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漁船到王船 林良泰造船半世紀

漁船到王船 林良泰造船半世紀

【聯合報╱記者歐陽良盈/高雄報導】

2012.03.01 02:20 am

造船達人林良泰。
歐陽良盈/攝影

投入「造船業」半世紀的林良泰,起初造漁船,後來替廟宇製作王船,王船從一百公分到七十公尺的王船都難不倒他,且龍骨、船艙等船上設施應有盡有,維妙維肖。今年龍年,很多廟宇都找他訂製,忙到翻。

六十一歲林良泰住高雄市永安區,他自稱是「逐王船漂泊的民族」,須「紮營」在當地廟宇就地製作,依船隻大小,製造期一周到兩個月不等。

他國中畢業後開始學製漁船,坦言做真船心理壓力較大,因「要保障人家性命」。廿五歲那年,遇見一位糊紙師父,在對方邀請下幫忙製作王船,便栽入這個領域。

林良泰親手打造的大小王船,已經超過兩百艘,大到和真船一樣長、小的不到一百公分,「小的工錢比較貴」,都依比例縮小製作,再搭配熟識的船身彩繪師,調整造型和圖騰,甲板上蓋有媽祖廟和王爺廟。

「要燒給神明的當然不敢亂來」,他表示,王船不是只製作來「看表面的」,還要堅固,表示對神明的敬意,絲毫不能馬虎,「尤其王船燃盡的那一剎那,更代表一個『句點』,心中的石頭才終於放下,覺得對王爺公有交代」。

以造價而言,長七十公尺的大王船約百萬元以上,五、六十公分左右的小型王船六到十萬間,依圖案繁簡和色塊多寡估算。龍年是「大年」,王船生意接不完,師徒一做十多個小時不能休息。

全文網址: 從漁船到王船 林良泰造船半世紀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932327.shtml#ixzz1noZCvalB
Power By udn.com

考古學家:耶穌墓壓在大樓下

自由時報

〔中央社〕對1座1世紀基督教墓室進行勘察的考古學家發現,其內1個石骨盒的盒蓋上刻有古代的銘文,他們認為這可能證明,此地正是耶穌基督的長眠處。
英國「每日郵報」(Daly Mail)報導,這些考古學家將遙控相機固定在機械臂上,對耶路撒冷1棟高層建築物下方進行探查,結果驚訝地發現了一些1世紀的「骨盒」。
這些以石灰岩製成的骨盒中,有1個盒蓋上刻有希臘文,意為「天主耶和華,讓祂復活吧,讓祂復活吧」。
另1副盒蓋繪有1條魚,魚嘴有人物線條畫,據信這描繪的是基督教最初的故事「約拿與鯨魚」(Jonah and the Whale)。
在距此一地點200呎外,有1座先前即已發現的「耶穌與家人墓」,在1980年代發現後,引起了許多爭議。
當時考古學家宣稱,墓內有骨盒,盒上刻有耶穌家人的名字。
這個發現引起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猜測,比如有人堅稱,耶穌和抹大拉的馬利亞(Mary Magdalene)就葬在這座墓內,而兩人曾結婚,共組家庭。
但許多主要的神學家和考古學家表示,這類說法毫無根據。
這座耶穌與家人墓在勘察不久後,即遭到信奉正教的猶太人抗議,指此舉擾亂墓室安寧,結果挖掘工作叫停。其後被封起,上面蓋起了1座高樓。
然而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聖經學者塔波(James Tabor)和紀錄片製作人賈科波維奇(Simcha Jacobovici)決心繼續研究。
他們2010年取得以色列政府允許,使用機械臂鑽洞,以勘察穌耶與家人墓四周範圍,結果發現了另1個墓室,他們將此稱為「露台墓」,因其幾乎位於建築物露台的正下方。
這2人就是在露台墓內,發現上述銘文。他們宣稱,這段銘文使「耶穌與家人墓」就是耶穌長眠處的可能性大增。

耶穌門徒遺棺 耶路撒冷現蹤?

石棺上刻有嘴上有個看似人頭的魚形圖案,雅柯波維奇據此認為石棺屬於基督徒、甚至可能是耶穌門徒。(圖取自英國每日郵報網站)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加拿大紀錄片導演兼業餘考古學家雅柯波維奇(Simcha Jacobovic),宣稱在耶路撒冷一座西元一世紀的地底墓穴中,發現可能屬於耶穌12門徒其中數人的棺木,石灰石棺上還刻有早期用來代表基督徒的魚的圖樣。雅柯波維奇曾因宣稱發現耶穌家族之墓受到爭議,他說這次發現的墓室,更證明當年他所發現的確實是耶穌家族之墓、耶穌的安息之地。image

這座墓穴位於耶路撒冷舊城外郊區東陶比奧一處樓房庭院正下方的地底,因而被命名為「庭院墓穴」,雅柯波維奇團隊利用機器手臂將攝影機送進墓室遙控拍攝,墓穴中有數個用來裝骨骸的石棺,其中一個棺蓋上刻有一個魚形,魚嘴還有個看起來是人頭的圖案。這個魚形圖案被解讀意指,聖經舊約中預示耶穌復活的先知約拿被大魚吃下肚3天3夜後被救出的神蹟,早期基督徒也用魚當代表暗號,加上立場獨立的考古學家指出,目前所知古老猶太墳墓未見帶有魚的圖樣,更增加這種說法可信度。

此外,旁邊另一座石棺上刻有四行希臘文,有「神聖的耶和華,復活(或「舉起」)」、「神聖的耶和華升起到聖地」或者「神聖耶和華升起之地」之意,研究夥伴北卡羅萊納大學聖經學者塔柏爾說,這段文字與復活有關,「不是意指石棺中的亡者,就是表示相信耶穌死而復活。」

這座墓穴幾乎可以肯定年代在西元70年前,也就是耶路撒冷被羅馬軍隊摧毀之前,因此,若這批遺骸屬於早期基督徒,那麼或許與耶穌同時期、甚至是他的門徒,也是歷來所發現年代最早的基督徒圖像。

「庭院墓穴」早在1981年就被發現,但因猶太教禁止打擾猶太人墓地而不得開挖,本身為以色列猶太人的雅柯波維奇極力爭取,2010年獲准鑽孔以遙控攝影方式探勘。他和塔柏爾2007年公開1980年於同一批建築下方發現的另一座「花園墓穴」即是耶穌家族之墓,引起許多爭議。

兩人在28日發表的報告中說,「這兩座年代約是耶穌時代的墓穴,相距不到60公尺」,兩座墓穴必須放在一起解讀,「由此,不得不令我們認為,花園墓穴就是拿撒勒人耶穌和他家族之墓」,墓穴所在地可能就是聖經中所說負責埋葬耶穌之人、亞利馬太的約瑟的地產。

不過,參與發現這批墓穴的以色列考古學家,對這項結論斥為無稽之談,批評雅柯波維奇沒有學術背景,只是為了拍片,刻意的錯誤解讀專家的發現。

關公與恩主公

恩主公崇拜 「恩主公」即為關公,原稱為「恩主」,是鸞堂對神明的特殊稱謂,此因天廷震怒於人類道德敗壞、倫理失常,決定要降災於人世,面對此一劫難,關聖帝君(關公)、孚佑帝君(呂洞賓)、司命真君(灶神)於心不忍,遂奏請玉帝慈悲,並自願降世勸告人們行善,以挽災劫。由於三位神明慈心救劫,有恩於人,故稱為「三恩主」。後因關公的忠義形象深入人心,加上臺灣關帝信仰的普遍,於是單獨提出成為「恩主公」。恩主公崇拜以臺北市的行天宮最具代表性,行天宮在1943年由創始人郭得進覺修宮以關羽為主神的五聖恩主分身神像置家中開設鸞堂,以扶鸞吸引民眾,後透過黃叢的加入改革,而使行天宮的信眾更多。

行天宮三宮建設人黃欉祖籍泉州,其宗教思想,源於泉州流行的閭山派正一教。閭山派正一教是以閭山法與道教正一道正一派、符籙派相融合以及吸收佛教世俗化的福建道教,來台後,經過一段時間與佛儒兩教摻合,逐漸變成「民間基層人口的傳統信仰及文化現象,只求個人與家庭之富貴財子壽」的臺灣多神格「民間信仰」。

覺修宮

台北覺修宮位原名大龍峒仙宮廟,主祀孚佑帝君,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俗稱呂恩主或呂仙祖。

