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觀自在與觀世音的翻譯

林口的竹林山寺幾天前為觀音菩薩安座,據說整建花了二十億元。觀世音菩薩有好幾個譯名,現在最常見的是觀世音,也有觀音,廣世音等。另一個系統是翻譯心經的玄奘所創的觀自在。

查了一些資料,爭論很多。觀世音菩薩可以聞聲救苦,來自法華經。至於為什麼聞聲救苦不叫做聞世音,則有人引楞嚴經說六根互用,心理學所謂聯覺之說來說明。

為什麼玄奘要翻譯作觀自在?自然是認為以前翻錯了。心經主要內容是說觀自在菩薩得智慧悟空性,沒什麼提到進一步的慈悲救苦。我想之所以要叫做觀自在,是因為此時菩薩得自在清涼。那麼觀與自在的關係是什麼?

觀自在自然不是觀察自己之自在,也不是觀察別人的自在。觀是使動用法,己有可觀之處而顯示於外使人觀,被觀者勢必為大觀,觀者自然觀止。莊子:惡能饋饋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就是用這個意思。易經觀卦:觀國之光,國有光展示給來朝貢的使者看,所以利用賓於王。荀子講觀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於鍾鼓琴瑟。觀與聽兩個字也都是使動用法。

如此了解之下,觀自在的意思乃是以自在觀示於人,使觀者慕道而自修。

孫悟空與赫拉克利斯

西遊記裡面孫悟空穿的衣服,有如下描述:

行者拖將虎來道:「師父略坐一坐,等我脫下他的衣服來,穿了走路。」三藏道:「他那裡有甚衣服?」行者道:「師父莫管我,我自有處置。」好猴王,把毫毛拔 下一根,吹口仙氣,叫:「變!」變作一把牛耳尖刀,從那虎腹上挑開皮,往下一剝,剝下個囫圇皮來。剁去了爪甲,割下頭來,割個四四方方一塊虎皮。提起來,量了一量道:「闊了些兒,一幅可作兩幅。」拿過刀來,又裁為兩幅。收起一幅,把一幅圍在腰間。路傍揪了一條葛籐,緊緊束定,遮了下體道:「師父,且去,且去。到了人家,借些針線,再縫不遲。」他把條鐵棒捻一捻,依舊像個針兒,收在耳裡。背著行李,請師父上馬。

那裡面有一老者扶筇而出,唿喇的開了門。看見行者這般惡相,腰繫著一塊虎皮,好似個雷公模樣,諕得腳軟身麻

為什麼是虎皮?孫悟空的來歷一般以為可能有印度神猴哈奴曼的血統。哈奴曼穿什麼且不詳究,西遊記的虎皮可能有土蕃或是更遙遠的希臘血統。之前讀邢義田先生〈赫拉克利斯在東方〉(見《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2011),文甚長,一路從希臘羅馬而中東印度西域中國,檢索圖像中的武士形象,發現獅皮或虎皮,以及木棒或金剛杵形象的武士,多處可見。邢先生用很詳細的資料與論證告訴我們,兩者有關的可能性很大。

可是他沒有提到孫悟空,也許時代太後,也許小說家言。讀者如果記得孫悟空有這件虎皮衣服,又拿著一根棒,會降服牛魔王,以及其他妖怪,應該不難想見。他會做為唐僧的首席護衛,也是題中應有之義。釋迦旁邊也有這種人物。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役狐

閱微草堂筆記裡面有一個道士役使魁儡的故事,說是五雷法,在靈佑宮。

龔集生言:「乾隆己未,在京師寓靈佑宮與一道士相識,時共杯酌。一日觀劇,邀同往,亦欣然相隨。薄暮歸,道士拱揖曰:『承諸君雅意,無以為酬。今夜一觀傀 儡可乎?』

入夜,至所居室中,惟一大方几,近邊略具酒果,中央則陳一棋局。呼童子閉外門,請賓四面圍几坐。酒一再行,道士拍界尺一聲,即有數小人長八九 寸,落局上,合聲演劇。呦呦嚶嚶,音如四五歲童子﹔而男女裝飾,音調關目,一一與戲場無異,一齣終,瞥然不見。又數人落下,別演一齣。眾且駭且喜。暢飲至夜分,道士命童子於門外几上,置雞卵數百,白酒 數罌。戛然樂止,惟聞餔啜之聲矣。

詰其何術,道士曰:『凡得五雷法者,皆可以役狐。狐能大能小,故遣作此戲,為一宵之娛。然惟供驅使則可,若或役之盜物, 役之祟人,或攝召狐女薦枕席,則天譴立至矣。』眾見所未見,乞後夜再觀。道士諾之。次夕,詣所居,則早起已攜童子去。」

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五蹄豬


民間傳說由人轉世
記者蔡宗勳/嘉義報導〕民間傳說五蹄豬是由人轉世,中部一頭五蹄白豬疑似因而遭棄養,轉而在雲林、嘉義縣口湖鄉肆虐,破壞農作物,農民恨得牙癢癢,後來在東石鄉鰲鼓村被村民逮捕「歸案」,昨由嘉縣家畜疾病防治所將牠安樂死。
豬屬偶蹄類動物,正常的豬每足有4個蹄,僅中間2個蹄著地;肉品市場人員說,傳說這種比一般豬多一個蹄的五蹄豬,是人類投胎轉世,萬一真的不小心誤殺,宰殺員必須拜拜,還要跟飼主要紅包避邪。
這種五爪,出現的機率只有萬分之一,如果誤殺,可能會帶來厄運,因此要趕快到畜魂碑上香,還要討紅包避邪。肉品市場人員李后苗:「主要補償屠宰作業人員6百元去買金紙香燭祭拜,你如果不祭拜的話,他那個人員、機械設備會發生狀況。」 
印象中,狗的蹄部如果是白色的,也會棄養。有人說
是狗在戴孝,说对家人不利
白蹄黑狗才是迷信的對象
據說是會挖墳
圖片來源
pig

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

眾街普盛況

長和宮「眾街普」固定在農曆七月二十三日舉行,百年來風雨無阻、從未間斷,參加者主要是竹塹城四城門附近的商家與信眾,早期均由信眾自行準備供品到宮前擺設普渡,但因現今工商社會繁忙,遂由宮方代辦素供品。

網路上資訊顯示長和宮已經幾年來都在創紀錄了。這樣的集體普渡以前在市區應該很常見,只是規模不一而已。在自家門前普渡與集體普渡比較起來,集體普度的組織運作與人際交流,對於民眾的凝聚似乎比較可以發揮功能。只是如果家境較差的人家拿不出祭品,而組織又沒有濟貧的補救措施,就讓家長為難了。

以前聽過一個故事,說到一貧家無力張羅祭品,撿拾蝦殼聊表心意。神明顯示意志,要信徒皆以蝦殼獻祭。

現在的主流輿論都從功利角度看待祭祀,對於耗費祭品,紛紛從環保與慈善角度發出批評。人真的不需要宗教了嗎?宗教真的只要內心虔誠就好嗎?集體狂歡是有錢人炫富或是貧苦人暫忘煩憂的手段呢?

台大這兩天為一款治癌中藥做實驗,報告指出似乎有效,新聞說這是百年來的創舉。西醫常常不對各地草藥研究,就說沒有科學根據,就像號稱理性的人總是喜歡說人迷信一樣。

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信徒的頭髮讓寺廟賺大錢

報導指出

南印度安德拉省「蒂魯馬拉范卡德瓦拉廟」號稱是收入最豐厚印度廟,原因是生財有道,在去年新台幣105億元收入中,有1/10來自已行之數百年的信徒捐獻頭髮。

每天約有4萬5000到5萬名信徒在廟裡剃光頭,將頭髮敬獻給范卡德瓦拉神。這項傳統已維持數百年。

另報導指出

廟方原訂外牆鍍金計劃卻因法院介入而擱置,現在抱著信徒捐贈的近百公斤黃金,不知如何是好。

关于安得拉

一词的来源,流传着几种说法。一种认为,因这些人定居在登德迦兰若的森林里,林木蔽日,终年不见阳光,所以居民被叫做“嗯蒂迦”(黑夜人)。这个词后来演变成“嗯得拉”,最后又叫“安得拉”。但在《薄伽梵歌》里是这样说:巴利有六个儿子,最小的叫安得拉。因为是他后裔的缘故,这些人也就被叫成了“安得拉”。起初他们只是一个群体或氏族,并不是一个国家
第二种说法是:据传这个国家有位双目失明的国王,他以一种特别的语言向太阳神祈祷,因而恢复了视力,重见光明。他所用的那种使他重见光明的语言,据说就叫“泰卢固”语。
第三种说法是:由于上述事情发生在戴里瓦合河岸,所以语言就称做“泰卢固”。《佛本生经》一书也提到当时的泰卢固人。说他们居住在从戴里瓦合到迪鲁巴迪一带,其京城叫嗯特格普尔。
第四种说法是,这个词的原意是“像蜂蜜一样甜”。泰卢固语都是以元音结尾,是一种优美动听的语言,所以后来就把操这种语言的人也称之为“泰卢固”,并且把这个地区称做“泰卢固”地区。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泰卢固”这个名字同古代的羯陵伽有关。说羯陵伽分为两部分时,北部叫乌特伽尔,南部叫蒂利羯陵伽。蒂利羯陵伽后来简化成羯陵。蒂利的意思是“三”,陵伽就是“林加”,意思是男生殖器。因为这个地区的三个角上矗立着三座湿婆林加庙,因而把这个地区称做蒂利羯陵伽。人们认为这种说法似乎更有道理。

 

蒂鲁帕蒂和蒂鲁马拉(Tirupati and Tirumala) 位于契托尔县,这两个地方不仅是安得拉邦的圣地,而且还是整个印度的圣地。这里的主要神祗是大神毗湿奴,在北印度他还被称作婆罗吉而受到崇拜。蒂鲁马拉位于海拔2,000英尺的塞沙恰兰丘陵之中。

沒有找到為什麼捐獻頭髮的資料,不過想起想江紹原的一本書:髮鬚爪。江先生的書前些年重新受到重視,尤其是古代中國的旅行一書,開創性十足。他是周作人的徒弟,周對於民俗也很有研究。

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考古學家挖掘到一枚印璽,上頭刻有「伯利恆」(Bethlehem)

中央社報導

考古學家挖掘到一枚印璽,上頭刻有「伯利恆」(Bethlehem),據信這可能是聖經中出現的古城伯利恆存在的最早證據。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跟耶穌出生地有關的器物,也證明了伯利恆的確在歷史上存在過。

印璽作證 耶穌出生地伯利恆真實存在

考古學家挖掘到一枚印璽,上頭刻有「伯利恆」(Bethlehem),據信這可能是聖經中出現的古城伯利恆存在的最早證據。(AFP PHOTO/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CLARA AMIT)

以色列考古學家發現一塊有二千七百年歷史的古印章,上面刻有古希伯來文,提及「伯利恆」一詞,首次證實《聖經》中的伯利恆是真有其城。該印章是一種稅務文件用途蓋章,它除證實現實世界中確有伯利恒外,更說明它是一個車水馬龍、與耶路撒冷有密切關係的城鎮。

有人說這個發掘是猶太極右團體支持的,真實性仍要檢證。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神明破案傳奇

南臺灣有父親因不堪兒子長期酗酒與不事生產,幾度衝突之後,殺死兒子。棄屍於某個偏僻的角落,幾個月後,有人下車小便發現。似乎冥冥中有個力量在安排。辦案出現膠著,神奇的是,刑警夜夢甘柳爺帶著死者託夢。刑警去到甘柳爺神像前擲茭,三聖杯確認其事為真。

甘柳爺是誰?新聞說是邢府王爺。網路上大致是說是八家將裡面四將軍之一。維基百科說:八家將原先是五福王爺的手下,此信仰是台南白龍庵從福建引進。清代五福王爺信仰被禁,所以與馬天君華光大帝信仰混合。日本時代西來庵事件,又被禁。

聽起來甘柳爺與邢府王爺並不衝突。死者應該有強大的力量所以能夠牽引各種力量破案。人間的法律則一起棄屍的母親無罪,父親六年。

進一步追查,原來神明功業不僅於此,新莊大眾廟也有類似的功業。

神明刑警大隊 坐鎮東港檺林宮

辦案有神助 千歲爺龍袍加身

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

浴佛當在何日

今天有些媒體報導舉行佛誕浴佛典禮。

讀周一良先生敦煌寫本雜鈔考,有提到唐代浴佛都是在十二月八日舉行。

十二月八日何謂?期日沐浴轉障除萬病,名為溫室。

日本僧人圓仁在入唐求法記中說

於是日相公出錢差勾當於兩寺(開元、龍興)令慂湯浴諸寺僧眾,三日為期。

十二月八日寺僧沐浴為唐代風習。宋代的贊寧說

浴佛表何?通曰:像佛生時龍噴香雨浴佛也。   東夏尚臘八,或二月四月八日,乃是為佛生日也。

道誠釋氏要覽卷中

江浙用四月八日浴佛。

三京皆用臘八浴佛。

可知,宋代仍有沿用臘八浴佛,不過北方如此而已,江浙則在四月八日。

百度百科說浴佛的起源

浴佛的起源,是因悉達多太子在蘭毗尼園無憂樹下(亦稱婆羅樹或波羅叉樹)降生時,九龍(亦說二龍)吐水洗浴聖身的傳說而來。在古代,它已成為佛教故事中一個重要的題材。印度鹿野苑和阿摩羅伐底近代出土的佛傳雕刻,都有這種情景的構圖。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的記載,摩耶夫人懷胎臨近產期,一日出遊蘭毗尼園,行至無憂樹下,誕生了悉達多太子。難陀和伏波難陀龍王吐清淨水,灌太子身。因此,後世佛教徒紀念佛陀誕生的儀式,都在佛堂中或露天下淨地設灌佛盤,在盤中的蓮臺上安置著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釋迦太子金像,然後灌以香水,以表示慶祝和供養,就叫做“浴佛”或“灌佛”。這一天是佛教四眾信徒的歡喜節日。

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灌沐尊儀章》說:

“大師雖滅,形像尚存,翹心如在,理應尊敬。或可香花每設,能生清淨之心;或可灌沐恒為,足蕩昏沉之業

義淨所譯的《浴佛功德經》也只說日日澡沐尊儀,可以獲大利益,並未說專在佛生日舉行。所以贊甯于《僧史略》上《浴佛》條說:

“然彼日日灌洗,則非生日之意。疑五竺多熱,僧既頻浴,佛亦勤灌耳。東夏尚臘八,或二月、四月八日,乃是為佛生日也。”

以下兩條資料可以補周一良的不足,四月八日不是宋代才出現,南北朝已是如此。至於有些資料說宋代才在臘八,也不正確。

《高僧傳》卷十《佛圖澄傳》說:“石勒諸稚子,多在佛寺中養之。每至四月八日,勒躬自詣寺灌佛,為兒發願”。

《佛祖統紀》卷三十六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條說:“四月八日,帝於內殿灌佛齋僧”。又《宋書》卷四十七《劉敬宣傳》說:“四月八日,敬宣見眾人灌佛,乃下頭上金鏡以為母灌,因悲泣不自勝。”

2012年5月12日 星期六

活埋女嬰去厄運

蘋果日報

印度北部一名男子,聽信印度教教士的話,竟然與自己親兄弟一起動手,活埋剛出生才6周大的女兒,因為教士說這樣做可保住其他的子女,不會染上不治之症,幸好警察及時趕到,才救回女嬰一命。
庫馬辯稱,去年一名孩子因不明病症逝世後,印度教的教士就叫他一定要活埋初生女嬰,這樣可以趕走噩運,其他孩子才不會也染上不治之症,但警方還沒找到這名教士。
女嬰因脫水和營養不良需留院醫治,目前正在康復中。這已經是印度上個月發生的第三起活埋女嬰案件,印度把女孩當作家庭的負擔,因為出嫁時女方家需要支付大筆嫁妝,導致民眾始終重男輕女

如果死人的埋葬關係了活著的家族,這樣的不自願的死亡,對家族是怨念或是無動於衷呢?

究竟埋葬是為了像孟子所說的,不忍心見到親人曝骨。或是對厚葬者,重視地理者,採取莊子式的嘲弄,莊子說以天地為棺槨,以萬物為齎送。

河伯娶妻故事中的女子,是否曾經有過光榮的時代呢?黃鳥詩中被殉葬的幾位賢臣,是否也曾經是一種美事呢?是在人文理性思考大興之後,才變得不可接受。

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葬書 情通氣亦通

傳為郭樸著之葬書,講明地中有生氣,人死可以吸收之。不過生氣不是遍在各地,有特殊的脈絡以及特殊定點,就是龍脈以及龍穴。

有意思的是,死人吸收生氣,不是為自己可以升天或是其他福祉,而是可以庇蔭子孫。

何謂子孫?不盡然是血緣關係,收養關係也可以庇蔭。於是特別突出人心感應。情通氣亦通。開這個門讓地理具有人文色彩,可是隱憂是,自己的父母地理可以會庇蔭到他人。 這樣的想法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味道,真情知己比血緣更加動人。

 

葬者乘生氣也。   生氣即一元運行之氣,在天則周流六虛,在地則發生萬物。天無此則氣無以資,地無此則形無以載。故磅礴乎大化,貫通乎品匯,無處無之,而無時不運也。陶 促曰:先天地而長存,後天地而固有。蓋亦指此云耳。且夫生氣藏於地中,人不可見,惟循地之理以求之,然後能知其所在。葬者能知其所在,使枯骨得以乘之,則 地理之能事畢矣。
  五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
  五氣即五行之氣,乃生氣之別也,夫一氣分而為陰陽,析而為五行,雖運於天實出於地。行則萬物發生,聚則山川融結,融結者,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   

人受體于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
 父母骸骨,為子孫這本,子孫形體,父母之枝,一氣相應,由本而達枝也。考試程子曰:卜其宅兆,卜其他地之美惡也。地美則神靈安,子孫盛,若培壅其根而枝葉茂,理固然也。惡則反是。蔡季通曰:生死殊途,情氣相感,自然默與之通。今尋暴骨,以生人刺血滴之而滲入,則為親骨肉,不滲則非。氣類相感有如此者。則 知枯骨得蔭,生人受福,其理顯然,不待智者而後知也。或謂抱養既成,元非遺體,僧道嗣續,亦異所生,其何能蔭之有?而不知人之心通乎氣,心為氣之主,情通則氣亦通,義絕則應本絕。故後母能蔭前母子,前母亦發後母兒。其在物則萎藪螟蛉之類是也,尚何疑焉。
  經曰:氣感而應,鬼福及人。   父母子孫,本同一氣,互相感召,如受鬼福,故天下名墓,在在有之。蓋真龍發跡,迢迢百里,或數十里,結為一穴。及至穴前,則峰巒矗擁,眾水環繞,疊嶂層層,獻奇于後,龍脈抱衛,砂水貧聚。形穴既就,則山川這靈秀,造化之精英,凝結融會於其中矣。苟盜其精英,空竊其靈秀,以父母遺骨藏于融會之地,由是子 孫之心寄託於此,因其心之所寄,前能與之感通,以致福於將來也。是知人心通乎氣,而氣通乎天。以人心之靈,合山川這靈,故降神孕秀,以鐘於生息之源,而其 富貴貧賤,壽夭賢愚,靡不攸系。至於形貌之嬌醜,並皆肖象山川這美惡,故篙丘岳生申,尼丘孕孔,豈偶然哉!嗚呼,非葬骨也,乃葬人之心也;非山川之靈,亦 人心自靈耳。世有往往以遺骨棄諸水火而無禍福者,蓋心與之離故也。
  是以銅山西崩,靈鐘東應。
  漢未央宮一日無 故鐘自嗚,東方朔日:必生銅山崩應。未幾西蜀果奏銅山崩,以日擯之,正未央鳴之日也。帝問朔何以知之,對曰:銅出於山,氣相感應,猶人受體于父母也。帝歎 曰:物尚樂,況於人乎!昔曾子養母至孝,子出,母欲其歸,則口齒指,而曾子心痛。人凡父母不安而身離待側,則亦心痛,特常人孝心薄而不自覺耳。故知山崩鐘 應,亦其理也。
  木華于春,栗芽於室。
  此亦言一氣之感召也。野人藏栗,春至,栗木華,而家藏之栗亦芽。實之去本已久,彼華此芽,蓋以本性原在,得氣則相感而應,亦獄父母之骨葬乘生氣而子孫福旺也。夫一氣磅礴於天地間,無端倪,無終窮,萬物隨時運化,本不自知,而受造物者亦不自知也。
  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入骨,以蔭所生之法也。
 乾父之精,坤母之血,二氣感合,則精化為骨,血化為肉,複藉神氣資乎其間,遂生而為人。及其死也,神氣飛揚,血肉消潰,惟骨獨存。而上智之士,圖葬于吉 地之中,以內乘生氣,外假子孫思慕,一念與之吻合,則可以複其既往之神,萃其已散之氣。蓋神趨則氣應,地靈而人傑,以無為有,借偽顯真,事通陰陽,功奪造 化,是為反氣入骨,以蔭所生之法也。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修而不證

文哲所集刊三十八期有宋玉媺的一篇文章,討論菩薩成佛前要不要證實際的問題。讓門外漢有機會看到此問題的歷史發展與理論複雜性,提醒自己常識是多麼不足。以下節錄一小段分享

這些經典勸告菩薩在定中修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時,還未成佛前不可證實際。因為成佛需歷經無數長久的菩薩行持來累集無量的功德,而證實際便永離生死輪迴,再也沒有機會圓滿功德而成佛了。雖然如此,但大乘的發展過程中卻出現菩薩證實際才能成佛的法。這種說法與早期菩薩不應證實際的觀念形成矛盾。

大乘經典對於菩薩應不應證實際的說法與不同時期所面對的問題有密切的關
係。大乘成立之初,一個重要的側面是要勸勉菩薩成佛,不可在修菩薩道的過程中半途證聲聞果位

《大集經.虛空藏品》云:

欲證無為法是為魔業。

「證無為」即是「證涅槃」,因涅槃屬於無為。這裏說證涅槃是魔業,因為涅槃對菩薩不但沒有功用,而且會障礙菩薩成佛。

《維摩詰所說經》云:

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 身 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

維摩詰教導來看病的人,不應講畢竟寂滅,也就是不應鼓勵證入涅槃。以上所舉的是修空而不證涅槃的說法。這些例子都勸說菩薩不應求涅槃

初期大乘經典為了勸勉菩薩發大心,不可以小心為滿足,所以教導菩薩如何
觀空才能只修而不證。因此,從大乘經典描述觀空的內容便可以看出大乘與聲聞道的差異是在智慧的決擇上。如上所顯示,涅槃被命名為「空」在部派中卻是較晚才出現的,非常有可能是受大乘的影響。部派的「空」指「空無我」。但是大乘的「空」是用來反對部派佛教把一切現象與涅槃看成極端相反的觀念。根據部派佛教,五蘊是無常、苦、不淨,而涅槃則是常、樂、淨。所以大乘強調空、法不可分別,不可得。因此,不可分別涅槃與世間是常或無常,是淨或不淨。由於大乘主張菩薩不應證實際,大乘經典需教導菩薩把世間現象看成跟涅槃沒有差別。如果世間與涅槃分不開,那麼就沒有法可斷,也沒有實際可證了

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洪覺範得自在三昧於雲菴老人。故能游戲翰墨場中。呻吟謦欬皆成文章。每與林間勝士抵掌清談。莫非尊宿之高行.叢林之遺訓.諸佛菩薩之微旨.賢士大夫之餘論。每得一事。隨即錄之。垂十年間。得三百餘事。從其游者。本明上人。外若簡率而內甚精敏。燕坐之暇。以其所錄析為上下帙。名之曰林間錄。

