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腦內啡

宗教修行中常有極度愉悅的法喜狀態出現,莊子說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管子說浩然和平,鬼神來止。他們可能是在過程中產生腦內啡等神經傳導物質。

 1975年蘇格蘭的約翰‧休斯(John Hughes)及漢斯‧科斯特利茲(Hans Kosterlitz)首次發現有α(alpha)、β(beta)及γ(gamma)3種腦內啡。種種跡象顯示β腦內啡與疼痛的舒緩有密切關連,科學家也發現β腦內啡不僅能強化免疫系統來抵抗疾病,也提供一個讓癌細胞不容易生長的環境。

以下這段文章寫得比較完整

「靜坐能影響腦部活動,尤其大腦邊緣神經系統,新陳代謝、血壓、呼吸和心跳速率也隨之放慢,」班森在《鬆靜反應》書中說明,靜坐能抵銷人面臨壓力時產生的攻擊、逃跑反應,進入沉靜、安詳狀態。
賓州大學神經學家發現,當進入深層冥想狀態,腦部運作並沒有關閉,大腦枕葉活動減弱,位於腦前面區域的額葉活動反而增強。額葉與人類智力活動有關。(發慧)
哈佛醫學院精神科醫師賈克布利用腦電圖,追蹤記錄靜坐長達數月的受試者。這群靜坐者大腦頂葉活動逐漸降低,腦部產生更多θ(theta)波,θ波比入禪定後產生的α(alpha)波頻率更慢,達到更深層的放鬆。
林口長庚神經內科主任朱迺欣解釋,一般人靜坐後腦內α波增加,從後腦擴散到前面區域,呈現清醒、寧靜的狀態。長期靜坐,容易出現更深沉緩和的θ波,有與宇宙渾然合一之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