1902年,吳庭燎自淡水行忠堂恭迎呂恩主的分靈,供奉於大龍峒街自宅,稱為樂善社,扶鸞甚為靈驗,香客日漸增多。

1914年,陳曰厚經過樂善社,獲一首扶鸞指示的詩,有感神績靈驗,捐出陳內翰第的花園,即重慶北路三段三四○號,由陳培梁、陳曰厚、吳友恭、黃坤厚、陳根在五人合力出資玖元,運用義工,建土埆厝,稻草屋頂,改名大龍峒覺修堂,請陳培梁先生擔任首任堂主。

 

台灣鸞堂是透過文人、世子、商人,在清末民初時傳進台灣,鸞堂標榜的三大任務,分別是著書、宣講和濟世,神明的施方濟世,正滿足一般民眾心理或身理上的需求。

「鸞堂」又稱「儒宗神教」,其信仰主神鸞堂成員稱之為「恩主」,因此有學者以「恩主公崇拜叢」名之。

所謂「恩主」,為鑾堂的特殊用語,是「救世主」的意思。因為主持鑾堂的人,相信所奉神明能夠拯救世人而稱為「恩主」。台灣許多廟宇所奉祀的「恩主公」,其實就是「關聖帝君」。但在台灣被祀為「恩主」者,並不僅指一神而已,如稱「孚佑帝君」為「呂恩主」,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亦有稱李鐵拐為「李恩主」,而一般都以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和九天司命真君三者,合稱為「三恩主」,也有三恩主再加上先天豁落靈君、精忠武穆王或先天豁落靈君、文昌帝君,稱為「五恩主」。

位於桃園縣大溪鎮普濟路124號的普濟堂,主祀三恩主公,就座落在大溪老街西北端,和平路老街的路底附近。

普濟堂創立於清光緒二十七年(明治34年、西元1901年),原為私設鸞堂,清光緒二十八年,江序益等人自竹東分靈三聖恩主而來,安奉於江序抱家中。因常勸義行善,信眾日多,才於民國六年(西元1917年)添建拜亭完成正式廟宇。

關公如何當上天公

現代民間流傳「玉皇退隱說」。表示原本的玉皇大帝退隱,「現任玉皇大帝」是關公,也就是第十八任玉皇大帝。

而歷任玉皇大帝分別是:

第1 代玉皇大天尊玄玄高上帝-黃老

第2 代玉皇大天尊玄元高上帝-紫微帝君

第3 代玉皇大天尊玄明高上帝-大寰教化聖主

第4 代玉皇大天尊玄微高上帝-鴻鈞老祖

第5 代玉皇大天尊玄寰高上帝-星化帝君

第6 代玉皇大天尊玄中高上帝-氣原天尊

第7 代玉皇大天尊玄理高上帝-光華聖主

第8 代玉皇大天尊玄天高上帝-大羅祖師

第9 代玉皇大天尊玄運高上帝-精一天師

第10代玉皇大天尊玄化高上帝-延衍祖師

第11代玉皇大天尊玄陰高上帝-北華帝君

第12代玉皇大天尊玄陽高上帝-廣度真王

第13代玉皇大天尊玄正高上帝-度化天尊

第14代玉皇大天尊玄氣高上帝-伏魔世祖      

第15代玉皇大天尊玄震高上帝-興儒天尊

第16代玉皇大天尊玄蒼高上帝-救世天王

第17代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妙樂國王

第18代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關聖帝君

這種說法源自清朝末年四川、雲南地區的羅教系統的鸞堂,在龍華三會的末世觀下,認為原本的玉皇大帝任務已經完結,在諸天神佛選舉下,由關聖帝君接任新一屆的玉皇大帝,以拯救世人。其中最重要的文獻,是四川龍女寺在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扶鸞產生的鸞書《洞冥寶記》。到了民國初年,「關帝當玉皇」的說法,已經隨著鸞堂和先天道派的傳播,流行於中國大陸各地。

二次大戰後,山東的同善社系統鸞堂也傳播到台灣,1946年在南投魚池啟化堂和基隆代天宮都分別扶鸞產生《玄靈玉帝真經》,說是玉帝已經換人,為了避免百姓依然祭拜卸任的玉皇大帝徒勞無功,因此要擴大宣揚此一新說。到了1980年代,透過台中聖賢堂的大力宣傳,「關帝當玉皇」的說法已經廣為人知,而反對此新說的宗教人士也開始著作鸞書,展開反擊。

保生大帝

在保生大帝聖誕(農曆3月15日)當天與前一天所舉行的大型祭典,為台北三大廟會之一。迎城隍也有名,有一首歌叫台北迎城隍,很好聽,歌詞複雜,竟然是日本曲,填詞的人太厲害了。

1742年,移居大浪泵漢人因普生瘴癘,特由福建泉州同安白礁鄉慈濟宮乞靈分火來台灣。而該神祇正是慈濟宮所祭祀的保生大帝,其目的,是希望該醫神望能壓制當地所生瘴癘。之後,取名為保安宮的這座小廟於大浪泵該地落成,並迅速成為當地同安人的信仰中心。

廟名意思有著「保佑同安」的涵義,除此之外,該廟也俗稱大浪泵大道公廟或大浪泵宮。

南部最有名的是學甲,神像久遠

學甲慈濟宮祀奉保生大帝,據說廟內主要神像出自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祖廟「白礁慈濟宮」,相傳該廟建於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為最早雕刻的三尊保生大帝神像之一,已有八百餘年歷史。故又被稱為開基二大帝。該廟為當地信仰中心,形成學甲十三堡的信仰圈,其廟中神祇據傳於明鄭時期由中國福建泉州府(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角美鎮)百姓李勝攜自家鄉白礁慈濟宮,隨鄭成功部將陳一桂渡海來臺,於學甲將軍溪頭前寮渡口上岸,於今學甲鎮下社角部落定居,該尊神像,據稱刻自北宋,為白礁慈濟宮祖廟建廟時所雕三尊神像之一。

保生大帝為中國閩南、潮汕地區及台灣、東南亞華人所信奉的醫神,俗稱「大道公」、「吳真人」、「花橋公」。與醫藥關係密切。傳說中與媽祖鬥法。

閭山派

紅頭與烏頭師公,有人說與閭山派有關。

閭山派據稱來自許遜信仰,然而實際上是閩越巫法。

許遜信仰,陳靖姑信仰,結合之後形成以許遜為教主,陳靖姑為法主的臨水夫人派。道師身穿神裙,頭戴神額紅巾,所以稱紅頭師。斬妖除邪為主要特徵。

北宋仁宗禁巫運動,使此派巫法與道教結合以及與佛教瑜珈結合。

與瑜珈結合的成為靈山法,突出張法主地位,民間稱法主公教,兼紅白事,烏頭師公。

閭山派在宋元間大量吸收了道教正一派的科儀、佛教瑜伽派的法術內容,而成為融合佛、道、巫於一爐的閭山派。因閭山派受佛教瑜伽派的影響,部分地區道壇吸收瑜伽法(或稱靈山法),形成了「靈山法」與「閭山法」並存於道壇科儀之現象,民間稱之為「法主公教」。其教派在奉祀許真君的同時,突出了宋代永福巫法僧張聖君的地位,稱之為「張法主公」,其教法與「三奶派」只做驅凶納吉的紅事科法之最大的差別是兼做紅白法事儀式。道師在喪事功德道場中穿海青衣、戴青巾,故有「烏頭師」之稱。

閭山派科儀範圍很廣,除比較統一的正月十五日前的陳靖姑神誕慶醮及部分地區七月二十三日的張聖君神誕慶典外,其道壇儀式主要分幡科、齋科、法科三大類。幡科是社區祠廟中舉行的公眾性的祈禳儀式,齋科是以家庭度亡及佛寺慶典、開光或普渡等方面為主要內容的儀式;法科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出煞驅邪、禳災納吉的法事儀式。而「三奶派」常見的祭改術法科儀,有請神、安灶作法、奏狀、誥軍、點兵、翻土、碗花驅蛇、祭送、打桃湯、煮油淨宅、送陰火、收魂反竹、合竹收魂、過限、進錢、送三界、謝內玄神、分花、求雨請神等。

image2011-07-05 22:05 [閭山玄都門]造橋過限關

    imageimagehttp://pic.pimg.tw/foo19720106/b7a3ac756ece788a629e5e7920e69fd7.jpg

清水祖師、保儀大夫、法主公

維基百科提到祖師時說

清水祖師,法號普足,俗名陳昭應(一說為陳榮祖、陳昭或陳應,1047年-1101年),本籍福建永春,是北宋時代福建泉州安溪的高僧。由於在安溪清水巖修道,被尊稱為清水祖師。民間俗稱「祖師公」或「祖師爺」。