林間錄

杭州興教小壽禪師初隨天臺韶國師普請,聞墮薪而悟,作偈曰:“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國師頷之而已。及開法,衲子爭師尊之。 御史中丞王公隨出鎮錢塘,往候壽,至河上,卻騶從,獨步登寢室。壽方負暄毳衣自若,忽見之,問曰:“官人何姓?”王公曰:“隨姓王。”即拜之。
 壽推蒲團,藉地而坐,語笑終日而去。門人見壽,讓之曰:“彼王臣來,奈何不為禮?此一眾所系,非細事也。”壽唯唯。他日,王公復至,寺眾橫撞大鐘,萬指出迎,而壽前趨,立於松下。王公望見,出輿握其手曰:“何不如前日相見,而遽為此禮數耶?”壽顧左右,且行且言曰:“中丞即得,奈知事嗔何。”其天資粹美如此,真本色住山人也。

《蠅子透窗偈》曰:爲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難。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平生被眼瞞。

已將世界等微塵,空裏浮華夢裏身。勿謂龍顏便分別,故應天眼識天人。”

唐僧元曉者,海東人。初航海而至,將訪道於名山。獨行荒陂,夜宿塚間,渴甚,引手掬於穴中,得泉甘涼。稱明觀之,骷髏也。大惡之,盡欲嘔去。忽猛省,大歎 曰:“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骷髏不二如來。大師曰:‘三界唯心。’豈欺我哉!”遂不復求師,即日還海東,疏《華嚴經》,大弘圓頓之教。予讀其傳至此,追 念晉樂廣酒杯蛇影之事,作偈曰:“夜塚骷髏元是水,客杯弓影竟非蛇。個中無地容生威,笑把遺編篆縷斜。”

下面這一段講五祖弘忍的出生故事,非常類似神話中的江流兒,胡萬川教授曾研究而有文論之。摩西、西遊記的三藏等許多重要人物的出生都有類似之說。

舊說四祖大師居破頭山,山中有無名老僧,唯植松人呼為栽松道者。嘗請于祖曰:“法道可得聞乎?”祖曰:“汝已老,脫有聞,其能廣化耶?儻能再來,吾尚可遲汝。”乃去,行水邊,見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諾,我即敢行。”女首肯之。老僧回策而去。女,周氏季子也, 歸輒孕。父母大惡,逐之。女無所歸。日庸紡里中,夕於眾館之下。
  已而生一子,以為不祥,棄水中。明日見之,溯流而上,氣體鮮明,大驚,遂舉之。成童,隨母乞食,邑人呼為無姓兒。四祖見於黃梅道中,戲問之曰:“汝何姓?”曰:“姓固有,但非常姓。”祖曰:“何姓?”曰:“是佛性。”祖曰:“汝乃無姓耶?”曰:“姓空故無。”

祖化其母,使出家,時七歲。眾館今為寺,號佛母,而周氏尤盛。去破頭山停望問道者,肉身尚在。黃梅東禪有佛母塚,民塔其上。《傳燈錄》、《定祖圖》記忍大師姓周氏者,從母姓也。

坐禪不能成佛

這是馬祖道一悟道的故事,他有一位好老師。他的老師叫南嶽懷讓,看這位奇特的學生專心坐禪,專注的程度到來客都不見,所以拿一磚在他坐禪地方附近打磨,直到學生起好奇心,問說為什麼磨磚塊。老師說為了磨成鏡子,學生以為不可。老師反問坐禪為什麼,學生了解其理相同。下面是古尊宿語錄的版本

馬祖居南嶽傳法院。獨處一庵唯習坐禪。凡有來訪者都不顧。師往彼亦不顧。師觀其神宇有異。遂憶六祖讖。乃多方而誘導之。一日將磚於庵前磨。馬祖亦不顧。 時既久。乃問曰:“作什麼?”師云:“磨作鏡。”馬祖云:“磨磚豈得成鏡?”師云:“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能成佛?”祖乃離座云:“如何即是?”師云: “譬牛駕車。車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車即是?”又云:“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 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
  馬祖聞斯示誨。豁然開悟。禮拜問云:“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師云“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 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馬祖云:“道非色相。云何能見?”師云:“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祖云:“有成壞否?”師云:“若 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也。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馬祖一蒙開悟。心地超然。侍奉十秋。日益深奧。

問:“如何是修道?”師云:“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云:“作何見解即得達道。”云:“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 事上不滯。喚作修道人。

取善舍惡。觀空入定。即屬造作。

更若向外馳求。轉疏轉遠。但盡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 得法王無上珍寶。

龐居士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師云:“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盛德 厚生 百世祀

中國時報報導

這次在金門失而復得的青天白日勳章,全中華民國至今僅頒授二○九枚,是僅次於國光勳章的國軍最高榮耀象徵,由於民間相傳,因徐蚌會戰獲勳的黃百韜將軍,殉職後獨子黃孝先犯殺人罪,黃老夫人是因拿出勳章才換回兒子一命,因而有「免死金牌」的稱號。

讀者也許要主張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雖然動機不是商鞅的壹刑,確實有著正義的訴求。可是報導中提及的想法也未必是偏私。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盛德必百世祀,因為盛德者必有大用,盛德利用的目標是厚生,所謂積善要從此而說。

能夠利用的盛德之士並不簡單,武丁能聳其德,以至於神明。幾乎是通天地的能力了,聖人就是可以聽見上天聲音,具有大耳朵的特殊人物。

他是絕對專注的,就是所謂的誠。至誠可以前知,利用厚生有時不能沒有這樣的能力。思之思之,思之而不得,鬼神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極端專注可以精氣化身體,萬物之眾,唯蜩翼之知,用志不分,乃疑於神。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吾不與祭如不祭,要能夠主祭之時神靈具在,必須齋戒,以其精明與神明交。這也是盛德之士的領域。

馬克思韋伯說,這就是卡里斯馬。純正的卡里斯馬不經見,稍見即隱,往往透過血統世襲,或是職位傳遞。不只是中國如此。

2012年5月7日 星期一

精華 攝取 仙

媒體報導膠囊有人肉成分

南韓當局截獲了數千個在中國東北製造的膠囊,在膠囊中竟發現人類肉體的碎末。據報導,有些人認為,使用人體碎末能強身治病。

據南韓海關指出,製造這些膠囊的人先把嬰兒的肉切成小碎塊,然後在爐子烘乾,再製成粉末。

老子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嬰兒具有最豐厚的德,德就是精氣。以前人吃紫河車,也是這樣的想法。童子尿練成秋石散,童子功,童子雞,閹雞,這些效果除了含德之外,也意味著生命越是生長越會流失先天精氣,所以要取自他人他物。或者要節省花費,治人事天莫若嗇,嗇就是少用。房中術裡面說從女不施,或者還精補腦,也是如此。

有時候我們用永恆不變的物品吸收其精氣,例如玉與珍珠,食玉屑於靜室齋戒時,穿玉衣於死亡時,平時則無故玉不離身。

沒有這些錢財的清靜之人,可以餐六氣,精氣入而粗穢除,一氣之和德,乘彼白雲,去而上僊。龍都不用了,黃帝時乘龍。

虛室生白,吉祥止止,浩然和平,以為氣淵。不成神仙也無妨,快樂過日子,也許勝過在天庭受玉帝等各式官僚閒氣。有人想做散仙不要做天仙,不是沒道理。

那些犯錯謫凡的,有些恐怕是故意的。

達摩 惠能 祖堂集

祖堂集的語言常被視為研究寶庫,讀起來與常見的版本有點不同,在中研院的資料庫裡找幾個故事看看。

《祖堂集》在中国久已佚失,是日本学者于20世纪20年代在 朝鲜发现的现存最早的禅宗史书。二十卷。五代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僧编。全书内容记述自迦叶以至唐末、五代共二五六位禅宗祖师的主要事迹及问答语句,而以南宗禅雪峰系为基本线索

功德與實相是不同的

爾時武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師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師曰:"不識。"又問:"朕自登九五已來,度人造寺,寫經造像,有何功德?"師曰:"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師曰:"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善因,非是實相。"武帝問:"如何是實功德?"師曰:"淨智妙圓,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武帝不了達摩所言,變容不言。達摩其年十月十九日,自知機不契,則郏過江北,入于魏邦。志公特至帝所問曰:"我聞西天僧至,今在何方?"梁武帝曰:"昨日逃過江向魏。"志公云:"陛下見之不見,逢之不逢。"梁武帝問曰:

"此是何人?"志公對曰:"此是傳佛心印觀音大士。"武帝乃恨之曰:"見之不見,逢之不逢。"即發中使趙光文往彼取之。志公曰:"非但趙光文一人,闔國取亦不迴。"

  大師自到東京。有一僧名神光,昔在洛中久傳莊老。年逾四十,得遇大師,禮事為師。從至小林寺。每問於師,師并不言說。又自難曰:"古人求法,敲骨取髓,刺血圖像,布髮掩泥,投崖飼虎。古尚如此,我何惜焉?"時大和十年十二月九日,為求法故,立經干夜,雪乃齊腰。天明師見問曰:"汝在雪中立,有如何所求耶?"神光悲啼泣赝而言:"唯願和尚開甘露門,廣度群品。"師云:"諸佛無上菩提,遠劫修行。汝以小意而求大法,終不能得。"神光聞是語已,則取利刀自斷左臂,置於師前。師語神光云:"諸佛菩薩求法,不以身為身,不以命為命。汝雖斷臂求法,亦可在。"遂改神光名為惠可。又問:"請和尚安心!"師曰:"將心來,与汝安心。"進曰:"覓心了不可得。"師曰:"覓得豈是汝心?与汝安心竟。"達摩語惠可曰:"為汝安心竟,汝今見不?"惠可言下大悟。惠可白和尚:"今日乃知一切諸法本來空寂;今日乃知菩提不遠。是故菩薩不動念而至薩般若海;不動念而登涅槃岸。"師曰:"如是,如是。"惠可進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記錄不?"達摩曰:"我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大師語諸人言:"有三人得我法。一人得我髓,一人得我骨,一人得我肉。得我髓者惠可,得我骨者道育,得我肉者尼總持。我法至六代,陵遲傳法之人。惠可進曰:"何故第六代陵遲傳法之人?"達摩云:"為邪法競興,亂於正法。我有一領袈裟,傳授与汝。"惠可白和尚:"法既以心傳心,復無文字,用此袈裟何為?"大師云:"內授法印,以契證心;外傳袈裟,以定宗旨。雖則袈裟不在法上,法亦不在袈裟,於中三世諸佛遞相授記。我今以袈裟亦表其信,令後代傳法者有稟承,學道者得知宗旨。斷眾生疑故。"

  惠可便頂禮,親事九年,晝夜不離左右。達摩大師乃而告曰:

如來以淨法眼并袈裟付囑大迦葉,如是展轉乃至於我。我今付囑汝,女聽吾偈曰:

      吾本來此土,傳教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协自然成。"

師付法已,又告惠可曰:"吾自到此土,六度被人下藥,我皆拈出。今此一度,更不拈出,吾已得人付法。"

"時有盧行者,年三十二,從嶺南來,禮覲大師。大師問:"汝從何方而來。有何所求?"行者對曰:"從新州來,來求作佛。"師云:"汝嶺南人,無佛性也。" 行者云:"人則有南北,佛性無南北。"師云:"汝作何功德?"行者對曰:"願竭力抱石,舂米供養師僧。"師便許之。於一日一夜舂得一十二石米,首末親事。經八箇餘月,行者又問曰:"如何是大道之源?"師曰:"汝是俗人,問我此事作什摩?"對曰:"世諦即有僧俗,道豈礙人耶?"師曰:"汝若如此,莫從人覓。"進曰:"与摩即不從外得。師曰:"內亦非。"

 

有一童子碓坊裏念此偈,行者曰:"念什摩?"童子曰:"行者未知,第一座造偈呈師,大師曰:'若依此偈修行而得解脫。'"行者曰:"某甲不識文字,請兄与吾念看,我聞願生佛會。"有一江州別駕張日用,為行者高聲誦偈。行者卻請張日用:"与我書偈,某甲有一個拙見。"其張日用与他書偈曰:

      身非菩提樹,心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

又問:"此衣傳不?"師云:"后代之人,得道者恒河沙。今此信衣,至汝則住。何以故?達摩大師付囑此衣,恐人不信而表聞。法豈在衣乎?若傳此衣,恐損於物。受此衣者,命若縣絲。況達摩云:'一花開五葉,結协自然成。'是印此土與汝五人。般若多羅雲:'协滿菩提圓,花開世界起。'此兩句亦印今時法衣至汝不合付與人。"

師經於三日都不說法。至第四日,眾人問曰:"師法嗣何人?"師云:"吾法已往嶺南。"神秀便問:"何人得之?"師雲:"能者則得。"眾人良久思惟,不見行者數日,恐是將法去也。當時七百餘人,一齊趁盧行者。眾中有一僧,號為慧明,趁得大庾嶺上,見衣刍不見行者。其上座便近前,以手提之,衣刍不動,便委得自力薄。則入山覓行者,高處望見行者在石上坐。行者遙見明上座,便知來奪我衣刍,則云:"和尚分付衣刍,某甲苦辭不受。再三請傳持,不可不受。雖則將來,現在嶺頭;上座若要,便請將去。"明上座云:"不為衣刍,特為佛法來。不知行者辭五祖時有何密語密意,願為我說!"行者見上座心意苦切,便向他說:"靜思靜慮,不思善不思惡,正與摩思不生時,還我本來明上座面目來。"

至明年二月三日便辭,去曹溪寶林寺說法化道,度無量眾。師以一味法雨普潤學徒,信衣不傳,心珠洞付。得道之者若恒河沙,遍滿諸方,落落星布。

師每告諸善知識曰:"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孤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汝等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一相三昧者,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不取不捨,不念利益,不念散壞,自然安樂,故因此名為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皆一直心,即是道場,即是凈土。此之名為一行三昧。如地有種能含藏故,心相三昧亦復如是。我說法時猶如普雨,汝有佛性如地中種,若遇法雨,各得滋長。取吾語者,決證菩提;依吾行者,定證聖果。

三重大拜拜

上古史的三皇五帝,如今被祭祀最多的也許是這位與農業相關的神農,以及與八卦有關的伏羲吧。黃帝應該是官方比較有興趣。

先嗇宮又稱「五穀先帝廟」,主祀神農大帝,是三重民眾信仰中心,創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為三級市定古蹟,而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五日(今年國曆為五月十五日)是神農大帝萬壽聖辰,同時是三重傳統大拜拜的日子。記得這樣的大拜拜人潮洶湧,每年吃掉一座中興橋,擁擠到沒有車可以坐。現在有捷運,請客的人也不多,該高興還是感嘆呢?

有兩百五十八年歷史的新北市三重區先嗇宮,將於五月十一日起至十六日,舉辦歷年來規模最盛大的神農文化祭,一連六天接力上演精彩活動。有篇文章可參考。

這個為期六天的活動結束,就是新莊大眾廟登場了,時為五月初一。

維基百科

主祀神農大帝。一般認為,神農大帝是農業神、醫藥神,不但可以保佑農業的收成,也有保佑患病之人迅速痊癒的功效。

配祀有代表慈悲的觀世音菩薩、閩南有名的醫神保生大帝、道教始祖太上老君、掌管天地水三界的三官大帝、傳說中開闢天地的盤古、首作八卦圖的伏羲、開台有功的延平郡王國姓爺、保佑士人學子的文昌帝君、掌管婦女生產的註生娘娘、善於耕作的周朝始祖后稷、古代戰爭女神九天玄女、道教星辰女神斗姥、守護廟宇轄區的「境主」、與人民最親近的基層神祇土地公、本廟建廟大德牌位等,讓信徒可以把各種不同的心願,向職司不同的眾神祈求。

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大顛和尚

此和尚深受讚美,流澤地方,其初心志慕雲林,心遠塵俗,而生即神異。讀其事蹟令人神往。尤以與韓愈相交一事為最。不過引人興味的還有各種野獸都在身邊馴服的傳說,以及死後塔中只有舌頭長存等事蹟,在吸引民眾的效果上也許還比入定更勝一籌。

傳燈錄十四謂

石頭遷法嗣潮州大顛,初參石頭。石頭問師曰:那個是汝心?師曰:言語者是。便為石頭喝出。經旬日,師卻問曰: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石頭曰:除卻楊眉動目將心來。師曰:無心可將來?石頭曰:元來有心,何言無心,無心盡同謗。師言下大悟。

 

後辭師隱居潮州靈山。學者四集。潮州府志曰:「寶通,號大顛。俗姓陳氏,或曰楊姓,先世為穎川人。生於開元末,大歷中,與藥山惟儼並師事惠照於西山。即復與之同遊南嶽,參石頭。正元六年,開闢牛巖,立精舍,蛇虎皆遠遁。七年又於邑西幽嶺下創建禪院,名曰靈山,出入猛虎隨之

時已大悟宗旨,得曹溪之緒,門人傳法者千餘人,自號為大顛和尚。

元和十四年,刺史韓愈貶潮州。遠地無可與語,聞大顛名,召至,留十餘日,謂其能外形骸,以理自勝為難得。因與往來,及祭海神,至潮陽,遂造其廬。未幾移袁州,復留衣服為別。

長慶四年,一日告辭大眾而逝,年九十三。所著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及金剛經釋義,又嘗自寫金剛經千五百卷,法華維摩經各三十部,藏之山中。墓塔在靈寺左,唐末有賊發其塔,骨髀盡化,惟舌根猶存如生。復瘞之,號瘞舌塚。宋至道中,鄉人又發視之,惟見舌鏡而已,乃疊石藏之如故,又號為舌鏡塔。」

上堂: “夫學道人須識自家本心,將心相示,方可見道。多見時輩祗認揚眉瞬目,一語一默,驀頭印可,以為心要,此實未了。吾今為你諸人分明說出,各須聽受。但除卻 一切妄運想念見量即汝真心。此心與塵境,及守認靜默時全無交涉。即心是佛,不待修治。何以故?應機隨照,泠泠自用。窮其用處,了不可得。喚作妙用,乃是本 心。大須護持,不可容易。”

大顛禪師回靈山時,給韓愈留下一偈: “辭君莫怪歸山早,為憶松蘿對月宮。台殿不將金鎖閉,來時自有白雲封。”經過一番談話,韓愈稱大顛禪師“頗聰明,識道理,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不為外物侵 亂”。

“師生而神異,貌古骨清,機圓語活,幼歲心遠塵俗,志慕雲林”。

寂然晏坐終日。御史張遠凡來遊,怪大顛禪師不參不迎,大怒,揮刀將斬之。大顛禪師竟引頸就刃,神色不變地說: “若必及我,是夙負命,如不負公,殘惡在汝。”張遠凡自覺慚愧,收起佩刀,向大顛禪師悔謝而去。

善無畏傳

 

有羅漢降曰:我小乘之人,大德是登地菩薩。

有白鼠馴繞,日獻金錢。(毗沙門天王故事中也有老鼠,印度有老鼠廟)

掬多自空而至曰:菩薩身同世間,不舍生死。汝久離相,寧有病耶。

至大唐西境,夜有神人曰:此東非弟子界也,文殊師利實護神州。(想起西遊記被悟空找來的土地或城隍。)

夏天熱又無雨,皇帝叫高力士去請善無畏祈雨。他的回答與莊子書中黃帝去見廣成子的故事類似。廣成子告訴黃帝,不要干擾自然界。徒處無為,物將自化。黃帝要求取天地之精,以左五穀,以養民人。這樣的問題被批評為「不及質」,這樣的心態被批評「佞人之心剪剪者」。

善無畏說:「今旱,數當然也,若苦召龍致雨,必暴。接下來勉強致雨的過程是一篇極好的故事。

帝強之曰:人苦暑病矣,雖風雷亦足快意。辭不獲已,有司為陳請雨具,幡幢螺鈸備焉,畏笑曰:斯不足以致雨,急撤之。乃盛一缽水,以小刀攪之,梵言數百咒之。須臾有物如龍,其大如指,赤色矯首,瞰水面,復潛於缽底。畏且攪且咒,頃之,有白氣自缽而興,徑上數尺,稍稍引去。畏謂力士曰:「亟去,雨至矣」力士馳去,回顧見白氣疾旋,自講堂而西,若一匹素翻空而上。既而昏霾,大風震電,力士才及天津橋,風雨隨馬而驟,街中大樹多拔焉。力士入奏而衣盡沾濕矣。帝稽首迎畏,再三致謝。

接下來是邙山有大蛇,咒死之。之前看資料說閭山派是江南巫教被禁之後吸收瑜珈而誕生,許多法主都有斬蛇的故事,與此有關連嗎?

中國早期也有很多這一類有特殊能力的人,例如後漢書記載有一位名叫左慈的人,可以快速往來各地,可以將食物轉移地點或是放大其量,項是耶穌一樣,可以變化成各種形象,或是變化他人的形象。

左慈 字元放,廬江人也。少有神道。嘗在司空曹操坐,操從容顧眾賓曰:「今日高會,珍羞略備,所少吳松江鱸魚耳。」放於下坐應曰:「此可得也。」因求銅盤貯水,以竹竿餌釣於盤中,須臾引一鱸魚出。操大拊掌笑,會者皆驚。操曰:「一魚不周坐席,可更得乎?」放乃更餌鈎沈之,須臾復引出,皆長三尺餘,生鮮可愛。操使目前鱠之,周浹會者。操又謂曰:「既已得魚,恨無蜀中生薑耳。」放曰:「亦可得也。」操恐其近即所取,因曰:「吾前遣人到蜀買錦,可過勑使者,增市二端。」語頃,即得薑還,并獲操使報命。後操使蜀反, 驗問增錦之狀及時日早晚,若符契焉。

後操出近郊,士大夫從者百許人,慈乃為齎酒一升,脯一斤,手自斟酌,百官莫不醉飽。操怪之,使尋其故,行視諸鑪,悉亡其酒脯矣。

操懷不喜,因坐上收欲殺之,慈乃卻入壁中,霍然不知所在。或見於市者,又捕之,而市人皆變形與慈同,莫知誰是。後人逢慈於陽城山頭,因復逐之,遂入走羊羣。操知不可得,乃令就羊中告之曰:「不復相殺,本試君術耳。」忽有一老羝屈前兩膝,人立而言曰:「遽如許。」即競往赴之,而羣羊數百皆變為羝,並屈前膝人立,云「遽如許」,遂莫知所取焉。

陳寅恪說華陀有印度淵源,左慈呢?

其實要人信服也不一定要有如此神通,內在的不動如山,心定有徵也可以,例如金剛智

有登其門者,智一覿其面,永不忘焉。至於語默興居,凝然不改,喜怒逆順,無有異容,瞻禮者莫知津涯,自然率服矣。

修行者的身體魅力,即使韓愈也抵擋不住。其原因不只是儒門淡泊收拾不住。

大顛禪師正在入定禪坐,韓愈不好上前貿然問話,因此,苦等了很久。侍者看出韓愈不耐煩的樣子,於是走到大顛禪師的座前,用引磬在禪師的耳邊輕輕敲了三下,並且對禪師說:「先以定動,後以智拔。」

《潮州府志》:「元和十四年,刺史韓愈貶潮州。遠地無可與語,聞大顛名,召至,留十餘日,謂其能外形骸,以理自勝為難得

涅槃經:定多慧少,增長無明。慧多定少,增長邪見。馬祖道一坐禪不能成佛之悟,又是另一番風景,淺學者不必高攀。以理自勝,說的是向四大本無我,五陰百來空,將頭迎白刃,猶似斬春風這樣的風致嗎?

