研究,期間雅尼的確沒吃沒喝也沒排便。
    醫生沙赫說:「我想說的是我們看到了一個醫學奇蹟,也可以說是生物學奇蹟,因為雅尼進入醫院已經108小時了,他沒有吃任何東西,也沒有喝一滴水,更重要的是他也沒有排便,從科學上講人類沒有水沒有食物只能活三到四天。」
    對雅尼自稱70年來不吃不喝而能夠存活的理由醫生們也不得其解,據雅尼自己說這是由於對神的信仰。
    從醫學上來講,正常人不吃東西可以活50天,但不喝水的話,活不過4天。愛爾蘭獨立戰爭期間,遭英國羈押的科克市長(Lord Mayor of Cork)麥克史威尼(Terence MacSwiney),絕食抗議74天後死去,為迄今絕食最久記錄。

    【明慧學校】一名叫普拉德• 賈尼的印度男子日前聲稱,在長達68年的歲月裏,他一直不吃不喝,也不大小便。  
    據法新社11月24日報道,普拉德• 賈尼子,現年76歲,他身披紅色紗麗,戴著耳環。目前,賈尼正在印度西部一家醫院接受觀察,院方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說服賈尼到醫院來,他的神奇令該醫院的400名醫生感到困惑。

    報導說,賈尼在醫院已經呆了10天, 24小時接受嚴密觀察。在這10天內,醫生們已經相信賈尼沒有說謊,他的確不吃不喝,也不大小便。但是醫生們還無法證實他在過去的68年內是否也一直如此。

    醫生說,他的確形成了尿,但是卻又被他的膀胱壁吸收了,目前還無法對此做出科學的解釋。

    76 歲的普拉德• 賈尼Prahlad Jani回憶道,他最後一次吃食物或喝水是在他10歲的時候。從那以後,他靠瑜伽生存。瑜伽是印度的一種在物質精神方面鍛煉的體系。

    賈尼把他的能力歸功於他的神的祝福。賈尼說:「這是神對我的恩賜,每個人都要依靠食物生存,而我靠的是瑜伽。我住在森林裏七年。

    杰尼爷爷告诉记者,他出生在古吉拉特邦的一个小村子里,8岁就离家出走隐居在西部拉贾斯坦邦的山林之中,被当地人奉为“只依靠精神力量就能活着的人”。杰尼认为他之所以不吃不喝却活得健健康康全靠一位女神庇佑,这位女神通过他“上颚”的一个小洞向他滴送“长生不老液”,这其中的玄妙,杰尼则不愿多说。此外,杰尼说他还得到了一位专门研究超自然力量的印度医生的帮助,所以这些年来活得挺好。

    image

    人體奧秘引人好奇,有些是天生,有些是機緣下產生,有些可以修行得之。宗教徒都有各種修行法門,許多門道被開發出來。

    湯淺泰雄有一本書叫做身體,大陸翻譯作靈肉探微,對於東方宗教的修行與身體有哲學與生理學的解說,令人大開眼界。

    騙色的宗教人

    某寺創辦人,從十多年前開始就涉嫌以男女雙修為由,陸續與等女尼、女書記,以號稱「雙修」方式,有過不正常的性行為,並長期對她們洗腦,持續協助物色年輕貌美、弱勢可欺的女子,佯稱幫助她們脫離苦海,導致有多名禪寺女義工、女信眾,遭到該人以「神佛之尊」、「佛祖轉世」開導為藉口,進行猥褻

    雙修法在密教與道教裡面都有,不一定有身體接觸,尤其有許多觀想法門,不是取得性滿足為目標。道教裡面強調的個人的養生與帝王興國廣嗣之術,也不可與此混為一談。比較糟糕的三峰之術也許與此有類似之處,不過並不受肯定。

    法力神通不應該是宗教修行的目標。某種整個生命全體轉化到一個走向開悟與智慧或幸福的追求,更加有意義。

    金庸小說中鳩摩智武學與佛學都已臻頂峰,可是並沒有慈悲與開悟。失去武功反而是他佛法成長的契機。武功如神通。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木柵集應廟繞境

