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毗沙門天王

神威毗沙——唐、宋代的“毗沙門天王”崇拜


王颋
2007-10-29 作者提供,原载于《西域南海史地研究续集》

此文收集許多文獻,讀來甚有意思,稍摘錄之。

《宋高僧傳》卷一〈不空傳〉:“天寶中,西蕃、大石、康三國帥兵圍西涼府,詔空入,帝御于道場,空秉香罏,誦仁王密語二七徧。帝見神兵可五百員,在于殿庭,驚問空,空曰:毗沙門天王子領兵救安西,請急設食發遣。四月二十日,果奏云:二月十一日城東北三十許里,雲霧間見神兵長偉,鼓角諠鳴,山地崩震,蕃部驚潰。彼營壘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絶。城北門樓有光明天王怒視,蕃帥大奔。帝覽奏,謝空,因敕諸道城樓置天王像,此其始也”

金鼠與玄天上帝龜蛇不同。

當唐之時,每將“毗沙門天王”的形象圖在旗上,用作出軍的祭奠。李筌《太白陰經》卷七〈祭文書藥方總序〉:“國家知其神,乃於邊方立廟。元帥亦圖其形旗上,號曰神旗,出居旗節之前,故軍出而祭之”。至宋以後,更在營房中建“天王堂”。

住在水晶宮,與水有關。西遊記裏面的水晶宮不知與此有關否。

《唐文粹》卷七六段成式〈塑像記〉:“下天處蘇迷盧之半,爲忉利尉候,北方毗沙門,統藥叉衆,所治水精宫城護世。其住處,曰紛陀利,曰質多羅,曰七林,曰摩偷,曰如意等。下壓象跡,當歡喜之地;上接蜂歌,雜莊嚴之境。常憍尸迦將破怨敵,聖者奮勇健臂出甲胄林,獨揭勝幢,不頓一戟(輕足)迦婁而垂翅,捘修羅而束手,猶怒折蓮柄,狂搜藕絲。蓋多聞位居初地,離十二失”。

黄滔《黄御史集》卷五〈靈山塑北方毗沙門天王碑〉:“始自于闐刹利之英奇,膺世尊帝釋之錫,號居須彌山北,住水晶宮殿,領藥义衆,爲帝釋外臣,以護南贍部洲。其道入大乘,得無生法,忍住聲聞,證不還果”。《吳都文粹》卷八〈崑山天王堂記〉:“謹按釋氏書云:天王生于闐國,作童兒時,猶能血鏇射妖,遂去走天竺,遇金仙子,授記護閻浮提補多聞王,騰雲跨漢,靸鬼撚魔,霞幟雪戟,指勾摧泮,竟鎮妙髙北面水精宫中,爲藥叉官長”。

宮中有錢多寶

董斯張《廣博物志》卷二四〈闍閫〉引《燈指經》:“昔王舎城,有一長者,其家巨富,庫藏盈溢,如毗沙門。

《法苑珠林》卷九四〈慳貪部引證〉:“舍衛城中有一長者,名曰盧至。其家巨富,財産無量,如毗沙門。

禮敬“毗沙門天王”之習俗,最初出現在“蔥嶺”迤東的“于闐”亦“瞿薩旦那”國。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一二:“瞿薩旦那國,周四千餘里,砂磧太半,壤土隘狹”。“昔者此國虚曠無人,毗沙門天於此棲止。無憂王太子在呾叉始羅國被抉目已,無憂王怒譴輔佐,遷其豪族,出雪山北,居荒谷間。遷人逐物,至此西界,推舉酋豪,尊立爲王。當是時也,東土帝子蒙譴,流徙居此東界,群下勸進,又自稱王”。“於是,迴駕而返,各歸其國,校習戎馬,督勵士卒。至期兵會,旗鼓相望。旦日合戰,西主不利,因而逐北,遂斬其首。東主乗勝,撫集亡國”。“時有塗灰外道,負大瓠盛滿水,而自進曰:我知地理。遂以其水屈曲遺流,周而復始,因即疾驅,忽而不見,依彼水迹,峙其基堵,遂得興功。即斯國治,今王所都於此城也”。“其王遷都作邑,建國安人,功績已成,齒耋云暮,未有胤嗣,恐絶宗緒,乃往毗沙門天神所祈禱請嗣,神像額上,剖出嬰孩,捧以迴駕。國人稱慶,既不飲乳,恐其不夀,尋詣神祠,重請育養。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狀如乳,神童飲吮,遂至成立。智勇光前,風教遐被,遂營神祠,宗先祖也。自兹已降,奕世相承,傳國君臨,不失其緒。故今神廟,多諸珍寳,拜祠享祭,無替於時。地乳所育,因爲國號”。