盤蛇 力量 無形式

今天有一條新聞說,歐洲反對外來移民,極右勢力抬頭。這在之前也一直聽說。

這些人也許希望維持自己的傳統與生活方式,不要受移民太多干擾。可是在全球化時代恐怕不太會被接受。同樣感到困擾的還有另一群人,印度的弄蛇人。自由時報引述外電:

強植晶片 印度弄蛇人恐消失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印度政府要求傳統民俗技藝表演者「弄蛇人」要為他們的蛇植入身分晶片,但是僅少數弄蛇人趕在期限前完成,其他無照弄蛇人只能保持低調。不過,弄蛇人在印度也面臨消失危機。

弄蛇人難脫走私幫兇污名

每隻蛇植晶片費用二十美元,印度政府此舉意在確定弄蛇人對蛇的法定所有權,打擊不法官員藉保護野生動物之名,以罰款威脅弄蛇人索賄。但是,政府並未公開宣傳這項為蛇植入身分晶片計畫,到去年年中僅有四十二隻蛇植入晶片。

印度中產階級崛起,民眾品味改變,電玩已取代弄蛇人的笛聲吸引著孩童,

印度弄蛇人長期以來被媒體、保育人士和政府質疑以弄蛇掩護走私,成為市場利益誘人的中藥藥材供應源之一;他們把蛇關在小小的籃子裡、拔去毒牙,也被批評虐待蛇。政府一九七二年通過野生動物保育法,禁止飼養、販售、交易野生動物,以確保生物多樣性,此法直到近年才真正開始實施。除走私客,法案影響最大的是如弄蛇人、耍猴人等傳統技藝表演者。

據印度弄蛇人聯合會調查,二○○七年印度有約八十萬名無照弄蛇人,現在這些無照弄蛇人將面臨最高七年徒刑。

李建立的文章說

印度是眼镜蛇的故乡,在那里蛇被视为圣物,印度人弄蛇已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三百多年,就有不少人以弄蛇为业。距新德里不远的一个地区名为泊波拉,是弄蛇者聚居的地区,这里的人弄蛇是世袭的传统职业。传子而不传女

弄蛇人常常集体到田野捕蛇的,他们先吸几口天麻俎,并向大神喊叫,“布姆、布姆、布拉!”于是,全部人马排成蜿蜒蛇形队伍,模仿着蛇爬行时的姿态,整队人左右走动前进,就这样在田野中找寻蛇的洞穴。找到洞穴便伸手入洞内摸索,摸到蛇就捉住,将它放到随身带来的有盖的竹篮中

戴著頭巾,一身橘色衣物,身上還一串念珠。傳統弄蛇人,就是這種穿著。據說,那是從印度教的濕婆神延襲下來的。

維基百科說

印度,眼鏡蛇有著神聖而可怕的形象,在印度神話中牠甚至具備了無上權威的神格。印度主神濕婆頸上總纏著一條守護的眼鏡蛇;掌管宇宙的大神毗濕奴就經常躺在「千蛇之王」舍沙之上

孫子兵法裡面有盤繞著山的常山之蛇,宇宙中央神木也常纏繞著蛇,首尾相啣的蛇常被稱為uroboros,因其周而不宣,故靈力內蘊,俟隙而出,一出即難以抵禦。兵法以之為無形有力之代表,伊甸園則避之唯恐不及,貶為邪惡之象徵。

2012年5月4日 星期五

媽祖作客 泰雅族劃界

聯合報報導,位於金山的慈護宮,也就是吃金山鴨肉的那條老街的盡頭,要舉辦媽祖遶境,時間比起中部幾處著名宮廟要晚。特別的是其中有一尊媽祖要回家作客,這是怎麼回事呢?

 

慈護宮的二媽祖在清嘉慶年間擱淺在今野柳地質公園內海蝕洞裡,村民在退潮時發現祂,供迎奉祀。後來媽祖托夢想去住金山,於是迎到金包里進廟祭奉,每年農曆4月16日再送回原處「作客」。

建宮203年的金包里慈護宮,位於金山區金包里街,廟內供奉金面媽祖,為北海岸居民的信仰中心。每年農曆4月15、16日都會舉辦媽祖遶境活動

 

中國時報報導了原住民的宣示土地主權儀式

  泰雅族人上一次等級最高的Gaga血祭儀式,約在七、八十年前,最近因新竹縣司馬庫斯有族人違反Gaga傳統規範,侵入到宜蘭砍伐神木,昨日舉行神聖又肅穆的Gaga「和解暨結盟儀式」,由於機會難得,研究相關領域的學者,特地趕到現場全程紀錄。

     儀式現場各部落的耆老穿著傳統服飾圍坐成一圈,用好歌喉吟唱出泰雅族古調,為儀式揭開序幕。當豬隻被扛到每個人的面前時,新竹縣尖石的鎮西堡部落長老達利翡互依,拿著獵刀抵著豬、口中邊唸著泰雅族語,不一會兒,豬的腹部就流出鮮血來。

     各部落代表在「泰雅族傳統領域」海報上,手沾豬血畫上一條條「紅河」,宣示土地主權,儀式約在兩個小時後順利完成

古書裡面說過要出遠門旅行要先祭路神,回到村落入口前也要一些一是將路上沾惹的各地精靈止於村外。江紹原先生的中國古代旅行討論了許多這一類路途上的魑魅魍魎,極受學者重視。空間是有家族性的。

孔子說過非其鬼而祭之諂也。鬼者歸也,是自己家族的先輩,不要為了想要其他家族之先輩賜福而祭之,祭自己先輩是為了慎終追遠。孔子似乎沒有特別針對孤魂野鬼要如何對待發表看法,他應該會以為必須避免自己的祖先成為沒有後代祭祀的孤魂,所以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的說法。古人也有千斤之子不立危牆之下之說。他也應該相信盛德必百世祀。所以重點在修德。如其不然,在子孫祭祀不輟,與立德之立言立功之間,可以選擇後者。

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瑤池金母繞境

松山慈惠堂2012台北母娘文化季,周五舉辦「保民遶境嘉年華」藝閣車遶境活動,當天開始將連續27小時發放「母娘福袋」,周日將在小巨蛋舉辦「弘揚母愛音樂會」並表揚孝悌、慈悲楷模。

松山慈惠堂位於台北市信義區福壽山麓,是由郭葉子一手創建。
  民國五十七年春,郭堂主葉子在一次機緣中喜結神緣,蒙 瑤池金母神威降靈附身,而開口曰:「吾乃 瑤池金母,因不忍天地之變,蒼生執迷不悟,長此以往,必會永墮輪迴,今特派眾神聖臨凡,開辦普度收圓大業,共挽狂瀾,駕航返本還原。」每至向晚,神明例必凡降,親授郭堂主扶乩治亂,消災祛病之法。
  自領乩命,郭堂主藉著神明之助,診病施藥,解厄化災,郭堂主在民國五十八年暫於自宅開堂設教,創設道場弘揚聖命,主祀 瑤池金母聖尊,並由金母扶鸞賜名為「松山慈惠堂。

總堂在花蓮。

慈惠堂位在花蓮吉安鄉勝安村,殿中主祀瑤池金母,建於民國三十九年。歲次乙酉年(民國34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後,瘟疫四起,民不聊生,又逢三期末劫,瑤池金母觀滾滾紅塵火宅墜之甚易,出之甚難,若無慧力何能解脫輪迴之苦!以致於歲次戊子年(民國37年)農曆6月初三日普渡勝會,瑤池金母大發慈悲,救苦救難,在仙佛神聖諸高真護衛之下,聖駕下凡,發詳於花蓮市郊田埔荒野丘地的一間小茅屋中,廣收五十位契子女,大顯母道,曉喻世人,造德修身。

無極寶殿供奉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左奉太白星君、王府天君,右奉孚佑帝君、太乙天尊

民國68年再增建香客大樓,頂樓(5樓)並建凌霄寶殿「玉皇宮」,奉祀主神玉皇大帝,並祀儒、道、釋三教教主,殿內正中玉皇大帝神像,左右瑤池金母與太上道祖同祀聖尊,前列紫薇大帝、東華帝君、南斗星君、至聖先師、釋迦佛祖、諸洞天神佛法像。

台灣大百科說

其經典採用台北餘慶堂的"瑤池金母普渡收圓定慧解脫真經",先天道的"玉露金盤",近世民間之無生老母信仰為其核心。

信徒就是祭司,人可以當靈媒,與金母關係為契母子。分堂有900以上

餘慶堂1950杜爾瞻完成"瑤池金母普渡收圓定慧解脫真經",經中含有"九六原人","三期普渡"等無生老母派神佛下凡救世人之理論。

關於無生老母,百度百科有介紹

无生老母是明清时代祭祀的女神,是世界至高无上的女神。她既是造物主,又是救世主:她是人类的祖先,创造了宇宙与人类,同时又拯救沉沦于苦海中的后代,派释迦佛或弥勒佛或天真古佛等下凡,或自己亲自下凡救度众生。明清的民间宗教几乎都以无生老母作为最高神祗,“无生老母,真空家乡”成为民间宗教的“八字真言”。自从罗教提出无生老母这个神以后,许多教派也都以无生老母为自己的最高神.明清两代的几百种民间秘密宗教,绝大多数都直接或间接地奉无生老母为最高神。

无生老母崇拜的形成,有一个逐步发展演变的过程。 早在罗梦鸿开始“悟道”以前,民间就流行着崇拜“无生父母”的信仰。台湾学者王见川在《龙华教源流探索》一文中提到:“学者一般认为无生老母源出罗祖《五部六册》,其实,在《苦功悟道卷》中写得很清楚,无生父母是当时信仰弥陀的宗教结社所持念的真言,并非罗祖所主张和提倡的观念。”在成化六年罗梦鸿退伍以前,民间早已流行着有关对无生父母的崇拜,而且把无生父母说成是“阿弥陀佛”.

有位作者說:

羅教羅思孚之前,白蓮教除了已流行「無生父母」信仰,也同時流行「老母」信仰(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刊印的《佛說皇極結果寶卷》早已有「老母」信仰)。羅思孚接受「彌陀佛即無生父母」思想,卻於創教時,主張彌陀佛非「無生父母」,其認為彌陀佛為男人,豈有男人生子之理,因此其認為吾人應係由「無生父母」創生,而非彌陀佛,故彌陀佛非「無生父母」,自羅教羅思孚開始,「無生父母」上綱為超越彌陀佛的更絕對至高本體,並將兩者作切割。

  白蓮教再吸收「真空家鄉」等羅教概念,並將「無生父母」結合早於羅教羅思孚創教之前就已有的「老母」信仰,再結合彌勒末世救世思想,使「無生父母」之道體成為名為「無生老母」之女神,於是有「真空家鄉,無生老母」之真言。白蓮教相信「無生老母」將於末世派遣彌勒佛下凡拯救世人,此與一貫道三期末劫教義中,於末世時,彌勒佛將下凡救度世人的末世思想不謀而合。復次,白蓮教結合摩尼教、彌勒教,產生彌勒末世救世思想,此亦皆與一貫道認為白陽期彌勒收圓救贖思想不謀而合。縱然不談「無生父母」及「無生老母」,亦可見一貫道在思想血統上承繼白蓮教的蹤跡。

有人提到彌勒與末世論時說

据收入《季羡林文集》第十二卷的〈梅呾利耶与弥勒〉一文考证,早期佛经的原本大多是“胡本”,是用中亚和古代新疆的语言文字写就的,并不是规范的印度梵文。因此,“弥勒”很可能是从新疆吐火罗语的Metrak或Maitrak直接音译过来的,这个字和梵文的maitri(慈悲、慈爱)有关,所以,“弥勒”又意译为“慈氏”。故而,早在中国后汉、三国时期,大量汉译佛典资料中“弥勒”和“慈氏”(菩萨)同时出现。

弥勒,在梵文里面叫maitreya,巴利文里面叫metteya。玄奘法师说译错了,应该翻译成“梅呾利耶”。

西方等待的神叫“弥赛亚”,英译文Messiah,是从希伯来文Masiah(有时写为mashiach)翻过来的。希腊文把它翻成christos, “受膏的”,由此引出“基督”(Christ)。“弥赛亚”与“基督”基本上意义相同,《新约》作者亦把他等同于犹太的弥赛亚。

Maitreya和Masiah二者音近。事实上,源自吐火罗语中的弥勒就是希伯来语当中的弥赛亚,同一个词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石母娘娘生日

聯合報報導有一座石母娘娘廟具有特多mana

石母娘娘祠主任委員吳錦淇表示,根據家族記載和長輩口述,祖先在乾隆年間就從唐山來台灣,到了霄裡發現湧泉井,決定落腳開墾,相傳一個傍晚,湧泉井外3顆石頭突然發光,祖先認為有靈性,於是上香祭拜一直到現在。

如今,石母娘娘已成為當地居民守護神,吳錦淇說,神祠前的浣衣池到現在泉水自然源源不歇,且每天都有人在這裡洗衣。石母娘娘很靈驗,求姻緣也行,他和妻子就是石母娘娘牽的紅線。

八德市「石母娘娘」昨天生日,義子、信眾紛紛祝壽,傳統延續255年,是霄裡客家庄最熱鬧活動,不少人拿著用紅線穿繫的古錢幣繞著祈福,要給兒孫帶著保平安,大家還唱客家山歌、一起坐在浣衣池旁,重溫早年洗衣、帶牛喝水的光陰。

 

 

如此看來這也是宗教上契子的習俗。取不好的名字也是一個避免天忌的方法。例如查某、畚箕等。老子說孤寡不穀,人之所惡,而侯王以為稱。

城隍、義勇公、大眾爺

金門舉辦盛大的'城隍活動,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各種陣頭將逐步上場。城隍生日據說是五月十三日,金門有不一樣的傳統,這個傳統已經三百多年了。這裡有些照片與介紹。

維基百科介紹過台北霞海城隍,是以前北台最大的宗教活動,與中南部的媽祖並稱兩大宗教活動。

然而霞海城隍卻不是官方祭典,而是當年同安移民從家鄉帶過來的。原先奉祀於老松國小附近,但是三邑與同安人械鬥,同安人不敵,走避大稻埕。城隍爺神像被帶到該地繼續由陳家奉祀。隨著大稻埕的興起為商業中心,祭典越來越大,與法主公並稱。陪祀的有當年械鬥死亡的人,稱義勇公。

據說當年有三十萬人參觀,必須加開火車才能疏運。

有一首極為好聽的歌叫台北迎城隍,雖然是翻唱日本曲,填詞功力卻令人敬佩。以前聽的是方瑞娥的版本,邱蘭芬的版本更有古典味道。

說起城隍爺,雖然易經中有相關詞彙,但是受重視要在朱元璋稱帝後。清代依然重視,新官上任必須參拜。

會出來繞境暗訪的神明還有新莊的大眾廟,祭拜的是文武大眾爺,維基百科介紹說:

所謂「文武大眾爺」,「武大眾爺」指的是因戰亂、分類械鬥殉身的亡魂。「文大眾爺」則是指那些並未參加戰爭、械鬥而在市鎮、道路不幸因貧病過世的死者。

道光廿年(1840年),閩客械鬥於新莊一帶,閩南人勝利,客家人遠走桃園新竹,這次械鬥陣亡的死者,被納入「武大眾爺」奉祀於新莊地藏庵.

霞海城隍廟的義勇公也是械鬥死亡者的亡靈,死者要有歸宿,鬼者歸也,不能歸於家族的血嗣,就開設一個公開的場所來安頓。一些萬善同歸或者姑娘廟都是此安排下的產物。子孫以祭祀不輟,從古以來就是一種理想,所謂不朽。這是孝道義務,對於不能享有此孝道的亡靈,給予幫助也是功德,捐棺、收路旁屍等都可作如是觀。

下一個要登場的與亡靈有關的節日應該是盂蘭盆節與中元節吧。之前會有端午節,這個節日據說是將村落中的不潔之物驅趕到下游去為其目的,這樣說的是聞一多。如果是這樣的話,與冬至的儺是相似的。孔子看到儺舉行時,一鄉皆狂,很能說出集體釋放恐懼時的精神狀態。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竹林山觀音寺巡迴

有些神明有固定的廟宇,定期出廟繞境。有些神明則以各地為家,林口竹林山寺的觀音即是如此。將信徒分布區域分成幾個等分,每年駐在一處。該處又非固定宮廟,而是開放給信徒爭取爐主的機會,取得爐主地位的信徒可以延請觀音進駐,成為一年期的宮廟。

〔記者李容萍/桃園報導〕竹林山寺觀音佛祖巡迴桃園坪位,昨天將觀音佛祖移駕新爐主中埔里長李阿進的「爐主厝」駐駕一年;新爐主李阿進去年參加輪值爐主擲筊,從近兩百位報名者中,以連續七聖筊脫穎而出。

九年輪值一次的觀音媽過頭,是北臺灣宗教文化中重要的活動,自清乾隆三年迄今,已有二百餘年歷史

竹林山觀音寺供奉十八手觀世音菩薩,位於新北市林口區,竹林山名取自蘆竹鄉的竹、林口的林、龜山鄉的山字,香火鼎盛,信眾遍及全國各地,巡迴媽由信眾輪流奉祀的地區分為九大坪位,分布在新北市及桃縣龜山鄉、桃園市、大園鄉、蘆竹鄉等地。

巡迴媽每年由9個坪位之一值年,由輪值坪位的信眾擲筊決定爐主,由爐主把巡迴媽迎回奉祀1年,1年後再由下個坪位的爐主把巡迴媽迎回。

維基百科

清乾隆年間,由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龍山寺分靈而來了觀世音菩薩大媽、二媽、三媽神像,起初奉祀於艋舺龍山寺

清仁宗嘉慶六年(1801年),十八手觀音佛祖(前述三尊其中之一尊,當地人稱此尊為大媽)由大坪頂地區(五湖、五坑、龜山)所謂十八坪位(十八處角頭)輪流奉祀,早期所謂十八坪位係包括:菁埔、太平嶺、大湖、樹林口、南勢埔、牛角坡、坑子外、下福、頂福、南崁頂、舊路、瑞樹坑、楓樹坑、下湖、大檜溪、坑子、大南灣、內厝。

許耀斌的文章說明抗日戰爭時觀音媽的保護,以及日本人禁止崇拜觀音媽者姓名為石橋金剛。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衝水路 九龍三公 代天巡狩

嘉義縣布袋鎮新塭地區主祀九龍三公的新塭「嘉應廟」,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七日都有一項「衝水路、迎客王」習俗

還有送客王、燒王船儀式

該廟以神轎下水親自迎接客王的儀式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大紀元報導

有7尊遊山代天巡狩王爺、13尊遊海代天巡守王爺,總共20尊「客王」,會聚集在布袋鎮新塭外海一艘人類眼睛看不見的王船上,王船順著海水漲潮進入新塭地區作客。

嘉應廟的22尊客王,除了2尊輪流坐鎮廟內,其餘的13尊客王負責巡守海域、7尊巡守山區,每年在代天巡守生日時,坐鎮的客王及鄰近友宮的神明,包括北港糖郊媽、朴子配天宮三媽、鹿草中寮安溪三城隍、南鯤(魚昆)鯓(魚身)舊三王等都會前往昔日靠海的「王爺窟」,相迎的神明在「看到」這些客王紛紛抵達「王船碼頭」後,由於一整年不見,彼此相當懷念,所以顧不得船尚未靠岸,即衝下水去迎接

大紀元另外報導

布袋新塭嘉應廟是先民從大陸福建省晉江市東石鄉渡海來台所建,廟內供奉的主神「九龍三公」,是南宋忠臣魏天忠、父親魏國佐、祖父魏了翁3人。(嘉熙元年春正月乙卯,以魏了翁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

廟方表示,魏天忠是宋朝進士,南宋末年,魏天忠與陸秀夫擁護宋端宗趙 (上日下正)為帝,因元軍猛追不捨,端宗逃至九龍嶺,被元兵四面包圍,元世祖派使臣迫端宗飲下毒酒自盡。(明史:龍溪。東有岐山。西有天寶山。北有華封嶺,一名龍頭嶺。東南濱海,海中有丹霞等嶼。又東北有九龍江,亦名北溪,其上源出長汀及沙縣,流入縣界,歷龍頭嶺下,謂之峽中,至縣東出峽,為柳營江,又南有南溪流入焉。又東南為鎮門港,入於海。有柳營江巡檢司。又南有九龍嶺巡檢司。)

當時,守在端宗身旁的魏天忠,與端宗互換衣袍,代替端宗飲毒而亡,以此矇騙過元軍,端宗再由右御使護送突圍。魏天忠捨身護主的忠忱,被明太祖朱元璋追諡為「九龍三公」。

嘉應廟裡面的二尊是「九龍三公」與「尹王爺」。

魏天忠死後全身發黑,兩眼圓睜,立而不仆,當地百姓感其忠烈,將其葬於九龍溪畔虎頭山,並造「魏公墓」供人瞻拜,並於每年的農曆五月初四(魏天忠殉節日)祭祀九龍三公。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於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特追封其三代為「九龍三公」尊號,並敕建「昭明宮」奉祀。之後「九龍三公」成為福建泉州晉江十都東石仙跡境莆陽蔡氏玉井戶、珠澤戶、西霞戶及紫雲黃氏、聚書丁氏、蘆山蘇氏居民所虔誠奉祀的保護神。日後隨其子孫渡海來台建廟奉祀(台灣大百科)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耆那教 戒殺生 天衣 老鼠廟

有時候動物似乎比人更適合待在神聖空間中,也許他們更無心機,更無罪惡。

印度有一間老鼠廟,是耆那教的聖地,耆那教與佛教出現時間相當。在這裡吃老鼠吃過的東西,可以像吃拜拜的豬公肉一樣分享福氣。蘇東坡說過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也是一種悲憫情懷。

耆那教極度的反對殺生,也許他們是想要透過最惹人厭的老鼠作為修行的場域,這麼卑賤的動物都可以愛護,還有什麼不能呢?莊子說道在屎尿,似乎有異曲同工之處。

有位旅行者作了詳細的報導

老鼠廟,全名為卡爾尼‧瑪塔廟(Karni Mata Temple),是印度耆那教信徒(Jainism)重要的朝聖地,位於比卡納南方30公里外的小鎮丹斯諾(Deshnok。
在耆那教的傳說中,十四世紀時,一位算命師於喪子後,傷心的懇求當時據說是杜爾迦(Durga)女神眾多轉世化身之一的女祭司卡爾尼‧瑪塔,使其兒子復活。女祭司立刻去到陰間找死神亞瑪(Yama)幫忙,亞瑪斷然拒絕後,卡爾尼施法將其家族內所有的算命師後代死後靈魂都轉世到老鼠身上,直到這些靈魂在老鼠死後能夠轉世為人為止。不讓亞瑪折磨這些逝者的靈魂。(此故事有多種版本)
而其後人們為了不讓親人的靈魂轉世在老鼠身上後無家可歸,就為這些老鼠建造了卡爾尼‧瑪塔廟,而他們死後亦會化身成老鼠到廟裡生活。老鼠廟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有一篇文章介紹這位女神轉世者的事蹟

廟的名字是Karni Mata Temple,其實供奉的不是老鼠,而是女神杜爾加(Durga,象頭神的媽媽,濕婆的妻子)。Karni Mata的原名是Ridhu Bai,生於1387年10月2日。在6歲的時候,因為奇跡般的醫治好了她的姑姑,而被冠以Karni稱號(將為世界造福的意思),而Mata是印度教徒對女神的尊稱-媽媽的意思。Karni Mata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種種神跡使得世人相信她是女神杜爾加轉世。她於1415年結婚,但是不久就親手安排了把妹妹嫁給自己丈夫的婚禮,然后自己住到她姑姑的村子。從那裡,她帶著追隨者開始了流浪的苦修生活,期間發生種種故事,這裡不予贅述。 1463年,他的養子在水塘喝水的時候不慎溺水而死,她向死神Yama哀告,希望能使他起死回生,死神拒絕她的請求,她便握著拳頭憤而發誓說:從現在起,我的族人再也不會落入死神之手!他們死后的靈魂會暫棲在老鼠的身體裡,並隨著新生兒的誕生返回人身。