    今天(3月3日)木柵集應廟繞境,外面鑼鼓喧天,陣頭相當多,有傳統的,也有電音的。官將首、電音三太子、各種神尪,交織成古今同台演出的盛會。

    於唐朝末年黃巢之亂,張、林、高三姓因避戰亂,從河南固始縣集體遷移至福建安溪,隨行帶著家鄉神明保儀尊王張巡香火,沿途遇事必向尊王請示,保儀尊王在民間信仰,是驅除蟲害保護農作物的神尊,居民安全抵達福建安溪開墾就緒,因感激保儀尊王神威顯赫,沿途保佑移民安全,則於福建大坪建廟祭祀稱集應廟,(意識是說移民集體遷移,沿途受到保儀尊王保佑而安全抵達),也是現福建安溪大坪祖廟。
    於清朝乾隆年間張、高、林三姓因故鄉地窄人口飽和,且逢荒年於是再次帶著家鄉神明保儀尊王張巡渡海大遷移,三姓移民從淡水上岸,先在淡水落戶開墾,後漸漸進入台北盆地,由今日的大安、古亭、松山逐路開墾到景美、木柵一帶。後因各氏族人丁繁衍,社會日益複雜,異姓之間意見分歧,乃決定各自分立祭祀。
    三姓分鬮結果:張姓抽到香爐,在木柵另建集應廟﹔林姓抽到林氏夫人神像,在萬隆建一集應廟﹔高姓抽到尊王神像,於今景美國小南側竹圍建廟而後才遷移至現址,演成張、林、高三姓,一姓一廟之形勢。

    保儀尊王的祭祀,由木柵區與淡水小坪頂、義山分祀,六年駐木柵,三年駐淡水。每逢出駐淡水時,均殺豬公祭拜﹔迎回時稱為迎香

    出香:保儀尊王駐木柵六年,於第六年農曆二月四日巡香遶境祭典,巡香是保儀尊王初駐淡水前繞境區內巡視以保平安,於農曆二月六日出香至淡水。
    迎香:保儀尊王駐淡水三年,於第三年農曆二月六日舉行迎香活動,至淡水迎回保儀尊王,為木柵地區最為盛大的傳統廟會活動。

    內門紫竹寺

    現在廟會活動喜歡找大學來助陣

     

    《鬥陣來內門》創意宋江陣 今打頭陣

    二○一二內門宋江陣今由全國大專院校創意宋江陣頭大賽初賽打頭陣,去年冠軍隊台南大學志在必得。(記者蘇福男攝)

    〔記者蘇福男/內門報導〕「二○一二內門宋江陣」活動今天熱鬧登場,由全國八支大專院校創意宋江陣頭大賽初賽打頭陣,各參賽隊伍摩拳擦掌、有備而來,將以傳統宋江陣式融合武術、流行音樂、舞蹈,演繹宋江大秀創意。

    「二○一二內門宋江陣」活動今天上午九時三十分,將在內門區觀亭里紫竹寺廟埕由「創意迎賓青刀巷」揭開序幕,向紫竹寺觀音佛祖上香感恩,十時開幕典禮,各路陣頭英雄好漢大會師,最近正夯的電影「陣頭」男主角柯有倫與九天民俗技藝團,也將到場共襄盛舉。

    八隊摩拳擦掌 第一名50萬

    隨即由全國大專院校創意宋江陣頭大賽初賽打頭陣,市府觀光局觀光產業科長孫春良表示,今年共有台南、義守、實踐、康寧大學和正修、龍華、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台灣戲曲學院等八支隊伍參賽,除康寧大學為首次參賽,另七隊均為身手不凡的老面孔,精銳盡出,精彩可期。

    這紫竹寺大有來頭

    漢人進入羅漢內門墾殖,是在鄭成功據台(西元一六六一年)以後,佛、道教信仰也隨著傳入。根據史書記載,明朝太僕寺卿沈光文西元一六六三年逃入羅漢內門,結茅為僧,奉祀觀音,以漢文教授番黎,他曾在普陀幻住庵詩中自 稱「逃禪漫學誦經文」,內門區的觀音信仰可追溯到此。

