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契子

體弱多病者或是命太硬者,有做契子的風俗。對象可以是長輩,可以是神明。

通常到十六歲前要在神明生日時去更換香火袋等信物。

也有大樹公與石頭公的契子。

如果這位契父母是人而非神明的話,這個人或這對契父母必須是被鄉裏認為是品德良好,並且教子有方的好命人才行。這樣的人平常在鄉裏就是受人敬重的人物,很多公共事務都有他(她)們的參與;男的,會被邀請參與比如公廟的蔔杯、水利的協調等工作;女的,則是在婚禮時擔任牽新娘出門的角色或媒人婆。

當小孩的契父母擇定後,就會帶著小孩和一些禮物到契父母家拜見;通常契父母也會當場給小孩一個紅包當見面禮。拜見完後,生父母要從契父母家帶少許的米和水回家煮給小孩吃;就這樣連續到契父母家拿三次水和米煮給小孩吃後,這個儀式便告完成,拜契的關係也從此建立。這就是所謂的「摜水米」。臺灣人通常也將這種為了宗教的理由而建立的關係稱為「摜水米」。

每年契父母生日時,生父母要帶著小孩和禮物來祝壽;而小孩生日時,契父母也會送些禮物來,祝這小孩身體健康,快快長大。在契父母去世時,通常會在訃文上把「摜水米」的小孩列入,但是這並不意味說這個小孩有繼承契父母遺產的權利和祭祀契父母的義務。因為「摜水米」畢竟只是為了改善「根基弱」的小孩的命運,而並沒有血緣或養育的關係。

如果是神明的話,

由於孩童「細漢歹育飼」,所以在民間信仰中,有拜認神明為契父、契母的習俗,以護佑孩童長大成人,出人頭地。

立契的時間,一般多由堂上恩師擇期,立契之後戴「貫絭」,成為該契神的契子、契女,即義子、義女。所謂貫絭,就是用一條紅絲線貫穿一個方孔錢,然後將之戴在孩童頸上,象徵契神隨身保佑。以後每年的契神聖誕日,家長都要帶契童到廟裏「換絭」(換紅絲線)。年年如此,直到結婚前日「謝神拜天公」,並行「褪絭」。

 

石頭公(母)收契子

民間相傳,拜石頭公,可使子女身體健康,可保孩童頭殼堅硬,許多人家將子女給石頭公(母)做契子,拜他為義父(母)求其保護,用紅繩串一個銅錢帶在身上,可驅魔避邪,每年去祭拜一次,並換新紅繩。長到十幾歲,還需還願祭拜,感謝石頭公(母)保佑長大成人。 石頭公(母)除保護小孩健康,頭骨堅硬,也祈求山地人出草,尚可助賭徒贏錢,助盜賊作案成功。

大樹公(媽)收契子

除了石頭公之外,自然神大樹公(媽)也是一位受歡迎的契父母。

大樹公的崇拜,在臺灣甚為普遍,人們相信,古老巨大的樹木或奇形靈異的樹木都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或附有超自然的力量,因此,加以崇拜,希望這種超自然力予以庇佑。

人們崇拜大樹的生命力與生殖力之外,在祭儀行為中,往往攙雜著交感巫術的活動。民間相信體弱多病的小孩給大樹作契子女,可以身強體壯。因為榕樹的氣根又長成樹,表示根基旺,希望藉著「父子」或「母子」的關係,以及「有其父必有其子」的心理而使得孩子也根基旺,因而達到身體健康。同時大樹壽命長,象徵無限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正是人們所追求的,所期望的,達到長生不老的境界。

力量可以轉移,所以擁有更多轉移機會的人可以有好的生命。吃人蔘,穿玉衣,住在福地,這些需要財力配合的轉移機制。沒錢的人可以服氣,吸收天地精華。打坐練氣,不使精氣隨意散出,所謂的嗇,也是好辦法,而且更加富有精神修養的功能。

有時在中秋,因為這些自然物往往以中秋為誕辰。

中秋節雖然是以賞月爲主的節日,但在民間信仰中會發現鄉間常見的大樹公、石頭公、及土地公等等,也大部分以中秋爲其神誕日。這些起源於自然崇拜現象的神明,年深日久才被擬人化、體制化,但究其信仰之根本,其實都算是「社祭」的種種變異。崇拜社的目的在祈求婦人及作物的豐產,社神也就成了多產及豐饒的象徵。在節日期間舉行的社祭兼具賦與及加強人類生命力的功能,因此有不少信眾在中秋節來向代表社的大樹公祈求成爲祂的「契子」。
農人在中秋節到田裡插「土地公枴」,以答謝社神土地公,是臺灣南部社祭的一種形式。在雲嘉南地區更與古老的「迎紫姑」、「偷戲」等習俗相結合,發展出一特殊的變異形態。貌似特例的此一變異,實際上仍根源於對土地、大樹的信仰,最終的目的在於祈求人畜豐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