這裡有關於耆那教的介紹

耆那教主張命(精神)及非命(物質)的二元論,站在生氣論的立場,重視“命”為常住的靈魂,佛教則站在緣生論的立場,主張無我,否認有常住靈魂;耆那教以生天主義為解脫,佛教則以即現實出證涅 槃為解脫

耆那教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提倡裸體生活,後來分裂成兩個教派,天衣派和白衣派,前者繼承了裸體生活的習慣,後者改穿白衣。耆那教戒殺生,走路的時候要用拂塵把蟲蟻掃開。甚至走路都要帶口罩,生怕把飛蟲吸進鼻子或者吃進嘴裡。

虔誠的耆那教徒因擔心 傷害土壤中的生命而拒絕耕種。然而,耆那教也有極具爭議的一面,那就是認為絕食至死可加快轉世投胎。最近幾年,通 過絕食而死尋求重生的事例又有抬頸之勢。

有位旅行者親眼看到天衣派的村落與神職人員,也拍了許多珍貴的照片。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觀音還是觀自在

聞聲救苦的觀音菩薩信徒眾多,台灣的龍山寺就是奉祀觀音菩薩。據說起源於南印度。最近讀到廖肇亨先生寫普陀落伽山的文章,對於不忍去觀音的故事深感興趣。因為日本僧人慧鍔求得一神像於五台山,欲返日本而到此地舟不行,卜得神意,欲居此,世稱不肯去觀音。文章收入"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論文集,編者為石守謙與廖肇亨,允晨出版。今天看報紙,石先生被提名為中研院院士。

觀音的形象從男身變成女身的過程,古正美教授從轉身論的角度提出解釋。

從佛教思想史上轉身論的發展看觀世音菩薩:中國造像史上轉男成女像的由來

于君方《中國的觀音信仰》( 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śvara)深受嘆賞。

觀音與法華經普門品有很深的關係,聞聲救苦。而聲音本該聞卻用觀,與楞嚴經強調六根互用,耳根圓通有關。

據說翻譯作觀音是來自西域的經典,翻譯作觀自在是玄奘從印度經典中翻出。

自在當然是菩薩的自在,自在所以可以六根互用,可以觀求救之聲音。

觀音的音,應該是眾生的聲音。為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翻譯,令人好奇,讀到一篇文章,大致可以解惑,不過還是有不同講法。

觀音又有「現音聲」的譯法,有沒有可能「觀」是使動用法,使人得以觀,或是觀示之意。就像「聞道」可以是聽到並瞭解真理的意思,也可以是使人了解真理的意思。大乘起信論說:「圓音一演,異類等解」,菩薩演音,眾生解悟。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的这个‘闻’字,这里的闻指的是:出名, 被统治者重用。 (案:自己當統治者也可以,吾其為東周乎。)

“闻”应该是同样的意思。而且儒家学说所求的不是自己明白的私道,而是教化民众,实行仁政。 (取自

「聞」是聞於人,觀世音是使眾生觀菩薩之音,觀自在是使眾生觀菩薩的自在。

觀音還是觀自在? — 字形學與語源學之探討

此菩薩名稱的譯法在漢傳佛典文獻中可見到的約有四種: "光世音"、"觀世音"、"觀音"與"觀自在". 此名稱最早的漢譯為"光世音", 見於西晉竺法護所譯《正法華經》(約286年). 此後在南北朝時期, 姚秦的鳩摩羅什在其所譯《妙法蓮華經》中將此菩薩名稱譯為觀世音. 而漢傳佛典新譯的宗匠唐玄奘譯師則將其譯作觀自在菩薩. 在以上四種稱謂中"光世音"的叫法在歷史上已基本被淘汰. 同一菩薩名之所以有此眾多漢譯對應的區別是因為梵文詞源的不同. 這個名稱可能有兩種基本的梵文寫法, 分別是

avalokiteshvara 與 avalokitasvara

前者可分析為 avalokita + ishvara (梵文合音規則 a+i=e). 其中avalokita (ava-lok) 意為"觀", ishvara 意為"自在", 因此得出"觀自在"的譯法.

後者可分析為 avalokita + svara. avalokita 同上, svara 意為"聲音", 因此得出"觀音"的譯法;

又因為 avalokita 含有 lok 這一詞素, 由於梵文的歧義性, 也可以分析出 loka – "世間" 或"照亮(光)"的不同意味來, 因此可得出"觀世自在"、"觀世音"或"光世音". 其中"世間"意味的可能性似乎可從此菩薩的另一名稱lokeshvara (世間自在, 藏文vjig rten dbang phyug) 中得到佐證.

至於為什麼既有"觀世音"又有"觀音"的區別, 還有一種傳統說法認為是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 而去掉了"世"字, 因此"觀音"這一稱法較為普遍地流傳下來. 但這種說法的可靠性值得懷疑. 因為從上面字形學(morphology)分析可以看出, "觀音"的譯法應該是較"觀世音"更為精確, 似乎沒有必要借助漢文化的名諱現象來解釋.

玄奘譯師就是作第一種分析而認為舊譯錯誤. 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記》中說:「阿縛盧枳低濕伐邏,唐言『觀自在』,合字連聲,梵語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縛盧枳多』,譯曰『觀』,『伊濕伐邏』,譯曰『自在』。舊譯為『光世音』或『觀世音』,皆訛謬也。」 這裡, "阿縛盧枳低濕伐邏"就是玄奘對梵文avalokiteshvara所做的漢文音寫, "阿縛盧枳多"就是avalokita, "伊濕伐邏"就是ishvara, 而"低"就是反映梵文的合音規則: 多+伊=低 (ta+i=te).

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五:「舊譯觀世音,或言光世音,並訛。又尋天竺多羅葉本,皆云舍婆羅,則譯為自在。雪山以來經本,皆云娑婆羅,則譯為音。當以舍、娑兩聲相近,遂致訛失。」

聖像發光

法新社報導,馬其頓首都史高比耶的1間東正教教堂裡的聖像毫無來由地發亮。

神父馬里諾夫指出:「這真的是奇蹟,從聖像屏中間開始,金色非常明顯,這個現象一直持續。」聖像屏是佈滿聖像和宗教圖案的1 道牆。

教堂內的聖像和壁畫開始發光,好像有隻隱形的手在把這些圖像拋光。他說:「我今天早上開始觀察這個現象。有一半的聖像已經被擦乾淨了。一開始先是變紅,之後轉成金色。你可以看到這些聖像是從上到下地被清潔。」

全文網址: 教堂聖像發光 馬其頓信徒爭睹 | 國際萬象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019419.shtml#ixzz1rgGk6mEo
Power By udn.com

許多宗教的勝者都會發光,頭上有光圈或是眉間發光。光往往代表能量與聖潔,可以給黑暗的世界帶來光明,自己必須先擁有光明。

可是像老子就要韜光養晦,那些光如果去不掉,至少要藏起來。一般宗教大概很難接受這樣的聖人。

前兩天也報導有尊媽祖神像似乎與平常不同,信徒稱奇。那尊神像鬍子會長長,或者說有蝴蝶會定期來到神像旁邊,有些神奇的或是罕見的現象出現,可以增強信徒的信心。

有位學者研究觀音的印度起源時說道

Holt還從該經中舉出許多讚揚佛陀的辭彙,如“世界之光”(the light of the world)、“純淨如盛開之花”(pure as a blooming flower)、“照亮世界就像太陽照亮天空”(lighting up the world as the sun lights up the sky)等等,認為這些特徵正是後來觀音信仰的源泉。Holt還直接引用了《大事》中的一段文字,其中說到“他將變成全世界的眼睛,一束驅散黑暗的光,他將驅散處於不幸當中的人們的黑暗”

這樣帶來光明的神恐怕不只是觀音如此。

潑水節

隨著新移民增加,街頭也會出現一些新的宗教景象。例如潑水節

【林媛玲╱新北報導】一年一度的中和潑水節今登場,潑水節是緬甸與泰國傳統新年習俗,用意是去除前一年災厄並為來年祈福(取自)

旅行社介紹說泰國潑水節的由來是

每年四月十二日至十四日的宋干節也就是潑水節,是泰民族傳統的"新年",類似華人的春節,因而也是一年中最熱閙的節日."宋干"一詞出自梵文,意為"太陽運行到白羊座",而這一天剛好是四月十三日,再加上四月中旬正是泰國最炎熱的季節也是農閑季節,把它定為"宋干",人們歡渡一下節日,很符合泰民族的生活環境.因此宋干潑水這個風俗就一直延續至今.

  宋干節的來歷據說是這樣子的:有一富翁無子嗣,到河邊大榕樹下祭祀求子,遂得下凡仙童為子,取名護法童子.童子天資聰慧過人,會聽各種鳥語,預言天下事,(想起項橐這個神童贏過孔子的故事) 因而觸怒了仙師伽賓婆羅門和摩訶婆羅門.為了比個高低,仙師伽賓婆羅門出了三道題,限童子七日之內解答出,輸者將要被砍下頭顱.童子如期回答了問題.仙師就割下了自己的頭顱,讓七個女兒輪流捧托著,並說:倘若頭顱落地,人間將遭大火之災,若上了天空,世間..會閙旱災;若投入大海,海水會干涸.七仙女托住其父頭顱周遊彌山後,供奉在坎健陀都里山洞中.每年七仙女輪流前來將其父頭顱請出周遊須彌山.後來,拍威薩素甘神為此修建了一座水晶宫.眾神每年到宮裡聚會一次,分飲用蛟狀蔓藤泡浸過七次的水以作紀念,並將聚會的日子命名為"宋干節"也就是潑水節.

有個部落格個寫得很精緻

傳統的潑水節
三天各有不同的活動
第一天是Sangkan Long Day
意即將舊的東西,包括舊的棈神除去

在這天
最盛大的節目是佛像巡行,

第二天是Nao Day,
人們小心翼翼, 不說不吉利的說話

第三天是Phayawan Day
人們湧到廟宇祈求祝福
晚上 舉行Dam Hue儀式
年輕人為他們過去一年所作的不敬之事向年長的人懺悔
年長的人則會勸勉及祝福晚輩 並互贈禮物.

老子說水最接近道,善利萬物,居下不爭。管子水地篇說得更神

夫水淖弱以清,而好灑人之惡,仁也。視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滿而止,正也。唯無不流,至平而止,義也。人皆赴高,己獨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為都居。準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質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萬物之準也,諸生之淡也,違非得失之質也。是以無不滿無不居也,集於天地,而藏於萬物,產於金石,集於諸生,故曰水神。集於草木,根得其度,華得其數,實得其量,鳥獸得之,形體肥大,羽毛豐茂,文理明著,萬物莫不盡其幾,反其常者,水之內度適也。

水有淨化作用大概全世界都有此信仰,尤其是世界起源中央之地的水。服之難老,食之已病等作用廣為人知。

台灣各種神都會出廟門之外繞境,佛祖不知道有沒有繞境,不知道浴佛如何舉行,只知道各種繞境是以鞭炮來淨化的居多。過年野柳淨港,是讓神像下水,不過是神像淨化水,不是水淨化神像。媽祖繞境時有潦溪,好像也不是為了要淨化。

五穀王廟、客家、平埔族

要到4月25日了,這是五穀王廟的日子。

吉安五穀宮慶50周年 【聯合報╱記者江詩筑/吉安報導】

2012.04.15 03:29 am

花蓮縣吉安鄉五穀宮是在地居民的信仰中心之一,今年適逢建廟50周年將隆重慶祝,主祀五榖神農大帝的吉安五榖宮,見證早期客家人務農的辛勞,也是代表客家文化發展史的重要象徵。

五穀宮管理委員會表示,為慶祝五榖神農大帝第5297周年,今年的慶典活動的行事日程表規劃,農曆4月25日早上7點半出發恭迎五榖神農大帝,下午1點出發遶境。

全文網址: 吉安五穀宮慶50周年 明華園來酬神 | 基宜花東 | 地方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7028592.shtml#ixzz1s3SyHPCU

我有印象的是三重的大拜拜,有網友回憶當時熱鬧,至於目前蕭條的原因,有人說

後因當時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先生勵行十大革新政策,從此宴客習俗慢慢收斂減少,四月廿五日三重大拜拜的奉祀熱潮跟著消退,因此先嗇宮的香火亦跟著沒落許多

台北迎城隍也有類似的沒落原因。現在某地媽祖廟又因政治原因而大興,宗教實在不必與政治如此親近。

三重的五穀廟是從新莊頭前移過來的,新莊原有許多客家人,械鬥後移居中壢等地。五穀大帝與客家人關係密切,公館地區的人說

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會有五穀宮,奉祀五穀神農大帝,感謝祂四千年前嚐百草與教人播種五穀之功德。五穀宮不僅是客家人信仰的中心,也是客家人農忙之餘,迎神賽會或酬神演戲的地方。客家人習慣於農曆四月二十六日神農大帝聖誕與十月二十六收冬戲日,舉辦「祭聖打八仙」的活動,熱熱鬧鬧慶祝一番。

有些平埔族也祭拜五穀王,可是這只是表面而已,他們是祭拜自己的老祖

屏東縣潮州斷層這一帶地區的平埔聚落,除了高樹鄉的泰山(加蚋埔)及內埔鄉老埤外,都找不到公廨和老祖的祭祀,倒有許多神農大帝或五穀先帝的祭祀,譬如:萬金的「三皇宮」,其神明的千秋日是9月26日、老埤的「五穀宮」是10月15日、新厝(加瓠朗)的「先帝廟」是10月16日、佳佐的「三和宮」是10月16日、枋寮鄉內寮村的「神農宮」也是10月16日。
  該地區的神農大帝廟大都是平埔族祭祀老祖的「三面壁」,改建之後,「老祖」不是被廢,就是將它遷移他處。當地客家人稱神農大帝,不是稱為「老祖」,就是「先帝」,於是平埔族人奉祀神農大帝,只是借用該神祇的表象,其實對平埔族而言,依然信奉傳統的「老祖」;更奇特的是,當地神農大帝的千秋日,都不是漢人的農曆4月26日,而且祭祀時間也都選在傍晚舉行,如同平埔族傳統的「夜祭」。(資料)

虛無僧與尺八

虛鐸傳記

  遁翁曰。普化禪師唐人也。嗣釋教而三十八世。當世之一大智識也。在於鎮州。而自甘狂逸。振鐸遊於市。對人每曰。明頭來明頭打。暗頭來暗頭打。四方八面來旋風打。虛空來連架打。一日河南府張伯者聞此語。大慕禪師碩德。請從遊之。禪師不許。張伯嘗嗜管。及聞禪師鐸音。而頓(似乎可以在此斷句,表示頓悟)制管而摹之。恆弄其音而不敢吹他曲。以管為鐸音故。號為虛鐸。世以傳其家十六世。

  【師一日同普化赴施主家齋次。師問:"毛吞巨海,芥納須彌。爲是神通妙用、本體如然?"普化踏倒飯床。師云:"太粗生。 " 普化云:"這裏是什麽所在。說粗說細?"師來日又同普化赴齋。問:"今日供養何似昨日?"普化依前踏倒飯床。師云:"得即得。太粗生。"普化云:"瞎漢。佛法說什麽粗細。"師乃吐舌。

  師一日與河陽、木塔長老同在僧堂地爐邊坐。因說:"普化每日在街市,掣風掣顛。知他是凡是聖。"言猶未了,普化入來。師便問:"汝是凡是聖?"普化云:"汝且道我是凡是聖。"師便喝。普化以手指云:"河陽新婦子,木塔老婆禅。臨濟小厮兒,卻具一只眼。"師云:"這賊。"普化云:"賊!賊!"便出去。

  一日普化在僧堂前吃生菜。師見云:"大似一頭驢。"普化便作驢鳴。師云:"這賊。"普化云:"賊!賊!"便出去。

  因普化常于街市搖鈴云:"明頭來明頭打。暗頭來暗頭打。四方八面來旋風打。虛空來連架打。"師令侍者去,才見如是道,更把住云:"總不與麽來時如何?"普化托開云:"來日大悲院裏有齋。"侍者回舉似師。師云:"我従來疑著這漢。"

  普化一日于街市中,就人乞直裰。人皆與之。普化俱不要。師令院主買棺一具。普化歸來。師云: " 與汝做得個直裰了也。 " 普化便自擔去,繞街市叫云:"臨濟與我做直裰了也,我往東門遷化去。"市人竟隨看之。普化云:"我今日未,來日往南門遷化去。"如是三日,人已不信。至第四日,無人隨看。獨出城外,自入棺內,倩路行人釘之。即時傳布。市人竟往開棺,乃見全身脫去。只聞空中鈴響,隱隱而去。

虛無僧

讀到v. TURNER的儀式過程一書,提到通過儀式有三個階段,前後兩者皆為結構,中間的閾限階段則是使兩個結構階段順利通過的重要關鍵。書中說有些宗教教派會將此閾限階段常態化,不再回到任何固定的結構中去。虛無僧行乞四方,也可以說是此道中人吧。

指日本禪宗支派普化宗之徒。又稱虛妄僧、薦僧、菰僧、普化僧、莽蓾破裸、暮露、梵論、梵論子。因普化宗奉馬祖道一之法孫鎮州普化禪師為開祖,故普化宗之徒又稱馬聖。虛無僧不著僧衣,頭戴藺笠,口吹尺八(古代樂器,長一尺八寸,即簫管),頸掛袈裟及方便囊,行乞諸方。關於‘虛無’一語,有說系源自鎮州普化禪師‘明頭來明頭打,暗頭來暗頭打,四方八面來旋風打,虛空來也連架打。’的本則頌,另一說謂系源自楠木正成之孫正勝號為虛無,常吹尺八行游諸方,故名。

  虛無,有空之意,或謂人名。以普化宗之徒遊歷四方,到處住宿,枕於草席(薦)上,故借用虛無之意而稱虛無僧。在日本鐮倉時代即有虛無僧之名,應仁(1467~1469)之頃有僧朗庵,人稱普化道者,常吹尺八自娛,後住京都妙安寺,其弟子遍及全國。其後,流浪者、亡命之徒亦多從之,宗風一時頗盛,然弊端叢出。

建長六年,覺心攜張參之徒寶伏(法普)、僧恕(宗恕)、國作(國佐)、理正等四位居士返日。在紀州由良創建興國寺(原稱西方寺),於山內建普化庵,又稱廣 化庵,是為日本普化宗之濫觴,現今該地仍稱為普化谷,或風化谷。其後,該宗以金先派、寄竹派為主流,各以一月寺、明暗寺為主。其中,寄竹派盛唱‘尺八吹簫 禪’,其托缽僧行腳全國,弘揚‘明暗尺八’
 至鐮倉末期,浮浪之徒多能吹尺八,漸混入寄竹派。江戶時代,此宗已呈現浪人集團之型態;其時,幕府常以彼等作密偵,給予種種特權,並為之建立鈴法寺,由是權勢日張,弊端迭起。德川中期以後複衍生諸多流派,弊害更甚。
 弘化四年(1847),幕府禁斷特權優遇,至明治四年(1871)該宗更被廢止,宗徒多被編入民籍。後於明治二十一年,該宗宗徒會合,致力復興,遂獲准 再興伽藍,而於東福寺山內善慧院成立明暗教會,於由良興國寺成立普化教會,於京都妙光寺成立法燈教會,並恢復虛無僧之行腳。
 普化宗並無依據之經典,僅以‘虛無吹斷’為禪那至上之法,亦即藉吹奏方式而斷盡煩惱,了悟虛無之境地。(中國大概是以彈琴居多吧)

尺八的音樂極為動聽,台灣製簫名家曾經介紹過普化宗以及其尺八曲。

吹奏尺八一如修行的念經,心繫於曲中,一心不亂直至禪定。塚本先生說他每天吹奏約六小時,有一尺六至兩尺八不同的長短尺八,初吹時心雜亂,漸次到達定境。在口風上,明暗流採用鬆口風型態,嘴唇自然而不收扁,音色也比較鬆弛。

虛無僧的尺八本曲

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有像無廟的淡水大道公

淡水、三芝地區的福建同安移民,200多年前即有祭祀大道公(保生大帝)習俗,相傳早期淡水中田寮(忠寮)地區不平靜,先民迎奉大道公坐鎮祭祀後,果然風調雨順。

最初有8個聚落角頭爭相迎奉,每年輪流1庄,稱為「八庄大道公輪祀」,後來增加1庄變成9年1輪。這9庄分別是淡水街、中田寮、水梘頭、北新庄子、草埔尾、土地公埔、小雞籠、灰磘子、林仔街。

由於這些庄頭並沒有類似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的廟宇,大道公神像都迎回各庄頭爐主家中奉祀,形成全國唯一「無廟有像」、9年1輪的特殊信仰。

「過火儀式」,象徵著去除汙穢、增添神威。

全文網址: 大道公輪祀…今爐主交接 備點心攤 | 大台北 | 地方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7009647.shtml#ixzz1rCtnorlO

輪祀大家的負擔不會太重,每年都有廟會與流水席可以分享,如果大家都一起殺豬公,就會有找不到客人的情形。可是如果太多年才一次,也容易生疏。義民廟十五六年一次,雖說隆重,可是太久了,一生遇不到幾次。還好有地方性廟宇扮演較短期的腳色。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學甲大道公

這裡有少見的蜈蚣陣,維基百科有介紹

蜈蚣陣,亦稱蜈蚣棚、蜈蚣坪、蜈蚣閣,金門地區稱為蜈蚣座,為台灣與閩南廟會重要藝陣之ㄧ,係由適齡兒童扮演作歷史或神話人物,安坐於長條形的臺座上,由人力或裝上車輪行走。蜈蚣陣在民俗研究上,有歸類於陣頭者,亦有歸類為藝閣者,於各地廟會間定位亦有所不同。一般作蜈蚣造型,亦有採「龍頭鳳尾」造形者,則稱「龍鳳閣」、「龍鳳棚」、「龍閣」。因其具有濃厚的宗教性質,台灣南部常認為具有神性,稱其為「百足真人」。

自由時報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台江文化季大道公百年平安行腳昨天熱鬧登場,十九頂大轎、三千信眾鄉親徒步到下大道謁祖,來回共十四公里,迄今已持續了一百廿五年。

台江大道公平安行腳,昨天一早信眾、陣頭從海尾朝皇宮浩浩蕩蕩出發,人手一香,跟隨著大道公神轎穿越嘉南大圳、鹽水溪、五條港,來到府城西門路下大道良皇宮謁祖,香陣隊伍鑼鼓喧天,沿途信眾也設香案祭拜,十分熱鬧。

朝皇宮主委吳進池說,這一段台江府城平安行腳路線,為台江移民府城的拓墾之路,早年許多海尾鄉親到市區擔水肥、經營飼料店,因此,每年一到大道公生,都會在家門前設香案,迎接海尾大道公的到來。

自由時報記者楊金城/學甲報導〕主祀保生大帝的學甲慈濟宮上白礁謁祖刈香祭典,昨天早上啟程,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學甲香」今年逢四年一次的三天大遶境,「大道公」將遶經學甲十三庄,再依例於農曆三月十一日(國曆四月一日)至將軍溪畔白礁亭謁祖、請水火儀式。