圓寂後,原屬於佛教禪宗的清水祖師,逐漸民間化、道教化,被安溪人視為地方最重要的保護神祇。許多安溪人以種茶為業,再加上清水祖師以求雨聞名,也被視為安溪鐵觀音的保護神。另外,許多安溪人信奉的神祇,如保儀尊王、保儀大夫、清水祖師、法主公都被視為有保護茶葉種植的職能。

隨著安溪移民來台,清水祖師的信仰在台灣也蓬勃發展,在台灣,有三峽長福巖祖師廟、艋舺清水巖、淡水清水巖等三大祖師廟,號稱台北三大祖師廟。

茶葉怕蟲,所以驅蟲重要,有尪公習俗。有位觀察者有很好的紀錄

三百多年前,安溪人移民來台灣,於是將這項信仰帶至台灣。相傳保儀大夫為驅除田園蟲害的神明,其神輿所過之處,害蟲盡死。因此各村庄信眾每年都會迎請保儀大夫出巡繞境,以除蟲害;由於田埂狹小,神輿及神像不能太大,僅由兩人前後抬著尪公神像,繞行村莊內的田埂,以施法驅蟲。

圖:「尪公」出巡,台北市副市長葉金川親自抬轎

當時台北盆地各村庄並沒有自己尪公廟,而是至木柵的忠順廟請保儀大夫出巡,保儀大夫的神駕一天駐巡一個村落,繞境驅蟲後,次日前往下一個村落,一村接一村,最後再繞回木柵忠順廟。

林君說,尪公祭典最盛行時,台北盆地大約同時有九條保儀大夫出巡的路線同時進行著,迎神氣氛極為熱鬧。他說,電影《戲夢人生》的劇情敘述當時李天祿帶著布袋戲團在各村巡迴演出,就是隨著尪公的繞境路線,在各村庄演出酬神戲。

尪公祭典獨特之處,在於它的「流動性」,一個地方的尪公祭典只是臨時搭台,祭拜尪公完畢後,繞境一圈,第二天尪公轉往別村後,祭典會場隨即拆除,不留痕跡。因此,要認識及調查每個村落的尪公宗教活動,唯有在每年尪公出巡時,跟著尪公的腳步,一村一庄的繞行,才有機會目睹其真貌。

保儀大夫廟、集應廟在木柵精美附近有好幾座。他們會和三峽祖師廟來往。

法主公,全稱為都天蕩魔監雷御史張聖法主真君,簡稱為法主聖君、都天聖君等,俗稱法主公,客家人稱聖君爺。道教正一道所祭祀的神祇,亦有人將祂歸類於佛教化的道教閭山派。該神信仰,流行於福建福州,泉州等地。法主公信仰,在17世紀經安溪閩南人傳入臺灣

據考證,「法主公」意為法術高強的神明。法主公確有其人,一稱是張慈觀、蕭朗瑞、章朗慶等結義三兄弟共稱的「法主三公」,是以法力聞名的道教三大神。不過民間較普遍的說法,為單指張慈觀。

台北法主公廟神像據說是光緒四年得勝街振南茶行商發生瘟疫,請法主公禳災,方得全。陳基德到廈門請回一尊金身法主公,即是今日南京西路所供奉者。

兩種師公,烏頭與三奶分支

臺灣的閭山派分為兩支,閩南語俗謂「死歸法主,生派夫人」。

一支將法術高強的法主公奉為祖師,並以黑頭巾作為派系之標記,以喪禮法事、超渡驅邪等見長,人稱「法主公派」,臺灣人稱之為「烏頭法師」,亦稱「烏頭派」。

另一支,奉臨水夫人等三位女神為祖師,以紅頭巾作為標記,稱作「三奶派」,又稱「紅頭法師」,專作節慶、廟宇做醮等法事。

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祭祀圈等組織

關於祭祀圈林美容

基本上,祭祀圈指涉一定的地域範圍,以及這個範圍內所有居民義務性的共同祭祀組織與祭祀活動﹝參閱施1975:201﹞。

最早給祭祀圈下定義的是日本學者岡田謙,他說祭祀圈是「共同奉祀一個主神的民眾所居住之地域」﹝岡田1938﹞。接著給祭祀圈重新下定義的是許嘉明,他說祭祀圈是指「以一個主祭神為中心,信徒共同舉行祭祀所屬的地域單位。其成員則以主祭神名義下之財產所屬的地域範圍內之住民為限」﹝許 1978:62﹞。

許嘉明的定義除了特別指陳主祭神名義下有財產,而暗示其法人性格之外,與岡田謙的定義並無多大差異。這兩個定義的直接指涉都是一定的地域範圍,而間接指涉是這個範圍內的居民必須有共同的祭祀活動。這兩個定義均以神明為中心來定義祭祀圈。以神明為中心來定義祭祀圈可以含蓋有神無廟的公眾祭祀,這也是筆者在研究草屯鎮的祭祀圈時所採取的定義﹝林1987:58-68﹞。不過,許嘉明的定義看起來是以神明為中心,事實上他對祭祀圈的探討偏重以村廟為中心,故他說祭祀圈研究的具體對象是村廟﹝許1978:62﹞。

無論是以神明或是以廟宇為中心來定義祭祀圈,都會產生一個問題,即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可能有兩個互相重合的祭祀圈,參與共同祭祀的卻是同一群人,筆者在草屯鎮的研究即發現不少這樣的例子,即一個地方又有土地公廟,又有村廟,可能還有三界公的共同祭祀﹝林1987:92-93﹞。因此本文重新定義祭祀圈如下,祭祀圈是「為了共神信仰而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地域單位」。以下分成共神信仰、地域單位、共同祭祀活動、共同祭祀組織、共同祭祀經費這幾部份來說明祭祀圈的內含。

信仰圈也有很多人用。文中提及的許嘉明,有人整理期看法如下

許嘉明於〈祭祀圈之於居台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根據成員與主祭神間權利與義務的四種關係,提出了界定祭祀圈的指標。此四指標為: 

1、當爐主頭家的資格:祭祀圈內的居民才有當爐主頭家的資格。

2、在婚喪節慶時,祭祀圈內的居民對於其共同崇奉的主祭神,有優先而免費請得的權利。
3、主祭神有義務,應其圈內成員的邀請出巡繞境或巡境,以掃除境內妖氛,維護圈內成員之生活安寧。
4、圈內居民有共同祭祀地方主祭神之義務,以及共同分攤祭祀或廟宇之維護修建等費用之所需的責任。

而根據這四個指標,許嘉明重新替祭祀圈下定義,他認為:「祭祀圈是指以一個主祭神為中心,信徒共同舉行祭祀所屬的地域單位。其成員則以主祭神名義下之財產所屬的地域範圍內之住民為限。」(頁61-62)

提到財產問題,內政部對家族內的祭祀公業以及神明會的土地有以下說明

祭祀公業及神明會

祭祀公業


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當時台灣先民社會慎終追遠、尊祖敬宗優良傳統美德。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台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因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台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祭祀公業設立必須有二個要件,即人的要素及物的要素,人的部分指須有享祀人及派下子孫,物的要素指須有財產,大多數台灣的祭祀公業組合條件,都是土地與房屋,其產權名義以享祀者(即祖先姓名)為登記名義人,常態性的祭祀公業不動產登記,均冠以「祭祀公業」以區隔一般私人(自然人)不動產,惟其在宗族性祭祀公業命名上,有以祖先姓名、家族公號、家號、組成房數、祖先偏名,如「祭祀公業陳○○」、「祭祀公業陳益興號」、「祭祀公業陳七房」;日據時期大正十一年以後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措施有計畫的消滅神明會組織,使神明會管理人紛將財產冠上祭祀公業名義,如「祭祀公業三官大帝」,致造成目前祭祀公業不動產、清理認定上的許多問題。
台灣祭祀公業子孫繼承權通稱為派下權,所謂派下權是指身分權與財產權的集合,依據當時台灣民事習慣,係以男系繼承為主,無男系可繼承者,冠本身家族姓氏的未出嫁女子、養子女或招贅婚所生男子,亦有派下權,其認定依私權自理原則,由祭祀公業內部自行依規約或共同決議方式加以認定,政府主管機關原則上不介入私權之認定。
  