    另外一說

    祖籍福建省德化縣五穀溪的郭文良,育有六子,根據郭家族譜記載,郭文良死後,其妻朱氏在康熙卅五年(西元一六九六年)與四個兒子,次子元欽、三子元樞、四子元興、五子元章,渡海來台,在現在 內門區觀亭里番子路落腳。                                      

    當時的移民習慣,大都將家中原供奉的神像或香灰,隨同攜帶來台,一方面聊慰鄉思,並克服對渡海路途險惡的心理畏懼,另一方面家鄉神明也成為遊子在海外創業時的精神支柱。

       郭家四兄弟渡海移居內門時,從家鄉奉迎三尊觀音菩蕯神像同來,先在當時內門漢人開墾最興盛的中埔番子路一帶落腳,後來逐漸發展而分枝,元欽奉迎大佛祖移居東勢埔,元樞、元章奉迎二佛祖遷往石門坑,四子元興仍留在番子路奉祀三佛祖。

    觀音佛祖原本只是郭氏家族的保護神,因「飛爐」神蹟顯赫而由庄民共同出資建寺,更因神威遠播,南北信徒慕名前來參拜者日眾,內門紫竹寺已成為全省最具歷史與規模的「觀音媽廟」。

    宋江陣又是甚麼

    根據宋江師-許春雄伯伯說 ,宋江陣起源於福建沿海漳州、泉州一帶,其成員的組織構想來自「水滸傳」的一零八好漢的忠義事蹟。所標榜的「替天行道,忠義雙全」已深入民間,且依附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等星辰的神格,成為廟會酬神的武陣信仰。明嘉靖年間,戚繼光根據江南地形創造「鴛鴦陣」,強調二人成雙成對以二列隊形作為陣勢,陣法操練都與宋江陣相似。到了鄭成功寓台期間,傳聞將當時流行的「鴛鴦陣」演變為今天的宋江陣。現在台灣民間廟會中,宋江陣頭裡的兵器如雙斧、籐牌、雙刀、斬馬刀…等確實和明鄭時期相同,並且穿鑿附會軀邪除魔功能,所到之處可以保佑大家安康。(資料來源:許春雄伯伯 泓諺、士承編輯整理)

    另外也有學者認為是源自明代的軍事訓練,據說明朝戚繼光平倭寇後,士兵將軍中的「藤牌舞」帶至民間,逢年過節表演並進行競賽。後來明鄭軍隊沿用,並發展出陣式表演雷同的「五花操兵法」,用各種武器、陣式變化,以操練士兵攻守防禦之法。
    宋江陣流傳到台灣後,隨時代之更迭,其演練方式亦隨之而異。明鄭時期,除側重軍事訓練外,也成為農閒時期農村子弟學習武藝的活動;清代因台灣治安欠佳,族群械鬥四起,民眾就組織武力以自衛;日治時期,因高壓統治,又怕被視為抗日組織,民間對此自衛隊需求減少,轉變成廟會娛神的陣頭表演;戰後,工商發達的社會使宋江陣軍事訓練及武力自衛的意義喪失,取而代之成為宗教活動酬神娛人的武術表演性陣頭。

    宋江陣所奉之祖師爺為「田都元帥」,俗稱「宋江爺」。相傳田都元帥為唐朝樂工雷海青,死後奉為音樂之神,故民間戲曲大多以祂為祖師爺。宋江陣演出前集合所有武器以鞭炮圍繞炸,此儀式稱「發彩」,隨後擂鼓,隊員齊聲高呼並取回兵器,成員手持各式兵器排成二列,由掌頭旗者領隊排成圓圈向宋江爺行禮,之後做各種陣式表演

    蚊港聖王祭

    蚊港聖王祭》民藝嘉年華明拚陣

    第五屆蚊港聖王祭台灣傳統民藝嘉年華會,將呈現原住民及傳統藝陣等多元文化。(記者劉婉君攝)

    〔記者劉婉君/麻豆報導〕麻豆聖王宮「蚊港聖王祭—台灣傳統民藝嘉年華會」,今年邁入第五屆,廟方結合社區及曾文社區大學,有台灣傳統藝陣及原住民舞曲等表演,呈現台灣多元文化特色,營造新的台灣廟會文化。

    麻豆大埕里西南角,早期有航道可通往北勢港,聖王宮附近即為竹筏停泊處,二○○八年,聖王宮為了讓年輕一代認識在地歷史,以古地名「蚊港」舉辦首屆「蚊港聖王祭—台灣傳統民藝嘉年華會」,邀請多個社團表演台灣傳統民藝,今年曾文社區大學加入策劃,麻豆真理大學學生社團也登台演出,讓活動更年輕、也更多元。

    你是否也如我一樣不清楚聖王是哪一位呢?