昨天一早,市長賴清德擔任主祭官依古制行跪叩獻禮,祭儀簡單隆重,為學甲香揭開序幕。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天地之中

天地之中為最高點,有神異現象,有池,四河或八河流向世界四個或八個方向。

中國非真中國,這是很難接受的,如同老子比孔子先進一樣。

道宣《釋迦氏譜》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0/2041_001.htm通覽中天竺國。夏至之日方中無影。良是地中故也。此方雒南測影臺者。至夏至日終有餘分。故非大夏但名東夏也。承天聞此無以抗言。

四以水源徵之。竊以四海為壑水趣所極也。閻浮州中有大香山。即崑崙之別名也。此山獨高州中最極。山南有池。名阿耨達。此名無熱惱也。具八功德。大龍所居名為水府。方出一河以注四海。所以水隨高勢以赴下流。彼高此下中邊定矣。此土黃河源出於彼。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1/2088_001.htm《釋迦方志序》

三言時者。謂雪山以南名為中國。坦然平正冬夏和調。卉木常榮流霜不降。自餘邊鄙安足語哉。

四言水者。此洲中心有一大池。名阿那陀答多。唐言無熱惱也。即經所謂阿耨達池。在香山南大雪山北。居山頂上非凡所至。池周八百里四岸寶飾。正南當於平地地獄所居。故金剛座東僻至五千里。又池正南當洲尖處。其北當謎羅川即北。又當蔥嶺北千泉也。上空定約當北辰星。今望第五似如西欹。且天上一寸地下一千。千泉去京八千餘里焉。約天無一尺矣。其池北去缽露羅國減千里。東南屈露多國。西南罽賓國。各千餘里。然四海為壑水趣所極。故此一池分出四河。各隨地勢而注一海。故蔥嶺以東水注東海。達儭以南水注南海。雪山以西水注西海。大秦以北水注北海。故地高水本注是其中此居海濱邊名難奪。

舊約創世紀 

  • 在上主天主創造天地時,
  • 地上還沒有灌木,田間也沒有生出蔬菜,因為上主天主還沒有使雨降在地上,也沒有人耕種土地,
  • 有從地下湧出的水浸潤所有地面。
  • 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內吹了一口生氣,人就成了一個有靈的生物。
  • 上主天主在伊甸東部種植了一個樂園,就將他形成的人安置在裏面。
  • 上主天主使地面生出各種好看好吃的果樹,生命樹和知善惡樹在樂園中央。
  • 有一條河由伊甸流出灌溉樂園,由那裏分為四支:
  • 第一支名叫丕雄,環流產金的哈威拉全境;
  • 那地方的金子很好,那裏還產真珠和瑪瑙;
  • 第二支河名叫基紅,環流雇士全境;
  • 第三支河名叫底格里斯,流入亞述東部;第四支河即幼發拉的。
  • 上主天主將人安置在伊甸的樂園內,叫他耕種,看守樂園。
  • 上主天主給人下令說:「樂園中各樹上的果子,你都可吃,
  • 只有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那一天你吃了,必定要死。」
  • 列子 湯問第五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塗,謬之一國,濱北海之北,不知距齊州幾千萬里,其國名曰終北。不知際畔之所齊限。無風雨霜露,不生鳥獸、蟲魚、草木之類,四方悉平,周以喬陟,當國之中,有山,山名壺領,狀若甔甀,頂有口,狀若員環,名曰滋穴。有水湧出,名曰神瀵,臭過蘭椒,味過醪醴。一源分為四埒,注於山上,經營一國,亡不悉。土氣和,亡札厲。人性婉而從物,不競不爭。柔心而弱骨,不驕不忌。長幼儕居,不君不臣。男女雜游,不媒不聘。緣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氣溫適,不織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數,有喜樂,亡衰老哀苦。其俗好聲,相攜而迭謠,終日不輟音。饑惓則飲神瀵,力志和平。過則醉,經旬乃醒,沐浴神瀵,膚色脂澤,香氣經旬乃歇。周穆王北游過其國,三年忘歸。既反周室,慕其國,谮然自失,不進酒肉,不召嬪御者,數月乃復。管仲勉齊桓公因游遼口,俱之其國,幾剋舉。隰朋諫曰:「君舍齊國之廣,人民之眾,山川之觀,殖物之阜,禮義之盛,章服之美;妖靡盈庭,忠良滿朝。肆焿則徒卒百萬,視撝則諸侯從命,亦奚羨於彼而棄齊國之社稷,從戎夷之國乎﹖此仲父之耄,奈何從之﹖」桓公乃止。以隰朋之言告管仲,仲曰:「此固非朋之所及也。臣恐彼國之不可知之也,齊國之富奚戀﹖隰朋之言奚顧﹖」

    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媽祖可以不是林默娘嗎

     

    台中西屯萬和宮的媽祖據說是一位在神像開光時過世的少女附靈,每三年回家省親,所以有此遶境活動。自由時報報導:

    相傳萬和宮在清嘉慶八年(西元一八○三年)增塑一尊「老二媽」神像,正舉行開光點睛儀式,適有西屯大魚池(今西屯區西安里)少女廖品娘去世,魂魄飛往萬和宮,途中請託一位賣針線小販轉告其雙親勿傷心,並交代門前桂花樹下埋有龍銀,可取出花用,其母依其所指果然挖出龍銀,並趕至萬和宮探尋,竟見「老二媽」神像掉淚。

    西屯清靈宮透早來相迎

    由於廖女過世與「老二媽」開光儀式時間及諸多境遇巧合,鄉人深信「老二媽」為廖女附靈,自此,即有「老二媽」回娘家省親遶境活動,也被喻為全國唯一的本土媽祖「廖媽」。

    所以神像之內所附的靈可以不必是神本人。未嫁姑娘可以托庇於此,未始不是其福分,托庇於此而有靈聖,為鄉人崇祀,相得益彰。

    這幾天大甲媽祖繞境盛大與隆重,不只政治界染指沾光,媒體也頗為捧場,某國外政治勢力與地方政治人士關係密切,今天又說某省長來此地,神轎也去到某人服務處停駐,不知道這位媽祖作何感想。

    台北迎城隍歌曲來源

     

     

    台北迎城隍

    作詞:葉俊麟 作曲:葉俊麟(這是錯誤的)

    叮噹噹鼓聲做頭前 陣頭迎過來

    也有弄龍也有弄獅 滿街路鬧猜猜

    有一個田莊阿伯藏在人縫內

    頭抬抬 看甲嘴仔離西西

    啊 北部最出名的台北迎城隍爺

    男女老幼一直來 站在路旁排歸排

    相爭看熱鬧 你來挨我 我來推你 笑咳咳 笑咳咳

    滴搭搭鼓吹牽長聲 連續一直鬧

    七爺在前八爺在後 搖搖擺擺出風頭

    有一個鄉村姑娘生做白泡泡

    無采伊粉抹規面汗直流

    啊 全省最熱鬧的台北迎城隍爺

    嗄惜惜一頂神明轎 沿路搖搖弄

    信男信女手舉清香 一直拜心輕鬆

    有一個莊腳阿婆規身金鼕鼕

    頭黎黎嘴內祈禱多一項

    啊 大家最快樂的台北迎城隍爺

     

    大稻埕迎城隍仍和「艋舺迎青山王」、「大龍峒迎大道公」並列為台北市三大傳統廟會,今天媒體大幅報導大甲媽祖遶境,讓我想起上面引述的這首歌,專門為迎城隍而寫的歌。從小聽的是方瑞娥唱的版本,許多資料都說作詞與作曲都是葉俊麟先生,不過有人找出作曲是日本人遠藤實,以下網址附有日文歌詞。也有原曲原唱,比較慢,溫和。比較之下我很佩服作詞者可以將這麼複雜的場面寫出來而改造原曲的風格。這讓我想起了扛轎子稍等我那首歌,聽說也是日本曲。

    島倉千代子 - 祭の夜は
    作詞:関沢新一       作曲:遠藤実
    原盤:コロムビア SA-837(A面)
    1962年(昭和37年)5月發行

    霞海城隍的起源與械鬥有關,謝宗榮先生有很好的描述

    霞海城隍廟的建立與大稻埕街區的發展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日治時期大稻埕與艋舺、城內並稱為台北三街區,為北台灣最重要的商業聚落。不過相較於嘉慶年間就已相當繁華的艋舺來說,漢人移民在大稻埕的開拓歷史並不算長,遲至清咸豐元年(1851)才有林藍田從基隆移居來此,在現今的迪化街一段建造店鋪三間,成為大稻埕最早的店鋪。清咸豐三年(1853),原本居住在艋舺街附近「八甲庄」的「同安人」,在「頂下郊拚」械鬥事件中不敵「三邑人」(晉江、南安、惠安),就迎奉守護神霞城隍爺輾轉來到大稻埕定居,並在三年後創建了霞海城隍廟。

    隨後,由於歷史發展的奇妙因緣,清廷在咸豐十年(1860)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後簽訂「五口通商」合約,開放台灣的安平、基隆(淡水)為國際貿易口岸,並延伸到淡水河內港的艋舺。然而由於艋舺河港日漸淤積,加上爆發嚴重的排外風潮,英、法、德等國的貿易商就轉移其基地到當時才要開始發展的大稻埕,因而造就了大稻埕的百年風華,一直到戰後的五、六○年代,大稻埕仍是北台灣最重要的經濟、商業中心。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腦內啡

    宗教修行中常有極度愉悅的法喜狀態出現,莊子說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管子說浩然和平,鬼神來止。他們可能是在過程中產生腦內啡等神經傳導物質。

     1975年蘇格蘭的約翰‧休斯(John Hughes)及漢斯‧科斯特利茲(Hans Kosterlitz)首次發現有α(alpha)、β(beta)及γ(gamma)3種腦內啡。種種跡象顯示β腦內啡與疼痛的舒緩有密切關連,科學家也發現β腦內啡不僅能強化免疫系統來抵抗疾病,也提供一個讓癌細胞不容易生長的環境。

    以下這段文章寫得比較完整

    「靜坐能影響腦部活動,尤其大腦邊緣神經系統,新陳代謝、血壓、呼吸和心跳速率也隨之放慢,」班森在《鬆靜反應》書中說明,靜坐能抵銷人面臨壓力時產生的攻擊、逃跑反應,進入沉靜、安詳狀態。
    賓州大學神經學家發現,當進入深層冥想狀態,腦部運作並沒有關閉,大腦枕葉活動減弱,位於腦前面區域的額葉活動反而增強。額葉與人類智力活動有關。(發慧)
    哈佛醫學院精神科醫師賈克布利用腦電圖,追蹤記錄靜坐長達數月的受試者。這群靜坐者大腦頂葉活動逐漸降低,腦部產生更多θ(theta)波,θ波比入禪定後產生的α(alpha)波頻率更慢,達到更深層的放鬆。
    林口長庚神經內科主任朱迺欣解釋,一般人靜坐後腦內α波增加,從後腦擴散到前面區域,呈現清醒、寧靜的狀態。長期靜坐,容易出現更深沉緩和的θ波,有與宇宙渾然合一之感。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猶太教神秘主義主流

    班雅明是大家珍愛的思想家,此書作者與班雅明關係深厚,而且對他頗有影響。

    理性主義的哈希德,神秘主義的喀巴拉,兩條路線,一個融入歐洲,一個堅守傳統。

    以下這篇文章幫助我理解這本書,可是對於文中關於寓言與象徵的說法,不是很能肯定作者的歸納是否正確。印象中班雅明是主張寓言,與一班重視象徵的學者不同。彌賽亞式的救贖,破碎的片段,是此救贖發生的機緣,寓言是支離的片段。

    格肖姆•索倫:《猶太教神秘主義主流》

    塗笑非譯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孫向晨http://book.douban.com/review/1924846/

    ------------------------------------------------------

        國人對於本雅明(Walter Benjamin)、馬丁•布伯(Martin Buber)等名字早已耳熟能詳,隨著《猶太教神秘主義主流》中文版的出版,格肖姆•索倫,這個名字也終於在國人面前出現了。研究本雅明的人不會不讀索倫的《本雅明:關於一種友誼的故事》(Walter Benjamin: The Story of a Friendship);作為本雅明的“終身摯友”,索倫把《猶太神秘主義主流》題獻給早逝的本雅明;研究馬丁•布伯的人也不會不注意到索倫,對於馬丁•布伯投身的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和哈西德主義(Hasidism)的研究,索倫亦側身其間,與馬丁•布伯有著密切交往。而《猶太教神秘主義主流》的出版終於使索倫正式現身於中國的學術界。在這本六十年前出版的著作中規中矩的論述背後,其實大有深意。

      這本著作于現代猶太教神秘主義的研究有拓荒清理之功,索倫在該書的第一版序言中亦坦陳,該書乃其歷二十餘年的研究心得而成,在猶太教神秘主義陳跡遍野的史料中梳理出種種頭緒,“從而使猶太教宗教史上這一偉大的篇章(神秘主義傳統)的輪廓凸現出來。”(1)索倫的史料鉤沉功夫和在這一領域的拓荒者精神,使他贏得了猶太教神秘主義研究第一人的美譽。

      在全書最後一頁,索倫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當年猶太神秘主義者以色列•巴爾•閃(Israel Baal Shem)遇到困難時,就來到林中,點燃一堆火,在祈禱中冥想,於是他做成了他想作的事。一代人以後,拉比來到林中,不再點火,仍然祈禱,於是也做成了他想作的事。再下一代,只是來到林中,不再點火,不再祈禱,也完成了他想作的事。以後,人們非但不點火,不冥想,甚至不知林中的地點,但是人們“會講這任務如何完成的故事,講故事的人說,他講的故事與前三位拉比的工作有同樣效力。”(341)人們也許會說,由此可見神秘主義運動在猶太教中漸趨衰落。但索倫不這樣看,他認為這故事“反映了它(神秘主義)所有標準的改變,這是非常深刻的變化,最終奧秘中留下的只有故事,這就是今天我們自己的情況,或今天猶太神秘主義的情況。故事還沒有結束,還沒有成為歷史,它秘密的生命力明天會在你或我身上爆發出來。……在當前的激變中對猶太民族的促動是整個散居史中最為深刻的,談論命運為我們註定的神秘歷程――我個人相信有這樣的歷程――是先知的任務,不是教授的。”(342)索倫隱晦而自覺地作了這樣一個講“故事”的人。他在這段最後的文字中提醒讀者須在怎樣的背景下來解讀他的文本。1941年是該書首版發行,1941年對猶太人來說,更面臨著史無前例的災難,作為“講故事的人”,索倫所作的不單單是學術的探索,對於猶太教的神秘主義,他更是承擔薪盡火傳之責。那麼,問題是何以要延續這種傳統?

      自法國大革命以後,猶太人在歐洲走出猶太隔離區,更享有公民的權利,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猶太人自我認同的危機,對於這個沒有祖國的民族來說,當隔離區消除後,猶太人進入西方世界是否意味著放棄了猶太的特性?是選擇同化?還是保有猶太的特性?猶太人面臨選擇。許多猶太人象馬克思的父親一樣,選擇了同化,歸化基督教文明。在學理上如何使猶太教與歐洲文明相協調成了近代以來猶太學人的使命。與之相應的另一傾向是理性主義,菲洛(Philo of Alexandria)以後,猶太教中就存在這種理性化的傾向,而摩西•孟德爾松(Moses Mendelssohn)則是德國啟蒙哲學中這種猶太理性主義的肇始者。赫爾曼•科亨(Hermann Cohen),新康得主義馬堡學派的創始人,在退休之後,埋首猶太哲學,寫下了《源自猶太教的理性宗教》這部猶太哲學的巨著,試圖把猶太教納入西方近代理性化的歷史進程,科亨成了現代猶太教理性化的代表。這就是索倫思索猶太教神秘主義時面臨的大背景。對於那些具有堅定希伯來傳統和信仰的猶太人來說,如何面對啟蒙和現代世界的侵襲,是最大的問題。

        索倫在生活上和學理上都對此作出了回應。作為德國的猶太人,索倫1923年便從德國移民巴勒斯坦,堅定其猶太人的身份。他曾有《從柏林到耶路撒冷》(From Berlin to Jerusalem)一書,記述早年的經歷。在學理上,索倫堅決反對猶太教理性化傾向。他認為這種進路貌似使猶太教融入現代社會,而實質上是猶太教的覆滅。而此時理性主義的歐洲也正面臨危機,走向災難。在此背景下,索倫另闢蹊徑,集一生之精力,重新發揚猶太教中的喀巴拉(Kabbala)傳統,即神秘主義傳統,認為這才是猶太之真精神,這才是猶太教的真正特質。和那種與歐洲基督教文明同化的猶太人不同,索倫認為只有堅定猶太精神才能批判地面對現代世界的來臨。在《猶太教神秘主義主流》中,索倫回顧了從早期默卡巴(Merkabah)神秘主義一直到十八、十九世紀興起的哈西德主義,分析了猶太神秘主義在歐洲各個歷史時期的表現。這樣,猶太教神秘主義在現代第一次得到了如此系統和清晰的表述,這也構成了此書的主幹內容。同時,索倫也不忘提醒讀者:“對我們過去的討論,能有益於我們的將來。”

      真正說來,要把握索倫思想,把握其作為“講故事的人”的真實意圖,並不在於弄清神秘主義各流派間的聯繫,而在於索倫對於猶太教神秘主義思想所作的闡釋。故該書的第一章“猶太教神秘主義的一般特徵”尤其值得注意。

      可以這麼說,索倫對猶太教神秘主義特徵的勾畫一直以猶太教的理性化為背景。當索倫要探討作為猶太教神秘主義傳統的“喀巴拉在我們民族中獲得巨大成功的秘密是什麼?…而與此同時理性的猶太哲學卻不能獲得它孜孜以求的霸主地位?”時,實際情況是,猶太教的理性化是當時的主流,而猶太教神秘主義卻鮮有人提及。索倫畢一生的精力來扭轉這種狀況,則絕不僅僅是為了一個學理上的問題,它決定著猶太人將以什麼姿態面對歐洲現代的文明。

      在我看來,猶太教的理性化,或者說猶太哲學與猶太神秘主義思想的最大區別在於索倫對於兩種思維方式的區分。索倫批評“哲學家只有把猶太教這一具體的實在變成一堆抽象的公式才能進行工作。對他們來說個別現象不是哲學思辨的物件。相反,神秘主義者不會用將一切寓言化的方式毀掉活生生的宗教敘述的實質,……他們的思維方式本質上是象徵方式。”在此,索倫將寓言化的解釋與象徵以某種方式對立起來。菲洛以來,喻意解經法成了猶太教理性化的的通則,基督教神學的建立和發展亦深受影響。通過寓言化的方式將宗教的表像語言轉變成哲學的理性語言,從而使哲學從宗教的具體實在中抽象出來,達到普遍的真理。但是索倫認為,通過這種理性主義的寓言化方式,哲學並沒有從猶太教中汲取真理而是丟失了真理,相反只有神秘主義的方式才能揭示真理。索倫將猶太教神秘主義的思維方式界定為“象徵方式”,象徵與寓言不同,寓言把具象的實在與普遍的理性概念相對應,而“象徵”在於揭示哲學所無法把握的東西。“隱秘和不可表達的實在在象徵中被表達出來。”甚至“象徵‘標示’著無,與無交通,使表達之外的某物成為透明的。”這正是索倫推崇猶太教神秘主義的根本緣由。他認為猶太教的特質是以某種不可言說的東西為基礎的,而理性主義的猶太教喪失了這基礎。通過神秘主義可以幫助我們把握無法把握的東西,表達無法表達的東西,言說無法言說的東西,從而使不可見的成為“可見的”;索倫稱之為“悖論”,然惟有這種“悖論”才能將理性化的猶太教遺忘的不可見東西保存下來。當然,對於這種不可言說的基礎,只有在神秘主義的具體狀況下才能領悟,但藉此索倫要表明猶太人並非臣服於歐洲的理性文明,臣服于現代文明,猶太人保有自己的特質,保有據此批判西方文明的權力,保有獲得拯救的途徑。所以,索倫的這部著作決不是如書名顯示的那樣,是平淡無奇的教科書式的著作,而是擔負復興猶太精神的使命。對於索倫究竟是一位嚴肅客觀地研究猶太教神秘主義傳統的歷史學家,還是一位打著歷史文獻學幌子的現代猶太教的秘密神學家,在學界中向來具有爭議。從另一方面講,這也正是索倫的魅力所在。

      現在,我們也許能夠理解何以索倫把這本著作題獻給本雅明。這不僅是因為本雅明在此前一年,死於逃避納粹迫害的途中,更因為這是對他們共同問題的回答。索倫原本從事數學研究,在經過一番鬥爭之後,1919年,最終決定轉向神秘主義研究,而本雅明是首先與他分享這一轉變的人。他們都是講德語的猶太人,處於猶太世界與現代世界之間,同樣面臨作為猶太人如何回應現代世界進逼的問題,本雅明的武器是美學,是德國浪漫主義傳統;而索倫埋頭於猶太教神秘主義。從某種角度講,這本著作正是對本雅明問題的索倫式回答。

      猶太思想在20世紀異常活躍,擺脫了歐洲對猶太人的隔絕之後,猶太人一直在尋求自身的定位。在政治上的表現是猶太複國主義,在精神上則顯得更為豐富。無論索倫對於科亨的猶太教理性化多麼不滿,這畢竟是現代猶太教的一個方向,以後萊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又從現象學的路徑來闡發猶太精神。對猶太教精神實質的解讀,在猶太思想家中也有不同看法,羅森茨維格(Franz Rosenzweig)、萊維納斯強調律法,而布伯、索倫則在神秘主義中尋覓。與布伯側重哈西德主義不同,索倫更強調喀巴拉傳統。即便是對喀巴拉傳統的解讀,也有不同的看法,若要消除索倫對於喀巴拉傳統的一家之言,我們也不妨看看Moshe Idel的《喀巴拉:新視角》(Kabbalah:New Perspectives)作為對索倫的校正。

      一本著作不經意地出版,一個名字悄悄地出現,但問題往往並不簡單,它意味著一片陌生天地的展現,一種新精神的激越。一切還有待人們去探索,去發掘。

     

    有人在討論電影時也可以發現其中的神祕主義,而且寫得很好。

    回到猶太教神秘主義。愛因斯坦雖然對量子力學貢獻多多,但他反感量子力學,他希望的是找到確定的方法來解釋宇宙,他說“上帝不擲骰子”。但是誰有能力知道 上帝愛幹嘛呢?神秘主義的出現本身,就是與偶然性相對應的。這些偶然性,使得我們的日常經驗變得虛弱無力,不得不把他們的出現歸功於上帝的意志,而要去尋 找這些事件的答案,卻是徒勞的,因為人格怎可理解神格呢?影片中的小拉比(拉比是猶太教中的傳承知識者)勸說Larry換個眼光看世界,大拉比卻勸說他把 諸事拋諸腦後。顯然大拉比法力更高,他知道事物的複雜性和偶然性,與其詳細地探究每一隻“薛定諤貓”,不如任其發展,因為我們的探究只會讓事物遮蔽其本來 面目。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以頭生、初獲動植物獻神

    將首子殺死,原因是什麼?有些地方以為是群婚時代無法確定首胎是否為自己的血親,所以如此。

    可是有些地方認為處女是可怕的,婚前須先破處,這樣還必須殺首子嗎?

    在植物與動物方面,首批收成之作物與牲畜,必須獻給神。人的殺首子以祭,是否也是如此呢?