神明會

神明會是一種宗教信仰組織,前清時期先民陸續從原鄉大陸渡海來台,為祈求神恩永沐、海路平順,或已來台人士為解離鄉背井之苦悶,使精神有所寄託,會將其所崇拜特定神明予以供奉,並藉組織之建立與發展,鞏固其庄頭或地盤,久之成為台灣社會特有之民間信仰與聚落社群聯繫、聯誼之宗教性崇神組織力量。
桃園縣民政局講得比較清楚:神明會之組織通常稱「會」亦有稱「社」者。本省南部多稱為「會」、「社」或「堂」,北部則通常稱為「嘗」、「季」等,此外亦有稱為「盟」、「閣」、「亭」、「祠」、「祀典」等。其團體之命名,有以神佛之名者如「三官大帝會」、「關帝爺會」,有以祖籍地本廟之地名命名者如淡水之「武榮媽祖會」、「晉水天上聖母會」,有以特定公號命名者如台南之「如蘭堂」、「南社」,亦有以祭祀之時節命名者如「中秋會」、「冬節會」等。至於神明會之組織成員通稱為「會員」、「信徒」、「會腳」、「會友」、「社友」、「爐下」、「會內人」或「社內人」等,其會員權利之繼承通常以規約定之,或依當時習慣會員死亡,通常由長子繼承或由有繼承權之男子互推一人繼承。

契子

體弱多病者或是命太硬者,有做契子的風俗。對象可以是長輩,可以是神明。

通常到十六歲前要在神明生日時去更換香火袋等信物。

也有大樹公與石頭公的契子。

如果這位契父母是人而非神明的話,這個人或這對契父母必須是被鄉裏認為是品德良好,並且教子有方的好命人才行。這樣的人平常在鄉裏就是受人敬重的人物,很多公共事務都有他(她)們的參與;男的,會被邀請參與比如公廟的蔔杯、水利的協調等工作;女的,則是在婚禮時擔任牽新娘出門的角色或媒人婆。

當小孩的契父母擇定後,就會帶著小孩和一些禮物到契父母家拜見;通常契父母也會當場給小孩一個紅包當見面禮。拜見完後,生父母要從契父母家帶少許的米和水回家煮給小孩吃;就這樣連續到契父母家拿三次水和米煮給小孩吃後,這個儀式便告完成,拜契的關係也從此建立。這就是所謂的「摜水米」。臺灣人通常也將這種為了宗教的理由而建立的關係稱為「摜水米」。

每年契父母生日時,生父母要帶著小孩和禮物來祝壽;而小孩生日時,契父母也會送些禮物來,祝這小孩身體健康,快快長大。在契父母去世時,通常會在訃文上把「摜水米」的小孩列入,但是這並不意味說這個小孩有繼承契父母遺產的權利和祭祀契父母的義務。因為「摜水米」畢竟只是為了改善「根基弱」的小孩的命運,而並沒有血緣或養育的關係。

如果是神明的話,

由於孩童「細漢歹育飼」,所以在民間信仰中,有拜認神明為契父、契母的習俗,以護佑孩童長大成人,出人頭地。

立契的時間,一般多由堂上恩師擇期,立契之後戴「貫絭」,成為該契神的契子、契女,即義子、義女。所謂貫絭,就是用一條紅絲線貫穿一個方孔錢,然後將之戴在孩童頸上,象徵契神隨身保佑。以後每年的契神聖誕日,家長都要帶契童到廟裏「換絭」(換紅絲線)。年年如此,直到結婚前日「謝神拜天公」,並行「褪絭」。

 

石頭公(母)收契子

民間相傳,拜石頭公,可使子女身體健康,可保孩童頭殼堅硬,許多人家將子女給石頭公(母)做契子,拜他為義父(母)求其保護,用紅繩串一個銅錢帶在身上,可驅魔避邪,每年去祭拜一次,並換新紅繩。長到十幾歲,還需還願祭拜,感謝石頭公(母)保佑長大成人。 石頭公(母)除保護小孩健康,頭骨堅硬,也祈求山地人出草,尚可助賭徒贏錢,助盜賊作案成功。

大樹公(媽)收契子

除了石頭公之外,自然神大樹公(媽)也是一位受歡迎的契父母。

大樹公的崇拜,在臺灣甚為普遍,人們相信,古老巨大的樹木或奇形靈異的樹木都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或附有超自然的力量,因此,加以崇拜,希望這種超自然力予以庇佑。

人們崇拜大樹的生命力與生殖力之外,在祭儀行為中,往往攙雜著交感巫術的活動。民間相信體弱多病的小孩給大樹作契子女,可以身強體壯。因為榕樹的氣根又長成樹,表示根基旺,希望藉著「父子」或「母子」的關係,以及「有其父必有其子」的心理而使得孩子也根基旺,因而達到身體健康。同時大樹壽命長,象徵無限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正是人們所追求的,所期望的,達到長生不老的境界。

力量可以轉移,所以擁有更多轉移機會的人可以有好的生命。吃人蔘,穿玉衣,住在福地,這些需要財力配合的轉移機制。沒錢的人可以服氣,吸收天地精華。打坐練氣,不使精氣隨意散出,所謂的嗇,也是好辦法,而且更加富有精神修養的功能。

有時在中秋,因為這些自然物往往以中秋為誕辰。

中秋節雖然是以賞月爲主的節日,但在民間信仰中會發現鄉間常見的大樹公、石頭公、及土地公等等,也大部分以中秋爲其神誕日。這些起源於自然崇拜現象的神明,年深日久才被擬人化、體制化,但究其信仰之根本,其實都算是「社祭」的種種變異。崇拜社的目的在祈求婦人及作物的豐產,社神也就成了多產及豐饒的象徵。在節日期間舉行的社祭兼具賦與及加強人類生命力的功能,因此有不少信眾在中秋節來向代表社的大樹公祈求成爲祂的「契子」。
農人在中秋節到田裡插「土地公枴」,以答謝社神土地公,是臺灣南部社祭的一種形式。在雲嘉南地區更與古老的「迎紫姑」、「偷戲」等習俗相結合,發展出一特殊的變異形態。貌似特例的此一變異,實際上仍根源於對土地、大樹的信仰,最終的目的在於祈求人畜豐產。


2012年2月27日 星期一

王爺王船

古時候就有所謂的祭瘟、送瘟的習俗,王船最早就是用來送走瘟神的交通工具。

瘟神的地位和身分也越來越受到提升和肯定,進而結合歷史小說、民間故事,轉變成忠貞愛國的英雄人物,最後進化成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代天巡府或王爺公,王船也從當年的「瘟王船」轉身變成「王爺船」,從當年的「閉戶避送」,變成了今日的「舉城迎送」

東隆宮的王船很有名。

原因據說是

台灣早期以漁業為主的港口,常有寺廟及祈福祭典。其中著名的是擁有百年歷史的東港東隆宮平安祭典。東隆宮建於清乾隆年間,主祀溫府千歲,平安祭典的活動每三年一科,是將奉玉旨的千歲爺接上岸來(稱為「請王」)。平安祭典過程重點在於千歲爺遶境儀式,經過數日的祭典遶境(稱為「出巡」)後,千歲爺必須回天庭繳旨,而「燒王船」則是送走千歲爺的儀式(稱為「宴王」、「送王」),也是整個祭典的高潮,近年來常以「王船祭」稱之。燒王船的平安祭典代表著地方百姓對千歲爺的感激,並祈求神明賜福東港百姓。

康豹教授研究王爺信仰非常有名,

許多「王爺信仰」都來自於浙江,遂企圖以明清以來浙江溫州地區「溫元帥」信仰作為博士論文題目。而台灣的西港地區已有劉枝萬等學人進行研究,相較下東港地區的研究仍待開拓,因此康老師便選定屏東東港,前後住了半年,作人類學式的實踐,從祭典準備過程到事後訪問,鉅細無遺。

他說五年王爺原先是瘟神,後來變成可以擊敗瘟神的神。幾乎可以說很多神都具有這樣的性質轉變過程,像是先秦時代堯舜放四凶,這些不才子是被放逐的對象,但是也可以抵禦魑魅魍魎,成為在邊境上的保護者。,劉枝萬<臺灣之瘟神信仰>(1933)將其演進系統化,分成6階段,由原始厲鬼進化到最後的萬能神明。