《敦煌吐蕃文獻選》四〈藏文記載的吐蕃周邊其他民族情況〉譯錄《于闐教法史》:“北方天王和舍利子二者到盛崑山用錫杖的下端和矛端把海底刺穿,海水流乾了。於是,成了人能居住的地方。此時,正式佛涅槃一百年的時光”“國王抛棄王子時,北方天王(毗沙門天)和吉祥仙女使土中流出了奶汁餵養王子,才沒死掉,因而取名爲地乳。北方天王把王子帶來,獻給漢地國王作子”。“由於他不肯留下,心中煩悶,故意下令裝作要殺地乳的樣子,打發許多漢兵和隨從等遊方往于闐去。適在此時,其生父阿育王的大臣名叫阿瑪札耶舍的,因犯罪被逐,有許多印度兵士和隨從也往于闐方向去”。“雙方並不相識,各帶兵馬,準備動武。北方天王和吉祥仙女及大地仙女等在中出現,將當初經過詳細敍述給他們聽。讓被阿育王放逐之臣和被遺棄之王子相識,彼此和好。地乳和阿瑪札耶舍大臣相會,二人共同治理其地,于闐城遂由此而建立”。“于闐聖教不滅,因有護法神八尊發心保佑之故,此即護法神北方天王,近地長官,阿巴若孜達,噶哈那薩若、蘇喀若那瑪拉、甲吉、斯達那巴帝、龍王格日哈天等,發誓追隨其後之眷屬,計有三萬五千五百零七尊護法神保護”。

《大唐西域記》卷一:“此伽藍素有毗沙門天像,靈鑒可恃,冥加守衛。近突厥葉護可汗子肆葉護可汗,傾其部落,率其戎旅,奄襲伽藍,欲圖珍寳。去此不遠,屯軍野次。其夜,夢見毗沙門天曰:汝有何力?敢壊伽藍?因以長戟貫徹胸背,可汗驚寤,便苦心痛,遂告群屬所夢咎徴,馳請衆僧,方伸懴謝。未及返命,已從殞没”。《太白陰經》卷七〈祭文書藥方總序〉:“往年吐蕃圍于闐,吐蕃人夜見金人,披髪持戟,行于城上。吐蕃衆數千萬,盡患瘡疾,莫能勝。又化黑鼠咬弓弦,無不斷絶,吐蕃扶病而遁”。这与相关祭文的形象,如同一辙。許洞《虎鈐經》卷二○〈祭毗沙門天王文〉:“惟天王神靈通暢,威德奮震。據太陰之正位,降普天之妖魔。左手擎塔,尊神顯于西土;右手仗戈,赫威游于北方。一舉而群魔駭,再舉而沙界裂。目激電以日暗,髮聚藍而雲委。卓犖萬古,鬱稱元神。今妖孽未除,生靈塗地。兇聲逆氣,溢天浮星。皇帝命某帥領雄權,剿戮群黨,大勳未立,壯心徒奮。天王受佛法印,廣揚神通,尚能卷大地于掌中,納須彌于芥子。今此小醜,豈不能怯”?

