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學箭悟禪錄

想介紹一本學箭悟禪錄,這本書作者是德國哲學家,去日本向大師學習箭道。中文有很多個譯本。

透過箭術的演練——不單是箭術,實際上在日本乃至遠東其他國家所習練的所有藝術,我們注意到這些藝術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既非單純出于功利的目的,也不是純粹為了獲得美的享受,而是旨在煉心;確實,旨在使自己的心與終極存在相連接。因此,習射不單是為了中靶,舞劍不只是為了克敵,舞蹈不僅僅是為了讓肢體表演某種有節奏的動作。首先,大腦必須處于無意識狀態
假如一個人真想精通一門藝術,光有技巧方面的知識是不夠的。他必須超越技巧,讓藝術成為一種源于無意識的“無藝之藝”。
在弓道中,射手與靶子不再是兩個對立的東西,而是融為一體。射手不再意識到自身是站在靶的對面試圖射中靶心的人。這種無意識狀態只有當一個人擺脫自我,徹底透空,並擁有完美的技巧的時候才能實現,不過在這里面有著某種異乎尋常的東西,這種東西只憑不斷地研習此種技藝是難以獲得的。
與其他所有的學說相比,無論是宗教的、哲學的,還是玄學的,禪最鮮明的區別在于它從來不離日用,它是那麼的具體實在,但又有某種東西使之能超然于世俗的污穢與紛擾之外。
這樣,我們看到了禪與弓道以及劍道、插花、茶道、舞蹈、美術等其他藝術之間的聯系。
正像馬祖道一禪師(卒于788年)所說的,禪是“平常心”。這種“平常心”不過是“饑來吃飯,困來即眠”。只要我們思慮一起,頭腦中一形成概念,那原有的無意識就失去了,思想便闖了進來。此時,我們吃不再是吃,眠不再是眠了。箭離弦但並不徑直飛向靶,靶也不再立于原來的地方,算計成為失算,弓道中的每個環節都出了差錯,射手那紛亂的思緒在活動的每一方面、每一領域都暴露無遺。

 德國人天生長于理論思辨,像“禪”這類說不清、道不明、神秘莫測的東方特產,跟他們的天性總有點格格不入。可偏偏有位德國哲學家神差鬼使似的迷上了禪,為了親身獲得禪的體驗,竟跑到日本去,就學于一位著名的箭術大師,經過六年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苦修習,終於體驗到了禪滋味。這位德國哲學家就是歐根·赫裏格爾先生。赫裏格爾于1884年生於德國海德堡。大學時先學習神學,後轉向哲學,又迷上了神秘主義,並因此對禪產生興趣。赫裏格爾于1924年去日本,在其後的六年時間裏,他向日本著名的弓道大師阿波研造(1880-1939)學習箭術並藉以悟禪,成為他的弟子。1929年後赫裏格爾離開日本回德國,1948年出版了《學箭悟禪錄》這本小書。1951年赫裏格爾退休,並隱居於加米施。1955年4月18日,赫裏格爾因肺癌而魂歸道山,享年71歲。他所撰寫的《學箭悟禪錄》,上世紀40年代風靡歐洲,至今仍被視為西方人寫的有關禪的最佳著作之一。

阿波研造是怎樣的人呢

阿波研造大師是位百發百中的神箭手,1920年,在他不惑之年的某一個深夜,當他獨自一人在演習廳面對靶子射箭的時候,突然產生了悟境:隨著自我消失的念頭掠過腦際,他聽見一種奇妙的聲音回蕩在虛空中,那弓弦的嗡嗡聲以及箭穿靶子的聲音是那么的清晰、響亮、強勁,是他過去不曾聽見過的,在那一瞬間,他的自我融入到無邊的虛空,化為無數的塵埃……經曆了這次“大爆炸”的神秘體驗,阿波研造開始宣說他的射道主張。其中“傾畢生之力於一射”與“射裏見性”成為他射道主張的核心理念。雖然根據學者研究,阿波研造一生中跟禪師並未有過什么接觸,也未習練過禪坐之類,但他通過精勤的習練弓道,自然達到了“弓禪一味”的境界。
  赫裏格爾是在阿波研造經曆“大爆炸”一年之後才成為他的弟子的。難怪在弓道的整個傳授過程中充溢著如此濃厚的禪味。因此,赫裏格爾是幸運的,他碰上了一位“過來人”。為什么禪宗在六祖以後有不少人流於口頭禪或狂禪,其根本原因恐怕在於缺乏“過來人”的緣故。

kyūzenichimi (弓禅一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