這些王船有真船在海上漂流,叫「游地河」,也有火化的「遊天河」。

五年王爺與五府王爺不太一樣,前者最著名的是雲林鎮安宮,後者南鯤鯓代天府。實 際 上 崇 奉 十 二 位 王 爺 , 但 因 為 逢 五 年 , 才 舉 行 一 次 大 的 祭 典 , 故 稱 「 五 年 王 爺 」

每 年 定 春 、 冬 二 祭 , 春 祭 即 於 元 宵 正 月 十 五 日 舉 行 , 恭 請 五 年 千 歲 遶 境 祈 安 , 附 近 庄 民 隨 香 遊 行 , 並 組 成 各 種 藝 閣 、 各 庄 每 年 輪 流 供 給 當 日 午 餐 , 千 歲 遶 境 後 入 廟 安 座 。 是 晚 獻 演 戲 , 慶 祝 千 秋 。 (馬鳴山鎮安宮管理委員會,1970:9)
冬 祭 則 配 合 農 村 收 冬 後 舉 行 ( 選 定 農 曆 十 月 廿 九 日 ) , 如 逢 寅 、 午 、 戌 年 遠 近 香 庄 均 稱 「 五 年 到 年 」 或 「 百 年 大 科 」 各 地 紛 紛 到 廟 出 示 香 條 , 擇 日 恭 迎 五 年 千 歲 鑾 駕 前 往 各 地 遶 境 , 並 屠 豬 宰 羊 叩 謝 神 恩 。 而 鎮 安 宮 每 逢 寅 、 午 戌 年 依 例 舉 行 祈 安 三 朝 清 醮 法 會 , 附 近 村 落 則 分 股 建 立 醮 壇 。

中間還是空了兩個半月。

十二瘟王系-再分「三年王爺」與「五年王爺」兩類。

五瘟使者系-再分「五福大帝」與「五府千歲」兩類。

五福大帝是福州人保護神,台南白龍庵最著名。清代衙門,時常禁絕此類信仰,故善信往往又改稱為五顯靈官五顯大帝等名,清代文獻紀載:歲以六月出巡,謂之逐疫。喬裝鬼卒,呵殿前驅,金鼓喧闐,男女雜遝,傾錢酬願,狀殊可憐。越二日以紙糊一舟,大二丈,奉各紙像置船中,凡百器用財賄兵械,均以紙綢為之,大小靡不具。愚民爭投告牒,齎柴米,舁舟至海隅火之,謂之送王。七月七日,又至海隅迎之。

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義渡也是善行 願意免費工作的公共事物都可以算吧

早年交通不發達,較大河流須搭乘渡船,中港溪有些船伕常向旅客強索不當渡費,被拒就使出強扣行李等違法勾當;清乾隆年間,官方為根絕惡風,因此設置免費乘船渡溪的義渡,但後來漸廢弛。

直到道光16年 (西元1836年),淡水同知婁雲巡視轄內民情,認為應加強義渡制度,以利南北交通,包括大甲溪、房里溪、柑尾溪、中港溪、鹽水港溪及井水溪6處設義渡,婁雲率先捐300元薪俸,並向民間募捐購置田園,收租作為船伕工資和渡船保養經費。

他說,義渡選用力壯誠實的船伕,發給執照,並在鎮安宮附近立「中港溪官義渡」石碑,原碑已佚失,鎮公所近年開闢官義渡紀念公園,仿原碑重新雕製。

日據時代官義渡改為發給船伕補助金,渡船一直持續到民國五○年代,民國81年五福大橋完工通車,如今從塭仔頭跨越中港溪到對岸的造橋鄉,交通便捷。

港墘里長林裕章小時候也搭過渡船,他印象中以前的渡船費好像是新台幣1元。

陳金田說,民國32年2月間,竹南漁民在外海發現有死鯨漂浮,將牠拖回,不料繩索斷裂,死鯨漂到中港溪南岸。

當天是元宵節,消息傳出,民眾爭相趕往觀看,下午陳姓兄弟划來渡船,不料眾人爭先恐後搶上船,只能搭20人的渡船,竟擠上60多人,兩兄弟無力制止,渡船開出不久就翻覆,瞬間溺死32人,這起意外讓老一輩難以忘懷。

中港地區民俗「祭江洗港」在發生翻船事件後,規模開始擴大,如今已成為地方特有民俗,每年端午在五福大橋旁河灘進行的祭典,常有上千人參與。

全文網址: 官義渡公園 早年渡溪必經地 | 桃竹苗 | 地方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6925975.shtml#ixzz1nXBiLw3u
Power By udn.com

義渡、收無名屍、收留痲瘋病患等等都可以算是善行,有個嘉邑行善團到處鋪橋造路,也是古時候傳下來的行善遺風。有人捐棺材,也屬於此類。

發生過災難地區要祈福淨化,可是此地沒有放在過年期間,像野柳淨港一樣,而是在端午節舉辦,根據聞一多的研究,端午節競渡,原本可能是儺的一部分,驅鬼逐疫,感到村落之外,將他們往下流趕。

彰化地區有人上吊自殺,地方上會舉辦送肉粽儀式,各家貼符閉門窗,法師將死者之魂魄驅逐出村落之外。根據左傳說,強死為厲,意思是夭折早死的人生命力未衰,魄未敗而魂已離,容易報復生人。

所以說村落之內是個神聖空間,需要軍隊保護,犒軍也就必要。

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

大園感天公祖

許遜信仰唐朝時開始興起,在宋朝被朝廷所倡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將西山遊帷觀升格為玉隆宮。宋徽宗時上尊號為「神功妙濟真君」,南宋時,「真君垂跡,遍於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為觀府、為壇靖者,不可勝計。」。

在台灣流行的閭山派道教,也奉許遜為始祖,尊之為「閭山教主許真君」。傳說中,閩東一帶的女神,閭山道教三奶派的宗師「臨水夫人」,就是在閩江底的神秘世界閭山,拜許遜為師的。

在某些道教流派中,許遜與張道陵、葛玄、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江西南昌民眾及許姓人士,常視許遜為保護神。

臺灣許遜信仰

台灣本島以許遜為主神之廟宇以桃園縣大園鄉仁壽宮最為悠久,相傳為清咸豐年間由福建漳浦人許文量恭迎感天大帝來台,鄉內公眾一同立廟,為大園鄉內最大之公廟信仰中心,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為安座紀念日例祭之期。大園鄉內許姓裔孫眾多,敬稱許遜為「老祖」,鄉內各姓信眾亦多隨之稱呼。除「老祖」外,信眾亦多稱「感天公」或「感天大帝」。

三界公

自然界的守護神-三界公

農曆十月十五日是道教的下元節,三官大帝即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台灣民間俗稱「三界公」,亦即掌管天、地、水三界之神。

三官大帝信仰起源甚早,東漢張角創五斗米教,教中設有鬼卒等,為病人祈福祛疾。其消災治病方式是將病患姓名及認罪之意,寫成文書三份,分別置於高山、埋藏於地、沉入水中,向三官告解懺悔並祈求安康,謂之「三官手書」,目的在使病患捐獻五斗白米。

原本司掌天、地、水三界的守護神經過民間信仰的流傳,三官大帝又發展出各種起源傳說,也被賦予新的職責。其中有三官源自金、水、土三氣,主管天、地、水三界之說(《神農典》);有謂三官大帝乃元始天尊之子,天尊吸納始陽之氣、清虛七氣、晨浩五氣,經九九之期結為靈胎聖體,分別於元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自口中吐出聖嬰,即堯、舜、禹三帝(《歷代神仙通鑑》),其中堯帝定四時制年月、舜帝拓荒墾地、大禹治水有功,因此奉為三官大帝。

 

台灣民間俗信三界公之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民間常在神龕前樑懸吊「三界公爐」祭拜三官大帝,祭拜神明前必先膜拜三界公之後再拜家中所供奉諸神,意謂三官大帝神格高於其他諸神。台灣俗語:「枕頭神恰大過三界公」,是諷刺只聽從枕邊人之言,不接受父母、朋友的意見,或形容懼內的男人只聽從妻子的話;「客兄公恰大過三界公」則在謾罵不守婦道的婦人,看見情夫到來,竟將第二天要祭拜三界公的粿,先拿給情夫吃,可見其毫無分寸。連罵人的俗語都以三界公為例,由此可見三界公在民間地位之崇高。

