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關公與恩主公

恩主公崇拜 「恩主公」即為關公,原稱為「恩主」,是鸞堂對神明的特殊稱謂,此因天廷震怒於人類道德敗壞、倫理失常,決定要降災於人世,面對此一劫難,關聖帝君(關公)、孚佑帝君(呂洞賓)、司命真君(灶神)於心不忍,遂奏請玉帝慈悲,並自願降世勸告人們行善,以挽災劫。由於三位神明慈心救劫,有恩於人,故稱為「三恩主」。後因關公的忠義形象深入人心,加上臺灣關帝信仰的普遍,於是單獨提出成為「恩主公」。恩主公崇拜以臺北市的行天宮最具代表性,行天宮在1943年由創始人郭得進覺修宮以關羽為主神的五聖恩主分身神像置家中開設鸞堂,以扶鸞吸引民眾,後透過黃叢的加入改革,而使行天宮的信眾更多。

行天宮三宮建設人黃欉祖籍泉州,其宗教思想,源於泉州流行的閭山派正一教。閭山派正一教是以閭山法與道教正一道正一派、符籙派相融合以及吸收佛教世俗化的福建道教,來台後,經過一段時間與佛儒兩教摻合,逐漸變成「民間基層人口的傳統信仰及文化現象,只求個人與家庭之富貴財子壽」的臺灣多神格「民間信仰」。

覺修宮

台北覺修宮位原名大龍峒仙宮廟,主祀孚佑帝君,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俗稱呂恩主或呂仙祖。

1902年,吳庭燎自淡水行忠堂恭迎呂恩主的分靈,供奉於大龍峒街自宅,稱為樂善社,扶鸞甚為靈驗,香客日漸增多。

1914年,陳曰厚經過樂善社,獲一首扶鸞指示的詩,有感神績靈驗,捐出陳內翰第的花園,即重慶北路三段三四○號,由陳培梁、陳曰厚、吳友恭、黃坤厚、陳根在五人合力出資玖元,運用義工,建土埆厝,稻草屋頂,改名大龍峒覺修堂,請陳培梁先生擔任首任堂主。

 

台灣鸞堂是透過文人、世子、商人,在清末民初時傳進台灣,鸞堂標榜的三大任務,分別是著書、宣講和濟世,神明的施方濟世,正滿足一般民眾心理或身理上的需求。

「鸞堂」又稱「儒宗神教」,其信仰主神鸞堂成員稱之為「恩主」,因此有學者以「恩主公崇拜叢」名之。

所謂「恩主」,為鑾堂的特殊用語,是「救世主」的意思。因為主持鑾堂的人,相信所奉神明能夠拯救世人而稱為「恩主」。台灣許多廟宇所奉祀的「恩主公」,其實就是「關聖帝君」。但在台灣被祀為「恩主」者,並不僅指一神而已,如稱「孚佑帝君」為「呂恩主」,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亦有稱李鐵拐為「李恩主」,而一般都以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和九天司命真君三者,合稱為「三恩主」,也有三恩主再加上先天豁落靈君、精忠武穆王或先天豁落靈君、文昌帝君,稱為「五恩主」。

位於桃園縣大溪鎮普濟路124號的普濟堂,主祀三恩主公,就座落在大溪老街西北端,和平路老街的路底附近。

普濟堂創立於清光緒二十七年(明治34年、西元1901年),原為私設鸞堂,清光緒二十八年,江序益等人自竹東分靈三聖恩主而來,安奉於江序抱家中。因常勸義行善,信眾日多,才於民國六年(西元1917年)添建拜亭完成正式廟宇。

11 則留言:

  1. 請問行天宮之孚佑帝君是否為台北覺修宮之分靈?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刪除
    2. 是的,行天宮的五聖恩主都源自於大龍峒覺修宮,早期的行天宮雜誌有報導過.此外,行天宮會舉行三獻禮祝壽的神佛也大都是大龍峒覺修宮與大龍峒保安宮有奉祀的神佛.

      刪除
  2. 根據所見資料,宜蘭喚醒堂分香淡水行忠堂,再分香覺修宮,而後才是行天宮。

    回覆刪除
  3. 請問木柵指南宮之孚佑帝君是否為淡水行忠堂之分靈?

    回覆刪除
  4. 是有學者就鸞堂的角度如此說。也有相反的說法,個人無法確定。有人說:
    清光緒八年(1882)淡水知縣王彬林自大陸至台灣赴任,同時迎奉山西永樂宮呂純陽神像到台。 起初供於艋舟甲(今萬華)玉清齋,後又分靈奉祀於景尾的肫風社、深坑的集文堂、淡水的行忠堂、新竹的普濟社、蘭陽的喚醒堂等處。 光緒十六年在現址建指南宮。
    據此說指南宮神像來自永樂宮,此宮為全真教丘處機倡建,規模宏大,地位崇高。呂為丹道南北宗共同祖師。由此而來的神像與來自福建的廟宇意義不同。道教的呂祖與鸞門的呂恩主應該分別看待吧。

    回覆刪除
  5. 感謝您分享寶貴資料!
    再請教:
    倘行天宮呂恩主為我的靈主,那麼覺修宮之呂恩主亦為我的靈主嗎?
    懇請賜教,感恩!

    回覆刪除
  6. 問題超過我的能力,不敢妄答。

    回覆刪除
  7. 何不直接向行天宮呂恩主擲筊請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