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女神與性力

中國也有奇異的女神,老子的道也頗具女性色彩,谷神之說,守雌之教,於中國不經見,而印度亦有。

《山海經》描寫西王母:“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與一般的王母形象極為不同。

莊子的神女美多了,也不會為厲。『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昔者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雲氣,崒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

玉對曰:「所謂朝雲者也。」

王曰:「何謂朝雲?」

玉曰:「昔者先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

王將欲往見,必先齋戒,差時擇日。 簡輿玄服,建雲旆,蜺為旌,翠為蓋。 風起雨止,千里而逝。 蓋發蒙,往自會。 思萬方,憂國害。 開賢聖,輔不逮。 九竅通鬱,精神察滯。 延年益壽千萬歲。」

難近母(梵語:दुर्गा,孟加拉語:দুর্গা,字面意思為「不可接近的」;音譯為突伽)印度教女神,性力派的重要崇拜對象。傳統上被認為是濕婆之妻雪山神女的兩個兇相化身之一(另一個是時母)。

難近母最初是一個獨立的女神,和雪山神女並沒有關係。實際上,她可能是非雅利安起源的。在公元前後的幾百年間難近母才被接納進印度神系,並被附會成雪山神女的降魔相。接納這些地方性的前雅利安神祇的結果是印度宗教體系中出現了崇拜大神母的強大派別,即性力派。性力派認為,女神的「性力」(鑠乞底)才是宇宙的本源(梵)。這其實是印度哲學思想和原始的母神崇拜的結合。

在難近母與各種惡魔(阿修羅,羅剎)的戰鬥中,最有名的是打敗怪物摩醯濕的故事。

對難近母的崇拜主要集中在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奧里薩邦、比哈爾邦和阿薩姆邦。在印度各地都有祭祀她的盛大的難近母節(大量宰殺雄性牲畜祭祀)。

時母(音譯為迦梨或迦利,字面意思是「黑色的」)為印度教的一個重要女神。傳統上她被認為是濕婆之妻雪山神女的化身之一,為威力強大的降魔相。由於濕婆的稱號迦羅有時間的含義,迦梨一詞也可解釋為時間,故中文翻譯為時母。在後期的信仰體系中,時母被認為與時間和變化有關,象徵著強大和新生。

時母的造型通常為有四隻手臂的兇惡女性,全身黑色,身穿獸皮(上身往往赤裸),舌頭則伸出口外。她的脖子上掛著一串人頭,腰間又系著一圈人手。四隻手中有的持武器,有的提著被砍下的頭顱。時母的腳下常常踩著她的丈夫濕婆。

多數學者認為時母是非雅利安起源的神祇,後來才被納入印度教體系,並附會成雪山神女的兇惡相。對她的崇拜在許多方面與後期的印度教相衝突,如要求鮮血祭祀,甚至要求人祭。除了非雅利安的成分以外,時母的一個原形可能來自於梨俱吠陀中的死亡女神尼利提。

吠陀本集中沒有出現過時母的名字。時母的形象在往世書時代才真正定型,

關於時母的神話,主要就是她與阿修羅羅乞多毗闍(血種)作戰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出現於摩根德耶往世書。阿修羅諸魔大舉進攻天界,由於他們的首領得到了梵天的祝福,眾天神根本無法抵擋。天神們只好去懇求大神濕婆的幫助。濕婆此時正在修行,眾神不敢打擾他,幸而他的妻子雪山神女伸出了援手,她派出自己的化身難近母和旃蒙陀(時母)去與阿修羅作戰。兩女神輕易地打敗了許多阿修羅,但羅乞多毗闍卻很難對付。這個怪物每滴一滴血在地上,就會產生出一千個和他一樣厲害的化身,後患無窮。難近母用弓箭把羅乞多毗闍射得遍體鱗傷,但卻只是惡化了形勢,因為從他傷口滴出的血產生出了無數的新惡魔。難近母於是向時母求援,後者張開大口把羅乞多毗闍整個吞了下去,並把他的血液一滴不剩地喝掉。時母消滅了這只惡魔後由於高興而跳起舞來,雙腳大力踐踏土地,令三界眾生的生活都受到影響。濕婆為減輕眾生的痛苦,就躺在時母的腳下任其踐踏。這就是時母總是被塑造成腳踩濕婆的原因。

對時母的崇拜在性力派中佔有重要地位。性力派是受到非雅利安的大神母崇拜影響的一個印度教強大派別,認為女神的性力為宇宙的本源。總的來說性力派實際上貶低了男神的作用,而強調他們配偶的功能。如時母即被認為代表濕婆的性力。現在最盛行時母崇拜的地區是印度東北部和孟加拉。在印度教的主要節日排燈節來臨時,大部分地區的人紀念女神吉祥天女,而孟加拉和阿薩姆邦的居民則紀念時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