南山窣堵波及拘浪拿太子故事http://hoangthantai.vn/index.php?topic=3197.50;wap2
城外東南,南山之陰有窣堵波,高百余尺,是無憂王太子拘浪拿為繼母所誣抉目之處,無憂王所建也。盲人祈請,多有復明。
此太子正後生也,儀貌妍雅,慈仁夙著。正后終沒,繼室驕淫,縱其惛愚,私逼太子,太子瀝泣引責,退身謝罪。繼母見違,彌增忿怒,候王閑隙,從容言曰 : 「夫呾叉始羅,國之要領,非親弟子,其可寄乎?今者,太子仁孝著聞,親賢之故,物議斯在。」 王惑聞說,雅悅奸謀,即命太子,而誡之曰 : 「吾承餘緒,垂統繼業,唯恐失墜,忝負先王。呾叉始羅國之襟帶,吾今命爾作鎮彼國。國事殷重,人情詭雜,無妄去就,有虧基緒。凡有召命,驗吾齒印。印在吾口,其有謬乎?」於是太子銜命來鎮。歲月雖淹,繼室彌怒,詐發制書,紫泥封記,候王眠睡,竊齒為印,馳使而往,賜以責書。輔臣跪讀,相顧失圖。太子問曰 : 「何所悲乎?」 曰 :「大王有命,書責太子,抉去兩目,逐棄山谷,任其夫妻,隨時生死。雖有此命,尚未可依。今宜得請,面縛待罪。」 太子曰:「父而賜死,其敢辭乎?齒印為封,誠無謬矣。」命旃荼羅抉去其眼。眼既失明,乞貸自濟,流離展轉,至父都城。其妻告曰 : 「此是王城。嗟乎,饑寒良苦!昔為王子,今作乞人!願得聞知,重申先責。」於是謀計,入王內廄,於夜後分,泣對清風,長嘯悲吟,箜篌鼓和。王在高樓,聞其雅唱,辭甚怨悲,怪而問曰 : 「箜篌歌聲,似是吾子,今以何故而來此乎?」即問內廄:「誰為歌嘯?」遂將盲人而來對旨。王見太子,銜悲問曰 : 「誰害汝身,遭此禍?愛子喪明,猶自不覺,凡百黎元,如何究察?天乎,天乎,何德之衰!」 太子悲泣,謝而對曰 : 「誠以不孝,負責於天,某年月日,忽奉慈旨,無由致辭,不敢逃責。」其王心知繼室為不軌也,無所究察,便加刑辟。時菩提樹伽藍有瞿沙 (唐言妙音。) 大阿羅漢者,四辯無礙,三明具足。王將盲子,陳告其事,惟願慈悲,令得復明。時彼羅漢受王請已,即於是日宣令國人 : 「吾於後日,欲說妙理,人持一器,來此聽法,以盛泣淚也。」 於是遠近相趨,士女雲集。是時阿羅漢說十二因緣,凡厥聞法,莫不悲耿,以所持器盛其瀝泣。說法既已,總收眾淚,置之金盤,而自誓曰 : 「凡吾所說,諸佛至理。理若不真,說有紕繆,斯則已矣;如其不爾,願以眾淚,洗彼盲眼,眼得復明,明視如昔。」 發是語訖,持淚洗眼,眼遂復明。王乃責彼輔臣,詰諸僚佐,或黜或放,或遷或死,諸豪世祿移居雪山東北沙磧之中。

有看到一點伊底帕斯王或者李娃傳的影子。

贵霜王朝的大月氏贵族把守护北方的毗沙门天作为自己的保护神。耐人寻味的是,犍陀罗流行的毗沙门天像模仿贵霜贵族的形象,采用伊朗系民族的形象。在犍陀罗浮雕艺术中,其他三位天王都穿印度服装,惟独毗沙门天穿着伊朗服装。“向佛陀献四碗”石雕,现藏于白沙瓦博物馆。佛陀右边那位手拿石钵者应该就是毗沙门,他的服装与其它三天王不一样。

日本国东京国立博物馆在2003年8月有一个展览《Alexander the Great, East-West cultural Contacts form Greece to Japan》,只提醒一下,毗沙門作为财神崇拜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伊朗/贵霜的财神Pharro,而他的形象,至少有部分犍陀罗雕像是借鉴了希腊神Heracles,只是武器换成金刚杵。

呾叉始罗

西北印度的古代都市。希腊语谓之为Taxila。汉译又有德叉始罗、竺刹尸罗、石室国等名。其范围横跨印度旁遮普省与西北边境地区。自古以学问、技艺发达而闻名。西元前326年,遭亚历山大帝入侵,其富裕景况因此为西方所知。又相传阿育王为太子时,曾任此地总督,故佛教在当时可能已经传入。西元前二世纪,大夏的希腊人入侵,建设新都市。复受塞(Saka)族、帕西亚(Parthia)族、贵霜族所支配。在此等外族统治时代,佛教文化兴盛,市内外皆有颇多佛教设施,与西邻的犍驮罗同属佛教美术盛行地区。
西元230年左右,因伊朗的萨珊王朝占领此地一带,致使佛教文化一时中断,至四世纪末,始由贵霜族再兴。五世纪中叶,本市及附近的佛教伽蓝又遭■哒族所破坏,自此未00恢复旧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