    秋祭曰嘗,嘗者薦新物於宗廟,嘗百物也。以前人說基於孝,祖先未食不忍食。我們看到后稷誕降嘉穀,穀物是他從天上帶來的賞賜,收成之後先獻給天,很合理。現在人類學透過比較研究,講法就不一樣。任聘說:

    俗以为神鬼是能够影响到人们获得食物的多少的。农业、狩猎、捕鱼等生产活动常常与宗教、祭祀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些独特的饮食习俗。过去,人们在获得丰收或捕猎到食物后常常是先祭祀祖先神灵,感谢神明的保佑,然后再自己食用。《礼记少仪》云:“未尝不食新。”疏云:“尝谓荐新物于寝庙也。未尝则人不忍前食新也。”

    佤族习俗,不举行迎谷神、棉神、小米神和瓜神的仪式,就禁忌吃食任何新熟的庄稼和瓜果;景颇族认为谷子是有灵魂的,打俗时谷魂被吓跑了,必须举行叫谷魂的宗教仪式把谷魂再叫回来,这样谷子才能吃;

    鄂温克族打住鹿、犴、狍子,当日不能吃其舌,也不能切断其食道。宰杀时忌切断或弄破野兽的阴物。内脏忌食,只吃肉。吃肉时要举行祭火、祭神的仪式活动,喝酒时也必须先献祭佛神和“白纳查”(山神爷);

    藏族、佤族等民族喝酒时要用小拇指从杯里醮一点儿,洒向空中或地上,表示敬献神灵,然后才能自饮。

    这些都是为饮食而举行的祭神活动和敬神的仪礼,以表示酬谢敬奉神明的心意。否则,不敢擅自饮食,或者以为擅自饮食后,神灵佑,将来不能获得新的、更多的食物,会遭受饥荒灾祸。

    墨子·節葬下》:「子墨子曰:……昔者越之東,有駭冰國者,其長子生則解而食之,謂之宜弟」

    《韓非子.二柄》:「桓公好味,易牙蒸其首子而進之。」

    西漢京兆尹王章漢成帝說:「羌胡尚殺首子以蕩正世,況於天子而近己出之女也”。意思是少數民族的人妻生第一子,不能確證是親生的,便殺掉並煮而食之。

    又如《馬可·波羅遊記》載:「此地之人無有娶處女為妻者,據稱女子未經破身而習與男子共寢者視為常俗,凡行人經過該地,老婦攜其室女獻之外來人……事後無償還于老婦,但必須以一環或一小禮物贈之,比其成婚時出示於眾,證明己曾與人共寢,贈物越多,越表示優良,尤易嫁人。但一旦結婚以後,便不許再與别的男人共寢。」

    賤民

    賤民有很多種職業,處理屍體與排泄物等不潔之事者往往是賤民的工作。理髮師、製作皮鞋與鼓的,也都算在內。

    在印度北方,贱民出门要敲鼓告诉别人他们要来了。连贱民的影子也被认为是“不洁净”的。在南方,婆罗门要求贱民与他们至少保持20米的距离。如果贱民的影子不小心落在一个婆罗门的身上,那个婆罗门要经过繁琐的洁净过程。

    名字就叫「拾糞者」 印度階級悲歌

    多數時候都會滴在她的頭上,查帕嬪(註)說,但季風來臨時更慘。下雨時,蟲會倍增。不過,她每天還是會起床,走路到主人家,徒手撿拾糞便或用罐頭片把糞便刮進籃子裡,再把籃子架在頭上或肩膀上,扛到最近的廢棄物棄置場。她沒有口罩、手套或任何防護衣物。拿到的薪水很微薄,有時甚至沒有。她經常性地罹患痢疾、梨形鞭毛蟲及腦膜炎。她做這個工作,是因為三千年來的社會制度要她這麼做。(註:Champaben,人名,小寫又做「拾糞者」。)

    在生命之初,梵天創造了四大種姓階級。從嘴巴而生的是「婆羅門」,擔任祭司、教師與知識份子。從手臂而生的是「刹帝利」,擔任戰士與統治者。從大腿而生的是「吠舍」,擔任行政官員、官僚與商人。從腳而生的是「首陀羅」,是農民與平民。四大種姓內還有上千種細部分類,各與其傳統職業相伴。合在一起便是至今仍深深影響現代印度的印度教種姓制度。人權觀察組織在《殘破的人》報告中稱種姓制度為「世界流傳最久的社會階級制度……依據儀式的純潔性組成的複雜社會群體。」確實相當複雜,視各區域及宗教詮釋而有所變化。但是全印度有個共通點:在種姓制度之下還有非種姓階級——受污染且不可接觸的賤民。他們被稱為賤民,因為他們要處理人類的糞便。

    他們過去被稱為bhangi,這個字是由梵文「降級的」及印度文「垃圾」所組成。今日印度稱他們為「設籍種姓」(Scheduled Castes),但運動人士偏好稱「達立人」(Dalits),意指「降級的」或「受壓迫的」,但沒有bhangi的負面涵義。多數現代印度人已經不再遵從種姓職業。跨種姓婚姻更多,流動性更高,比過去都還要自由,但是種姓之外的賤民還是賤民,因為他們仍是負責鞭打動物、焚毀屍體、移除排泄物的人。查帕嬪則是賤民中的賤民,連鞭打動物及焚毀屍體的人都不如,因為她是safai karamchari。按字面解釋為「清潔工」,但譯入英文通常是「人力拾荒者」,在英國人統治印度期間這個名詞更加普及,非但沒剷除還更加延續了這種習俗。這種拾荒完全不具原有的意義。不是撿拾廢棄物或再度利用。查帕嬪不是回收也沒獲得什麼。她移除穢物,也因此被視為穢物。

    在印度,大約有四十萬至一百二十萬名人力拾荒者(視統計數據者而有所不同)。僱用單位包含私人家庭、市政單位、軍隊營房及火車營業單位。他們的工作內容是糞便出現在哪裡就要清理,不管是鐵軌上或堵塞的下水道裡。多數時候,他們負責淨空印度的乾式廁所。廁所通常是指在地上有個容器能裝排泄物,但乾式廁所往往沒有容器。通常是兩塊磚頭,按蹲坐距離分開擺在平地上。沒有坑洞。附近可能會有水道或水溝,但那還算奢侈。公用廁所通常沒有門、沒有隔間,也沒有水。目前印度仍有多達一千萬間乾式廁所,而這種廁所之所以仍存在,應該是因為還有查帕嬪等人願意打掃。

    拾荒者從孩童時期便開始拾荒,他們會一直拾荒到死,再由他們的孩子接手。查帕嬪的婆婆岡佳嬪七十五歲了。她拾荒了五十年。在鄰近的一個村子裡,我認識了涵莎與她的十歲女兒米娜。米娜已經瞭解母親的工作內容,因為她得在母親生病或懷孕時代班。多數人力拾荒者都是女性,因為她們嫁入這一行而別無選擇。人力拾荒者階級的男性時常在事前掩飾自己的職業直到對方來不及反悔,然後便能酗酒逃避骯髒的工作,因為有妻子可以接手幫他們做。

    私人聘僱的拾荒者通常每間房子每個月可領到五盧比(大約十分錢)。市政日工資是三十盧比(不到一美元),但拾荒者經常接連數個月領不到錢。

     

    一則新的報導

    夫家沒馬桶拒出嫁 印度新娘掀馬桶革命

    (法新社)

    印度馬德雅省婦女納瑞去年五月嫁到夫家後,發現夫家連一個馬桶都沒有,她因為不肯露天解決內急,毅然返回娘家;沒想到此舉導致村裡掀起「馬桶革命」,還為她贏得一筆意外之財。據報導,村裡其他女性早因如廁不便苦不堪言,納瑞成為她們的偶像,讓她們勇於向夫家爭取蓋廁所。為獎勵納瑞的「大膽」,提倡普及衛生的印度非營利團體「蘇拉布國際」,十九日在新德里頒發一萬美元(約二十九萬五千台幣)獎金給納瑞。印度最新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印度十二億人口中,家裡有電話的比有廁所的多。(圖︰法新社/文︰國際中心)

     

      为了养家糊口,45岁的萨拉做着两份营生。因此,他每天不得不一大早就起床,匆匆赶往沙哈伯普尔集市上的修鞋摊。集市上林立着大约30家店铺,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萨拉因此得了个“修鞋匠”的绰号。他的另一份工作则是剥死牛死羊的皮。每天,他都会蹬着脚踏三轮车拉来动物尸体,将皮剥下来,然后把尸骸扔给周围的野狗。他将剥下来的皮粗略地初步处置一下,就将皮和骨头出售给当地一名交易商。这样他每月可以挣到500卢比(约合11美元)至 1500卢比。 
      萨拉家族从事皮革制造工作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印度教规定他的家族从事这一行当。萨拉家族属于制革种姓——印度历史上数十个从事卑贱或“不洁”职业的种姓之一,并因此被视为“不可接触的人”(“贱民”)。最初有五分之一的印度人被划归这一群体。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久即宣布取缔种姓制度。然而,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印度乡村,种姓等级依然森严,尤其在印度北方广袤肥沃的恒河平原上更是如此。 

    萨拉的妻子苏什拉则从事另一项“不洁”工作——给村里的产妇接生。这或许有些令人奇怪。然而,保守的印度教徒蔑视为他们的孩子接生的妇女。这是因为,接生婆会接触胎盘。 

    然而,在沙哈伯普爾村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下卻也有一個超越種姓鴻溝的例外,包括許多穆斯林和印度教男子在內甚至都很享受這一例外。據說,只要幾盧比 或者幾把米,他們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要求與“達利特”婦女ML。而這一切通常發生在日落時分,村民們成群結隊地到田野裡清洗時。在一次調查中,高達40%的 非“達利特”男性對這一遠古傳統表示支持。而據薩拉介紹,在蘇什拉的青春美貌消逝前,他幾乎夜夜生活在恐懼中——醉醺醺的派特爾青年男子在他的茅屋外不停 地大喊大叫,向蘇什拉求愛。
      所有這些現狀不禁令人回憶起了印度“賤民”領袖安貝德卡抨擊村莊的名言。安貝德卡責問道: “除了地方主義的巢窟,愚昧無知的洞穴,心胸狹隘和地方自治主義之外,村莊究竟有何益處可言?”安貝德卡為1949年印度憲法起草委員會主席,被尊稱為 “印度憲法之父”。與之形成顯明對比的是,聖雄甘地卻認為村莊是印度理想的社會單元。

    維基百科的看法比較中性:

    如果說種姓制度的核心觀念是潔淨與不潔,種姓的實際運作則呈現「集體性」與「階序」的特徵。這些特徵意味種姓並非一成不變的體系,而是深具包容性與彈性的社會制度。

    種姓制度並非一套絕對的社會階層,而是藉由許多不同的標準建立起來的一套相對階序,這些標準諸如:是否吃素、是否殺牛以及是否接觸屍體等等……這些標準背後的核心概念是一套「潔淨與不潔」的價值觀,然而該價值觀卻受到實際生活中的權力關係影響。為此,古代印度的婆羅門發展出一套稱為「瓦爾那」的分類架構,作為解釋並簡化整個制度的方式。因此,這兩套思維方式大致構成整個種姓制度的主要概念。

    image

    印度伊斯蘭

    印度除了主流的印度教之外,伊斯蘭教也頗有地位,並且對印度教產生許多衝擊,造成印度教的改變。往一神教形式演變,虔誠派發展。

    以前佛教注重平等與無我的思想影響了印度,伊斯蘭也是用平等挑戰了印度的種姓制度,但是附加了一神的虔誠感。屈服順從的角色加重了。

    賤民不再累世修行以求轉生到較好的種姓,而是改宗皈依到伊斯蘭。

    以下找了一些資料補充了解。主要來自維基百科。

     

    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由於印度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印度已經超過印尼,成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國家。伊斯蘭教是在西元8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印度的,西元10世紀後,北印的大多數王朝統治者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特別是莫臥兒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當多的伊斯蘭教建築。作為外來宗教的伊斯蘭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導致了一系列的宗教衝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時造成了宗教仇殺的慘劇。在現代,印度這兩個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伊斯蘭教在西元8世紀初傳入印度。在此後的年代,伊斯蘭教對豐富和加強印度文化貢獻很大,不僅形成了印度北方古典音樂(印度和中東元素的合併),而且鼓勵烏爾都語(印地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合併)豐富傳統之宗教與世俗文學。泰姬陵和其他陵墓是莫臥兒王朝的禮物。2001年,印度有1億3000萬穆斯林,最集中的地方是喀什米爾、喀拉拉邦、西孟加拉邦、阿薩姆邦和恒河平原一部分。恒河平原上的北方邦是穆斯林最多的一個邦。

    印度穆斯林分兩種,一種是移民叫阿失拉甫,一種是本土皈依者。阿失拉甫頭兩者是阿拉伯人,後兩種是普什圖人與蒙兀兒人,本土皈依者是賤民與首陀羅佔絕對多數。

    蒙兀兒帝國(Mughal Empire,1526年-1858年),是帖木兒的後裔巴卑爾南下入侵印度建立的帝國。「蒙兀兒」意為「蒙古」。在其全盛時期,其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印度次大陸,以及中亞的阿富汗等地。該帝國的官方語言是波斯語,但是統治者是有察合台汗國的蒙古貴族血統的突厥人,信奉伊斯蘭教。

    巴卑爾逝世後,其子胡馬雍在1540年為蘇裡王朝的舍爾沙戰敗,被逐出印度,但是他隨即重整兵力,於1555年乘蘇爾王朝內亂之機捲土重來,恢復了帝國。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一直到第六任奧朗則布統治時期是蒙兀兒帝國的全盛時期,帝國的疆域經過逐步的不斷擴張而達到頂峰,經濟繁榮。奧朗則布皇帝駕崩後,蒙兀兒帝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逐步緩慢,處於不斷衰退之中。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爆發之後英國擊敗西帕衣團,並徹底毀滅已經有名無實的帝國,直接統治印度。

    19世紀末,印度穆斯林中出現改良主義運動和不同的思想派別,最為著名的是阿利迦運動、艾哈邁迪亞運動、秋班德復古派。1906年“全印穆斯林聯盟”成 立,它與國大党聯合反對英國殖民統治,推進民族解放運動;後因政治分歧,“穆盟”於1932年提出“兩個民族”理論,號召創建獨立的伊斯蘭國家。1947 年8月印巴分治,大部分穆斯林上層人士和中產階級移居獨立後的巴基斯坦,留在印度的除少數王公貴族外,多是處於最貧困階層的農民和城市貧民。90%以上的 印度穆斯林屬於遜尼派,另有少數屬於什葉派和蘇菲派。

    在伊斯蘭教一神論、宗教平等和積極進取等思想的衝擊下使大批下層印度教徒改信了伊斯蘭教。這樣就推動了印度教改革運動——虔誠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出現了 像羅摩奴闍、羅摩難陀、格比爾、納那克等這樣一些著名宗教改革家。

    虔誠運動的目的在於保護印度教和克服社會弊病。這個運動原起源於南方,後逐漸普及到全印 度,並對中世紀時代印度的精神和社會生活產生了有力的影響,羅摩奴闍為此起了重大作用,他死於西元1137年。羅摩難陀為羅摩奴闍學派的信徒,大約生活在 14世紀的最後25年和15世紀的上半期。他把“虔誠運動”從南方傳到北方,“宗教儀式的簡化,以及傳統的種姓條規的自由主義化是羅摩難陀對當代宗教問題 的解決所作的最重要的貢獻。”

    格比爾是中世紀印度著名的改革家,他生活在15世紀。有人說:“格比爾寫下了一切教派都能接受的著作,而且,如果閱讀時不懷 偏見,它是有利於全人類解放的。”他認為“種姓規則以及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清規戒律都毫無價值”。在宗教領域內,他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團結作了不懈地努 力。他抱撼地說過:“印度教徒向‘羅摩’呼籲,伊斯蘭教徒向‘拉希曼’呼籲,但雙方互相殘殺,誰也不理解真理。”納那克是位改革家,又是錫克教的創始 人,有人說他並不企圖毀滅舊秩序,而只是想改革它,使它適合當時的需要。他得出了“沒有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結論。

    對婚姻的影響

    印度教徒為了保護自己的宗教,有關種姓的規定比以前更加嚴格和繁瑣起來,在婚姻方面尤其如此。當時的穆斯林統治者們想霸佔印度教姑娘為妻, 甚至想同印度教寡婦結婚,這當然遭到印度教徒的強烈反對。於是,他們為了保護自己,想出了四種辦法:第一,實行童婚。降低女孩的結婚年齡,婚齡下降到8— 9歲。不僅如此,“指腹為婚”也應運而生,甚至流行起來。第二,在高級和中級種姓中戴面罩的習俗流行起來,以便不讓人看到自己的面孔,尤其避免同穆斯林發 生聯繫,這樣,就杜絕了與穆斯林結婚的可能性。這種習俗流行的結果,除富人家庭外,使印度教女子的教育受到了影響。第三,對寡婦再婚作了嚴格規定。為使規 定更加有效,在規定中還附加了一些宗教和道德色彩。結果,限制寡婦再婚的規定對高級種姓的人起到一些作用,但對低級種姓的人效果不大,他們不理那些規定。 第四,大力宣傳寡婦為夫殉葬。並把這種做法視為最大的貞節和最高的美德,這種做法一度蔓延開來。

    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天文與宗教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兩者都與宗教有關。國家的領導者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當性,可以用能力,卡里斯馬支配。可以營造一些神聖建築來凝聚人民,周公營建洛邑,找到天下之中。秦始皇的宮殿群模仿星象,渭水比照銀河,牽牛織女在兩邊,定期要交會。小南一郎的精采研究告訴我們許多不為人知的線索。

    秦 代建于 長安 附近 渭水 上。 漢 代於其兩側增建東西二橋,因又稱 中渭橋 。 唐後毀。《三輔黃圖·咸陽故城》:“ 始皇 窮極奢侈,築咸陽宮,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宮,象帝居。 渭水 貫都,以象天漢; 橫橋 南度,以法牽牛

    《黃圖》曰:「始皇造渭橋,鐵鐓重不能移,乃刻石作力士孟賁像祭之,鐓乃可移動,今石人在。」 

    《三輔舊事》云:「秦造漢承秦制,廣六丈三百八十步,置都水令以掌之,號為石柱橋。」

    馬雅文化預言今年是世界末日,他們的金字塔展現了天文學上高超的知識。

    庫庫爾坎金字塔位於墨西哥大學城以南的庫庫爾坎(Klkucan),是瑪雅文化前古典期晚期(西元前800年——西元前200處)中部高原文化的重要文化遺址之一,“庫庫爾坎”的原意是“舞蹈唱歌的地方”,或表示“帶有羽毛的蛇神”。

      它是在西元前500年——西元前475年建成的,那時這裡居住院著從事農業的的納瓦人,他們在這裡興建了幾座舉行宗教禮儀的大建築,被叫做“金字塔”。“庫庫爾坎”金字塔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早期墨西哥金 字塔是一座用土築成的九層圓形祭壇,高29米,周邊各寬55米多,周長250米左右,最高一層建有一座6米高的方形壇廟,塔的四周各有91級各階,所有的 臺階加上頂層正好青蛙明瑪雅人一年的365天,臺階的兩側寬達1米的邊牆,北邊牆下端,有一個帶羽行的大蛇頭石刻,蛇頭高1.43米,長達1.80米,寬 1.07米,蛇嘴裡吐出一條大舌頭,頗為獨特,在每年春分,秋分這兩天的下午,金字塔附近就會出現蛇影奇觀:在太陽開始西下的時候,北邊牆受到陽光照射的部分,從上到下由筆直逐漸變成波浪形,直到蛇頭,宛如一條巨蟒從塔頂向下爬行,由於陽光照射的關係,蛇身有7個等腰三角形排列成行,正好像蟒背的花紋,隨著太陽西落,蛇影漸漸消失,每當“庫庫爾坎”金字塔出同蛇影奇觀的時候,古代瑪雅人就歡聚在一起,高歌起舞,慶祝這位羽毛蛇神的降臨。

    庫庫爾坎金字塔高約 30 米,四周環繞91 級臺階,加起來一共364級臺階,再加上塔頂的羽蛇神廟,共有365階,象徵了一年中的365 天。這座古老的建築,在建造之前,經過了精心的幾何設計,它所表達出的精確度和玄妙而充滿戲劇性的效果,令後人歎為觀止:每年春分和秋分兩天的日落時分,北面一組臺階的邊牆會在陽光照射下形成彎彎曲曲的七段等腰三角形,連同底部雕刻的蛇頭,宛若一條巨蛇從塔頂向大地遊動,象徵著羽蛇神在春分時蘇醒,爬出廟 宇。每一次,這個幻像持續整整3 小時22 分,分秒不差。這個神秘景觀被稱為“光影蛇形”。庫庫爾坎金字塔,是瑪雅人對其掌握的建築幾何知識的絕妙展示,而金字塔旁邊的天文臺,更是把這種高超的幾何和天文知識表現得淋漓盡致。

    替罪羊

    法國學者寫了 本替罪羊,以下摘錄博客來網站的介紹。裘錫圭謝過一篇文章叫做"殺首子解",討論齊桓公時代的易牙以及相關問題。墨子也記載過殺首子的習俗。我們需要的是敵人還是他者?讀傅柯可以與瑪麗道格拉斯一起讀,加上何乏筆。

    勒內.吉拉爾從世界各地的神話建構了「替罪羊」理論,他認為「暴力」以及用「替罪羊」遏止暴力,是人類社會的特質,也是許多宗教與犧牲儀式的根源。

      他指出,在一個社會中各親近的個人與群體之間,由於彼此相似而破壞了重要且必要的區分,造成人與人之間或諸人群之間的緊張、衝突與暴力。以暴易暴造成社會衝突無法遏止,唯一之途便是集體施暴於一「替罪羊」,如此社會群體的和諧與團結可獲得保障。許多人類社會的神話與儀式便是反映或重複這起始的「替罪羊事件」。

      勒內.吉拉爾進一步解釋人類社會的神話、宗教與相關儀式的起源。他舉例分析這一類神話的共同特質:(1)社會的騷亂;(2)某外來者常先被當作拯救者,然後成了替罪羊;(3)民眾對之施以集體暴力;(4)外來英雄被殺或被逐回原居地;(5)使之重生;(6)圓滿的結局--他們成為神或神聖的祖先。

     故事來自聖經

    《聖經》創世紀22

    這些事以後 神要試驗亞伯拉罕,就呼叫他說:“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裡。”2 神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只是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 3亞伯拉罕清早起來,備上驢,帶著兩個僕人和兒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 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4到了第三日,亞伯拉罕舉目遠遠地看見那地方。5亞伯拉罕對他的僕人說:“你們和驢在此等候,我和童子往那裡去拜一拜,就回到你們這裡來。”6亞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兒子以撒身上,自己手裡拿著火與刀,於是二人同行。7以撒對他父親亞伯拉罕說:“父親哪!”亞伯拉罕說:“我兒,我在這裡。”以撒說:“請看,火與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裡呢?” 8亞伯拉罕說:“我兒, 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於是二人同行。

    9他們到了 神所指示的地方,亞伯拉罕在那裡築壇,把柴擺好,捆綁他的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10亞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11耶和華的使者從天上呼叫他說:”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裡。” 12天使說:”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不可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 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 13亞伯拉罕舉目觀看,不了,有一隻公羊,兩腳扣在稠密的小樹中,亞伯拉罕就取了那只公羊來,獻為燔祭,代替他的兒子。14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華以勒(意思就是”耶和華必預備”),直到今日人還說:”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