今日原籍漳州人家則稱天公爐為「三界公爐」,亦即說天公係三官 之中的天官,故奉祀天官的同時,亦須奉祀地官、水官。

父親生日時拜天公有類似以下儀式

  在初九之前,要把八仙桌高疊在長凳之上,叫做「頂桌」,於 頂桌之上再供三個彩紙糊成的神位,稱為「燈座」,燈座是清茶三 盅,束著紅紙的麵線三盃、素饌六色、水果五色成「五果六齋」, 最前面則是香燭。挨著頂桌之下,還有「下桌」,下桌則是供豬頭 、雞、魚等五牲、酒及印成龜形的「紅龜粿」等,據說這些只是供 從祀諸神的。初八之時,全家大小必須沐浴更衣,一到半夜子時即 開始祭祀,由長至幼,三跪九叩,叩畢則焚燒一種特定的「天公金 」金紙,連同燈座一起焚燒,接著是放鞭炮、送神。

蘆竹鄉的三界公

大約在那個年代當時的保正(現今的村長)士枝先生為了凝聚村民的信仰,設了三界公爐,他把村內土地用佃來區分,一佃土地一甲3分地,全村共有27個佃,分三年輪一次,每次由9個佃來擲筊,最多筊的便是爐主,少筊的全是頭家,爐主人三界公爐就請回家中供奉一年,一年中正月迎媽祖,年尾做年尾戲、謝平安、請神、送神,中元七月十五日普度,都要由頭家、爐主、9個佃,共同來負責處理,費用所需有的公家用丁口錢支付,有的如七月十五日普渡豬公就得由頭家爐主自行分攤;形成村民帶動人際互助往來的優良風俗,也是延續歷史的好典範。

八月平安戲

每年農曆八月,桃園各地區都有輪值「平安戲」祭典,這個活動源起已經不可考了!觀音鄉的大堀村、崙坪村、藍埔村及新屋鄉的清華村等四大庄頭,共同輪值「三界公戲」;2010年9月12日(農曆八月五日)是輪到大堀庄頭辦理「三界公戲」,值年爐主是林阿水,各鄰鄰長均被分派為「首士」職務,共同協助辦理祭典活動。

農曆八月平安戲,又稱作「三界公戲」,是觀音鄉特殊地方信仰之一,各地區祭典日期不同,凡輪到「平安戲」的庄頭,由籌備委員會召集「爐主」、「首士」辦理繞境、祭典及酬戲等事宜。

田金昌碩士論文說,客家人有時因為三山國王廟太過於凸顯族群意識,所以會選擇三界公為主神。漳州人也比泉州人更常奉祀三界公。三界公廟最多的是南桃園。

這一天如何訂出來的

老子誕辰日 各門派倡設道教節

世界道教組織昨天聚集高雄道德院,舉辦「道教節世界慶典」國際年會,共有來自十國及地區代表與會,會中希望團結各地道教門派,將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老子的誕辰日設為「道教節」,並爭取成為宗教法定假日。

 

全文網址: 老子誕辰日 各門派倡設道教節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924898.shtml#ixzz1nR38sNp8
Power By udn.com

  人民网北京4月3日综合讯:农历二月十五是道家鼻祖——老子的生日。4月2日,海内外近千名道教界和研究者代表齐聚老子故里——河南鹿邑县,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

  老子诞辰节的由来

9288的博客  [个人散文集] 日期:2011-3-12 21:50:40 

编者按:文章为我们介绍了这个特殊节日的来历,国家的重视说明了对道家文化的尊重;

  老子诞辰节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已经存在,到了唐玄宗时,定下来作为全国的一项节庆活动。并且列为全国假期,放假一天,最多时达三天。
  在这之前,道教徒早已将二月十五日定位太上老君诞辰日。《太平广记》卷二百二十四内,便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当时一名书生任之良,希望考进士,可惜考不上。到了“关东店”休息。遇到一名道士。道士跟任之良说,现在应是他个人的名誉和地位最称心如意的时候,为何不再到京城去?任之良说,因为他欠缺资粮,又没有居住处。及后,这名道士便给予任之良一些钱,并告诉他可以到肃明观居住。
  任之良到京后,便住在肃明观内。有一天,他看见一名道士在诵经。这名道士告诉任之良,太上老君的诞辰日是在二月十五日。之后,任之良便向朝廷上表,建议在玄元皇帝(即太上道祖)诞辰日点灯。唐玄宗看了任之良的上奏,接纳了他的意见。在二月十五日庆祝道祖诞辰日举行点灯这一仪式。由此可见,把二月十五日定为道祖诞辰日,早在唐玄宗以前,已是道教内的做法。
  真正把老子诞辰日定为全国节庆日是在开元三年(715),唐玄宗东封岱岳(泰山),回程时到毫州老君庙,亲写《道德经》,用来刻石,并将老君诞辰日定为“玄元节”(唐朝皇室因为与老子同姓李,故尊奉老子为他们的始祖。在唐高宗乾封元年(666)二月末日,唐高宗在泰山封禅后不久,便来到了老君庙,追封太上道祖为“玄元皇帝”。自此。太上道祖便被尊称为“玄元皇帝”)。这是最早将老君诞辰日列为全国性节庆日定下来《太上太君年谱纪略》。
  将二月十五日道祖诞辰日定为全国假期,则是在天宝五年(746)二月十三日。按《唐会要》卷五十的记载,当时太清宫使、门下侍郎陈希烈上奏,认为老子诞辰日是吉辰,请唐玄宗准许休假一天。唐玄宗批准陈希烈的建议。于是,二月十五日便成了全国性的假期。
  至此,老子诞辰节纪念活动代代相传。到了唐武宗时期改名为“降圣节”,颁令放假三天。到了宋真宗(《宋史》)后改名为“真元节”。到宋徽宗时(《资治通鉴后编》)更名为“贞元节”。元、明、清时期的节庆活动历史资料也都有详实的记载。透过以上回顾,二月十五日纪念老子诞辰,已成为宣传老子思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林書豪榮耀上帝的生命觀

今天自由時報報導林書豪這樣說:

如果他變了 請媒體提醒

對於蜂擁而至的廣告代言邀約,林書豪表示,他們有一個團隊在處理,必須與他們的信念和遠景一致,能夠榮耀上帝,他不想為任何違背個人價值的公司代言,這些公司如何運作、如何對待員工,都在他的考量之內。

林書豪說,在面對媒體方面,姚明告訴他,不可能躲掉媒體,只能學習如何處理,林書豪開玩笑地回答姚明,自己比他矮很多,可能躲媒體比較容易。他說,希望自己未來都不會改變,繼續教孩子打球、追求夢想,如果他變了,請媒體第一個提醒他。

宗教有時看來可以提供願景與幫助抵抗誘惑。

之前有報導說他受洗以前是脾氣不太好,之後就好很多。

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乞龜求子紅花

乞龜所使用的龜是以祭品製成,並非真龜。其製成材料種類繁多、造型繁複。一般常見的有麵龜、風聘龜、紅龜粿、米糕龜、麵線龜、米包龜、橘子龜、沙其馬龜、黃金龜、錢龜、米粉龜、花生糖龜、糖龜、米龜、餅龜、糖果龜等。龜的製造方式有以粿模印製(如麵龜、紅龜粿)、以模型灌製(如糖龜)、有堆砌成型(如米包龜、米粉龜)、有塑造而成(如米糕龜、麵線龜)等方式。製成龜狀後再加以裝飾,以求美觀。

乞龜活動多在元宵節或神誕日,乞龜的規矩是今年所乞得之龜,來年須加倍奉還,因此龜的體積將每年成倍數增大,數量會年年增多,成為繁殖力最強的祭品。體積大的龜往往重達數千斤,而目前台灣最大的祭龜已超過一萬二千斤。大龜通常是由信徒所組成的「龜會」集體乞得再予平分;小龜則由個人或家庭乞回。由於龜體成倍數增長,因此當歸體太大時,則由廟方收回,分製小龜再供信徒求乞。

乞龜的方式是由求乞者在神明面前祝禱,說明祈求目的、明年將歸還數量,再擲筊徵求神明同意,經過神明允許之後,則將香插在龜背以示「名龜有主」。神龜迎回家之後,必須在神案上祭拜,然後再分切食用。

民眾乞龜的目的大都在祈求平安、健康或財利。假如祈求之事如願以償,則須加倍奉還,供其他信徒繼續求乞。乞龜活動在共同信仰、祭品分享的基礎上綿延不斷,寺廟與乞龜信徒之間不須押金或契約,信仰成為彼此互信互重的見證。