    麻豆鎮大埕里古地名為「蚊港厝」,大埕里聖王宮基於廟寺教化職責,為強化後代子孫對生長土地之認同,決定用「蚊港」來喚起鄉民古早的記憶,配合開漳聖王聖誕將於3月20日舉辦「2011蚊港聖王祭」

    義民廟

    義民塚小檔案

    清朝乾隆五十一年(西元一七八六年),台灣林爽文抗清,滿清政府當時號召客家人士籌組義民軍協助平定,在戰爭中不幸犧牲的客家籍民兵稱為「義民」。

    相傳義民軍凱旋回師時,雇用牛車運送戰死的義民骨骸,由南往北準備送到新竹新埔合葬,但其中載運六缸骨骸的牛車到了苗栗市義民廟現址就不肯再走,經擲筊請示亡者,移靈合塚葬於苗栗市義民廟後方的「義民塚」。

    其餘的義民軍骨骸安葬在現今新竹新埔義民廟,所以苗栗、新埔兩地的義民廟是「兄弟廟」,也是全台義民廟的祖廟,其它各地的義民廟都是刈火分奉。

    (資料來源:苗栗市義民廟;記者彭健禮整理)

    ◎有關新竹義民廟的報導
      根據史書的記載,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興兵作亂,清廷束手無策。客家義民軍會同清廷援軍,擊敗林爽文部隊,收復新竹,隨後遠定了林爽文的亂事。
      亂事平定之後,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民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在的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
      兩百多年來,新竹褒忠義民廟的祭祀範圍不斷擴大,從道光年間的四大庄輪祭,而十二庄,由十二庄而十四庄,直到今天的十五大庄,涵括整個新竹縣、市,桃園縣中壢、觀音鄉、楊梅鎮、龍潭鄉等十九個鄉鎮市。台北、高雄等地,每年也有盛大的祭祀活動,可以說凡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都有義民信仰。

    我們家也屬於十五大庄之一,不過我們是閩南人。母親說以前閩客械鬥,死了很多人,客家人要帶回陣亡者骨骸時,牛車行至此不動。這是民間傳說。為什麼桃園人也祭祀義民廟,是我心中的疑惑。

    上面找的這些資料是因為今天登出以下新聞

    義民塚遷墓 爭議仍未解

    〔記者彭健禮/苗栗報導〕苗栗市義民廟後方的「義民塚」已列入縣定古蹟,但因為在私有土地上,地主請求遷移被拒後向法院提出訴訟,法院判定是無主墳墓,地主有權處理,地主已在周邊搭建圍籬,造成義民廟祭祀不便,雙方又起爭議;縣府昨天召開協調會,地主同意祭祀時開啟圍籬,但遷墓爭議仍未解決。

    苗栗市義民廟已有二百二十年歷史二次戰後,義民塚周邊曾有軍隊駐紮,移防後有不少榮民留居此地,但因為是違章建築,經地主多年協調並投入不少資金,已請榮民遷離

    地主後來辦理土地整合時曾和義民廟管委會溝通,希望將「義民塚」遷走,義民廟管委會召開信徒大會討論,不少信徒擔心「義民塚遷移,義民魂就不在了」,並認為「義民塚」當初落葬在此就是義民爺的旨意,管委會因此拒絕。

    義民廟管委會後來申請將「義民塚」登錄為縣定古蹟,經縣府文資審議委員會討論後,考量全台義民廟僅有新竹新埔、苗栗「義民塚」是塚廟合一,具特殊歷史意義,在九十九年十二月公告為縣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