    替罪羊創世紀神話

    發佈日期:2006-12-05  作者:劉宗迪

      法國學者吉拉爾認為一個社會共同體在其初始創建時,都需要有一次偉大的替罪羊事件,而每個民族和宗教的創世紀神話的核心,都是一個替罪羊神話。
      我想,這是因為,一個社會共同體的建立,離不開社會共同體成員的認同(凝聚力、團結),而激發和維持共同體成員認同感的最佳手段莫過於“同仇敵愾”:對共同敵人的仇恨和排斥。
      為此,為了共同體能夠存在,沒有敵人也要找出一個敵人,找不到敵人也要想像出一個敵人,想像不出一個敵人也要假設一個敵人:共同體就是建立於對共同敵人的共同想像之上。
      替罪羊儀式就是其實就是一個尋找敵人和創造敵人的儀式。
       這也就是福科講的,一切權力運作,都源於“劃界”活動:界限這邊的是人,界限那邊的是惡魔;界限這邊的是人民,界限那邊的是敵人;界限這邊的是上帝的選民,界限那邊的非我族類。……界限那邊的“他者”越可怕,界限這邊的“我們”越團結,橫亙在兩者之間的界限也就越清晰,越不可逾越。
      而替罪羊儀式,或者說儺儀、醮儀、磔除儀式等,就是這樣的劃界活動,其目的就是為了在神與魔、正與邪、人與鬼之間劃分出一條清晰的界限,我們與他者各居一邊,互不干擾,相安無事,就會天下太平,這種劃界儀式體現在地理上,就是在城市與荒蠻、村落與郊野之間一條看不見的分界線,當地人都知道有這樣一條分界線,它與實際的地理疆域可以是重合的,也可以是不重合的,替罪羊儀式、儺除儀式往往就是從社區的中心地帶開始,而在社區的這個儀式分界線上結束,代表罪惡、魔鬼、瘟疫、敵人的替罪羊(流浪漢、麻風病人、巫婆神漢,或者是人偶,或者是羊羔、公雞、雞蛋等勞什子)就被流放到這條界限之外,不許越雷池一步,外面的不許進來,裡面的人也不能出去。
      由於這條界限可能被不安分守己的妖魔鬼怪或者現實的敵人冒犯,因此,要經常性地、年復一年地舉行替罪羊儀式和儺除儀式,不斷地鞏固這條看不見的“戰線”。
      當社區發生突發的事件或者發生自然災害時,人們就會認為是邪祟冒犯了這條分界線,因此,也 需要舉行替罪羊儀式或儺除儀式,鞏固被冒犯了的邊界。
      這條邊界與其說是地理的,不如說是心理的,不過它常常以一定的象徵手段體現出來,例如護符、祭壇、廟宇、界碑等等,地理界限不過是心理界限的象徵性體現。
      如果說,在傳統農業社會中,這條心理界限常常體現為一條清晰的地理邊界的話,——村口、城牆、土地廟、城隍,往往就是這樣的地理邊界,那麼,在現代社會,這條心理邊界常常是無法用具體的地理邊界加以區分,而更主要地體現為一定的符號象徵物和文化認同感。
      按吉拉爾的理路,創世紀神話就是語言層面上的替罪羊儀式。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女神與性力

    中國也有奇異的女神,老子的道也頗具女性色彩,谷神之說,守雌之教,於中國不經見,而印度亦有。

    《山海經》描寫西王母:“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與一般的王母形象極為不同。

    莊子的神女美多了,也不會為厲。『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昔者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雲氣,崒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

    玉對曰:「所謂朝雲者也。」

    王曰:「何謂朝雲?」

    玉曰:「昔者先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

    王將欲往見,必先齋戒,差時擇日。 簡輿玄服,建雲旆,蜺為旌,翠為蓋。 風起雨止,千里而逝。 蓋發蒙,往自會。 思萬方,憂國害。 開賢聖,輔不逮。 九竅通鬱,精神察滯。 延年益壽千萬歲。」

    難近母(梵語:दुर्गा,孟加拉語:দুর্গা,字面意思為「不可接近的」;音譯為突伽)印度教女神,性力派的重要崇拜對象。傳統上被認為是濕婆之妻雪山神女的兩個兇相化身之一(另一個是時母)。

    難近母最初是一個獨立的女神,和雪山神女並沒有關係。實際上,她可能是非雅利安起源的。在公元前後的幾百年間難近母才被接納進印度神系,並被附會成雪山神女的降魔相。接納這些地方性的前雅利安神祇的結果是印度宗教體系中出現了崇拜大神母的強大派別,即性力派。性力派認為,女神的「性力」(鑠乞底)才是宇宙的本源(梵)。這其實是印度哲學思想和原始的母神崇拜的結合。

    在難近母與各種惡魔(阿修羅,羅剎)的戰鬥中,最有名的是打敗怪物摩醯濕的故事。

    對難近母的崇拜主要集中在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奧里薩邦、比哈爾邦和阿薩姆邦。在印度各地都有祭祀她的盛大的難近母節(大量宰殺雄性牲畜祭祀)。

    時母(音譯為迦梨或迦利,字面意思是「黑色的」)為印度教的一個重要女神。傳統上她被認為是濕婆之妻雪山神女的化身之一,為威力強大的降魔相。由於濕婆的稱號迦羅有時間的含義,迦梨一詞也可解釋為時間,故中文翻譯為時母。在後期的信仰體系中,時母被認為與時間和變化有關,象徵著強大和新生。

    時母的造型通常為有四隻手臂的兇惡女性,全身黑色,身穿獸皮(上身往往赤裸),舌頭則伸出口外。她的脖子上掛著一串人頭,腰間又系著一圈人手。四隻手中有的持武器,有的提著被砍下的頭顱。時母的腳下常常踩著她的丈夫濕婆。

    多數學者認為時母是非雅利安起源的神祇,後來才被納入印度教體系,並附會成雪山神女的兇惡相。對她的崇拜在許多方面與後期的印度教相衝突,如要求鮮血祭祀,甚至要求人祭。除了非雅利安的成分以外,時母的一個原形可能來自於梨俱吠陀中的死亡女神尼利提。

    吠陀本集中沒有出現過時母的名字。時母的形象在往世書時代才真正定型,

    關於時母的神話,主要就是她與阿修羅羅乞多毗闍(血種)作戰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出現於摩根德耶往世書。阿修羅諸魔大舉進攻天界,由於他們的首領得到了梵天的祝福,眾天神根本無法抵擋。天神們只好去懇求大神濕婆的幫助。濕婆此時正在修行,眾神不敢打擾他,幸而他的妻子雪山神女伸出了援手,她派出自己的化身難近母和旃蒙陀(時母)去與阿修羅作戰。兩女神輕易地打敗了許多阿修羅,但羅乞多毗闍卻很難對付。這個怪物每滴一滴血在地上,就會產生出一千個和他一樣厲害的化身,後患無窮。難近母用弓箭把羅乞多毗闍射得遍體鱗傷,但卻只是惡化了形勢,因為從他傷口滴出的血產生出了無數的新惡魔。難近母於是向時母求援,後者張開大口把羅乞多毗闍整個吞了下去,並把他的血液一滴不剩地喝掉。時母消滅了這只惡魔後由於高興而跳起舞來,雙腳大力踐踏土地,令三界眾生的生活都受到影響。濕婆為減輕眾生的痛苦,就躺在時母的腳下任其踐踏。這就是時母總是被塑造成腳踩濕婆的原因。

    對時母的崇拜在性力派中佔有重要地位。性力派是受到非雅利安的大神母崇拜影響的一個印度教強大派別,認為女神的性力為宇宙的本源。總的來說性力派實際上貶低了男神的作用,而強調他們配偶的功能。如時母即被認為代表濕婆的性力。現在最盛行時母崇拜的地區是印度東北部和孟加拉。在印度教的主要節日排燈節來臨時,大部分地區的人紀念女神吉祥天女,而孟加拉和阿薩姆邦的居民則紀念時母。

    寡婦火葬表忠貞,娑提的來源

    中國以前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之說被批評為禮教殺人。印度有sati之風,寡婦一起與亡夫火葬。

    維基百科

     

    娑提,原為印度教司婚姻幸福的女神达刹约尼的別名之一,因為傳說的關係成為了忠貞的代名詞。神話中的娑提為向對其戀人濕婆不尊的父親达刹表達不滿而投火自盡,她的靈魂轉世為雪山神女並與濕婆再度結婚。這段戀愛故事在印度的民間地區演變成婦女在丈夫剛過身後要立即跟隨接受火葬以表達自己對先夫的忠貞。印度寡婦進行「娑提」的儀式一般都是自願的,但亦有文獻記錄或作畫顯示有的婦女是受到社會壓力,甚至是被他人強迫執行儀式的。

    根據印度政府1987年制定的防止娑提法案1章2(c)節,對娑提習俗的定義為:

    (i) 活著的寡婦與其已故的丈夫、其他親屬或與先人有聯繫的文獻、物品共同接受火葬或埋葬;或者 (ii) 不論殉身者自願與否,任何活著的女性與其親屬的屍體共同接受火葬或埋葬

    儀式會以婚禮的形式在公開場合受人圍觀下進行,寡婦不是穿壽衣而是穿婚袍以映射神話中女方死亡、轉生、與先夫重逢再度結合。婦女焚身的方式可以是躺在丈夫的遺體旁同時被燒,另一種是當火葬的火焰燒得熊熊時妻子投進火堆中,寡婦反抗拒絕接受儀式的場合下多為前者,並且會被捆綁防止逃走。 殉夫的寡婦會獲樹立「娑提墓石」或聖壇以表揚她們的行為。 根據記載,娑提習俗在笈多王朝建立前,大約公元400年已經出現,笈多王朝約於公元500年衰落後此儀式更為盛行。

    另外找了一篇關於雪山女神的文章參考,此女神也是性力派的來源,可能是來自非雅利安源頭。

    雪山神女(梵語:पार्वती Pārvatī,字面意思是山的女兒;音譯為帕爾瓦蒂)印度教女神,主神濕婆的妻子。

      雪山神女為雪山神的女兒,妹妹是恒河女神。按某些往世書的說法,她的前世是濕婆的第一個妻子娑提。娑提是生主之一的達刹的女兒,因其父反對其與濕婆結合而投火自焚(寡婦殉夫一詞即來自娑提的名字)。另一位大神毗濕奴將娑提的屍體切碎投向世界各地,後來轉生為雪山神女。梵轉往世書說娑提曾親自對濕婆顯靈,告知後者她將以雪山神的女兒之形態復活。

    image

      雪山神女轉世後仍然熱戀濕婆,並為了引起後者的注意而遷居到其修行地吉娑羅山(即岡仁波齊峰)上。但濕婆一心修行,對她不理不睬。其實這一結合還有更重要的實際目的,那就是希望濕婆能生出剷除妖魔的孩子,以消滅強大的阿修羅多羅伽。多羅伽虔敬地崇拜梵天,因此被梵天授予了無敵的力量(按濕婆往世書,梵天賜福給多羅伽,許諾他只能被濕婆的兒子打敗,而濕婆並沒有兒子)。甚至連大神毗濕奴都沒拿他辦法,毗濕奴曾與多羅伽大戰了兩萬年,也無法將之消滅。眾神只好希望雪山神女能為濕婆生一個兒子,於是派愛神伽摩去撮合他們。結果濕婆因修行被打擾而發怒,從額頭上的第三隻眼中噴出神火把愛神燒成了灰。後來經愛神的妻子哀求,濕婆才將愛神復活。

      愛神的行動失敗後,為感動濕婆,雪山神女立志進行艱苦的修行。濕婆得知此事便變成一個婆羅門前去試探雪山神女,在她面前拼命詆毀自己的本尊。但雪山神女全部駁斥了這些謊言。濕婆終於被打動了,於是與雪山神女結婚,不久生下了戰神室建陀(即鳩摩羅,後來被與泰米爾人的神祇牟樓幹混同)和象頭神群主。室建陀率領天兵天將消滅了多羅伽。象頭神則因在出生喜宴時忘了邀請土星神娑尼而被後者燒掉了頭顱。梵天許諾說,雪山神女在林中看到的第一個動物的腦袋將長到她兒子脖子上。雪山神女看到了大象,於是兒子就長了一個象頭。其它說法則認為切掉兒子頭顱的是濕婆,後來他又為了不讓雪山神女傷心而讓兒子長出了一個象頭。

      雪山神女與濕婆的愛情故事出現於許多往世書中,並且是古印度大詩人迦梨陀娑的長詩《鳩摩羅出世》的主題。《鳩摩羅出世》是最早將這個故事寫全的(在往世書之前)。在此之前,兩部大史詩已經提到了室建陀的出生,但沒有包括其父母戀愛的細節;佛教詩人馬鳴的長詩《佛所行贊》裡敘述了雪山神女與濕婆的戀愛,但在他的版本裡,似乎愛神的計畫成功了。現在通行的故事情節是迦梨陀娑創造的。

      神話學

      雪山神女在印度宗教體系中出現得很晚。最早的吠陀文獻完全沒有提到她。梵書與產生年代較早的奧義書中也沒有她的名字。雖然由誰奧義書中曾提到一個女神,其名字後來被認為是濕婆前妻娑提的一個別名,但沒有證據表明奧義書的作者認為她與娑提-雪山神女是同一個人。看來,由誰奧義書中提到的那個女神的名字可能是後來被附會為娑提的別名的。比較肯定的是,在兩部大史詩作成的時代(約前400年~400年),雪山神女的基本形象已經產生了。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中都認為雪山神女是濕婆的妻子。不過,具體的細節要到迦梨陀娑的戲劇(按不同估計,可能作於4世紀至6世紀)和更晚的往世書時代(4世紀~13世紀)才發展完全。事實上,與濕婆有關的神話大多是產生於史詩時代,而在往世書時代發展完善,吠陀時代的雅利安人主要崇拜因陀羅等自然神。

      在傳統說法裡雪山神女有兩個重要的凶相化身時母和難近母。這兩者都是非雅利安起源的神祇,後來被與雪山神女混同。神話學家大衛·金斯利認為雪山神女也是非雅利安起源的。另外一些神話學家認為雪山神女是吠陀、梵書和早期奧義書提到的許多不同神祇的合併產物,如同濕婆本身一樣(濕婆是從梨俱吠陀中的樓陀羅發展而來,並吸收了阿耆尼等其他一些吠陀神的特性,在史詩和往世書時代才基本定型)。

      與時母和難近母一樣,雪山神女是性力派的重要崇拜物件。性力派是受了非雅利安的母神崇拜影響的一個印度教強大派別,該派認為濕婆之妻提毗的“性力”(沙克提)是宇宙的本源(梵)。提毗本身是吠陀以來各種聖典中提到的許多女神的合併體,包括阿底提、尼利提、烏莎斯等。雪山神女、時母和難近母都是提毗的不同化身,其中雪山神女主要代表了善良和母性的一面。

    河流淨化能力

    河流有淨化能力,尤其是來自宇宙山的水。崑崙山上有神泉,是黃河之源頭,是上帝的下都,很難進入,裡面有些可以長生的物種,人佩之食之,可以擁有同樣的能力。

    君子惡居下流,因為眾惡歸之。惡包括不潔淨,實際的與象徵的。老子喜歡說海的無所不包,提到受國之垢,可以為天下王。王是萬物所歸往,所以大海廣大無邊,無所不包,又可淨化,這是老子特殊之處。

    《山海經》中關於昆侖山的記載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大荒西經)

    海內西經:

    海內崑崙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墟,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

      河源出於崑崙,其流播於九河。

    太史公曰:「《禹本紀》言:『河山崑崙,其高三千五百餘里,日月所於辟隱為光明也。其上有玉泉、華池。』

    范蠡曰:「臣之築城也,其應天矣,崑崙之象存焉。」越王曰:「寡人聞崑崙之山,乃地之柱,上承皇天,氣吐宇內,下處后土,稟受無外。滋聖生神嘔養帝會。故帝處其陽陸,三王居其正地。吾之國也,扁天地之壤,乘東南之維,斗去極北。非糞土之城,何能與王者比隆盛哉?」范蠡曰:「君徒見外,未見於內。臣乃承天門制城,合氣於后土,嶽象已設,崑崙故出。越之霸也。」

    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西山經:

    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蠚鳥獸則死,蠚木則枯。有鳥焉,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狀如棠,華黃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禦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狀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勞。河水出焉,而南流東注于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氾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醜塗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是多怪鳥獸。

    印度教徒相信恆河有力量去舒解、淨化、清潔和醫治信徒。《毗濕奴往世書》聲稱:

    “諸聖人在河中沐浴,得以滌除罪惡;他們一心一意效忠於毗濕奴,終於獲得解脱。聖河被人聽到、想望、看見、觸摸、沐浴在其中或歌頌讚美,日復一日地洗滌世人。甚至居住在遠處的人……只要高呼‘恆伽,恆伽,’就可以除淨在過去三世所犯的罪。”
    《婆羅門達往世書》聲稱:
    “那些虔誠地在恆河的純淨水流中沐浴一次的人,他們的部族就受到恆伽保護,免除千百次危險。世代累積的罪惡也被消除。只在恆河沐浴一次,就立刻可獲淨化。”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魯米、蘇菲、詩

    神祕主義者很容易成為藝術家,莊子是中國的典型,禪僧道士不絕於史,蘇菲有個魯米。

    魯米(Jalaluddin Rumi,1207-1273) 把時光拉回將近八百年前的1207年。這一年,53歲的蒙古酋長鐵木真,被推舉為大可汗,稱「成吉思汗」剛滿一年,中國元朝的勢力發展,還在生根萌芽的階段,而英王亨利三世剛剛誕生,等著加入往後的歷史波折。同一個時間在現今的阿富汗地區,一名頗受歡迎的傳道人與教師,迎接兒子來到世上,這名可愛的男嬰,後來展現了驚人的文學天賦與創作力,成為後人所知的大詩人魯米(Rumi)。

    魯米出身書香世家,父親以傳道、教書為業,深受皇室器重,聲譽卓著。但他少年時代,正是蒙古帝國銳意西征的時期,蒙古大軍的陰影,讓整個西亞地區陷入動盪不安的局面,魯米的父親也帶著家人,逃往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康亞,也就是現今的土耳其一帶。

    魯米37歲那年,他遇見來自塔布瑞茲的一位苦行僧聖蘇汀(Shamsuddin),頓時驚為知己,認為他就是神靈形象的完美化身,兩人在一起形影不離地生活了一、兩年,魯米因此體驗到許多神祕的事物,也把脫離紅塵的種種奇思狂想,兌現在筆端,創作出無數動人的詩篇

    魯米以這些神祕經驗為基礎,演化出兩萬五千首以上的詩篇,其中對愛情的描寫,深刻而幽微、巧妙而婉轉, http://www.cite.com.tw/authors_search.php?authors_id=5405

    image魯米2007年是土耳其歷史上一位著名的聖人魯米誕辰八百週年,當地政府為緬懷他,將要在最大的劇場哈比亞(Harbiye Acik Nava)舉行一場隆重的文藝慶典。創造土耳其這種神秘色彩旋轉舞的正是生活在十三世紀的魯米。 原來,深受神秘主義思想影響的魯米相信,宇宙和世界無時無刻地不在運動。 他認為,只要人們敞開心扉、互敬互愛,就能與主同一,靈魂昇華。 而藉助不停的旋轉,修行者可以找到人神之間神秘的結合點。在波斯文學史上,他享有極高的聲譽,與菲爾多西、薩迪、哈菲茲齊名,素有“詩壇四柱”之稱。

    一首詩

    題目:如果你整夜不眠


    如果你
    整夜不眠
    那就要留心
    正在到來的財富
    那你就可以用
    黑夜的秘密太陽取暖
    讓你的眼睛睜開
    直到溫柔的黎明來臨
    今晚就嘗試
    挑戰你瞌睡的雙眼
    不要讓你的頭安枕
    等待上天的施捨
    黑夜是禮物的贈與者
    摩西在某一個夜晚
    開始他十年的旅程
    他受到一棵樹的邀請
    觀看烈火與光明
    默罕默德也是在
    那個神聖的夜晚出發
    當他聽到那榮耀的聲音
    當他升到天上
    白天是為了謀生
    而黑夜只是為了愛
    常人早早安睡
    而愛者整夜向真主低語
    有一個聲音
    整夜都在呼喚你
    要你在這珍貴的時分
    醒來
    如果你現在錯過機會
    當你拋下你的身體
    你的靈魂就會悲哀
    死亡是不歸的生命
    DNA 譯

    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閑花滿地愁。兩句話的來源

    佛光教科書第十二冊 -- 佛教作品選錄

    第三十課 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作者:佛光山宗務委員
      累朝帝主,歷代侯王,九重殿闕高居,萬里山河獨據。
      西來戰艦,千年王氣俄收;北去鑾輿,五國冤聲未斷。
      嗚呼!杜鵑叫落桃花月,血染枝頭恨正長。
      築壇拜將,建節封侯,力移金鼎千鈞,身作長城萬里。
      霜寒豹帳,徒勤汗馬之勞;風息狼煙,空負攀龍之望。
      嗚呼!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閑花滿地愁。
      五陵才俊,百郡賢良,三年清節為官,一片丹心報主。
      南州北縣,久離桑梓之鄉;海角天涯,遠喪蓬萊之島。
      嗚呼!官貺蕭蕭隨逝水,離魂杳杳隔陽關。
      黌門才子,白屋書生,探花足步文林,射策身遊棘院。
      螢燈飛散,三年徒用工夫;鐵硯磨穿,十載慢施辛苦。
      嗚呼!七尺紅羅書姓字,一抔黃土蓋文章。
      出塵上士,飛錫高僧,精修五戒淨人,梵行比丘尼眾。
      黃花翠竹,空談秘密真詮;白牯黧奴,徒演苦空妙偈。
      嗚呼!經窗冷浸三更月,禪室虛明半夜燈。
      黃冠野客,羽服仙流,桃源洞裡修真,閬苑洲前養性。
      三花九煉,天曹未許標名;四大無常,地府難容轉限。
      嗚呼!琳觀霜寒丹灶冷,醮壇風慘杏花稀。
      江湖羇旅,南北經商,圖財萬里遊行,積貨千金貿易。
      風波不測,身膏魚腹之中;途路難防,命喪羊腸之險。
      嗚呼!滯魄北隨雲黯黯,客魂東逐水悠悠。
      戎衣戰士,臨陣健兒,紅旗影裡爭雄,白刃叢中敵命。
      鼓金初振,霎時腹破腸穿;勝敗纔分,遍地肢傷首碎。
      嗚呼!漠漠黃沙聞鬼哭,茫茫白骨少人收。
      懷耽十月,坐草三朝,初欣鸞鳳和鳴,次望熊羆蕌夢。
      奉恭欲唱,吉凶只在片時;璋瓦未分,母子皆歸長夜。
      嗚呼!花正開時遭急雨,月當明處覆烏雲。
      戎夷蠻狄,喑啞盲聾,勤勞失命傭奴,妒忌傷身婢妾。
      輕欺三寶,罪愆積若河沙;忤逆雙親,凶惡浮於宇宙。
      嗚呼!長夜漫漫何日曉?幽關隱隱不知春。
      宮幃美女,閨閣佳人,胭脂畫面爭妍,龍麝薰衣競俏。
      雲收雨歇,魂消金谷之園;月缺花殘,腸斷馬嵬之驛。
      嗚呼!昔日風流都不見,綠楊芳草髑髏寒。
      饑寒丐者,刑戮囚人,遇水火以傷身,逢虎狼而失命。
      懸梁服毒,千年怨氣沈沈;雷擊崖崩,一點驚魂漾漾。
      嗚呼!暮雨青煙寒鵲噪,秋風黃葉亂鴉飛。

     

    杏坛设教之事到底是从何而来呢?揆诸史记,记此事最古者,当属孔子四十七代孙孔传作于南宋绍兴年间的《东家杂记》,其中有《杏坛说》一文,略曰: 昔周灵王之世,鲁哀公之时,夫子车从出国东门,因睹杏坛,逡巡而至,历级而上。弟子侍列,顾谓之曰:“兹鲁将臧文仲誓盟之坛也。”睹物思人,命琴而歌。歌曰:“暑住寒来春复秋,夕阳西去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在喪禮中聽到最後兩句,一直不知出處。一說出自元·無名氏《馬陵道》楔子:“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閑花滿地愁。”也有人說是出自【秦王符堅墓碑詩】

     暑往寒來春復秋,夕陽西下水東流,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閒花滿地愁!