由於宗教的約束力,乞龜者除非家中有喪事才能延期歸還,否則鮮有賴帳不還者。信仰的力量經常比法律契約更為具體有效,雖然沒有強制性,至今各個舉行乞龜活動的寺廟,還不曾發生數量減少或血本無歸的情況。

乞龜文化在台灣民間非常普遍,其中又以宜蘭、澎湖最為盛行。乞得神龜是否能保佑平安其實並不重要,而神與人之間藉由乞龜產生互動關係,信徒與信徒之間也經由祭品的傳遞過程共同分享福祉,在凡事契約化的工商社會中,乞龜民俗至少還留給人性自覺一個自由的空間。

早期文獻-通判胡建偉的《澎湖紀略》即有記載:「元宵,各家先於十三夜起,門首掛燈,廳中張燈結彩;至十五日夜,各家俱備牲醴碗菜,供奉三界。闔家燕飲,鳴鑼擊鼓,極為熱鬧。間亦有裝扮故事,往別澳遊玩者。各廟中張燈,男女出遊,謂之看燈,廟中札有花卉人物。男婦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求,求得花一枝或亞公仔一個,回家供奉。如果添丁,到明年元宵時,另做新鮮花卉、人物以酬謝焉。」文獻中可發現上元節民俗活動的多樣性,但我們可以了解當初以花作為求乞物,時至今日,轉以龜來象徵求乞之物,進而求平安、健康與財富。(看下引資料,似乎此說有待商榷。)

時間是元宵,求花,有求子意涵。

高雄在初九天公生

高雄乞龜祈福祈平安國際觀光文化節昨天下午在意誠堂登場,廟方特地舉辦拉大龜王遶境祈福活動,市長陳菊也到場參加,與信眾一同進行鑽轎腳儀式,並發送開工鴻運大紅包,盼帶來好彩頭。

昨天因適逢玉皇大帝聖誕日(天公生),意誠堂特地舉辦乞龜祈福祈平安國際觀光文化節活動

花與求子的關係

想生龍子龍女嗎?還有兩三個月的時間得要保握,嘉義縣朴子市的配天宮這幾天就擠進了想求子的善男信女,這間有三百多年歷史知名的求子廟,為了大批信眾還特別準備了五千朵求子花,想生男求白花,生女就得要求紅花。 中翻英【Powered by Google AJAX Language API】,翻譯內容僅供參考。

朴子配天宮媽祖廟似乎與紅白花關係特深

說朴子配天宮是台灣最靈驗的求子廟一點也不為過。配天宮求子的神明不是一般的求子神,而是主祀神─天上聖母媽祖。農曆正月到三月媽祖誕辰御賜燈花展期這段時間可看到配天宮正殿內有兩株牡丹花樹,一株為白色,另外一株為紅色。欲求子者於牡丹樹旁燒香像媽祖稟告自己的各項資料及其欲求白花還是紅花,求白花即求生兒子,求紅花即求生女兒。

此廟因為王得祿的關係所以有御賜的燈花以及御封的虎爺等特殊規格。

看起來,求子在元宵,七夕有乞巧與求子。似與乞龜不見得有關,龜可以是長壽的象徵,也是四靈之一,以前殺豬公祭拜,之後有將祭品分給親友的風俗,古時候稱為歸胙,來自神明的福氣神力分享出去。乞龜好像與此較為相似。

過年是一年的開始,總是想要將今年的願望都寄託表達出來,所以各種祈福活動都可以盛大舉辦。

拜斗是什麼

張家麟有一篇禮斗的論文

拜斗儀式是華人道教及民間信仰的宮廟中常態性的宗教儀式,一年中寺廟以春季及秋季拜斗兩次舉行,春季拜斗時間為農曆三月一日至三月五日,秋季拜斗則為農曆九月一日至九月九日。信徒參加儀式的目的在於透過祭拜自己的本命星斗祈求自己延壽增福及消災解厄,希望在拜斗之後帶給自己長命百歲。整個儀式進行可以分為「請神」、「敬神」、「誦經」、「普施」、「犒軍」及「送神」等步驟,在拜斗法會進行中,信徒必需二十四小時不斷的唸經,祈求神降福及給信徒添壽,拜斗時的斗燈不得熄滅,隨時添加燈油,旺盛的斗燈象徵參與拜斗者的生命充滿光采,斗燈熄滅則意味著生命的結束。

幫助個人獲取財富,擴大事業,免除煩惱,增進生活快樂。在信徒眼裡參加禮斗法會帶給個人的效果非常弘大,禮斗法會再也不是單純的幫助個人延年益壽的法會,而是功能強大的法會。寺廟為了滿足信徒這種心裡,也將禮斗法會的「星斗崇拜」擴大為「恩主公崇拜」,本來禮斗法會中只有東西南北中斗,現在則增加「玉皇斗」,

台灣大百科則說

拜斗是道教獨有一種為人攘災解厄,祈福延壽之科儀,應稱為【朝真禮斗】。拜斗是道教獨有科儀   

斗即是人的本命元辰。所以參加拜斗即是朝拜自己的本命元辰,可使元辰光彩,去災趨福。

有人將全文以問答方式整理,更容易閱讀。

我父親常說入斗、完斗、拜斗,形式比較接近下面這段記載

拜斗:時間是從大年初九至十五(上元)起斗,到同年的農曆十月十五日(下元)完斗。起斗的時候,廟工會準備一鐵罐並在裡面放滿米,在插上一旗幟以祈福,而鎮民在起斗這段期間可以以一人一口為單位,捐錢給祖師廟(入斗),一口約以500元為一定數(在以往捐的數量並無規定都是隨緣)。直到完斗,之前前來祈福的鎮民便會在次回到祖師廟,廟公會發給每個前來祈福的人一包由祖師爺祈福過的米,回去煮給全家吃,保證平安。

三元與三官大帝有關,也就是三界公,也是來自此斗米教的傳統,張魯他們建立的王國就有這些內容。

在完斗與入斗之間,有一大段時間,沒有受到保護,那應該怎麼辦呢?每個月好像都有聽他去拜斗

犒軍是什麼

【犒將】
1犒將又稱為拜門口,今天是頭牙也是一個新的年度犒將的開始,因為每年正月還算是在節慶月,不拜土地公也不犒將,不娶妻過門也不入宅安居,必須等到農曆二月才開始一切的活動,因此二月初二頭牙除了拜土地公外,也要在自家門口準備香案犒賞兵將。

2民俗的犒軍,是因為以前的聚落村莊,有神鎮守,安營於各村落的五方,保佑平安順遂,所以在於初一十五,各戶人家在于晚餐時,以晚餐飯菜魚肉先於犒軍。

3犒軍,(或稱為賞兵),是一種流傳於台灣本島及金門、澎湖離島的民間宗教儀式。儀式進行目的是為了犒賞神明的兵馬。犒軍儀式能夠廣泛流傳的原因是,一般群眾在其社區宗教生活中,透過定期或不定期地為神軍準備祭品,參與了此一部份的兵馬儀式。信徒認知的犒軍儀式的內容與十分簡單:每逢初一、十五為神明的兵馬準備菜湯飯,然後在自家門前或者村廟前祭拜。由於一般大眾並不確實瞭解犒軍儀式在超自然層次的意義,因此各地流傳犒軍的內容往往具有相當程度的地區性差異,唯一共同處在於菜湯飯都是由各家戶村民自行準備。

在羅東,村民準備簡單飯菜個別到村廟去犒軍。桃園人則是在自家門前犒軍。在台南,村民們除集體於村廟前犒軍外,另有代表村廟儀式的主祭者(稱為頭家)需準備三牲與水酒。在澎湖,犒軍儀式是由村民提供菜湯飯作為神軍的祭品,由村廟主祭者(稱為鄉老)提供三牲、草料與水酒作為神明與神馬的祭品,並且由一名代表軍隊總指揮以及五名代表五營元帥的孩童法師(稱為小法)手執五營令旗手舞足蹈地演練一段召調神兵神將前來受享美食的儀式劇。

