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清水祖師、保儀大夫、法主公

維基百科提到祖師時說

清水祖師,法號普足,俗名陳昭應(一說為陳榮祖、陳昭或陳應,1047年-1101年),本籍福建永春,是北宋時代福建泉州安溪的高僧。由於在安溪清水巖修道,被尊稱為清水祖師。民間俗稱「祖師公」或「祖師爺」。

圓寂後,原屬於佛教禪宗的清水祖師,逐漸民間化、道教化,被安溪人視為地方最重要的保護神祇。許多安溪人以種茶為業,再加上清水祖師以求雨聞名,也被視為安溪鐵觀音的保護神。另外,許多安溪人信奉的神祇,如保儀尊王、保儀大夫、清水祖師、法主公都被視為有保護茶葉種植的職能。

隨著安溪移民來台,清水祖師的信仰在台灣也蓬勃發展,在台灣,有三峽長福巖祖師廟、艋舺清水巖、淡水清水巖等三大祖師廟,號稱台北三大祖師廟。

茶葉怕蟲,所以驅蟲重要,有尪公習俗。有位觀察者有很好的紀錄

三百多年前,安溪人移民來台灣,於是將這項信仰帶至台灣。相傳保儀大夫為驅除田園蟲害的神明,其神輿所過之處,害蟲盡死。因此各村庄信眾每年都會迎請保儀大夫出巡繞境,以除蟲害;由於田埂狹小,神輿及神像不能太大,僅由兩人前後抬著尪公神像,繞行村莊內的田埂,以施法驅蟲。

圖:「尪公」出巡,台北市副市長葉金川親自抬轎

當時台北盆地各村庄並沒有自己尪公廟,而是至木柵的忠順廟請保儀大夫出巡,保儀大夫的神駕一天駐巡一個村落,繞境驅蟲後,次日前往下一個村落,一村接一村,最後再繞回木柵忠順廟。

林君說,尪公祭典最盛行時,台北盆地大約同時有九條保儀大夫出巡的路線同時進行著,迎神氣氛極為熱鬧。他說,電影《戲夢人生》的劇情敘述當時李天祿帶著布袋戲團在各村巡迴演出,就是隨著尪公的繞境路線,在各村庄演出酬神戲。

尪公祭典獨特之處,在於它的「流動性」,一個地方的尪公祭典只是臨時搭台,祭拜尪公完畢後,繞境一圈,第二天尪公轉往別村後,祭典會場隨即拆除,不留痕跡。因此,要認識及調查每個村落的尪公宗教活動,唯有在每年尪公出巡時,跟著尪公的腳步,一村一庄的繞行,才有機會目睹其真貌。

保儀大夫廟、集應廟在木柵精美附近有好幾座。他們會和三峽祖師廟來往。

法主公,全稱為都天蕩魔監雷御史張聖法主真君,簡稱為法主聖君、都天聖君等,俗稱法主公,客家人稱聖君爺。道教正一道所祭祀的神祇,亦有人將祂歸類於佛教化的道教閭山派。該神信仰,流行於福建福州,泉州等地。法主公信仰,在17世紀經安溪閩南人傳入臺灣

據考證,「法主公」意為法術高強的神明。法主公確有其人,一稱是張慈觀、蕭朗瑞、章朗慶等結義三兄弟共稱的「法主三公」,是以法力聞名的道教三大神。不過民間較普遍的說法,為單指張慈觀。

台北法主公廟神像據說是光緒四年得勝街振南茶行商發生瘟疫,請法主公禳災,方得全。陳基德到廈門請回一尊金身法主公,即是今日南京西路所供奉者。

兩種師公,烏頭與三奶分支

臺灣的閭山派分為兩支,閩南語俗謂「死歸法主,生派夫人」。

一支將法術高強的法主公奉為祖師,並以黑頭巾作為派系之標記,以喪禮法事、超渡驅邪等見長,人稱「法主公派」,臺灣人稱之為「烏頭法師」,亦稱「烏頭派」。

另一支,奉臨水夫人等三位女神為祖師,以紅頭巾作為標記,稱作「三奶派」,又稱「紅頭法師」,專作節慶、廟宇做醮等法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