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大寶森節與扛枷

下面這篇文章有許多精彩照片

大寶森節 தைப்பூசம் 在我國黑風洞是最多人參與的盛大節慶,是印度教一個特殊的文化習俗活動。每年,印度教信徒們聚集在河邊沐浴淨身、祭拜、鉤刺穿身及完成各種遊行前的儀式,然後開始遊行到黑風洞,再登二百七十二梯級向神明還願,獻上敬意。

image

維基百科介紹如下:

大寶森節(泰米爾文:தைப்பூசம்),是泰米爾人所慶祝的一個印度教節日,每年在泰米爾歷的「泰月」(第十個月)滿月時舉行,時在公曆的一月或二月。該節日是馬來西亞六地(檳榔嶼州、霹靂州、雪蘭莪州、森美蘭州、柔佛州和吉隆坡)的法定假日之一。大寶森節慶祝濕婆和雪山女神的幼子戰神穆盧干(Murugan)的生日,在這一天他得到了雪山女神的饋贈——一支長矛,最終使其消滅了魔鬼Soorapadman。

大寶森節是本地印度教徒所謂“贖罪、奉獻及感恩”的日子。少數虔誠的印度教徒會以在外人看來近乎自殘的方式來“贖罪”,這包括用銀針刺穿舌頭或雙頰,以及背負“卡瓦狄”遊行等。
  所謂“卡瓦狄”是一種金屬弓形枷鎖,上面用繩子綁了許多鐵針或鐵鉤,那是用來刺穿背負者皮肉的。早期新馬兩地的印度移民,大都是來自南印度的泰米爾人。

城隍爺拿枷

image

比較起來輕鬆多了。有一篇文章談到東隆宮有較複雜的儀式

東隆宮的中軍府前,由振武堂班頭為解罪者進行小改、大改。小改者由班頭稟告中軍爺後,即持令旗在身體前後各劃十八下,以象布下天罡地煞,可以維護其身心的安全;大改者則要伏地接受刑具(五種選一,大板、二板、藤條、紅鞭、黑鞭)鞭打,在象徵性的作勢鞭打下,以百次為度;較輕微者則以紅、黑鞭或藤條施罰,或只用「掌嘴」輕打即可。

任何巡狩期間都會出現的自願扮犯者,最典型的必須全身黑衣,先到中軍爺前、王爺前自首其過,然後由廟方人士為之在頸上戴(扛)枷:刀枷、鐵枷、鯉魚枷等;舊日尚有繫上腳鍊手銬者。自願戴上行刑的道具,就可視為服心刑的扮犯,願意在王爺駕前扛枷示眾;或許願於千歲爺轎前掃路(天地掃)、任馬伕(手持馬鞭)、挑馬草水,為王爺、王馬服役服刑,都是表演性的身心療法。

所鑽所伏的有王轎、蜈蚣陣車隊,或是城隍駕前家司所持的刑具(東港例),鑽行其下、或是伏於地上被轎輦行過,民間通稱為「鑽轎腳(下)」、「鑽蜈蚣車」,作為解除厄運的方式。

東港例是各家戶等王船巡境時,按家人丁口數各於盤上放置替身(草紮人像、紙繪人形……),上插一枝香,由年長者為一家丁口,在身體前後從上劃下,前三後七,改解厄運,以安三魂七魄;祭改後就送到王府前,等末日送船時一起焚化帶走。

所以三年一科反覆的代巡期間,就提供一個自我潔淨的機會,由身齋而心齋的內外齋潔之我,在巡狩期間可以扮犯解除其心刑。華人的宗教傳統既無制度化告解的懺悔機制,又不一定能如聖賢的「一日三省」,這樣的民間社會就需要一種自解其罪的社會機制。故在巡狩的禮儀文化中包容民間通行的扮犯形式,將其置於道德自省的氛圍中,借由非日常時、空的角色扮演放下日常之我、鬆弛防衛之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