就儀式專家的角度而言,犒軍儀式並不單獨地被執行,而是屬於整個相關儀式脈絡中的一個環節。從儀式意義上來解讀,犒軍儀式的舉辦是與放軍儀式與收軍儀式的執行互相聯結的:過去的台灣鄉村社會,在遇到瘟疫流行或者外敵入侵時,往往會請儀式專家來進行消災祈福儀式,祈求神明庇佑。儀式專家(乩童、道士或者法師),於是把神將神兵配置在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以便鎮壓散布瘟疫的惡鬼和惡靈,這種部署神兵的儀式,稱為放軍儀式(或稱為放兵、安營)。內容是將五營神將的大名寫在竹符上,連同五方旗分別插在聚落邊陲的相關位置,將五營神兵部署好。放軍完畢後,家家戶戶要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準備菜飯水草抬到一定場所,以便犒勞五路的神軍,這個部份稱為犒軍儀式。有放軍儀式,自然也要有收軍儀式,有的地區到了歲末年終,在神明及其神兵神將回天庭繳旨時,不但要準備豐盛的菜餚答謝神軍的辛勞外,還要請儀式專家做法將神兵撤回,便是所謂「收軍」儀式。
離島地區由於形勢險惡,時有海寇、瘟疫等天災人禍,儀式專家於是將神兵常態性地駐防各聚落村界地帶,聚落於是形成一個以村廟為中心,五營為邊界,象徵性的軍事防禦單位。透過週期性的執行犒軍儀式,來維持這種超自然防禦能力,同時也形成一種具有特色的地方民間信仰。澎湖犒軍儀式的展演過程如下:
1.請壇︰由幾位小法在殿內'主佛桌'前吟唱數段請神咒語,請諸神降臨,幫助小法召請五營兵馬。
2.安壇︰由鄉老或頭家以鑼聲伴隨捧出三十六神將與虎爺至殿外法壇,並擺好祭品。小法們換上法衣,手執令旗走出神殿,在法壇就位。
3.開壇、開鞭、淨壇︰'領令'用蛇鞭與符水將法壇及祭品洗淨。
4.召營:由領令及五名著青、紅、白、黑、黃服色代表五營元帥的小法手執令旗分別在法壇前'跳旗',召調五營兵馬至壇前,清點人數,以擲筊確認各營兵馬都到之後才算完成。
5.犒賞:由領令犒賞各營兵馬,確認來者身份無誤,點將一一犒賞,並下令不准驚擾村民六畜,保佑合境平安。
6.放營:小法們以與召營時相反的位置跳旗,分別在東南西北中央五個方位燒五營靈符,行'五營指',使五營兵馬確實回到各自崗位。
7.收壇︰儀式完畢,由鄉老或頭家隨鑼聲請回三十六神將及虎爺。

轉載:http://edumaterial.educities.edu.tw/ncu/right72.htm

image武聖殿的犒軍  中壇元帥

犒軍與中壇元帥

犒軍就是犒賞三軍的意思。

民間每個月的例行拜拜有兩種,一種是在農曆的初二、十六拜土地公,是做生意的店面或公司,為求能賺多一點錢拜的;另一種是初一、十五,是一般住家犒軍。

犒軍的目的是要慰勞守在村庄的五營神兵,通常在黃昏、接近晚餐時間,在門口放張桌子、或者是一條長板凳,上面放個七、八碗的葷、菜,向門口方向拜拜,沒有拜拜的排場。在鄉下地方比較容易見到,都會地區因為大都是做生意的,拜初二、十六,或者比較現代味的,已經不知道有五營神兵的事,所以就沒有犒軍的拜拜,當然,如果初一、十五也拜,初二、十六也拜,恐怕也不是一般商家所能負擔的。

另一種也相當常見的犒軍是在有法事之後的犒賞三軍,這是因為許多法事都要調天兵天將來協助,例如掃路、做醮等。

安五營

安五營指的是請五個營的神兵神將下凡,安置在特定的地方以保衛村庄、或協助法事的進行。

安五營的時機可大分為兩類,固定的與不固定的。固定的是指村庄每年年初(每個村庄不一定有相同的習慣)進行,大都在廟裡由道士或法師進行法事,調請東、南、西、北、中共五個營的神兵神將下凡,並將五個營依方位安置在村落的周圍,以便整年保護地方平安。

不固定的是指有特殊法事需求時,例如進行鍾馗掃路法事時,需調請五營來協助清掃路面。

中壇元帥

安五營所調請的神兵、神將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單位。傳說中,東營張元帥帶領九萬九千兵、南營蕭元帥帶領八萬八千兵、西營連元帥帶領六萬六千兵、北營劉元帥帶領五萬五千兵、中營李元帥帶領三萬三千兵,其中的中營李元帥就是三太子李哪吒,一般奉稱為中壇元帥。中壇元帥帶領兵馬,奉法師旨意執行各種任務,如保護村庄、清掃環境(將鬼魂之類趕走)等

台灣各地都有奉祀中壇元帥,聖誕為農曆九月九日,

有一篇研究東勢犒軍的碩士論文,有些調查,也有「將寮」的照片。東勢將寮

邊界是危險的,中心需要神聖化,瑪麗道格拉斯與Eliade的說法可以互補。

東南亞華僑五營兵的報導

出版日期: 2011年 09月 20日 (星期二)

 

兵協天宮九皇大帝聖壽慶典週四以安置五營兵馬掀序幕

【兵南邦十九日訊】兵南邦協天宮盛大慶祝九皇大帝聖壽慶典籌委會,預定于9月22日(四),下午六點,舉辦該宮辛卯年〝九皇大帝慶典安置五營兵馬儀式〞,正式啟動該宮「九皇大帝聖壽慶典」一系列慶祝法典。九月初一至初九皆有平安素宴,招待各屆善信,敬請闔家踴躍前來,共享神恩。 安置五營將兵法典,列有五項重要階段: 第一階段「迎神安坐」:首先以符文朝請玉旨啟動五營科儀,再行敬向天公玉皇上帝及中壇元帥,之後恭請主神關聖帝君、本宮文武列聖及坐位,稟告諸神明安營儀式正式開始。 第二階段「請五營兵」,順序鎮以〝中壇元帥符令〞開營恭請五營兵馬。〝東營青旗〞請九夷軍九萬九千,〝南營紅旗〞請八蠻軍八萬八千,〝西營白旗〞請六戎軍六萬六千,〝北營黑旗〞請五狄軍五萬五千,〝中營黃旗〞請三秦軍三萬三千。 第三階段「犒請營軍」,恭請中壇元帥主持犒軍儀式,法師再以五營令旗,恭請巡營眾兵將,臨壇饗醴,禮答神恩。 第四階段「禮化營寶」,請中壇元帥主持,法師恭請巡營眾兵將,遶於五營金銀寶山,在眾科儀成員在五營兵馬受享金銀寶炁,駐守該宮內外至九皇大帝慶典完成為止。 第五階段「置五營旗」,依據順序東、南、西、北、中五營安置於殿內五方,並安置〝五營兵馬鎮壓平安符〞,典禮圓滿完成。

文昌帝君生日

文昌生日


昨農曆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生日,宜蘭傳藝中心內的文昌祠,準備象徵「金榜題名」的紅燒蹄膀鋪筍絲、「前程似錦」的西魯肉、「有鳳來儀」的雞和「連登三元」 的蓮子甜湯祭祀(下圖),另備芹菜、青蔥、蒜苗、五鐙餅等讓學子祈求登科高中,由羅東國中童軍團60人擔任禮生(上圖)。
文.圖╱林泊志
 上圖來自蘋果日報

昨天是文昌帝君誕辰,苗栗市文昌祠循古禮開中門,舉辦春祭大典,有學生冒雨搶拔「智慧毛」,也有家長專程來拔「智慧毛」,都是祈求文昌帝君保佑。
縣定古蹟文昌祠昨天上午九點半春祭大典,雖大雨滂沱,仍有明仁、苗栗國中及文山、僑育國小、芳仁幼稚園等學子觀禮,還有民眾拿著粽子、包子、芹菜、蔥及原子筆來祭拜文昌帝君。
學子在廟前廣場讀經、演奏樂器,為春祭揭開序幕,文昌祠準備豬、羊等牲禮,由管理委員會主委劉國昭、市公所主秘謝國勳等人主祭,行三獻禮、上疏祝文,祈求國泰民安。
農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辰,彰化市公所昨天在彰化關帝廟為文昌帝君舉辦祝壽祭典,並致贈文具組及壽桃給大排長龍的民眾,不少考生家長更準備蔥、芹菜、蘿蔔、包子前往拜拜,祈求孩子金榜題名。


彰化市關帝廟創建於清雍正13年,已有270多年歷史,主祀關聖帝君、文昌帝君。
看起來是把孔子祭典中的一部分轉移到文昌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