    水滸傳第三回

    暑往寒来春复秋,夕阳西下水东流。时来富贵皆因命,运去贫穷亦有由。事遇机关须进步,人当得意便回头。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大寶森節與扛枷

    下面這篇文章有許多精彩照片

    大寶森節 தைப்பூசம் 在我國黑風洞是最多人參與的盛大節慶,是印度教一個特殊的文化習俗活動。每年,印度教信徒們聚集在河邊沐浴淨身、祭拜、鉤刺穿身及完成各種遊行前的儀式,然後開始遊行到黑風洞,再登二百七十二梯級向神明還願,獻上敬意。

    image

    維基百科介紹如下:

    大寶森節(泰米爾文:தைப்பூசம்),是泰米爾人所慶祝的一個印度教節日,每年在泰米爾歷的「泰月」(第十個月)滿月時舉行,時在公曆的一月或二月。該節日是馬來西亞六地(檳榔嶼州、霹靂州、雪蘭莪州、森美蘭州、柔佛州和吉隆坡)的法定假日之一。大寶森節慶祝濕婆和雪山女神的幼子戰神穆盧干(Murugan)的生日,在這一天他得到了雪山女神的饋贈——一支長矛,最終使其消滅了魔鬼Soorapadman。

    大寶森節是本地印度教徒所謂“贖罪、奉獻及感恩”的日子。少數虔誠的印度教徒會以在外人看來近乎自殘的方式來“贖罪”,這包括用銀針刺穿舌頭或雙頰,以及背負“卡瓦狄”遊行等。
      所謂“卡瓦狄”是一種金屬弓形枷鎖,上面用繩子綁了許多鐵針或鐵鉤,那是用來刺穿背負者皮肉的。早期新馬兩地的印度移民,大都是來自南印度的泰米爾人。

    城隍爺拿枷

    image

    比較起來輕鬆多了。有一篇文章談到東隆宮有較複雜的儀式

    東隆宮的中軍府前,由振武堂班頭為解罪者進行小改、大改。小改者由班頭稟告中軍爺後,即持令旗在身體前後各劃十八下,以象布下天罡地煞,可以維護其身心的安全;大改者則要伏地接受刑具(五種選一,大板、二板、藤條、紅鞭、黑鞭)鞭打,在象徵性的作勢鞭打下,以百次為度;較輕微者則以紅、黑鞭或藤條施罰,或只用「掌嘴」輕打即可。

    任何巡狩期間都會出現的自願扮犯者,最典型的必須全身黑衣,先到中軍爺前、王爺前自首其過,然後由廟方人士為之在頸上戴(扛)枷:刀枷、鐵枷、鯉魚枷等;舊日尚有繫上腳鍊手銬者。自願戴上行刑的道具,就可視為服心刑的扮犯,願意在王爺駕前扛枷示眾;或許願於千歲爺轎前掃路(天地掃)、任馬伕(手持馬鞭)、挑馬草水,為王爺、王馬服役服刑,都是表演性的身心療法。

    所鑽所伏的有王轎、蜈蚣陣車隊,或是城隍駕前家司所持的刑具(東港例),鑽行其下、或是伏於地上被轎輦行過,民間通稱為「鑽轎腳(下)」、「鑽蜈蚣車」,作為解除厄運的方式。

    東港例是各家戶等王船巡境時,按家人丁口數各於盤上放置替身(草紮人像、紙繪人形……),上插一枝香,由年長者為一家丁口,在身體前後從上劃下,前三後七,改解厄運,以安三魂七魄;祭改後就送到王府前,等末日送船時一起焚化帶走。

    所以三年一科反覆的代巡期間,就提供一個自我潔淨的機會,由身齋而心齋的內外齋潔之我,在巡狩期間可以扮犯解除其心刑。華人的宗教傳統既無制度化告解的懺悔機制,又不一定能如聖賢的「一日三省」,這樣的民間社會就需要一種自解其罪的社會機制。故在巡狩的禮儀文化中包容民間通行的扮犯形式,將其置於道德自省的氛圍中,借由非日常時、空的角色扮演放下日常之我、鬆弛防衛之我

    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神妓廟妓聖妓

    有些現象有其理論面,也有現實面。從現在的平等人權觀點往回看,沒有哪一種神妓是可接受的。可是幾千年前的人根據什麼如此做呢?以下提供一些資料來做參考。

    馬郎婦觀音的故事是很有印度色彩的,有些變形已經具有中國特色。記得陳寅恪討論過蓮花色尼的故事,也頗富印度色彩。廖肇亨討論明代色情小說,提到導欲增悲的意思,不盡然修行都要再開始之時就存天理去人欲。

    聞一多在神話與詩裡面討論的高謀、河邊季女、巫山神女、魚等等,大概也可以拿來推測這樣的習俗吧。

    女神廟、豐饒、性,這幾個方面是我看到的特徵。

     

    2008/04/14 自由時報

    宿命賣淫 印度女童拍賣童貞

     

    自由 更新日期:2008/04/14 04:09

    編譯陳成良特譯

    女人的初夜價值幾何?印度一些地區,新娘用木製的「神像生殖器」破除童貞,而在印度西部拉加斯坦邦巴哈拉普鎮附近一條公路旁的一處貧民區,則持續上演「拍賣童貞」悲歌。

    十四歲少女蘇麗有一張輪廓深邃的臉龐,她濃妝豔抹,披上粉紅紗麗,看起來好像要出席盛宴。但事實不是這麼回事,蘇麗還是處子之身,一場攸關誰能替她「破處」的競標正在進行。

    種姓制度陋習

    蘇麗所住的這個貧民區有五十九戶人家,居民全是貝迪亞(Bedia)族,以種姓制度為基礎的賣淫,是這個部族長久傳統。在這裡出生的女童以拍賣初夜權作為「成人禮」儀式,就像印度其他地方的婚禮一樣稀鬆平常。

    在這裡,嫖妓一次通常只要一百盧比(約台幣七十六元),但「童貞」至少兩萬盧比(台幣一萬五千兩百元)起跳,出價最高者得標,姿色過人的少女初夜甚至喊價到四萬盧比。得標的男人要這些處女陪多久都可以,幾小時、幾天,甚至幾星期,悉聽尊便。

    神女姊妹扛家計

    當第一位恩客厭倦而去後,這些女孩會慶祝自己失去童貞。依照當地習俗,留下第一筆皮肉錢不吉利,因此她們會將這筆「破處費」為自己與家人添購珠寶首飾、舉辦一場盛宴,宰羊、奉酒款待親友、跳舞並祭拜神明。一旦女孩失去童貞,便無法嫁作人婦,賣淫之路已經決定,親友們為此慶祝,因為這是她的「不婚之夜」。

    十三歲的妮塔決定跟姊姊一樣步上煙花路,她笑著說:「我不用做家事了。」不過,妮塔從此要過著一天接客二、三十人的日子,直到四十多歲姿色不再時才結束神女生涯。妮塔兩位姊姊要負責維持一家五十口(十五名成人、三十五名小孩)的生計,由於當地女少男多,她們還要為家中兄弟張羅為數可觀的聘金。

    2  Ingonia是位于印度拉贾斯坦邦的一个小村庄,那儿生活着“Nats”种姓的人们。这个种姓的女人们原来都是为封建领主跳舞的。但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废除,这里的女人们也失去了生活的资助者。在生活的逼迫下,这些没了经济来源的女人不得不沦为妓女,更可悲的是,家里的男人也靠女人做妓女赚来的钱生活。这桩“买卖”一代代传了下来,村子里的女孩长到一定岁数会继承上辈“妓女”的职业,男孩们则成为皮条客。慢慢的,这个村子变成了“妓女村”。

    3    在印度西部拉贾斯坦邦的珀勒德布尔地区,这样的故事很普遍。女孩进入青春期后,就会被卖到妓院。

    当地人把这作为“成人礼”仪式并称之为Nathni Utarna(翻译成中文意思是除去鼻环),意味着女孩子要准备被送入妓院,在那里她要跟自己的第一位客人发生性关系。

    年轻女孩们通常受父亲或哥哥的鼓动进行性交易,男人们觉得这并无不妥。他们将这看作是始于devdasi文化(编者注:devdasi即上帝的奴仆,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庙妓)的传统。在这种文化中,女孩们以宗教信仰的名义终身从事性工作。

    最初,她们只是以歌声和舞蹈取悦上流社会的王侯和地主们,慢慢地演变成性交易,有很多女人的生命就结束在印度一些大城市的红灯区。

    4   近日,少女被迫成為“廟妓”的消息吸引了印度主流媒體的關注,這種早已被政府明令禁止的摧殘女性的陋習近來在印度有死灰複燃之勢。更有媒體報道稱,在 “廟妓”曾大肆盛行的卡納塔克邦北部地區,當地寺廟組織將於明年1月舉行大型獻祭活動,2000多名女孩屆時將同時成為“廟妓”。

    “廟妓”又稱“神廟舞女”,這一制度是印度教裏最臭名昭著的惡習,寺廟僧侶借神的名義,將窮人家的女孩帶進寺廟,名義上是讓其嫁給神或充當“神的侍女”,但實際上她們絕大多數都會成為僧侶及信徒的“私有財産”,任由他們支配。在需要時,她們還要淪為性奴,或最終成為娼妓。這些女孩成為“廟妓”時一般都不超過15歲,有的甚至不到10歲,而一旦成為“廟妓”,她們終身都不能嫁人。在寺廟中,她們飽受各種折磨,年老後往往又被寺廟轉賣或拋棄,處境悲慘。

    維基百科

    廟妓(聖妓)指在廟宇裡生活,為朝拜者提供性服務的人。聖妓的歷史由來已久,不論是古代的印度迦南小亞細亞都有過。直到2000年代,世界上絕大多數已發展的地區都不再有聖妓,但在印度卡纳塔克邦北部,仍然有為數多達十萬的少女擔任廟妓

    根據迦南地區的歷史,聖妓是當地阿斯她祿神廟內的性工作者。阿斯她祿是迦南地區的土地女神,掌管農作物的豐堯。

    在古希臘聖妓卻似乎並不普遍,少數的記載都發生在希臘世界的邊緣(本都、西西里塞浦路斯卡帕多细亚撒丁尼亞等)。另外,立於哥林多城(科林斯)山頂的阿佛洛狄德神廟,是一座以聖妓聞名的廟宇,供奉着阿佛洛狄德,至少在自古典時代起廟內已駐有一批為數不少的聖妓

    在巴比倫,一如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所憤而陳述的,每個女人一生都要有一次在伊絲塔(Ischtar)神廟跟一名陌生男子做愛,並將所得捐給神廟。

    《續玄怪錄》卷五《延州婦人》言:
      昔延州有婦人,白皙頗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與之遊,狎昵薦枕,一無所卻。數年而歿。州人莫不悲惜,共醵喪具為之葬焉。以其無家,瘞于道左。大曆中,忽有胡僧自西域來。見墓,遂趺坐具,敬禮焚香,圍繞讚歎。數日,人見謂曰: “ 此一淫縱女子,人盡夫也。以其無屬,故瘞於此。和尚何敬耶? ” 僧曰: “ 非檀越所知。斯乃大聖,慈悲喜舍,世俗之欲無不徇焉。此即鎖骨菩薩,順緣已盡,聖者云耳。不信,即啟以驗之。 ” 眾人即開墓,視遍身之骨,鉤結皆如鎖狀,果如僧言。州人異之,為設大齋,起塔焉

    “ 延州婦人 ” 故事系列最初所宣揚的 “ 順緣 ” 之說,以及後來沿承發展出來的 “ 以欲止欲 ” 的觀念,其實無需到佛教以外尋找其根源,我們在佛教內部就可以見到其闡述。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八《觀馬王藏品第七》中記載了一則佛度化妙意女的故事。故事言有淫女妙意貪戀男色, “ 爾時,世尊化三童子,年皆十五,面貌端正,勝諸世間一切人類。此女見已,身心歡喜。 ” 世尊幻化以度之,從其淫欲。纏綿六日以後,妙意痛苦懊悔。化人(世尊幻化之人)憤而自盡,屍骸隨即腐爛,種種惡狀,七日以後只餘白骨一軀,仍纏縛妙意。妙意乃求解脫。世尊見之,妙意發願, “ 若能令我離此苦者。願為弟子心終不退。 ” 世尊乃運神力,即時解脫之。妙意歡喜禮佛,願以一切所珍施捨。 “ 佛為咒願,梵音流暢 ” ,妙意女因此而 “ 應時即得須陀洹道 ” 。

     

    上古两河流域的妇女(读书笔记)

    [日期:2003-01-15]
    来源:小隐在线  作者: zouhj
    神妻或神姊:
    伊新国王李必特·伊斯达的法典
    第二十二条,倘父尚存,则其女--不论其为恩图、纳第图或卡第什图(前两者即为神姊、神妻,后者不祥,估计应该是神妓)--可以居父之家,亦如一继承人。
    汉谟拉比王法典
    第一百一十条,神妻或神姊不住于修道院中者,倘开设酒馆或进入酒馆饮西克拉(这个是什么?饮料,按下面的意思恐怕是烈性酒才对),则此自由女应焚死。
    第一百七十八条,父以嫁妆给予神姊、神妻或神妓,并立有文书,而在写给她的文书中倘为载明她得将其身后所遗,任便赠与,且未许其自由支配,则在父死之后,她之兄弟取得她之田园,并应按照她应有之份额,给她以谷物、油及羊毛以供应之,倘她之兄弟并未按照她应有份额给她谷物、油及羊毛以供应之,则她得将其田园交与她所认为适当之农人,其农人应供养之。她得享用田园及其父所给她之一切,终其一生;她不得以之出卖或抵偿他人;她的继承份额仅应归于她之兄弟。
    第一百七十九条,父以嫁妆给予神姊、神妻或神妓,并立有盖章之文书,在写给她的文书中,倘载明她得将她身后所遗,任便赠与,许其自由支配,则父死之后,她得将她身后所遗,任便赠与;她之兄弟因此对她不得提出任何控诉。
    第一百八十条,女为修道院中之神姊或为神妓,倘父未给她以嫁妆,则父死之后,她得从父之家产中取得等于一继承人之份额,并享用之,终其一生;至她身后所遗,仅属于她之兄弟。
    第一百八十一条,父以神姊、庙妓或庙贞女献神,而未给她以嫁妆,则父死之后,她得从父之家产中取得等于一继承份额之三分之一,并享用之,终其一生;至她身后所遗,仅属于她之兄弟。
    第一百八十二条,女为巴比伦马都克之神姊,倘父未给她以嫁妆,未写给她以盖章文书,则父死之后,她得按兄弟之标准从父之家产中取得其继承份额之三分之一;她不担负义务;马都克之神姊得将她身后所遗,任便赠与。
    从上述几条可见,这些女祭司的环境实在要比之后世的基督教的修女、佛教的女尼要好得多。并不一定居住在神庙,而且象普通人一样享受生活,只是需要遵守一定的戒律

    巴比伦的神妓:
    汉谟拉比王法典
    同上第一百七十八至一百八十一条。
    第一百九十二条,阉人之养子或神妓之养子倘告抚养彼之父母云:“你非吾父”或“你非吾母”,则应被割舌。
    第一百九十三条,倘阉人之养子或神妓之养子获知其父之家,因而憎恶抚养彼之父母,而归其父之家,则彼应割去一眼。
    中亚述法典
    第四十条,不论是某人之妻,不论是……,不论是……妇女上街时,她们头部不应[没有掩盖]……寺庙之妓女嫁给男人后,走在街上时应罩住;未嫁给男人者在街上应头部脱露而不应罩住。妓女不应罩住,头部应露着。
    谁看到罩住的妓女,应把她抓着,提供证人,并将她带到宫廷的大门前。她的珍贵饰物则不许取走;抓到她的人可以取去她的衣服。她应收五十杖责,并在她头上灌以松脂。
    如果某人看到罩着的妓女而放走她,没有把她带到宫廷的大门前,则此人应受五十杖责;他的告密者可取走他的衣服;他的耳朵应钻穿,穿以绳子,在后面扎者;他应服王家劳役一整月。
    汉谟拉比王法典
    第一百三十七条,倘自由民意图离弃曾为之生子之妾,或曾使之有子之不育妇女,则应将此妇女之嫁妆归还,并应给她一部分田园及动产,使她能抚养子女。至她已将子女抚养成人,则应就给予其子女的全部财产中,以相当于一继承人之一份给她,而后她得嫁与她喜爱之夫。
    据说里面说的不育妇女包含神妓,莫非神妓都是因为神女生涯太久,所以?……汗!不过说来巴比伦人还是很照顾他们的,试看一百九十二、一百九十三条,真是后世没有的法规。
    中亚述法典第四十条这条是很有意思的,对于婚前与婚后的区分,与后世有异曲同工之处。要求要罩住,这个与后来的阿拉伯人的风俗有没有沿承呢?对于放走的男人的惩罚竟然更重,这个重视程度真是少见。
    妓女?
    伊新国王李必特·伊斯达的法典
    第二十七条,倘自由民之妻未为之生子,而街头献神女奴为之生子,则彼应以谷、油及衣服抚养此献神女奴。献神女奴所生之子为彼之继承人,但在其妻在世之日,献神女奴不得与其妻同居于家。
    第三十条,倘有妻之青年取街头之献神女奴,而法官告彼,使彼勿与此献神女奴往来,但彼终于抛弃其妻,则彼应加倍付出离弃之银。
    中亚述法典
    第四十九条,……如果某妓女死[则因为]她的诸兄弟这样宣称,她的[诸儿子]可与自己母亲的兄弟一起,当作一个兄弟而分割继承的份地。
    第五十二条,如果某人殴打妓女,并使其流产,则对他应以殴打还殴打,以此他应象抵偿生命一样来抵偿。

     

    神妓,也称庙妓(圣妓),指在庙宇里生活,为朝拜者提供性服务的人。圣妓的历史由来已久,不论是古代的印度、迦南或小亚细亚都有过。直到21世纪,世界上绝大多数已发展的地区都不再有圣妓,但在印度卡纳塔克邦北部,仍然有为数多达十万的少女担任庙妓。圣妓不一定是女性,例如在阿斯她禄的神庙内,就男女皆有。在《旧约》中记述了许多迦南一代的神妓风俗,神妓在古希伯来语中被称为凯德莎(qedesha,קדשה),而其男性同行被称为卡德施(qadesh,קדש)。
      在古代迦南的一个要塞乌加里特发现泥版中,人们可以窥见古代迦南地的多神崇拜。其中“伊勒(El)”是众生之首,和他相伴的女神是“亚舍拉(Asherah)”。但他们的地位都不如“巴力(Baal)”的地位显著,他是天气之神,而他的情人“亚拿(Anat)”则是战争与性爱之神。在巴力神被贫瘠和不育之神“膜陀(Mot)”杀死之后,亚拿出来报仇,杀死了膜陀,并让巴力复活。“巴力复活之后再与亚拿交合,从而重新获得了能力,保证土地出产和地上居民又一年的收成。…有些专家认为,亚拿使巴力复活的故事是整个巴勒斯坦,乃至更广大地区过年的中心内容。在每年秋天的节日里,国王与一庙妓要效仿巴力和亚拿而行,以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毫无疑问的是,很多地方神庙也举行同样的仪式,与庙妓行淫也许看得像耕作一样,是农民该做的事([美]约翰•德雷恩《旧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1页)。”
      阿斯她禄也是迦南地区的土地女神,掌管农作物的丰尧。根据迦南地区的历史,圣妓是当地阿斯她禄神庙内的性工作者。阿斯塔蒂很可能是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青铜时期的神祇亚舍拉(Asherah,伊勒神的女伴)在铁器时期的再生。阿斯塔蒂(Ἀστάρτη,Astártē)是古代西北闪米特语地区的腓尼基人等所崇拜的丰饶和爱的女神。她被认为与美索不达米亚文献记载的女神伊什塔尔为同一个女神。在圣经及其他文献亦叫作阿斯他禄、阿斯她禄(‘Ashtart;希伯来语:עשתרת‎,转写作 Ashtoreth)或阿什塔妲。一般来说,在近东地区,信徒都会把她放在神庙内,而庙内亦有庙妓,教导信徒如何利用性爱使农作物得到丰收。圣妓,或称 “庙奴”,是女祭司的组成部分,她们只在寺庙的院墙内卖淫,把得到的收入献给神,对于迦南人而言,卖淫是必不可少的繁衍后代的宗教教规(见[法]瓦诺依克《世界上最古老的行业——古希腊罗马的娼妓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页)。如果有证据说明以色列有人接受了这种崇拜方式,也并不奇怪。《圣经•旧约全书》的何西亚书提及上帝要求先知何西亚娶妓女歌蔑为妻,有学者指歌蔑其实是一位圣妓。
      在古代民族中,只有以色列人强烈反对圣妓风俗。在《圣经》里,阿斯塔蒂经常都与巴力两者一同提及,是古时不信神的犹太人经常拜祭的假神。正因为如此,淫乱是《旧约》对迦南宗教最严厉的谴责。 “以色列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忘记耶和华他们的神,去事奉诸巴力和亚舍拉,所以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就把他们交在美索不达米亚王古珊利萨田的手中(《旧约•士师记》3:7-8)。”在《旧约•申命记》(23:17-18)中严格禁止女孩为娼,男童卖淫:“以色列的女子中不可有妓女。以色列的男子中不可有娈童。娼妓所得的钱,或娈童(原文作狗)所得的价,你不可带入耶和华你神的殿还愿,因为这两样都是耶和华你神所憎恶的。”
      近东地区的神妓传统如此普遍和持久,甚至到了公元前5世纪,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希罗多德历史》(第一卷,199)中记述了近东巴比伦的神妓风俗:“巴比伦人有一个最丑恶可耻的习惯,这就是生在那里的每一个妇女在她的一生之中必须有一次到阿普洛狄铁的神殿的圣域内去坐在那里,并在那里和一个不相识的男子交媾。许多有钱的妇女,她们自视身分高贵而不屑于和其他妇女混在一起,便乘坐着双马拉的带围帘的马车到神殿去,她们身后还要跟着一大群仆从。但是大多数的妇女是坐在神殿的域内,头上戴着妞帽;这里总是有大群来来往往的妇女,在妇女中间,四面八方都有用绳子拦出来的通路,而不相识的人们便沿着这些通路行走来作他们的选择。一经选好了位子的妇女在一个不相识的人把一只银市抛向她的膝头并和她在神殿外面交媾之前,她是不能离开自己的位子的。但是当他抛钱的时候,他要说这样的话:‘我以米利塔女神的名子来为你祝福’,因为亚述人是把阿普洛狄铁叫做米利塔的。银币的大小多少并无关系,妇女对这伴事是不能拒绝的,否则便违犯了神的律条,因为一旦用这样的方式抛出去的钱币便是神圣的了,当她和他交媾完毕,因而在女神面前完成了任务以后,她便回家去;从这个时候开始,不拘你再出多少钱,便再也不能得到她了。因此,那些硕长的美貌妇女很快便可以回去,但是那些丑陋的必须要等很长的一个时候才能够履行神圣的规定,有些人不得不在神殿的圣域内等上三、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